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垣〕香港脚之疾,实水湿之所为也。盖湿之害人皮肉筋脉而属于下,然亦有二焉∶一则自外而感,一则自内而致。其治法自应不同,故详而论之。其为病也,有证无名。香港脚之称,自晋苏敬始,关中河朔无有也。惟南方地下水寒,其清湿之气中于人,必自足始。故经曰∶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或者难曰∶今兹北方,其地则风土高寒,其人则腠理致密,而复多此疾者,岂是地湿之气感之而为邪?答曰∶南方之疾,自外而感者也;北方之疾,自内而致者也。何以言之?北方之人,常食 乳,又饮酒无节,过伤而不厌,且 乳之为物,其气味则 乳,其形质则水也,酒醴亦然。人之水谷入胃,胃气蒸腾,其气与味宣之于经络,化之为血气,外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周而复始,以应刻数焉,是谓天地之纪,此皆元气充足,脾胃之气无所伤而然也。苟元气不充,则胃气之本自弱,饮食既倍,则脾胃之气有伤,既不能蒸化所食之物,其气与味,亦不能宣畅旁通,其水湿之性流下而致之,其自外而入者,止于下胫肿而痛,自内而致者,乃或至于手节也。经云∶足胫肿曰水,太阴所至为重跗肿。此但言其自外者也。所治之法,前人方论备矣。自内而致者,治法则未有也。杨大受云∶香港脚是为壅疾,治以宣通之剂,使气不能成壅也。壅既成而盛者,砭恶血而去其重势。经曰∶蓄则肿热,砭射之后,以药治之。
按东垣论南方香港脚,外感清湿,作寒治;北方香港脚,内伤酒醴,作湿热治,此实发前人之未发者。以人论之,不必以南北分寒热,凡外感寒湿者,皆属寒湿,不必南方为然;凡内伤酒醴者,皆属湿热,不必北方为然;但随脉症及询其病之由来而施治可也。
□
〔《素》〕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五脏生成篇)
冬苦病痹厥。(全文见五厥。)
□
〔垣〕孙真人云∶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湿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洗足,当风取凉,皆成香港脚。若暑月久立湿冷之地者,则湿热之气,蒸人经络,病发必热,则四肢皆酸疼烦闷。若寒月久坐久立湿冷之地者,则湿冷之气,上入经络,病发则四肢皆酷冷转筋。世有勤工力学之士,久坐久立于湿地,不得动静,冷风来入经络,不觉成病也。若欲使之不成病者,初觉则灸患处二三十壮则愈,不复发热。黄帝云∶当风取凉,醉以入房,能成此病。又云∶妇人产后取凉,多有此疾。深宜慎之。《内经》论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蒸也,江东岭南,大率如此,春夏之交,山林蒸郁,风湿毒瓦斯为甚,足或感之,遂成瘴毒香港脚。其候则脚先屈弱,渐至痹疼,胫微肿,小腹不仁,头痛烦心,痰壅吐逆,时作寒热,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势逼,治之诚不可缓。支法存所以留意经方偏善此术者,岂非江右岭表此疾得之多欤?
《千》、《外台》、《总录》所录,皆谓南方卑湿雾露所聚之地,其民腠理疏,阳气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则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此因血虚气弱,受清湿之邪气,与血并行于肤腠,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痹,虚则弱,故令痹弱也,后人名曰香港脚。《针经》云∶有道以来,有道以去。治之多以灸 为佳,以导引湿气外出,及饮醪醴以通经散邪。所制之方,寒药少,热药多,多用麻黄、川乌、姜、附之属。《内经》云∶湿淫于外,以苦发之。麻黄苦温,发之者也。川乌辛热,走而不能守,通行经络。姜、附辛甘大热,助阳退阴,亦能散清湿之邪。又察足之三阴三阳,是何经络所起,以引用药为主治,更审六气中何气当之,治以佐使之药。孙真人云∶医者意也,随时增损,初无定方,真知言哉。
□
〔《千》〕 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有异耳。若脉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二剂,立瘥。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术二两。若脉浮大而紧转快,宜作竹沥汤。又云∶脉浮大而紧 ,此最恶脉也。若细而 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亦不同。病患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人脉多是因虚而得之。若大虚短气力乏,可间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即止。
□
〔《活》〕治香港脚属冷者,小续命汤煎成,旋入生姜自然汁服之,最快。(续命方见前中风门。)
□
〔仲〕越婢加白术汤。(见后痿厥门。)
□
〔《千》〕第一竹沥汤 治两脚痹弱或转筋,皮肉不仁,腹胀起如肿,按之不陷,心中恶,不欲食,或患冷方。
竹沥(五升) 甘草 蓁艽 葛根 黄芩 麻黄 防风 细辛 桂心 干姜(各一两) 防己 升麻(各一两半) 茯苓(三两) 附子(二枚) 杏仁(五十枚)
