三气门方

《医门法律》 喻嘉言 9.81千字

痉病二十方 热病十五方 湿病十五方 暑病三十一方

栝蒌根桂枝汤方(《金匮》方 论具本门前)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食热粥发之。 按∶此方原是不欲发汗之意,以夏月纵不得汗。服药亦易透出也。若服此食顷不得汗,当食热粥发之。所以桂枝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也。然既以栝蒌根为君,当增之;桂枝为臣,当减之。大约栝蒌根三钱,桂枝一钱五分,芍药二钱,甘草一钱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无汗发以热粥,连服三剂可也。盖湿持其汗,或兼微受风寒,荣卫不和。设不用此通其荣卫,则未痉者成痉,已痉者难愈矣。凡用古方,分两当仿此裁酌。

葛根汤方(《金匮》方 论具本门中) 葛根(四两) 桂枝(三两) 麻黄(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三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方法及禁忌。 按∶此方为夏月伤寒,脉紧发热无汗者而设。仲景云∶夏月脉洪大者,是其本位。若其人病苦头疼,发热无汗者,须发其汗,亦此意也。然身才有润,便撤其复,勿令汗出为节可矣。

大承气汤方(《金匮》方 论具本门)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芒硝(一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按∶此治痉病之极重难返,死里求生之法。在邪甚而正未大伤者,服此十有九活,所以仲景着之为法也。

麻黄加独活防风汤(治刚痉) 麻黄(去节) 桂枝(各一两) 芍药(三两) 甘草(半两) 独活 防风(各一两) 上锉细,每服一两,以水二钟,煎至一钟半,温服。 按∶此方乃后人假托仲景之名而立,以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无汗而成刚痉者。然无引及服法,殊不精详。当知前葛根汤方内,去葛根加独活、防风,与此无二,但引及服法详明耳。

海藏神术汤(治内伤冷冻饮料,外感寒邪而无汗者。) 苍术(制) 防风(各二两) 甘草(一两炒) 上 咀。

加葱白、生姜同煎服,如太阳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者,加羌活二钱。太阳脉浮紧中带弦数者,是兼少阳,加柴胡二钱。太阳脉浮紧带洪者,是兼阳明,加黄芩二钱。妇人加当归,或加木香汤,或加 本汤。如乳吹,煎成调六一散三五钱。按∶此海藏得意之方也。以治春夏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发热而无汗者。即痉病亦可用之。盖不欲无识者,轻以麻黄、桂枝之热伤人也。夫麻黄、桂枝,遇湿热时令,原不敢轻用。即有宜用之证,十中不过一二而已。昌明仲景,不得不表扬海藏之功。

海藏白术汤(治内伤冷物,外感风寒有汗者。) 白术(三两) 防风(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七分,温服,一日止用一二服。待二三日,渐渐汗少为解。 按∶二术最能行湿,夏月分有汗无汗用之,所以为神。

海藏白术汤加药法(上解三阳,下安太阴。) 白术(如欲汗之换用苍术) 防风(各一两) 上 咀,水煎至七分,温服。若发热引饮者,加黄芩、甘草。若头疼恶风者,加羌活散,羌活一钱五分、川芎七分五厘、细辛五分是也。若身热目痛者,加石膏汤,石膏二钱半、知母八分、白芷一钱是也。腹中痛者,加芍药汤,芍药二钱、桂枝一钱是也。往来寒热而呕者,加柴胡散,柴胡二钱、半夏一钱是也。心下痞者,加枳实一钱。若有里证,加大黄一钱。量虚实加减之,邪去止服。三方总称神术,所称上解三阳,下安太阴,纵未必然。而太阴脾恶湿者也,夏月预清其湿,俾不与热邪相合,其得力不亦多乎。

海藏桂枝葛根汤 治伤寒项背强,及有汗不恶风柔痉,即仲景葛根汤去麻黄也。若无汗之刚痉,又必用麻黄矣。

可见麻黄、桂枝,夏月原有不得不用之病。盖邪在太阳,通其荣卫,则外受之邪,有出无入,其所全不更大乎。但未可执为常法耳,学人参之。

海藏桂枝加川芎防风汤 治发热,自汗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即仲景葛根汤去麻黄、葛根,加川芎、防风也。

