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
□
〔《铜人》〕云∶少商二穴木也,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韭叶许,手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以三棱针刺之出血,以泻诸藏之热,不宜灸。《甲乙经》云∶针入二分,留一呼,灸一壮。
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
□
〔《铜人》〕云∶鱼际二穴,火也。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荥。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二壮。
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 。
□
〔《铜人》〕云∶太渊二穴,土也。在手掌后陷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为 。针入二分,可灸三壮。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
□
〔《铜人》〕云∶经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针入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即伤人神。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
〔《铜人》〕云∶尺泽二穴,水也。在肘中约纹上动脉中,手太阴脉之所入,为合。针入二分,可灸五壮。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
□
〔《铜人》〕云∶中冲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手厥阴心主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壮。
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
□
〔《铜人》〕云∶劳宫二穴,火也。在掌中央动脉中心原虚处,屈中指无名指取之,手厥阴脉之所溜也,为荥。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
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 。
□
〔《铜人》〕云∶大陵二穴,土也。在掌后两筋间陷中,手厥阴脉之所注也,为 。针入六分,可灸三壮。
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
□
〔《铜人》〕云∶间使二穴,金也。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手厥阴心包络脉之所行也,为经。针入三分,可灸五壮。其穴有大络为限,故入络过 ,掌后正劳宫后三寸,寸止处是穴。故经曰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也。
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
〔《铜人》〕云∶曲泽二穴,水也。在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络脉之所入也,为合。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手少阴“少”字当作“厥”。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
□
〔《铜人》〕云∶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足厥阴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二壮。
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
□
〔《铜人》〕云∶行间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中,足厥阴脉之所溜也,为荥。针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壮。
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 。
□
〔《铜人》〕云∶太冲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云一寸五分陷中,足厥阴脉之所经也,为 。针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壮。
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
□
〔《铜人》〕云∶中封二穴,金也。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壮。其穴使足逆仰则穴有宛陷可定,针使手足和,其穴有巷道可通,故曰使逆则宛,和则通也。
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
〔《铜人》〕云∶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足厥阴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三壮。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
□
〔《铜人》〕云∶隐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内,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
□
〔《铜人》〕云∶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按本节后“后”字当作“前”更详。
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 。
□
〔《铜人》〕云∶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大指内侧核骨下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也,为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