上 咀,以水七升,合竹沥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千金冀方》无茯苓、杏仁,有白术一两。
第二大竹沥汤 治卒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纵缓,偏痹挛急,风经五脏,恍惚,恚怒无常,手足不随方。
竹沥(一升四合) 独活 芍药 防风 茵芋 甘草 白术 葛根 细辛 黄芩 芎 (各二两) 桂心防己 人参 石膏 麻黄 生姜 茯苓(各一两) 乌头(一枚)
上 咀,竹沥每服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服相当即止。
第三竹沥汤 治风毒入人五脏,短气,心下甚热,手足烦疼,四肢不举,皮肉不仁,口噤不语方。
竹沥(一斗二升) 防风 茯苓 秦艽(各三两) 当归 黄芩(《千金翼》作白芍) 人参 芎(《千金》作防己) 细辛 桂心 甘草 升麻(《千金》作通草) 麻黄 白术(各二两)附子(二枚) 蜀椒(一两) 葛根(五两) 生姜(八两)
上 咀,以竹沥煮取四升,分五服。初得病,即须摩风膏,日再,痹定止。(《千金翼》无麻黄、蜀椒、生姜。)
风引汤
麻黄 石膏 独活 茯苓(各二两) 吴茱萸 附子 秦艽 细辛 桂心 人参 防风 芎 防己 甘草 干姜(以上各一两) 白术(三两) 杏仁(六十枚)
上 咀,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为度。
上六方表剂。
竹沥汤若不及热服,辄停在胸膈,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也。若加服数剂,病及脉势未折而苦胀满者,可以大鳖甲汤下之。汤势尽而不得下,可以丸散助汤令下,下后更服竹沥汤,令脉势折,将息料理乃佳。
大鳖甲汤 治脚弱风毒挛痹气上,及伤寒恶风湿毒,山水瘴气,热毒,四肢痹弱方。
鳖甲(二两) 防风 麻黄 白术 石膏 知母 升麻 茯苓 橘皮 芎 杏仁(去皮尖) 人参# ####
半夏 当归 芍药 葳蕤 甘草 麦门冬(各一两) 羚羊角(六铢) 大黄(一两半) 犀角 雄黄 青木香(各半两) 大枣(二十枚) 贝齿 乌头(七枚) 生姜(一两) 薤白(十四枚) 麝香(二铢) 赤小豆(三合) 吴茱萸(五合)
上 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六服,去渣,食前温服。如人行十里久,得下则止。一方用大黄半两,煨,畏下可止用六铢。一方用羚羊角五钱,毒盛可用六铢。(胡治有山茱萸半升,《千金翼》无知母、升麻、橘皮、芎 、人参、当归、葳蕤。)
上治寒湿属里。
□
〔仲〕乌头汤 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方见历节注疼痛。)
□
〔《千》〕麻黄汤 治风恶毒瓦斯,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瓦斯冲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当,即服此第一服,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麻黄 大枣(二十枚) 茯苓(三两) 杏仁(三十枚) 防风 白术 当归 升麻 芎 芍药 黄芩 桂心 麦门冬 甘草(各二两)
上 咀,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见风。
第二服独活汤方。
独活(四两) 熟地(三两) 生姜(五两) 葛根 桂心 甘草 芍药 麻黄(各二两)
上 咀,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煎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脚弱时忌瓠子、蕺菜,犯之一世治不愈。
第三兼补浓朴汤并治诸气咳嗽逆气呕吐方。
浓朴 芎 桂心 熟地 芍药 当归 人参(各二两) 黄 甘草(各三两) 吴茱萸(二升) 半夏(七两)生姜(一斤)
上 咀,以水二斗,煮猪蹄一具,取汁一斗二升,去上肥,内入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进服。
第四服风引独活汤兼补方。
独活(四两) 茯苓 甘草(各三两) 升麻(一两半) 人参 桂心 防风 芍药 当归 黄 干姜 附子(各二两) 大豆(二升)
上 咀,以水九升,清酒三升,合煮三升半,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进服。
□
〔《本》〕益气血,补肝肾,祛风湿,壮脚膝,地黄丸。
熟地(一两) 牛膝 石斛(各三两) 肉苁蓉 茵芋 防风 川芎 桂心 五味子 附子 薏苡仁(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空心,食前服。
治腰脚走注痛,此是香港脚,宜薏苡丸。
薏苡仁 茵芋 白芍药 牛膝 川芎 防风 独活(各半两) 熟地 侧子(一枚) 桂心 橘红
上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下,食前,日三服。木瓜汤下亦得。
□