海藏柴胡加防风汤 治汗后不解,乍静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脉弦,此少阳风痉。 柴胡 防风(各一两) 半夏(制六钱) 人参 黄芩(各五钱) 生姜 甘草(各六钱五分) 大枣(三枚) 每服一两,水三盏,煎一盏半,去渣温服。

海藏防风当归汤 治发汗过多,发热,头面摇动,口噤,背反张者,太阳兼阳明也,宜去风养血。 防风 当归川芎 地黄(各一两) 每服一两,水三盏,煎至二盏温服。 按∶痉病,本太阳经病。太阳日久,势必传遍六经,然必兼乎太阳。二方治太阳兼少阳,太阳兼阳明,论证颇详,超越寻常万万。惜其于三阴之痉,独详太阴,连出五方,似欲推及少阴、厥阴而未明言。观其后三方项下云∶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意可识矣。然终是三阴混同立治,未有精详,且三阴经既有阴痉矣,又岂无阳痉耶。此等处,合《尚论篇》三阴经细参。自为得师可矣。

海藏八物白术散 治伤寒阴痉三日,面肿,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不出,恐阴气内伤。 白术 茯苓 五味子(各半两) 桂心(三分) 麻黄(半两) 良姜(三分) 羌活(半两) 附子(三分) 每服四钱,水一大盏,姜五片,同煎至五分,去渣,温服无时。按∶此方乃太阳兼三阴之证治也。

海藏桂枝加芍药防风防己汤 治发热脉沉而细者,附太阴也,必腹痛。 桂枝(一两半) 防风 防己(各一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每服一两,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渣温服。亦宜服小续命汤。

按∶脉沉而细,未是太阳确证,少阴亦有发热者,服此方。及小续命汤,恐有不对。

海藏附子散 治伤寒阴痉,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头项强直,头摇口噤。 桂心(三钱) 附子(一两炮) 白术(一两) 川芎(三钱) 独活(半两) 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煎至五分,去渣温服。

海藏桂心白术汤 治伤寒阴痉,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白术 防风 甘草 桂心 川芎 附子(各等分) 每服五钱,水二钟,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海藏附子防风散 治伤寒阴痉,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白术(一两) 防风 甘草 茯苓附子 干姜(各七钱五分) 柴胡 五味(各一两) 桂心(半两) 每服三钱,生姜四片,同煎,去渣温服。 按∶三方俱用白术在内,原为太阴而设。然俱云汗出不止,则阳亡于外,津亡于内,方中每兼表散,何耶?况筋脉拘急,全赖阳气以柔和之,阴津以灌润之,方中两不相照,殊有未到也。

羚羊角散(此四方,别选精益。) 治伤寒阳痉,身热无汗恶寒,头项强直,四肢疼痛,烦躁心悸,睡卧不得。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防风 茯神 柴胡 麦门冬 人参 葛根 枳壳 甘草(炙各二钱五分) 石膏 龙齿(各五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钟,煎至五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按∶此方治阳痉,深得清解之法。

麦门冬散 治伤寒阳痉,身体壮热,项背强直,心膈烦躁,发热恶寒,头面赤色,四肢疼痛。 麦门冬 地骨皮麻黄(去节) 赤茯苓(去皮) 知母 黄芩 赤芍药 白藓皮 杏仁(麸炒去皮尖) 甘草(炙) 犀角屑(各七分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按∶此方径用麻黄,不用防、柴、葛、枳,其意更深。但羚角、石膏,似不可少。

石膏散 治伤寒阳痉,通身壮热,目眩头痛。 石膏(二两) 秦艽(去土) 龙齿(各一两另研) 犀角屑前胡(各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豆豉五十粒,葱白七茎,同煎至五分。去渣,入牛黄末一字,搅令匀,温服不拘时。 按∶三方俱用龙齿之涩,似有未当。余药则各极其妙,此方用豆豉、葱白作引,调入牛黄末,更妙。

牛黄散 治伤寒阳痉,发热恶寒,头项强直,四肢拘急,心神烦躁。 牛黄(另研) 麝香(另研) 犀角屑朱砂(水飞) 人参 赤茯苓 防风 芎 甘草 麦门冬 桂心 地骨皮 天麻(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研匀,每服二钱,竹沥调下,不拘时。 按∶发热恶寒之证,邪在经络。此一方,直攻神明,何耶?即谓邪入心胞,用犀、羚、牛黄足矣。何并朱砂、麝香而用之,毋乃开门延寇乎?