□
〔《铜人》〕云∶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足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
〔《铜人》〕云∶阴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阴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
□
〔《铜人》〕云∶涌泉二穴,一名地冲,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少阴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溜于然谷。然谷者,然骨之下者也,为荥。
□
〔《铜人》〕云∶然谷二穴,火也。一名龙渊,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阴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刺之多见血,使人立饥欲食。
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 。
□
〔《铜人》〕云∶太溪二穴,土也。在趺上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足少阴肾脉之所注也,为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凡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
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
□
〔《铜人》〕云∶复溜二穴,金也,一名伏白,一名昌阳。在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足少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壮。
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
〔《铜人》〕云∶阴谷二穴,水也。在膝下内辅骨之后,大筋下小筋上,足少阴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三分,可灸三壮。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
□
〔《铜人》〕云∶至阴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三壮。
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
□
〔《铜人》〕云∶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
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 。
□
〔《铜人》〕云∶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注也,为 。刺入三分。
留五呼,可灸三壮。
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
□
〔《铜人》〕云∶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得之,足太阳脉之所过也,为原。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壮。
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
□
〔《铜人》〕云∶昆仑二穴,火也。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足太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壮。
入于委中。委中,在 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
〔《铜人》〕云∶委中二穴,土也。在 中央约文中动脉陷中,足太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中也,为井金。
□
〔《铜人》〕云∶窍阴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
□
〔《铜人》〕云∶侠溪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二岐骨间本节前陷中,足少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 。
□
〔《铜人》〕云∶临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去侠溪一寸五分,足少阳脉之所注也,为。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
□
〔《铜人》〕云∶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足少阳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
□
〔《铜人》〕云∶阳辅二穴,火也。在足之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
〔《铜人》〕云∶阳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足少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七壮至四十九壮。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
〔《铜人》〕云∶厉兑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阳明胃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一壮。
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
□
〔《铜人》〕云∶内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足阳明胃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二壮。
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 。