〔《三因》〕胜骏丸 治元气不足,真气虚弱,及诸虚寒湿气进袭,手足拳挛,脚指连脚面拘急,走注疼痛,筋脉不伸,行步不随,常服益真气,壮筋骨,黑髭须,滑皮肤,及去一切足弱鹤膝风。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当归(酒浸一宿) 天麻(酒浸) 牛膝(酒浸) 酸枣仁(炒)熟地(酒浸) 防风(各二两) 木瓜(四两) 乳香(半两,别研) 全蝎(去毒,一两) 麝香(二钱,别研)木香 没药(另研) 羌活 甘草(炙。各半两)
上件为细末,用生地黄三斤,洗净,研烂如泥,无灰酒四升,煮烂如膏,以前药匀和,杵令坚,每两作十丸,每服用一丸,细嚼临睡酒下。如冬月无地黄,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酒亦可。服此药五七日或半月,见效甚速,行履如飞,千里可至,故名胜骏。(一方加槟榔、萆 、苁蓉、破故纸、巴戟、木瓜各一两,减当归、地黄各一两,尤妙。)
□
〔《云》〕苍术丸 治干湿香港脚,筋脉拘挛,疼痛不能行。
乳香 没药(各二两。另研) 牛膝 青盐(各半两) 熟艾(四钱) 川乌(三钱) 全蝎(炒,二钱)苍术(米泔浸,炒,四两)
上为细末,共研药和匀。以木瓜一个,大者,切一头,留作盖,去穣,入上件药于内,将盖拴定,安木瓜于黑豆中,蒸令极烂,取出去皮,连药研成膏,却入生苍术末拌匀,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木瓜汤下,以温盐酒亦可,日三服。忌血与蒜。
□
〔《本》〕治腰脚筋骨酸无力,酒浸牛膝丸。
牛膝(三两,炙黄) 川椒(半两,去子并合口者)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 虎胫骨(真者半两,醋炙黄)
上 咀,用生绢作袋,入药扎口,用煮酒一斗,春秋浸十日,夏浸七日,冬浸十四日,每日空心饮一大盏。
酒尽,出药为末,醋糊为丸。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忌动风等物。
□
〔丹〕香港脚,须用提起其湿之在下者,药随气血用。
治肿痛方。
生地 黄柏(酒炒) 苍术(盐炒) 白术 防风 槟榔 川芎 犀角 甘草梢 木通 黄连
热加芩、连。痰加竹沥、姜汁。及时令热加石膏。大便秘加桃仁。小便涩加牛膝。
有食积流注者。
苍术 黄柏 防己 南星 川芎 白芷 犀角 槟榔血虚加牛膝、龟板。有如常肿者,专主湿热。肥人加痰药。
一妇人足肿。
生地 黄柏 苍术 南星 牛膝(酒洗) 草龙胆 川芎脚弱筋痛。
牛膝(二两) 白芍(一两半) 龟板(酒炙) 黄柏(炒,一两) 知母(炒,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末,酒糊为丸。
□
〔垣〕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冷洌,其俗饮 酪而肉食。凡饮 酪,以饮多饮速者为能。
经云∶因而大饮则气逆。又云∶食入于阴,长气于阳。今乃反行阳道,是为逆也。夫乳酪醇酒者,湿热之物,饮之属也。加以奉养太过,亦滋其湿。水性润下,气不能 ,故下疰于足陉,积久而作肿痛,此饮食下流之所致也。通评虚实论云∶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也。况 酪醇酒之湿热,甚于谷者也。至真要大论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流散于外,足胫 肿,饮发于中, 肿于下,此之谓也。故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若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则胃气不能施化,脾气不能四布,故下流乘其肝肾之位,疰于足胫。加之房事不节,阴盛阳虚,遂成痼疾。孙真人云∶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之,亦此意也。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兼遍身疼痛,流注手足,足胫肿痛不可忍。
羌活 甘草(炙) 黄芩(酒炒) 茵陈(各半两,酒炒) 人参 苦参(酒洗) 升麻 葛根 苍术 归身(各二钱) 知母(酒洗,三钱) 泽泻(三钱) 猪苓(三钱) 白术(一钱半) 防风(三钱)
水煎,不拘时候。
□
〔《本草十剂》〕云∶宣可去壅,通可去滞。《内经》云∶湿淫所胜,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关节胜湿,防风、甘草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平,除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除肤腠间湿,故以为臣。夫血壅而不流则为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血气各有所归,人参、二十草甘温,补脾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脾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疼。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苦寒,乃苦以泄之者也,凡酒制炒,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流其湿,使壅滞之气得宣通也。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半,浸药少时,煎至一大盏,去渣温服。空心,待少时,以美膳压之。临卧一服,不须饭压。