海藏愈风汤(一名举卿古拜饮) 治一切失血,筋脉紧急,产后与汗后搐搦。 荆芥(为细末) 先以炒大豆黄卷,以酒沃之,去黄卷,取清汁调前末三五钱,和渣服之。轻者一服,重者二三服即止。气虚者,忌服。童便调亦可。

按∶此海藏治风入血分之方,与痉病无涉。然而《金匮》有垂戒二条云,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又云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设使不发汗,但用此方治之,亦何遽成痉病耶?盖邪风从虚而入,补则补其邪,汗则伤其正。惟先服此出其风,随即补之,乃为要诀耳。以上治痉。

人参泻肺汤(治热十五方) 治肺经积热,上喘咳嗽,胸膈胀满,痰多大便涩。 人参 黄芩 栀子仁 枳壳(炒) 薄荷 甘草 连翘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 大黄 桔梗(各等分) 每服七钱,水二盏,煎八分,食后通口服。 按∶人参肺热反能伤肺。此清肺经积热,以人参泻肺立名,可见泻其肺热,必不可伤其肺气也。况人参之温,以一味清凉,监之有余。如此大队寒下之药,不推之为君,其敢用乎?

天门冬散 治肺壅脑热,鼻干,大便秘涩。 天门冬(去心) 桑白皮 升麻 大黄 枳壳(麸炒) 甘草(各八分) 荆芥(一钱) 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按∶此方药味,较前少减。然用升麻,且升且降,以散上焦壅热,可取。

半夏汤 治胆热,精神不守。 半夏曲 黄芩 干姜(炮) 远志(去心) 茯苓 生地黄(各八分) 黍米(一合) 酸枣仁(微炒研八分) 长流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按∶此方虽曰治胆热,尚有未备。如柴胡、人参、青黛、羚羊角、猪胆汁之属,加入一二味为切。

赤茯苓汤 治膀胱实热,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肿不利。 赤茯苓 猪苓 葵子 枳实 瞿麦 木通 黄芩车前 滑石 甘草(各等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按∶此方不清肺热,颛利小便。且有降无升,上窍不开,徒开其下,是名霸道,是为劫法,庸医多蹈此。

龙脑鸡苏丸 除烦热,郁热,肺热。咳嗽吐血,鼻衄血崩,消渴惊悸。解酒毒膈热,口臭口疮,清心明目。 薄荷叶(一两六钱) 生地黄(六钱浸汁) 麦门冬(四钱) 蒲黄(炒) 阿胶(炒各二钱) 黄 (一钱) 人参 木通(各二钱) 甘草(钱半) 银柴胡(用木通浸二日取汁入膏) 上为末,用蜜三两炼过,后下地黄汁等药,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嚼碎汤送下。 按∶此丸两解气分血分之热,有益无损,宜常制用之。

利膈散 治脾肺大热,虚烦上壅,咽喉生疮。 鸡苏叶 荆芥穗 防风 桔梗 牛蒡子(炒) 人参 甘草(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沸汤点服。咽痛口疮甚,加僵蚕一两。 按∶此方清上焦热,全用辛凉轻清之气,不杂苦寒降下之味,其见甚超,较凉膈散更胜。

地黄煎 治积热 地黄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各四两) 葳蕤(四两) 栝蒌根 生姜汁 鲜地骨皮生麦冬汁 白蜜(各二升) 石膏(八两) 竹沥(三合) 上 咀,以水一斗零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去渣,下竹沥、地黄、麦冬汁,缓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至六升。初服四合,日三服,夜一服。加至五七合,四五月作散服之。 按∶此方生津凉血,制火彻热,兼擅其长,再加人参,乃治虚热之圣方也。