□
〔《铜人》〕云∶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足阳明胃脉之所注也,为。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
□
〔《铜人》〕云∶冲阳二穴,一名会原,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各三寸骨间动脉,足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
刺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壮。
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
□
〔《铜人》〕云∶解溪二穴,土也。在膝下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五分,留五呼,可灸三壮。
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 骨外廉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
□
〔《铜人》〕云∶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 外廉,足阳明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一分,留七呼,可灸三壮。《素问》在膝下三寸陷中,外廉两间肉分间。《甲乙》云∶巨虚上廉,足阳明与大肠合在三里下三寸,刺入三分,灸三壮。巨虚下廉,足阳明与小肠合。在上廉下三寸,刺入三分,可灸三壮。按足阳明胃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
〔《铜人》〕云∶关冲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阳脉之所出也,为井。
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
□
〔《铜人》〕云∶液门二穴,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 。
□
〔《铜人》〕云∶中渚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液门下一寸,手少阳脉之所注也,为。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
□
〔《铜人》〕云∶阳池二穴,一名别阳。在手表腕上陷中,手少阳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
□
〔《铜人》〕云∶支沟二穴,火也。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陷中,手少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二七壮。
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
□
〔《铜人》〕云∶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取之。手少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一寸,留七呼,可灸三壮。
三焦下 ,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名曰委阳。足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
□
〔《铜人》〕云∶委阳,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阳之别络。刺入七分,留五呼,灸三壮,屈身而得之。详《铜人》云∶委阳在承扶下六寸,以今经文考之,当云一尺六寸。
谨按经文论委阳,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又按经文取合穴法,取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取阳陵泉者正竖膝与之齐,下至委阳之前取之,是知委者曲也。委中即两 之中央,委阳即曲 之阳分,约文之尽处,两筋间是。推其分野,正当太阳少阳之间,内外廉之界,故曰太阳之前,少阳之后, 中外廉也。其穴正在约文尽处,两筋之间,屈伸而得之,故取法曰屈伸索之也。只正膝与之齐,阳陵泉正对其穴,故曰取阳陵泉者,下至委阳之前取之也。又考诸尺寸则承扶下至其穴,正得一尺六寸,故愚断然谓《甲乙》脱去“一尺”二字,无疑也。
三焦者,足少阳太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 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手太阳小肠,上合于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
□
〔《铜人》〕云∶少泽二穴,金也。在手小指之端外侧去爪甲一分陷中,手太阳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二呼,可灸一壮。
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
□
〔《铜人》〕云,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手太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壮。
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 。
□
〔《铜人》〕云∶后溪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手太阳脉之所注也,为 。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
□
〔《铜人》〕云∶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阳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
□
〔《铜人》〕云∶阳谷二穴,火也。在手外侧脘中锐骨下陷中,手太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二分,留二呼,可灸二壮。
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