□
〔罗〕中书粘合公,年四旬有一,体干魁梧,丙辰春从征至扬州,香港脚忽作,遍身肢体微肿,其痛手不能近,足胫尤甚,履不任穿,跣以骑马,控两蹬而以竹器盛之,以困急来告。予思《内经》有云∶饮发于中,肿于上。又云∶诸痛为实,血实者宜决之。以三棱针数刺其肿上,血突出,高二尺余,渐渐如线,流于地,约半升许,其色黑紫。顷时肿消痛减,以当归拈痛汤一两半服之,是夜得睡,明日再服而愈。
□
〔《肘》〕风毒香港脚,若胫已满,捻之没指,但勤饮乌 牛溺二三升,使小便利,渐渐消。当以铜器取新者为佳。纯黄者亦可用。
□
〔垣〕杨大受云∶香港脚之疾,自古皆尚疏下,为疾壅故也。然不可太过,太过则损伤脾胃,使营运之气不能上行,反下注为香港脚;又不可不及,不及则使壅气不能消散。今立三方于后,详虚实而用之。
羌活导滞汤 治香港脚初发,一身尽痛,或肢节肿痛,便溺阻隔,先以此药导之,后用当归拈痛汤除之。
羌活 独活(各半两) 防己(三钱) 大黄(酒煨,一两) 当归(三钱) 枳实(面炒,二钱)
上 咀,每服五钱或七钱,水二盏,煎至七分,温服。微利则已,量虚实加减。
开结导饮丸 饮食不消,心下痞闷。
陈皮 白术 泽泻 茯苓 曲 麦 半夏(制。各一两) 枳实(炒) 青皮 干姜(各半两)
如有积块者,加巴豆霜一钱半。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至七十丸,温汤下,食远服。
又方 治湿热并诸湿客搏,腰膝重痛,足胫浮肿。
槟榔 甘遂 赤芍 威灵仙 泽泻 葶苈 乳香(研。各二两) 没药(研,一两) 牵牛(半两)大戟(炒,三两) 陈皮(四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食前温水送下。得更衣,止后服。前药忌酒二日,又忌面及甘草三两日。食温淡粥补胃。
乙巳春,廉平章年三十八,身体充肥,香港脚始发,头面浑身肢节微肿,皆赤色,足胫赤肿,痛不可忍,不敢扶策,手着皮肤,其痛转甚,起而复卧,卧而复起,昼夜苦楚,难以名状,求予治之。平章以北土高寒,故多饮酒,积久伤脾,不能运化,饮食下流之所致。投以当归拈痛汤一两二钱,其痛减半。再服肿痛悉除。止有右手指末微赤肿,以三棱针刺于爪甲端,多出黑血,赤肿全去。不数日,因食湿面,肢体觉痛,再以枳实大黄汤治之。
羌活(一钱半) 当归(一钱) 枳实(五分) 大黄(酒煨,三钱)
夫香港脚之疾,皆水湿之为也。面滋其湿,血壅而不行,故肢节烦疼。《内经》曰∶风能胜湿。羌活辛温,透关节,去湿,故以为主。血留而不能行则痛,当归之辛温,散壅止痛。枳实之苦寒,治痞消食,故以为臣。
大黄苦寒,以导面之湿热,并治诸老血留结,取其峻快,故以为使也。
上 咀,只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利下两行,痛止。
□
〔世〕香港脚。控涎丹加胭脂一钱,槟榔、木瓜各一两,卷柏半两,先以盐水煮半日,次日白水煮半日,同前药为丸,每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服下恶物,立效。(控涎丹方见走注疼痛。)
□
〔《衍》〕有人嗜酒,日须五七十杯,后患香港脚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不用米,大黄一两,锉炒,同为末,熟蜜为丸,温水下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
〔《本》〕治风气积滞成香港脚,常觉微肿,发则或痛,茵芋丸。
茵芋(炒) 薏苡仁(各半两) 郁李仁(一两) 牵牛子(三两,生取末一两半)
上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枣汤下。未利加至三十丸,日三,快利为度,白粥补之。
治肾脏风攻注脚膝方。
连珠 甘遂(一两) 木鳖子(一雌一雄,去壳)
上为末, 猪腰子二个,批开,用药末一钱掺匀,湿纸裹数重,火煨熟,放温,五更初细嚼,米饮下。积水多则利多,少则利少,宜软饭将息。若息一脚,须看左右,如左脚用左边腰子,右脚用右边腰子,药末止许一钱。
壬子年在毗陵,有姓马人鬻酒,久不见,因问其子,云∶宿患肾脏风,今一足发肿如瓠,自腰以下巨细通为一律,痛不可忍,欲转侧,两人挟持方可动,或者欲以铍刀决之。予曰∶不可,吾有药当合以赠。如上法服之,辰巳间下脓水数升,实时痛止肿退。一月后,尚拄拐而行。予再以赤乌散,令涂贴其膝方愈。后十年,至毗陵,率其子列拜以谢,云∶向脚疾至今不复作,虽积年肾脏风并已失去,今健步自若矣。
□
〔《草》〕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十年,良医殚技莫能治,所亲置之道傍以求救者。遇一游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其后山人邓思济知之,遂着其法云∶探得阴干月余,捣筛,温清酒和二钱匕,空心服之。加人本性杀药,可加及六钱匕。利过两行则减之,病除乃停服。其性甚善,不触诸药,但恶茶及面汤,以甘草、栀子代饮可也。
□
〔《集》〕治肾脏风壅积,腰膝沉重。威灵仙末,蜜和丸,如桐子大,初服酒下八十丸,平明微利恶物如青脓桃胶,即是风毒积滞也。如未动,夜再服一百丸,取下后,吃粥补之一月,仍当服温补药。
□
〔子和〕息帅腰股沉痛,行步坐马皆不便。或作香港脚寒湿治之,或作虚损治之,乌、附、乳、没,活血壮筋骨之药,无不用之。至六十余日,目赤上热,大小便俱涩,腰股之病如故。戴人诊其两手脉皆沉迟,沉者在里也,宜泄之。以舟车丸、浚川散各一服,去积水二十余行。至早辰,服齑白粥一二顿,与之上马,已能矍铄矣。