碧雪 治一切积热,咽喉口舌生疮,心中烦躁,咽物妨闷,致咽闭壅塞。及天行时热,发强昏愦。 芒硝 朴硝硝石 马牙硝 青黛 石膏 寒水石(水研飞) 甘草(各等分) 上将甘草煎汤二升。去渣,却入诸药再煎,用柳木棍不住手搅,令消溶得所,却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候冷,结凝成霜,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含化津咽,不拘时候。如觉喉壅闭塞,不能吞物者,即以小竹筒,吹药入喉中,即愈。 按∶此方仿紫雪之制,而不用黄芩、犀、羚等贵重之药,亦为简便。

消毒犀角饮 治大人小儿,内蕴邪热,痰涎壅盛,腮项结核,口舌生疮。及遍生疮疖,已溃未溃,并宜服之。

犀角(磨汁) 防风(各一钱) 鼠粘子(炒二钱) 荆芥穗(一钱) 甘草(炙钱半) 水二盏,煎一盏,食后温服。 按∶此方颛清上焦蕴热,与利膈散略同。彼可多服,此可暂服耳。

四物二连汤 治血虚、虚劳发热,五心烦热,昼则了明,夜则发热。 当归 生地黄 白芍药(各一钱) 川芎黄连 胡黄连(各八分) 水盏半,加姜煎。

四顺清凉饮子 治血热壅塞,面赤,蕴结烦闷。 大黄 赤芍药 当归 甘草(各一钱) 水盏半,煎八分,食远通口服。 按∶二方清血分之热,然惟实热可用,虚热则不宜用,恐伤其胃也。

牛黄膏 治热入血室,发狂心热,不认人者。 牛黄(一钱) 朱砂 郁金(各二钱) 脑子(五分) 甘草牡丹皮(各二钱) 上为末,炼蜜丸皂角子大。新汲水化下。 按∶此方乃清镇安神之剂,热由心胞,袭入神明,不得已而用之也。

杨氏秦艽扶羸汤 治肺痿骨蒸成劳,或嗽或寒或热,声哑不出,体虚自汗,四肢倦怠。 柴胡(二钱) 人参鳖甲(炙) 秦艽 当归 地骨皮(各一钱半) 半夏 紫菀 甘草(一钱) 上 咀,水煎服。 按∶此治少阳经久热成劳,气血两治之法。

《局方》当归补血汤 治肌热躁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脉虚血虚也。若误服白虎汤必死,宜此主之。 黄 当归 上 咀,水服。 按∶此足三阴血分之病。若以肺气虚热,白虎汤法施之,则脾气从之下溜,转促其阴之亡耳。盖病深之人,服药中窍,未必效。一不当而追之不及矣,可不辨哉。再按∶人身热病最多,盖素蕴之热,挟天时之热而横发耳。是则胃气清和,遇暄热而不觉其热者,乃为平人。迨至积热既久,然后治之,已为失算,况于药不对病乎!所以肥人之病,多因血肉过盛,而积饮食之热。瘦人之病,因津液素衰,而生火炎之热。治肥人之热,虑虚其阳。治瘦人之热,虑虚其阴,未可执方妄施矣。兹所录方,各宜自为推展。至表里之热,及升阳滋阴等法,各有颛方,此不及。再按∶六腑实热,腹胀不通,口舌生疮,有生姜泻心汤一法。大奇用生姜、橘皮、竹茹、黄芩、栀子仁、白术各三两,桂心一两,茯苓、芒硝各二两,生地黄十两, 咀入大枣煎,每服一两。盖必阴虚血燥,火热难伏,为从治耳。因推《金匮》肾气丸,童子亦可服附桂者,不过从治法。虚热得除,可多服哉。以上治痉热。

《金匮》麻黄白术汤(论见前 治湿十五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桂枝附子汤方(论见前) 桂枝(四两) 生姜(三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切八片)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完。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痒,半日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 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金匮》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个)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金匮》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方 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 麻黄(去节泡四两)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渣,温服,有微汗避风。