〔《铜人》〕云∶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内大骨外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手太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
〔《铜人》〕云∶商阳二穴,金也。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手阳明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三壮。
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
□
〔《铜人》〕云∶二间二穴,水也。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脉之所溜也,为荥。针入三分,留九呼,可灸三壮。
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 。
□
〔《铜人》〕云∶三间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脉之所注也,为 。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
□
〔《铜人》〕云∶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手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
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
□
〔《铜人》〕云∶阳溪二穴,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
〔《铜人》〕云∶曲池二穴,土也。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阳明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是谓五脏六腑之 ,五五二十五 ,六六三十六 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以上并出本输篇)
上五脏 二十五穴,六腑 三十六穴,并巨虚上下廉共六十四 ,实切要之穴也。凡五脏六腑有病,皆此六十四穴主之。其大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为五脏之原。其三里、巨虚上下廉、委中、委阳、阳陵泉,为六腑之合,又切要中之切要,而医所最当先者也。六腑之合,谓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此三腑皆出足之阳明也。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此二腑皆出足之太阳也。
胆合于阳陵泉,此一腑出足之少阳也。六腑有疾,皆取此六 ,故后于其尾结之曰∶六腑皆出足之三阳而表章之也。今效窦汉卿傍通十二经孔穴图,而后折衷之于经,开如左方。
□
〔肺〕井木 少商 中冲 大敦 隐白 涌泉
〔心〕荥火 鱼际 劳宫 行间 大都 然谷
〔肝〕俞土 太渊 大陵 太冲 太白 太溪
〔脾〕经金 经渠 间使 中封 商丘 复溜
〔肾〕合水 尺泽 曲泽 曲泉 阴陵泉 阴谷
□
〔大肠〕井金 商阳 少泽 窍阴 厉兑 至阴 关冲
〔小肠〕荥水 二间 前谷 侠溪 内庭 通谷 液门
〔胆〕木 三间 后溪 临泣 陷谷 束骨 中渚
〔胃〕原 合谷 腕骨 丘墟 冲阳 京骨 阳池
〔膀胱〕经火 阳溪 阳谷 阳辅 解溪 昆仑 支沟
〔三焦〕合土(曲池、巨虚上廉 小海、巨虚 下廉) 阳陵泉 三里 委中(天井、委阳)
□
〔《灵》〕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 ,五五二十五 ,六腑六 ,六六三十六。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 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筋肉皮骨也。(九针十二原)
□
〔《难》〕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 土,阳 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盖井者东方春也,万物始生,诸 行喘息 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
〔《难》〕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 ,秋刺经,冬刺合者,何也?盖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荣者,邪在心。季夏刺 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秋冬夏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是也。
海藏天元图(七十四难曰∶从其首,系其数。)
肝 青(大敦,木井。) 臊(曲泉,水合。) 酸(中封,金经。) 呼(太冲,土 。) 泣(行间,火荥。)
心 赤(少府,火荥。) 焦(少冲,木井。) 苦(少海,水合。) 言(灵道,金经。) 汗(神门,土俞。)
脾 黄(太白,土俞。) 香(大都,火荥。) 甘(隐白,木井。) 歌(阴陵泉,水合。) 涎(商丘,金经。)
肺 白(经渠,金经。) 腥(大渊,土俞。) 辛(鱼际,火荥。) 哭(少商,木井。) 涕(尺泽,水合。)
肾 黑(阴谷,水合。) 腐(复溜,金经。) 咸(太溪,土俞。) 呻(然谷,火荥。) 液(涌泉,木井。)
夫天元法者,谓之五化叠元。当从其首系其数。首者寅方春也,在人为肝,是从东方顺天轮数,至所主之处,计从几数,却于所受病一方倒叠回去,数至根据前数尽处。便于受病一方穴内,泻所主之方来路穴也,不得于所主之方内经中泻之,勿误。假如病者闻香臭二者,心主五臭也,入脾为香臭。从东数至所主之处,所主五臭者心也,东一南二,计得二数。却当于受病之方倒叠回去,脾一心二,元数二也,是数至心。心者荥火也,当于受病之方内泻荥火,是从脾经泻大都是也。或曰何以倒叠数?对曰∶此从地出为天轮所载,右迁于天,不当于所显之处治之,此舟行岸移之意也。
上天元图,乃海藏发明扁鹊七十四难之义,但心 五穴,不合经旨。按《内经》言心脏坚固,邪弗能容,故手少阴独无 ,其外经病而脏不病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也。今图中列心五邪,曰赤焦苦言汗者,皆当在心包络所受,而不列心包络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五穴,反列手少阴少府、少冲、少海、神门、灵道五穴,为未得也。