棠溪李十八郎,病腰脚大不伸,偃偻跛 而行,已数年矣,服药无功,止药却愈。因秋暮涉水病复作,医氏使服四斤丸,其父李仲安乃乞药于戴人。戴人曰∶近日服何药?仲安曰∶四斤丸。曰∶目昏赤未?其父惊曰∶目正暴发。戴人曰∶宜速来,不来则丧明矣。始来策杖而行,目肿无所见。戴人先令涌之,药下忽走二十行,两目顿明,策已弃去。比再涌泄,能读宫历日,调一月,令服当归丸,健步而归矣。
□
〔仲〕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得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禀,四续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便为历节。(桂枝加黄 汤之类治之。)
□
〔丹〕恂 脚底如锥刺痛,或 肿,手腕亦痛而肿,大便泄滑,里急。此血少又下焦血分受湿气为病,健步丸
主之。(手腕恐是足腕。)
生地(一两半) 苍术 芍药 陈皮(各一两) 大腹子(三钱) 牛膝(半两) 归尾 茱萸 黄芩(各一两)桂枝(三钱)
上为丸,每服百丸,白术通草煎汤,食前下之。
□
〔《三因》〕十全丹 治香港脚上攻,心肾相击,足心隐痛,小腹不仁,烦渴,小便秘或利,关节挛,皮疼痛,神效不可具述。
肉苁蓉(酒浸) 石斛(酒浸) 狗脊(去毛) 萆 茯苓 牛膝(酒浸) 地仙子 远志(去心,炒。各一两) 熟地(三两) 杜仲(去皮,炒,三两)
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盐汤任下。
□
〔《本》〕治肝肾风虚气弱,脚不可践地,腰脊疼痛,风毒流注下经,行止艰难,小便余沥。此药补五脏内伤,调中益气,凉血,强筋骨,益智轻身耐老,续断丸。
思仙木(五两,即杜仲) 五加皮 防风 薏苡仁 羌活 川续断(各三两) 萆 (四两) 生地(五两)牛膝(酒浸,三两)
上为末,好酒三升,化青盐三两,用木瓜半斤,去皮子,以盐酒煮木瓜成膏,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食前,温酒盐汤下。
□
〔《本》〕疗丈夫腰脚痹,缓急,行履不稳者。以萆 二十四分,合杜仲八分,捣筛,每日温酒和服三钱匕,增至五钱。忌食牛肉。
□
〔《活》〕薏苡仁酒 治脚痹。
薏苡仁 牛膝(各二两) 海桐皮 五加皮 独活 防风 杜仲(各一两) 熟地(一两半) 白术(半两)
上锉为粗末,散入生绢袋内,用好酒五升浸,春秋冬二七日,夏月盛热,分作数帖,逐帖浸酒。每日空心温服一盏或半盏,日三四服,常令酒气醺醺不绝。久服觉皮肤下如数百条虫行,即风湿气散。
□
〔《本》〕去风补血,益气,壮筋骨,强脚力,虎骨酒。
虎胫骨(真者) 萆 仙灵脾 薏苡仁 牛膝 熟地(各二两)
上细锉,绢袋盛,浸酒二斗,饮了一盏入一盏,可得百日。妇人去牛膝。
□
〔丹〕六七叔婆,血少气多,大便后脚痛而麻。
当归(二钱半) 芍药 白术(二钱) 陈皮 青皮(一钱) 地黄(一钱半) 川芎(五分) 甘草(少些)桃仁(十八个) 分二帖煎。
香港脚壅肿,便溺阻隔,心下痞满,饮食不消,宜微利之。(方见内伤湿热条。)
香港脚多属肺气实。经云∶肺病者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故戴人治香港脚用涌法者,良由此也。又《千金方》多汗之者,亦泻肺之法也。今集疏肺气之方于左。
□
〔子和〕魏德新因赴冬选,犯寒而行,真元气衰,加之坐卧冷湿,饮食失节,以冬遇此,遂作骨痹。骨属肾也,腰之高骨,坏而不用,两胯似折,面黑如炭,前后 痛,痿厥嗜卧。遍问诸医,皆作肾虚治之。予先以玲珑灶熨蒸数日,次以苦剂上涌寒痰三二升,上实下虚,明可见矣。次以淡剂使白术除脾湿,茯苓养肾水,又刺肾 、太溪二穴,二日一刺。前后一月,平复如故。
孙少府监韩彦正暴得疾,手足不举。诸医皆以为风,针手足,亦不知痛。遂召孙诊之。孙曰∶此香港脚耳。用槟榔末三钱,生姜三片,干紫苏七叶,陈皮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渣热服,数次而愈。
治脚肿者,槟榔散主之。
陈皮(一大握) 苍术(炒,一握) 酒半盏(同以上药煎)
上煎数沸,调槟榔末二钱,食后服。
□
〔《圣》〕治香港脚及风寒湿,四肢挛急,脚疼不可践地。用紫苏二两,捣碎,水三升,研取汁,以苏子汁煮粳米粥二合,和葱、豉、椒、姜食之,即止。
上槟榔、紫苏例。
□
〔世〕治一切香港脚奇方。用穿山甲前两足者,烧存性,研细,入麝香当门子少许,多少随人斟酌。要服此药,须去他事,至晚不可进饮食,候至夜深腹空时调服,坐卧随意。及鸡鸣,又一服,痛立止,过一二日便能步履如常,极妙如神。
□
〔《千》〕治香港脚十二风痹不能行,松叶酒。用松叶六十斤,细锉 咀,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酿五斗米,如常法。另煮松叶汁以渍米,并 饭,泥酿封头,七日后澄饮之,取醉。得此酒力者甚众。
□
〔《本》〕虎骨酒 治腰脚痛疼挛急,不得屈伸,及腿膝冷麻。
用虎骨一具,及胫骨二茎,酥炙黄,捶碎,无灰酒三斗,密封七日,空心晚食,酒随意饮。
□
〔崔〕治腰脚蒸法。取黄荆叶不限多少,蒸熟热置于瓮中,其下着火温之,以病患置于叶中。须臾,汗出叶中,旋旋吃饭,稍倦即止,以绵衣盖避风,仍进葱豉酒,以瘥为度。
□
〔世〕治诸般香港脚,一服除根。
防风(三钱,去芦) 羌活 蝉蜕(各三分) 薄荷(五分) 紫苏(四分)