《金匮》防己黄 汤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 (一两二钱) 上锉麻豆大,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渣,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加桂枝三分。下有沉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水暖,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和剂》五积散 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或有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无问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疼。及妇人经血不调,或难产并治。 白芷 茯苓 半夏(汤洗七次) 当归川芎 甘草(炒) 肉桂 芍药(各三两) 枳壳(麸炒) 麻黄(去节) 陈皮(去白各六两) 桔梗(十二两)

浓朴(姜炒) 干姜(炮各四两) 苍术(米泔浸去皮四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三根,煎七分,热服。胃寒用煨姜。挟气加茱萸。妇人调经催生加艾醋。 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乐用之。而海藏云∶麻黄、桂、芍、甘草,即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浓朴,即平胃散也。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枳桔二陈汤也。又川芎、当归治血,兼干姜、浓朴散气,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所制,实非仲景表里麻黄桂枝姜附之的方也。主积冷呕泄时疫,项背拘急加葱白、豆豉。厥逆加吴茱萸。

寒热 逆加枣。妇人难产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择之。由海藏所云观之,可见里急者治先其里,表急者治先其表,毋取于两头忙矣。

活人败毒散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芎 枳壳 白茯苓 桔梗 人参(以上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温服。或沸汤点亦得。治伤寒瘟疫,风湿风眩,拘蜷风痰,头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及老人小儿皆可服。或瘴烟之地,或瘟疫时行,或人多风痰,或处卑湿脚弱,此药不可缺也。日二三服,以知为度,烦热口干,加黄芩。

昌鄙见三气门中,推此方为第一,以其功之着也。雷公问黄帝曰∶三阳莫当,何谓也?帝曰∶三阳并至,如风雨,如霹雳,故人莫能当也。然则夏月三气聚合,其为病也。岂同一气之易当乎?人感三气而病,病而死,其气互传,乃至十百千万,传为疫矣。倘病者日服此药二三剂,所受疫邪,不复留于胸中,讵不快哉!方中所用皆辛平,更以人参大力者,负荷其正,驱逐其邪,所以活人百千万亿。奈何庸医俗子,往往减去人参不用,曾与众方有别而能活人耶?

清热渗湿汤 黄柏(盐水炒二钱) 黄连 茯苓 泽泻(各一钱) 苍术 白术(各一钱半) 甘草(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服。如单用渗湿,去黄连、黄柏,加橘皮、干姜。

昌阅此一方,差合鄙意,以夏月所受之湿,为湿热暑湿,而群方所主之药,多在寒湿风湿,殊不慊耳。方后云云,乃是去寒增热,依样葫芦矣。

二术四苓汤 治诸湿肿满,一身尽痛,发热顿闷,二便不利。 白术 苍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黄芩 羌活芍药 栀子仁 甘草(各等分) 水二盏,姜三片,灯心一撮,煎服。此方通治表里湿邪,从水道出,兼清暑热之气,所宜遵也。

桂苓甘露饮 治湿热内甚,烦渴泻利,小便涩,大便急,霍乱吐下,头痛口干。(方见本门)

羌活胜湿汤 治脊痛项强,腰如折,项如板,上冲头痛,乃足太阳经气不行,此方主之。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 防风(各一钱半) 荆子 川芎 甘草(炙各四分) 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按∶湿土甚而热,汗之则易,下之则难。故当变其常法而为表散,此方得之。

续随子丸 治肺经有湿,通身虚肿,满闷不快,或咳或喘。 人参 汉防己 赤茯苓 寒食面(包煨) 槟榔木香(各半两) 葶苈(四两炒) 续随子(一两) 海金砂(半两) 上为末,枣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汤下。 按∶攻下之方,多过于峻。此治肺经病,以人参为君,海金砂散以白术为君,瘥可耳。

除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炒) 浓朴(姜制) 苍术(米泔制各二钱) 藿香叶 陈皮(去白) 白茯苓(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白术(生用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按∶脾恶湿,湿从下入而伤其脾,是以身重足软,小便涩,大便反利。不温其脾,湿无由去,当以此方加清热利水药。

白术酒 治中湿骨节疼痛。 白术一两,酒三盏,煎一盏,不拘时频服。不能饮酒,以水代之。 按∶此方颛一理脾,不分功于利小便。盖以脾能健运,湿自不留而从水道出耳。然则胃中津液不充,不敢利其小便者,得此非圣药乎?

