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一男子年六十二岁,平居不能顿食,常喜频食。一日忽觉咽膈壅塞,大便结粪如羊矢,三四日一见,走动倦乏,与补气药则作痛。医见食少,则与快肠胃消导之药。予脉之,两手俱见涩脉似真脏,喜其人形瘦而色紫黑,病见乎冬,却有生意。遂于四物汤加白术、陈皮煎取浓汤,研桃仁十二粒,再煎沸饮之。多食诸般血以助药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大便润,七十帖而食进,百帖而愈。

浦江男子年六十,自来好色虚甚,去秋患吐病,或有作时,或有止时,腹结微渴。

地黄(一钱) 人参(半钱) 白术(一钱) 黄芩(三分) 川芎(三分) 芍药(一钱) 当归 陈皮(各五分)枳壳(半分) 甘草(炙,二分) 木通(三分)

杨淳三哥,大便秘涩,咽塞不通,人参散主之。(方见大便秘门。)

〔洁〕浓朴丸治饮食噎塞。(方见翻胃。)

〔丹〕东阳王仲延,咽膈间常觉有物闷闷,每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梗涩作微痛,食亦减,他无所苦。

予脉之,右甚涩而关甚沉,左却和。予曰∶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而郁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不自觉。予又曰∶汝去冬好食何物为多?曰∶我每日必单饮点剁酒三两杯逼寒气。为制一方,用生韭汁半盏,令细呷之,每服半盏,一日三次,尽韭二斤而安。

治膈噎。马剥儿,即王瓜,烧存性。每一钱,用枣肉平胃散二钱,温酒调服,食即可下。然后随病源调理,神效。(枣肉平胃散方见《局方》。)

〔世〕治噎。鸡谷袋不问多少,不可失包内物一粒,用泥固济,火 存性。用姜汁炒香附每个入半两,香附末神曲为丸,姜汤送下。

治气噎,不下饮食。

枇杷叶(去毛,炙) 青皮(去穣) 陈皮(去白)

上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六七分,温服,不计时候。

治膈气噎不下饮食。用陈皮去白,不拘多少,用大蒜研细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米饮下,食后,日三服。

〔《金匮玉函》〕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水三大盏,煮二盏,去渣温服。

〔罗〕汉防已散 治五噎。

汉防己(五钱) 官桂(一两) 细辛(七钱半) 陈皮(去白,一两) 羚羊角(末) 紫苏(各七钱半) 杏仁(汤洗,去皮尖,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水煎,日二。

〔《本》〕治五种积气及五噎,胸膈不快,停痰宿饮,缠金丹

丁香 木香 沉香 槟榔 官桂 胡椒 砂(研) 白丁香(各一钱) 白豆蔻 飞矾(各一钱,研) 马兜铃 南星 五灵脂 栝蒌根 半夏(各半两) 朱砂(三钱,留半为衣)

上为细末,入二味研药和勺,生姜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生姜汤下,或干嚼萝卜汤下。

治气食忧劳思虑,五噎膈气丸

麦门冬 甘草(各五钱) 人参(四钱) 桂心 细辛 川椒 远志(去心,炒。各三钱) 附子 干姜(各二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鸡豆大。绵裹二丸含化,食后日三、夜三服。胸中当热,七日愈。

治气食忧劳思虑,五噎膈气丸

半夏 桔梗(各一两) 肉桂 枳壳(各两半)

上细末,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姜汤下三十丸,食后临卧服。

〔无择〕《广五行记》永徽中有僧惟则,病噎不能食,谓诸弟子曰∶吾死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自经而卒。弟子果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皆肉鳞。弟子置碗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皆随化尽。时夏中盛蓝作淀,适有一僧,以淀置器中,此虫遂绕器中走,须臾化为水。此乃虫瘕,非五噎比。后人因以蓝治噎,误矣。

〔子和〕沈丘王宰妻,病胸膈不利,口流涎沫,自言咽下胃中常有雷声,心间时作微痛,又复发昏。胸乳之间,灸瘢如棋。化痰利膈等药,服之三载,病亦依然。其家知戴人痰药不损,来求之。一涌而出雪白虫一条,长五六寸,有口鼻牙齿,走于涎中。病者恶而断之,中有白发一茎。此正与徐文伯所吐宫人发瘕一同,虫出立安。

运气 噎皆属燥。经云∶阳明司天之政,民病咳嗌塞。又云∶阳明之胜,内余嗌塞,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又云∶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噎塞者是也。

上按运气,皆以嗌塞生于燥。嗌塞者,噎病也。丹溪皆以噎病生于血槁,血槁则燥矣。得病情合经旨者,丹溪一人也。

〔禹锡〕头垢治噎,酸浆水煎膏用之,立愈。

〔《圣》〕治膈气,咽喉噎塞,饮食不下。用碓觜上细糠,蜜丸如弹子大。不时含一丸,咽津下。

〔孙〕治噎欲发时,衔鸬 鸟嘴遂下。《外台秘要》同。

〔《圣》〕治噎病。用野狼结喉骨曝干,杵末,入半钱于饭、饮内食之,妙。

〔《摘》〕五噎。吞酸多唾,呕吐不止∶天突(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三吸)。通关(在中脘旁各五分,针入八分,左捻能进饮食,右捻能和脾胃。许氏云∶此穴一针四效,凡下针后,良久觉脾磨食、觉针动为一效。次针破病根,腹中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又次觉气流行腰后骨空间为四效。)

〔《撮》〕治五噎∶ 中 中魁(中指大三节尖灸之,以口吹火灭。)

〔甄权〕噎塞膈气∶通谷

〔《明堂》〕五噎分治∶气噎, 中。忧噎,心 (灸。)食噎,乳根(乳左下一寸八分,灸。)劳噎,鬲 (灸)。思噎,天府(灸)。

〔《集》〕五噎∶劳宫、中魁、中脘、三里、太阴、支沟、上脘(不已,再取后穴∶) 中、太白、下脘、右关、脾、胃 。

〔仲〕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即无血,大即为寒,寒气相搏,即为肠鸣。医不知,而反与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 。

〔《脉》〕寸口脉紧而芤 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

目录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