上晒干为末,每服五钱,以无灰酒半碗,热调服讫。服至一时久,即煎后药,汤倾桶内,披浓衣于桶上坐,勿令走了药气,将脚腿熏之,当自下而上汗出,直至顶门,其出如水,尽为度。熏洗用∶
紫苏(半斤) 忍冬花(四两) 木馒头(七个) 苏木(二两)
上为粗末,水一中样桶,煎药味出,分三度添用,只一用,永除根。
□
〔垣〕香港脚渫洗法。《活人书》曰∶凡香港脚服补药及用汤渫洗,皆医之大禁也,为南方外感湿气乘虚袭人为肿痛而言,非为北方内受湿气注下肿痛而言也。盖湿气不能外达,宜淋渫开导,泄越其邪,名曰导气除湿汤。
威灵仙 防风 荆芥穗 当归 地骨皮 升麻 白芍 蒴 叶
上等分锉细,水二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渣,热淋洗无时。
□
〔世〕治脚赤肿。杉皮煎浓汤洗数次,立愈。(本草云∶用杉节殊效。)
□
〔《千》〕治岭南香港脚从足至膝胫肿满连骨疼者。用蓖麻子叶,切蒸薄裹,三二易,即消。治岭南香港脚从足至膝胫肿满连骨疼者。蒴 根锉碎,和酒醋共三分,根一分,合蒸熟,封裹肿上,二三日即消。亦治不仁。
□
〔《简》〕治香港脚连腿肿满久不瘥方。黑附子一两,去皮脐,生用,捣为散,生姜汁调如膏,涂敷肿上,药干再涂之,候肿消为度。
□
〔《山》〕治香港脚。用无名异化牛皮胶,调匀贴患处。
□
〔世〕治远行脚肿,用之可行千里,轻便甚妙。
防风 细辛 草乌
上等分为末,掺内鞋底内。如着前鞋,即以水微湿过,然后掺药。
□
〔《食》〕疗香港脚风痹不仁,五缓筋急。熊肉半斤,于豉汁中和姜、椒、葱白、盐、酱作腌腊,空腹食之。
□
〔《玉》〕针香港脚肿痛∶三里 绝骨(各二寸半。) 丘墟(针入一寸,泻之。) 行间(五分,留八吸泻之。)解溪(留十吸泻之,针入五分。) 商丘(针入五分,泻十吸。)
□
〔《撮》〕治香港脚诸穴,随经选用之∶陷谷(三分,泻之。)行谷(五分,泻之,灸。) 中封(泻之,灸。)侠溪(先泻后补,灸。) 阳辅 绝骨(各二寸半,泻之,灸。) 通谷(一分,泻之,灸。)
□
〔东阳〕香港脚针灸大法∶(此法与《千金》同,兼服药。) 风市(百壮。三报穴,正身平立垂手指尽处大筋上是。) 伏免(病患端坐离膝盖上七寸,以左右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状是穴,可灸五十壮,三报穴。)
犊鼻(五十壮,三报穴。) 膝眼(二十壮。) 三里 上廉 下廉 绝骨(各五十壮。凡上项诸穴,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令尽壮数为佳。凡一脚病即灸一脚,两脚病灸两脚,弱者看轻重加减,不可执一,灵验不可述也。)
□
〔扁鹊〕又香港脚∶肾气(脐傍相去各四寸。) 肩井 三里 气海 交龙
□
〔《撮》〕寒湿香港脚,红肿生疮∶中封(五分,泻之。) 阳辅 绝骨(各二寸半,泻之,灸。)
□
〔《集》〕又法∶行间 三里 照海 昆仑 绝骨 京骨 委中 三阴交
□
〔《玉》〕两足麻,足腿膝无力∶风市(在腿外廉垂手中指点到处是穴,针五分,补多泻少 留五呼,先泻成,后补生。)
□
〔《集》〕又足不能行∶丘墟 行间 昆仑 太冲 阳辅 三阴交 复溜 三里(大治足不行)
□
〔《本》〕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唯香港脚、头风、上气当须药不绝,余则随其发动临时消息。但有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得通泄则不困剧,所谓通泄者,如麻黄、牵牛、郁李仁之类是也,不必苦寒利药也。
□
〔垣〕《外台》云∶第一忌嗔,嗔则心烦,烦则香港脚发。第二禁大语,大语则伤肺,肺伤亦发动。又不得露足当风入水,以冷水洗脚,两脚胫尤不宜冷,虽暑月常须着绵裤,至冬寒倍令两胫温暖,得微汗大佳。根据此将息,气渐薄损,每至寅丑日割手足甲,割少侵肉去气。夏时腠理开,不宜当风卧睡,睡觉令人按 ,勿使邪气稽留,数劳动关节,常令通畅,此并养生之要,拒风邪之法也。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三五百步,疲倦便止,脚中恶气,随即下散,虽浮肿气,不能上也。
□
〔罗〕凡治此疾,每旦早饭任意饱食,午饭少食,晚饭不食,弥佳。恐伤脾胃营运之气,失其天度。况夜食则血气壅滞,而阴道愈增肿痛矣。
□
〔垣〕第一,凡饮食酒及 酪,勿使过度,过则伤损脾胃,下注于足胫跗肿,遂成脚疾。第二,欲不可纵,嗜欲多则香港脚发。凡饮食之后,宜缓行二三百步,不至汗出,觉困则止,如此则不能成壅也。经云∶逸者行之。又云∶病湿痹,忌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
〔《千》〕凡香港脚之病,极须忌房室牛羊鱼肉蒜韭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浮糜猪鸡鹅鸭,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酱豉葱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诸生果子酸酢之食,犯者皆不瘥。