□
〔《难》〕五脏六腑,各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 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此五脏六腑其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地元图(六十八难曰∶元证脉合,复生五象。)
井(心下满) 胆(元证) 身热 体重节痛 喘咳寒热 逆气(泄)
荥(身热) 心下满(小肠) 元证 体重 寒热 逆气俞(体重节痛) 心下满(胃) 身热 元证 寒热 逆气经(喘咳寒热) 心下满(大肠) 身热 体重 元证 逆气合(逆气而泄) 心下满(膀胱) 身热 体重 寒热 元证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元证。)得弦脉,(脉合。)又病心下满。(当刺胆井。)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身热,(当刺胆荥。又病体重节痛。(当刺胆俞。)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喘咳寒热,(当刺胆合。又病逆气而泄。(宜刺胆俞合。)余经例仿此。假令肝经溲淋便难转筋,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 ,秋刺经,冬刺合,此是断五邪之原。
阴阳例即人元图
阴阳者,子午也,谓荥合水火之称,名曰阴阳也,十二经皆有之,或感得父气,或感得母气而病焉。子午者乾坤,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难云∶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是各致一阴一阳之义。亦谓井经近乎子午,然,当微泻其井,大泻其荥,微补其经,大补其合,或补或泻反作,是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故微大补泻以应之。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脉得浮之实大,沉之损小,是感得父气,为阳中之阴,当于本经中泻火补水。却得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感得母气,为阴中之阳,当于本经中泻水补火。
配合例
□
〔《难》〕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气也。假令见肝病欲入其脾者,先于足太阴经中补土字一针,又补火字一针,后于足厥阴肝经内泻木字一针,又泻火字一针。
子母例
假令见肝病满闭淋溲便难转筋,又见心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当于足厥阴肝经内木火二字各泻一针。
兄妹例
假令见足厥阴肝经太过,又兼见胆之证太过,是为兄妹。当泻肝经内木火二字各一针,又泻胆经内水火二字各一针。此五法,乃人元法也。(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针象,俱属人元图。)
□
〔《灵》〕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
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
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
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
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
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
肓之原出于气海,气海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九针十二原)
□
〔《难》〕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原为俞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海藏拔原例
假令针肝经病了,又于本经原穴亦下一针。如补肝经,亦于肝经原穴上补一针。如泻肝经来,亦于肝经原穴上泻一针。如余经有补泻,针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经原穴。
□
〔《灵》〕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岐伯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黄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云云。即前所谓内腑之病,而用合穴治之也。(内腑病见针灸六腑条。)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阴阳
- 五脏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诊法通论
- 诊虚实法、诊寒热法(俱入治法)
- 诊病传变(诊病将死期入诊生死条)
- 诊病愈剧
- 诊生死
- 诸脉诊病杂法
- 诊一岁病证相同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治法通论
- 倒仓法
- 药性不同
- 制方大法
- 随症用药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治虚实法
- 治上下法
- 诊五脏虚实
- 诊五邪相干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治寒热法
- 治发热
- 劳瘵骨蒸热
- 传尸劳热
- 产后发热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治恶寒
- 治往来寒热
- 产后往来寒热
- 外热内寒外寒内热
-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
- 疟寒热
- 久疟
- 疟胀
- 产后疟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穴法上
- 穴法下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调摄宜禁
- 用药宜禁
- 刺禁
- 灸禁
- 卷之十·肝胆部
- 诸风
- 中风
- 卒中之初
- 中分浅深
- 中浅半身偏痛舌能言
- 中深半身不收舌难言
- 产后中风
- 口噤
- 口眼斜
