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胸续法

《医学纲目》 楼英 1.06千字

〔《活》〕若误下了,初未成结胸者,急频与理中汤,自然解了,更不作结胸,盖理中汤治中焦故也。此古人亦说不到,后因人消息得之。若大段转损,有厥症者,兼与四逆汤便安。胃中虽和,伤寒未退者,宜候日数足可下,却以承气再下之,盖前来下之未是故也。

西晋崔行功云∶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汤皆不瘥者,此是下后虚逆,气已不理,而毒复上攻,气毒相抟结于胸者,当用枳实理中丸先理其气,次疗其疾,古今用之如神,应手而愈。

枳实理中丸 治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得近。

枳实(十六片,麸炒) 茯苓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炮,以上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热汤化下,连进二三服,胸中豁然。渴者,加栝蒌根一两。自汗者,加牡蛎二两, 过,下利亦加。

〔海〕增损理中丸 王朝奉云∶大小陷胸汤丸不愈者,宜与之。

人参 白术 栝蒌 牡蛎 甘草(炙。各二两) 干姜(炒白,半两) 枳实(炒,二十四个) 黄芩(去枯,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汤一盏,煎服。不效,复与之,不过五六丸,胸中豁然矣,用药神速,未尝见也。渴者,加栝蒌根。有汗,加牡蛎。

〔《活》〕水结在胸胁间,亦名结胸,其证头微汗出,但结胸无热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小柴胡去枣加牡蛎主之。

〔孙〕按俞伯道忽患微热,心下满,头有汗,不能解。众医以为温病,用表药,有谓食在膈者,治之皆不愈。召孙至。曰∶用半夏茯苓汤遂瘥。众问其故,曰∶头有汗,心下满,非湿症,乃水结胸胁也。水既去,其病乃愈。且如湿气心下满,自当遍身汗,若有食,心满,头岂得有汗?若言是表,身又不疼,不恶寒,表证何在?故凡水结胸胁,头必有汗耳。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呕门)

穿结散 大实大满,心胸高起,气塞不通者,为结也。

蟾酥 麝香 轻粉 巴豆(另研,少许)

上再研过至细,以乳汁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丸,用姜汤下,不时服。

〔《本》〕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抚近,宜海蛤散

海蛤 滑石 甘草(炙。各一两) 芒硝(半两)

上末,每服二钱,鸡子清调下。

小肠通利则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则小肠壅,小肠壅,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若小便血散数行,更宜桂枝红花汤发其汗则愈。《活人书》云∶此方疑非仲景,然其言有理,姑存之。

治结胸灸法。

巴豆(十四个) 黄连(七寸,去皮用)

上捣细,津唾和成膏,填入脐中,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才灸了,便以温汤浸手帕拭之,恐生疮也。

〔《摘》〕伤寒结胸。先使人心蔽骨下正痛处左畔揉之,以毫针刺左畔支沟穴。(正坐侧臂,取之,二分。)次刺左间使,名曰双关刺,次左行间。(卧取之,针入六分。此支沟行间穴下针至分数内,捻针令病患五吸,次外捻针三呼,又次内捻针五吸讫,长呼一口气,出针,即左畔一壁结胸立效。右畔根据上刺之,慢慢呼吸停针用针,获时而愈,无有不效。)

〔云〕伤寒结胸痞气。

胸中结痞∶涌泉 太溪 中冲 大陵

心中结痞∶隐白 太白 少冲 神门

胃中结痞∶少商 太渊 大敦 太冲 并上下中脘泻之。

〔通玄〕结胸身黄∶涌泉

〔《摘》〕血结胸,面赤,大燥口干,消渴,胸中疼痛不可忍∶期门 大陵 关元(妊娠不得刺关元,胎死不出,子母俱亡,慎之。)

〔《集》〕伤寒胸膈痛∶期门 大陵

〔《活》〕近世治结胸多用金针,并用硫黄、阳起石者,若寒实结胸,或有瘥者,若热实结胸,必死也。

目录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