凡香港脚之病,始起甚微,多不令人识也。食饮嬉戏,气力如故,惟卒起脚屈,弱不能动,有此为异耳。凡香港脚之候,或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有腹痛下利,或大小便闭涩不通,或胸中冲悸,不欲见光明,或精神昏惯,或喜迷忘,语言错乱,或壮热头痛,或身体极冷疼烦,或觉转筋,或肿或不肿,或 腿顽痹,或时缓纵不随,或复百节挛急,或小腹不仁,此皆香港脚状貌也。香港脚有肿者,有不肿者,其小腹顽痹不仁者,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者,名香港脚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其人黑瘦者易治,肥大肉浓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不耐风湿,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则受病难愈。凡香港脚觉病候有异,即须大怖畏,决意急治之,稍缓则气上入胸胁,逆满气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宽者数日必死,不可不急治也。但见心下急,气喘不停,或自汗数出,或乍寒乍热,其脉促短而数呕吐不止者死。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阴阳
- 五脏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诊法通论
- 诊虚实法、诊寒热法(俱入治法)
- 诊病传变(诊病将死期入诊生死条)
- 诊病愈剧
- 诊生死
- 诸脉诊病杂法
- 诊一岁病证相同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治法通论
- 倒仓法
- 药性不同
- 制方大法
- 随症用药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治虚实法
- 治上下法
- 诊五脏虚实
- 诊五邪相干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治寒热法
- 治发热
- 劳瘵骨蒸热
- 传尸劳热
- 产后发热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治恶寒
- 治往来寒热
- 产后往来寒热
- 外热内寒外寒内热
-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
- 疟寒热
- 久疟
- 疟胀
- 产后疟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穴法上
- 穴法下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调摄宜禁
- 用药宜禁
- 刺禁
- 灸禁
- 卷之十·肝胆部
- 诸风
- 中风
- 卒中之初
- 中分浅深
- 中浅半身偏痛舌能言
- 中深半身不收舌难言
- 产后中风
- 口噤
- 口眼斜
- 痒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眩
- 癫痫
- 子痫
- 口噤,角弓反张
- 劳风(即之属)
- 胎前
- 产后
- 破伤风
- 螈
- 颤振
- 产后螈
- 疠风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诸痹
- 行痹(即走注疼痛)
- 痛痹(即痛风)
- 着痹(即麻木不仁)
- 鹤膝风(即历节之类)
- 挛
- 一身尽痛
- 产后身痛
- 风痹杂合病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惊悸怔忡
- 产惊悸
- 心动
- 怒
- 善太息
- 目疾门
- 目赤肿痛
- 外障(在睛外遮暗)
- 内障
- 能远视不能近视,能近视不能远视
- 雀目(日落即不见物)
- 目泪不止
- 风沿烂眼
- 倒睫拳毛
- 肉攀睛
- 飞丝尘垢入目
- 视歧乱见
- 目闭不开
- 目直视
- 目上视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胁痛
- 附∶腋肿、腋臭
- 诸疝
- 疝
- 狐疝
- 产后少腹痛
- 闭癃遗溺
- 闭癃分二病
- 闭癃分二病
- 闭癃分二病
- 胎前淋闭
- 产后淋闭
- 小便数
- 溺赤
- 遗溺
- 妊娠遗尿
- 产后遗尿
- 前阴诸疾
- 阴缩阴纵
- 阴痿阴汗阴冷阴痒
- 阴臭阴肿阴痛阴吹
- 筋
- 转筋
- 霍乱转筋
- 爪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头风痛
- 产后头痛
- 偏头风
- 雷头风
- 大头痛
- 眉痛
- 头重
- 头风屑
- 多卧、不得卧
- 不得卧
- 多卧
- 咽喉
- 喉痹
- 咽嗌痛(咽嗌不能纳唾与食是也)
- 乳蛾
- 咽中介介如梗状
- 诸物梗喉
- 项颈强痛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心痛
- 卒心痛
- 胎前心痛
- 产后心痛
- 诸般气痛
- 胸痛胸满
- 胸痹短气缓急
- 烦躁
- 虚烦
- 胎前虚烦
- 产后虚烦
- 躁
- 懊
- 瞀闷
- 谵妄
- 产后谵妄
- 循衣撮空
- 喜笑不休
- 健忘
- 诸痛门
- 诸逆冲上
- 噫
- 下气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诸见血门
- 衄血
- 久衄
- 产后衄
- 吐血
- 咳唾血
- 妊孕咳唾血
- 溲血
- 妊娠尿血
- 下血
- 中蛊下血
- 诸痿
- 注夏
- 解即痿类
- 舌
- 舌肿痛
- 舌强舌卷
- 舌纵涎下多唾
- 自啮舌
- 舌苔、舌黑
- 汗
- 自汗
- 头汗
- 手足汗
- 无汗