《金匮》白虎加人参汤(有论治暑三十二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一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瓜蒂汤(有论) 瓜蒂(二七个) 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清暑益气汤(东垣方) 治夏月暑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倦怠,胸满气促,肢节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痞胀,小便黄数,大便溏泄。或痢口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 人参 黄 升麻 苍术(各一钱) 白术 神曲(各五分) 陈皮 炙甘草 黄柏 麦门冬 当归 干葛 五味子 泽泻 青皮(各三分) 上水煎,温服。(诸方总论见前。)

人参益气汤(东垣) 治暑热伤气,四肢倦怠嗜卧,手指麻木。 人参(一钱二分) 黄 (二钱) 白芍(七分) 甘草(一钱) 五味子(三十粒) 柴胡(六分) 升麻(五分) 上水煎服。

生脉散 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湿热大行,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致肢体痿软,脚欹眼黑,最宜服之。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各等分) 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 治暑热烦躁。 石膏(一两) 半夏(二钱) 人参 麦门冬(各三钱) 甘草(二钱) 竹叶(二十个揉碎) 上姜三片,水煎服。

黄 人参汤(并加减法) 黄 (一钱自汗过多者加一钱) 人参 白术(各五分) 苍术(五分无汗一钱)橘皮(不去白) 甘草 当归身(酒洗) 麦门冬(各二分) 黄柏 神曲(炒各三分) 升麻(六分) 五味子(九粒) 上水二盏,煎一盏,去渣,稍热食远或空心服之。忌酒湿面大料物之类,及过食冷物。如心下痞闷,加黄连二三分。胃脘当心痛减大寒药,加草豆蔻仁五分。胁下痛或缩急,加柴胡二三分。头痛目中溜火,加黄连二三分、川芎三分。

头目不清利,上壅下热,加蔓荆子三分、 本二分、细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黄二分。如气短精神少,梦寐间困乏无力,加五味子九粒。大便涩,隔一二日不见,致食少食不下,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生地黄各五分、桃仁三粒去皮尖、麻子仁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药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别药,少加大黄五分煨。如久不利,非血结血闭而不通也,是热则生风,其病患必显风证,行血药不可复加,只宜常服黄 人参汤。外用羌活、防风各五钱,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胸中气滞,加青皮倍陈皮,去其邪气,此病本元气不足,惟当补元气,不当泻之。气滞太甚,或补药太过,或心下有忧滞郁结之事,更加木香二三分、砂仁二三分、白豆蔻二分,与正药同煎服。腹痛不恶寒者,加芍药五分、黄芩二分、却减五味子。

香薷饮 治一切暑热腹痛,或霍乱吐利烦心等证。 香薷(一斤) 浓朴(制) 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五物香薷饮 驱暑和中,即前方少加茯苓、甘草也。

黄连香薷饮 黄连(四两) 香薷(一斤) 朴浓(半斤) 每服四钱,如前服。

十味香薷饮 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利。 香薷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木瓜 浓朴 扁豆甘草(各五钱) 上 咀,水煎,每服一两。

《宣明》桂苓甘露饮(共八味)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白术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四两) 猪苓肉桂(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

子和桂苓甘露饮 治伏暑发渴,脉虚水逆滞。 共十二味,即前方加人参、甘草、干葛各一两,藿香、木香各一钱,减桂只用一钱,猪苓不用。

桂苓丸 治冒暑烦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小便赤少。肉桂 茯苓(各一两) 上为末,蜜丸,每两作十丸。

每细嚼一丸,白汤下。

五苓散(加人参一钱名春泽汤。) 治暑湿为病,发热头疼,烦躁而渴。 白术 猪苓 茯苓(各两半) 泽泻(二两半) 肉桂(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二钱,热汤调下。