- 痒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眩
- 癫痫
- 子痫
- 口噤,角弓反张
- 劳风(即之属)
- 胎前
- 产后
- 破伤风
- 螈
- 颤振
- 产后螈
- 疠风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诸痹
- 行痹(即走注疼痛)
- 痛痹(即痛风)
- 着痹(即麻木不仁)
- 鹤膝风(即历节之类)
- 挛
- 一身尽痛
- 产后身痛
- 风痹杂合病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惊悸怔忡
- 产惊悸
- 心动
- 怒
- 善太息
- 目疾门
- 目赤肿痛
- 外障(在睛外遮暗)
- 内障
- 能远视不能近视,能近视不能远视
- 雀目(日落即不见物)
- 目泪不止
- 风沿烂眼
- 倒睫拳毛
- 肉攀睛
- 飞丝尘垢入目
- 视歧乱见
- 目闭不开
- 目直视
- 目上视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胁痛
- 附∶腋肿、腋臭
- 诸疝
- 疝
- 狐疝
- 产后少腹痛
- 闭癃遗溺
- 闭癃分二病
- 闭癃分二病
- 闭癃分二病
- 胎前淋闭
- 产后淋闭
- 小便数
- 溺赤
- 遗溺
- 妊娠遗尿
- 产后遗尿
- 前阴诸疾
- 阴缩阴纵
- 阴痿阴汗阴冷阴痒
- 阴臭阴肿阴痛阴吹
- 筋
- 转筋
- 霍乱转筋
- 爪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头风痛
- 产后头痛
- 偏头风
- 雷头风
- 大头痛
- 眉痛
- 头重
- 头风屑
- 多卧、不得卧
- 不得卧
- 多卧
- 咽喉
- 喉痹
- 咽嗌痛(咽嗌不能纳唾与食是也)
- 乳蛾
- 咽中介介如梗状
- 诸物梗喉
- 项颈强痛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心痛
- 卒心痛
- 胎前心痛
- 产后心痛
- 诸般气痛
- 胸痛胸满
- 胸痹短气缓急
- 烦躁
- 虚烦
- 胎前虚烦
- 产后虚烦
- 躁
- 懊
- 瞀闷
- 谵妄
- 产后谵妄
- 循衣撮空
- 喜笑不休
- 健忘
- 诸痛门
- 诸逆冲上
- 噫
- 下气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诸见血门
- 衄血
- 久衄
- 产后衄
- 吐血
- 咳唾血
- 妊孕咳唾血
- 溲血
- 妊娠尿血
- 下血
- 中蛊下血
- 诸痿
- 注夏
- 解即痿类
- 舌
- 舌肿痛
- 舌强舌卷
- 舌纵涎下多唾
- 自啮舌
- 舌苔、舌黑
- 汗
- 自汗
- 头汗
- 手足汗
- 无汗
- 盗汗
- 卒中暴厥
- 五绝
- 暴死暴病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痈疽
- 肿疡
- 溃疡
- 痈疽所兼诸证
- 久漏疮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
- 疔疮
- 石痈
- 诸肿
- 瘰马刀
- 结核
- 瘿瘤
- 目疡
- 天蛇头、代指
- 甲疽嵌甲
- 乳痈乳岩
- 囊痈阴头痈
- 便毒
- 贴骨痈
- 内痈有三
- 肺痈肠痈胃脘痈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丹痤疹
- 丹毒风丹(痛者为丹毒,痒者为风丹)
- 痤
- 疹
- 疥
- 癣
- 紫白癜风白秃
- 面疮
- 癞头疮
- 口疮唇疮
- 牙疳疮
- 耳内疮
- 肾脏风阴疮
- 下疳疮
- 妇人阴疮
- 疮
- 香港脚疮足跟疮
- 冻疮
- 手足皴裂脚缝烂
- 反花疮
- 恶疮
- 杂疮
- (音休,俗称鸡眼子是也)
- 痣
- 扑伤损
- 金疮
- 杖疮
- 汤火疮
- 竹木刺、针入肉
- 箭头入肉
- 漆疮
- 通治诸般恶虫咬
- 毒蛇咬
- 蜈蚣咬
- 蠼咬
- 蝎咬蜂螫
- 斑蜘蛛咬
- 刺毛虫蚯蚓蝼蛄蚕咬
- 马虎熊咬人
- 犬咬
- 癫犬咬
- 驴涎马汗疮
- 附∶猪马畜疮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内伤饮食
- 胎前伤食
- 百病皆生于痰
- 痞
- 不能食
- 饥不能食
- 恶食
- 妊娠恶食
- 消瘅门
- 渴而多饮为上消
- 消谷善饥为中消
- 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 胎前渴
- 产后渴
- 口燥咽干
- 黄胆
- 产后发黄
- 食劳疳黄
- 黄汗
- 目黄
- 黑疸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腹痛
- 胎前腹痛
- 产后腹痛
- 肠鸣
- 呕吐膈气总论
- 呕(有物有声)
- 吐(有物无声)
- 干呕(无物有声)
- 恶心(欲吐不吐)
- 呕苦水
- 吐酸吞酸
- 呕吐清水
- 呕沫
- 呕脓
- 呕吐虫
- 吐利
- 关格
- 膈气
- 翻胃
- 噎
- 咽喉噎塞口开目瞪
- 嘈杂
- 哕
- 产后哕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泄泻滞下
- 泄泻
- 产后泄泻
- 飧泄
- 遗尿
- 滞下
- 久泄久痢
- 胎前下痢
- 产后痢
- 大便不通
- 产后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产后大小便不通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水胀通论
- 胎前水肿
- 产后水肿
- 小腹胀
- 少腹胀满
- 胎前腹胀、产后腹胀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积块瘕
- 妇人血积
- 胎前产后积
- 息积
- 面
- 面肿颊腮痛
- 面热面寒
- 面青、面尘
- 面赤
- 面黄
- 面白
- 面黑
- 颊车病
- 狂癫
- 狂
- 欲独闭户牖而处
- 口
- 口苦
- 口疮
- 口糜
- 口臭喉腥
- 口甘
- 唇
- 四肢
- 肉
- 身重
- 怠惰嗜卧
- 蛊毒
- 蛊下血见血
- 奇病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咳嗽
- 干咳嗽
- 咳嗽喉中作声
- 暴嗽
- 久嗽
- 妊娠嗽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喘
- 喘不得卧
- 产后喘
- 短气
- 少气
- 善悲
- 妊娠善悲
- 鼻塞
- 鼻渊
- 鼻鼽
- 鼻肉
- 酒鼻
- 鼻得冷则黑
- 肩背痛
- 肩痛
- 皮肤
- 皮肤痛
- 皮肤索泽
- 喑
- 舌喑
- 喉喑
- 胎前产后喑
- 脱肛
- 谷道痛蚀
- 痔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腰痛
- 胎前腰痛