辰砂五苓散 加辰砂等分,减桂三之一。

益元散(即天水散) 治伤寒表里俱热,烦渴口干,小便不通,及霍乱吐泻下利肠 。偏主石淋,及妇人产难,催生下乳神效。 滑石(腻白者六两) 粉草(一两)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新水亦得。加薄荷末少许,名鸡苏散。加青黛末少许,名碧玉散,治疗并同。但以回避世俗之轻侮耳,加辰砂少许,名辰砂益元散。

通苓散 治伤暑潮热烦渴,小便不利。 麦门冬 淡竹叶 车前穗 灯芯 各等分,水煎服。

三黄石膏汤 黄连(二钱) 黄柏 山栀 玄参(各一钱) 黄芩 知母(各一钱五分) 石膏(三钱) 甘草(七分) 水煎服。

白虎加苍术汤 即本方不用人参,加苍术二两,增水作四服。

六和汤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吐泻,寒热交作,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 香薷(二钱) 砂仁 半夏(汤洗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赤茯苓 藿香 白扁豆(姜汁略炒) 浓朴(姜制) 木瓜(各一钱) 水二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一钟,不拘时服。

却暑散 赤茯苓 甘草(生各四两)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新汲水,或白汤调服。

消暑丸 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用醋五升煮干) 甘草(生用) 茯苓(各半斤) 上为末,姜汁糊丸,毋见生水,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热汤送下。中暑为患,药下即苏。伤暑发热头疼,服之尤妙。

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虽饮水多,亦不为害。应时暑药,皆不及此。若停痰饮,并用生姜汤下,入夏之后,不可缺此。

枇杷叶散 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 枇杷叶(去毛炙) 陈皮(去白焙) 丁香 浓朴(去皮姜汁炙各半两) 白茅根 麦门冬 干木瓜 甘草 香薷(一钱半) 上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温汤调服亦得。如烦躁,用井花水调下。小儿三岁以下,可服半钱,更量大小加减。

泼火散(即地榆散)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并治伤暑烦躁,口苦舌干,头痛恶心,不思饮食,及血痢。 地榆 赤芍药 黄连 青皮(去白各等分) 每服三钱,浆水调服。若血痢,水煎服。

香薷丸 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燥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 香薷(一两) 苏叶(五钱) 甘草(炙) 檀香(锉) 丁香(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细嚼温汤下。

酒煮黄连丸 治伏暑发热,呕吐恶心。并治膈热,解酒毒,浓肠胃。 黄连(十二两) 好酒(五斤) 上将黄连以酒煮干,研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送下三五十丸。

水葫芦丸 治冒暑毒,解烦渴。 川百药(煎三两) 人参(二钱) 麦门冬 乌梅肉 白梅肉 干葛 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含化一丸,夏月出行,可度一日。 按∶孔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分给此丸于军士,故名水葫芦。孟德遥指前有梅林,失于未备耳。

缩脾饮 消暑气,除烦渴。 缩砂仁 乌梅肉(净) 草果(煨去皮) 甘草(炙各四两) 干葛 白扁豆(去皮炒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碗,煎八分,水澄冷服以解烦。或欲热欲温,任意服。或熟水饮之,极妙。

大顺散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干姜 杏仁(去皮尖) 桂枝(去皮)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却下杏仁炒过,筛去沙净,合桂为末。每服二三钱,汤点服。

冷香饮子 治伤暑渴,霍乱腹痛烦躁,脉沉微或伏。 附子(炮) 陈皮(各一钱) 草果 甘草(炙各一钱半) 水盏半,姜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顿冷服。

大黄龙丸 治中暑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烦渴呕吐,昏闷不食。 舶上硫黄 硝石(各一两) 白矾 雄黄滑石(各半两) 白面(四两) 上五味研末,入面和匀,滴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新井水下。管见云∶有中昏死,灌之立苏。

【律十一条】

凡治痉病,不察致病之因,率尔施治,医之罪也。因者,或因外感六淫,或因发汗过多,或因疮家误汗,或因风病误下,或因灸后火炽,或因阴血素亏,或因阳气素弱,各各不同,不辨其因,从何救药耶?

凡治痉病,不深明伤寒经候脉候,妄肩其任者,医之罪也。不知邪在何经,则药与病不相当。不知脉有可据,则药徒用而无济。故痉病之坏,不出亡阴亡阳两途。亡阴者,精血津液素亏,不能荣养其筋脉,此宜急救其阴也。亡阳者,阳气素薄,不能充养柔和其筋脉,此宜急救其阳也。阴已亏而复补其阳,则阴立尽;阳已薄而复补其阴,则阳立尽。不明伤寒经候脉理,则动手辄错,何可自贻冥报耶?

凡治小儿痉病,妄称惊风名,色轻用镇惊之药者,立杀其儿,此通国所当共禁者也。小儿不耐伤寒壮热,易至昏沉,即于其前放铳呐喊,有所不知。妄捏惊风,轻施镇坠,勾引外邪,深入内藏,千中千死,从未有一救者。通国不为共禁,宁有底止哉!

凡治产后痉病,妄称产后惊风,轻用镇惊之药者,立杀其妇。此庸工所当知警者也。产后血舍空虚,外风易入,仲景谓新产亡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后贤各从血舍驱风,成法可遵。非甚不肖者,必不妄用镇惊之药,不似小儿惊风之名,贻害千古,在贤智且不免焉。兹约通国共为厉禁,革除惊风二字,不许退场门入耳。凡儿病发热昏沉,务择伤寒名家,循经救治,百不失一。于以打破小儿人鬼关,人天共快也。

凡治湿病,禁发其汗,而阳郁者不微汗之,转致伤人,医之过也。湿家不可发汗,以身本多汗,易至亡阳。故湿温之证,误发其汗,名曰重 。此为医之所杀,古律垂戒深矣。其久冒风凉,恣食生冷,乃至以水灌汗,遏抑其阳者,不微汗之,病无从解。《内经》谓当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亦其一也。不当汗者反发其汗,当微汗者全不取污,因噎废食,此之谓矣。

凡治湿病,当利小便。而阳虚者一概利之,转至杀人,医之罪也。湿家当利小便,此大法也。而真阳素虚之人,汗出小便滴沥。正泉竭而阳欲出亡之象。若以为湿热,恣胆利之,真阳无水维附,顷刻脱离而死矣。此法所不禁中之大禁也。

凡治中湿危笃之候,即当固护其阳。若以风药胜湿,是为操刃,即以温药理脾,亦为待毙,医之罪也。人身阳盛则轻矫,湿盛则重着,乃至身重如山,百脉痛楚,不能转侧,此而不用附子回阳胜湿,更欲何待?在表之湿,其有可汗者,用附子合桂枝汤以驱之外出。在里之湿,其有可下者,用附子合细辛、大黄以驱之下出。在中之湿,则用附子合白术以温中而燥其脾。今之用白术,而杂入羌、防、枳、朴、栀、橘等药,且无济于事。况用槟榔、滑石,舟车导水 川等法乎?

凡治中暑病,不辨外感内伤,动静劳逸,一概袭用成方者,医之罪也。伤寒夹阴,误用阳旦汤,得之便厥。伤暑夹阴,误用香薷饮,入喉便喑。后贤于香薷饮中,加人参、黄 、白术、陈皮、木瓜,兼治内伤,诚有见也。而不辨证者之贻误,宁止此乎?

凡治中暑病,不兼治其湿者,医之过也。热蒸其湿是为暑,无湿则但为干热而已,非暑也。故肥人湿多,即病暑者多。瘦人火多,即病热者多。

凡治中暑病,遇无汗者,必以得汗为正。若但清其内,不解其外,医之罪也。中暑必至多汗,反无汗者,非因水湿所持,即为风寒所闭,此宜先散外邪,得汗已,方清其内。若不先从外解,则清之不胜清,究成疟痢等患,贻累无穷。

凡治中暑病,无故妄行温补,致令暑邪深入,逼血妄行,医之罪也。暑伤气,才中即恹恹短息,有似乎虚。故清暑益气,兼而行之。不知者,妄行温补,致令暑邪深入血分,而成衄痢。即遇隆冬大寒,漫无解期,故热邪误以温治,其害无穷也。

目录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