- 产后腰痛
- 脊痛脊强
- 厥
- 寒热二厥
- 寒厥手足冷
- 热厥手足热
- 产后寒厥
- 香港脚顽麻肿痛为痹厥
- 足痿软不收为痿厥
- 香港脚冲心为厥逆
- 产香港脚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耳聋
- 暴聋
- 耳鸣
- 耳肿痛
- 停耳
- 虫入耳
- 骨
- 牙齿痛
- 齿摇龈露
- 牙蛀牙不生
- 发黄白
- 发落不生
- 二阴
- 欠嚏
- 欠伸
- 嚏
- 身体拘急
- 梦遗
- 白浊
- 恐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伤寒通论
- 续伤寒通论
- 太阳病
- 表里发热
- 太阳病发热续法
- 恶寒
- 恶寒续法
- 恶风
- 恶风续法
- 头痛
- 头痛续法
- 项强
- 身体痛
- 体痛续法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阳明病
- 胃实不大便
- 胃实续法
- 自汗
- 自汗续法
- 不得卧
- 不得卧续法
- 潮热
- 潮热续法
- 谵语
- 谵语续法
- 狂乱
- 狂乱续法
- 循衣摸床
- 循衣摸床续法
- 渴
- 渴续法
- 呕
- 干呕
- 干呕续法
- 少阳病
- 口苦咽干
- 眩
- 往来寒热
- 胁满痛
- 胁痛续法
- 胸满
- 胸痛
- 耳聋
- 少阳病续法
- 阳气毒盛变阳毒
- 阳毒续法
- 太阴病
- 腹满
- 腹满续法
- 腹痛
- 腹痛续法
- 黄
- 黄续法
- 少阴病
- 但欲寐嗜卧
- 口燥咽干
- 咽痛
- 咽痛续法
- 附吐
- 吐续法
- 附吐利
- 吐利续法
- 下利
- 下利续法
- 厥阴病
- 气上冲心
- 气上冲心续法
- 饥不饮食
- 吐蛔虫
- 厥
- 厥续法
- 少腹满囊缩
- 少腹满囊缩续法
- 阴气毒盛变阴毒
- 阴毒续法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 喘
- 喘续法
- 身重
- 难转侧
- 遗尿
- 盗汗
- 面赤
- 坏病
- 坏病续法
- 战栗振摇
- 筋惕肉
- 叉手冒心
- 惊悸
- 惊悸续法
- 悸
- 脏结与结胸痞气大同小异
- 结胸
- 结胸续法
- 痞
- 痞续法
- 烦
- 烦躁
- 烦躁续法
- 咳
- 咳续法
- 小便不利
- 小便不利续法
- 小便难
- 尸厥郁冒
- 尸厥郁冒续法
- 噫
- 噫续法
- 哕
- 哕续法
- 无汗
- 无汗续法
- 疟状
- 头汗
- 头汗续法
- 舌白胎
- 舌胎续法
- 动气
- 动气续法
- 鼻衄
- 鼻衄续法
- 下血
- 唾血
- 蓄血
- 衄血唾血蓄血续法
- 吐血
- 短气
- 心痛
- 心痛续法
- 除中
- 下重
-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 续增哑
- 续增斑
- 欲眠目不闭声嗄为狐惑为
- 狐惑续法
- 百合病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劳复门
- 劳复续法
- 阴阳易
- 阴阳易续法
- 四时伤寒不同
- 冬为伤寒
- 春为温病
- 温病续法
- 夏为暑病
- 暑病续法
- 秋为疟
- 一岁长幼症状相似为温疫
- 温疫续法
- 多眠多汗脉浮为风温
- 风温续法
- 一身尽痛为湿
- 身反张为
- 妇人伤寒
- 热入血室
- 热入血室续法
- 续增妊娠伤寒
- 产后伤寒
- 产后伤寒续法
- 续增小儿伤寒
- 温病
- 伤寒拾遗
- 韩氏和解因时法
- 韩氏温中法
- 灰包熨法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妇人治法通论
- 调经
- 经闭
- 血崩
- 赤白带
- 胎前白带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胎前症
- 受胎
- 恶阻
- 妊娠经来
- 胎漏下血
- 胎漏黄汁下或如豆汁
- 胎动不安
- 胎上逼心
- 跌扑伤胎毒药伤胎
- 妊病可下胎断胎
- 胎自堕
- 十月未足欲产过期不产
- 难产缩胎法
- 临产坐草法
- 催生法
- 下死胎法
- 产后症
- 胞衣不下
- 产后血晕
- 产后血不下
- 产后血不止
- 产后虚弱
- 产后无乳
- 乳汁自出
- 产后阴脱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小儿通治
- 生下胎疾
- 肝主风
- 角弓反张
- 摇头
- 偏风
- 惊搐
- 惊痫
- 天吊
- 眼目
- 眼白多
- 雀目疳眼
- 赤眼
- 通睛
- 偏坠
- 阴肿囊肿脱囊
- 疝痛
- 小便不通
- 淋病
- 遗尿
- 喉痹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心主热
- 潮热
- 积热
- 变蒸热
- 心痛
- 弄舌
- 重舌
- 木舌
- 舌白胎
- 鼻衄
- 迟言
- 盗汗
- 自汗
- 痈疖
- 腮肿
- 恶核瘰
- 赤丹
- 疥癣
- 眉炼
- 耳疮耳冻疮
- 面疮
- 口疮
- 癞头疮
- 脚冻疮
- 痘疮治法通论
- 痘出太密
- 痘出不快
- 痘痒塌
- 痘灰白色
- 痘黑陷倒靥
- 痘寒战
- 痘发热
- 痘寒热
- 痘渴
- 痘渴泻
- 痘泻不渴
- 痘吐逆
- 痘腹胀
- 痘腹痛
- 痘喘
- 痘大便秘
- 痘余毒
- 痘入目
- 痘咽痛
- 痘风
- 痘痫搐
- 痘疮痛
- 痘脓而不痂
- 痘后疮疖
- 痘痈
- 中恶
- 客忤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脾主湿
- 吐泻
- 吐
- 吐水吐虫
- 泄泻
- 乳食不化
- 赤白痢
- 腹胀
- 水肿
- 疳
- 虚羸
- 鹤节
- 宿食
- 痞
- 哺露
- 癖
- 脾弱多困
- 渴
- 大小便秘
- 黄胆
- 腹痛
- 鹅口
- 口疮
- 口噤
- 滞颐
- 脐风撮口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肺主燥
- 咳嗽
- 嗽脓血
- 喘
- 马脾风
- 悲哭
- 夜啼
- 喑
- 鼻
- 龟胸
- 龟背
- 脱肛
- 肛痒
- 肾主虚寒
- 解颅
- 囟填
- 行迟齿迟发迟
- 停耳
- 呵欠
- 额黑唇青为寒
- 杂病
- 寒热
- 疟
- 继病
- 五硬五软
- 补遗方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五运六气总论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五运气至之占
- 五运太过之占
- 五运不及之占
- 复气应时占
- 五星应化占
- 五气动乱占
- 五气郁发占
- 地理高下左右占
- 六气正变占
- 在泉淫胜占
- 司天淫胜占
- 占六气之胜
- 占六气之复
- 释亢则害承乃制
- 释病机十九条
- 邵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