- 盗汗
- 卒中暴厥
- 五绝
- 暴死暴病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痈疽
- 肿疡
- 溃疡
- 痈疽所兼诸证
- 久漏疮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
- 疔疮
- 石痈
- 诸肿
- 瘰马刀
- 结核
- 瘿瘤
- 目疡
- 天蛇头、代指
- 甲疽嵌甲
- 乳痈乳岩
- 囊痈阴头痈
- 便毒
- 贴骨痈
- 内痈有三
- 肺痈肠痈胃脘痈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丹痤疹
- 丹毒风丹(痛者为丹毒,痒者为风丹)
- 痤
- 疹
- 疥
- 癣
- 紫白癜风白秃
- 面疮
- 癞头疮
- 口疮唇疮
- 牙疳疮
- 耳内疮
- 肾脏风阴疮
- 下疳疮
- 妇人阴疮
- 疮
- 香港脚疮足跟疮
- 冻疮
- 手足皴裂脚缝烂
- 反花疮
- 恶疮
- 杂疮
- (音休,俗称鸡眼子是也)
- 痣
- 扑伤损
- 金疮
- 杖疮
- 汤火疮
- 竹木刺、针入肉
- 箭头入肉
- 漆疮
- 通治诸般恶虫咬
- 毒蛇咬
- 蜈蚣咬
- 蠼咬
- 蝎咬蜂螫
- 斑蜘蛛咬
- 刺毛虫蚯蚓蝼蛄蚕咬
- 马虎熊咬人
- 犬咬
- 癫犬咬
- 驴涎马汗疮
- 附∶猪马畜疮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内伤饮食
- 胎前伤食
- 百病皆生于痰
- 痞
- 不能食
- 饥不能食
- 恶食
- 妊娠恶食
- 消瘅门
- 渴而多饮为上消
- 消谷善饥为中消
- 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 胎前渴
- 产后渴
- 口燥咽干
- 黄胆
- 产后发黄
- 食劳疳黄
- 黄汗
- 目黄
- 黑疸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腹痛
- 胎前腹痛
- 产后腹痛
- 肠鸣
- 呕吐膈气总论
- 呕(有物有声)
- 吐(有物无声)
- 干呕(无物有声)
- 恶心(欲吐不吐)
- 呕苦水
- 吐酸吞酸
- 呕吐清水
- 呕沫
- 呕脓
- 呕吐虫
- 吐利
- 关格
- 膈气
- 翻胃
- 噎
- 咽喉噎塞口开目瞪
- 嘈杂
- 哕
- 产后哕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泄泻滞下
- 泄泻
- 产后泄泻
- 飧泄
- 遗尿
- 滞下
- 久泄久痢
- 胎前下痢
- 产后痢
- 大便不通
- 产后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产后大小便不通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水胀通论
- 胎前水肿
- 产后水肿
- 小腹胀
- 少腹胀满
- 胎前腹胀、产后腹胀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积块瘕
- 妇人血积
- 胎前产后积
- 息积
- 面
- 面肿颊腮痛
- 面热面寒
- 面青、面尘
- 面赤
- 面黄
- 面白
- 面黑
- 颊车病
- 狂癫
- 狂
- 欲独闭户牖而处
- 口
- 口苦
- 口疮
- 口糜
- 口臭喉腥
- 口甘
- 唇
- 四肢
- 肉
- 身重
- 怠惰嗜卧
- 蛊毒
- 蛊下血见血
- 奇病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咳嗽
- 干咳嗽
- 咳嗽喉中作声
- 暴嗽
- 久嗽
- 妊娠嗽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喘
- 喘不得卧
- 产后喘
- 短气
- 少气
- 善悲
- 妊娠善悲
- 鼻塞
- 鼻渊
- 鼻鼽
- 鼻肉
- 酒鼻
- 鼻得冷则黑
- 肩背痛
- 肩痛
- 皮肤
- 皮肤痛
- 皮肤索泽
- 喑
- 舌喑
- 喉喑
- 胎前产后喑
- 脱肛
- 谷道痛蚀
- 痔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腰痛
- 胎前腰痛
- 产后腰痛
- 脊痛脊强
- 厥
- 寒热二厥
- 寒厥手足冷
- 热厥手足热
- 产后寒厥
- 香港脚顽麻肿痛为痹厥
- 足痿软不收为痿厥
- 香港脚冲心为厥逆
- 产香港脚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耳聋
- 暴聋
- 耳鸣
- 耳肿痛
- 停耳
- 虫入耳
- 骨
- 牙齿痛
- 齿摇龈露
- 牙蛀牙不生
- 发黄白
- 发落不生
- 二阴
- 欠嚏
- 欠伸
- 嚏
- 身体拘急
- 梦遗
- 白浊
- 恐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伤寒通论
- 续伤寒通论
- 太阳病
- 表里发热
- 太阳病发热续法
- 恶寒
- 恶寒续法
- 恶风
- 恶风续法
- 头痛
- 头痛续法
- 项强
- 身体痛
- 体痛续法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阳明病
- 胃实不大便
- 胃实续法
- 自汗
- 自汗续法
- 不得卧
- 不得卧续法
- 潮热
- 潮热续法
- 谵语
- 谵语续法
- 狂乱
- 狂乱续法
- 循衣摸床
- 循衣摸床续法
- 渴
- 渴续法
- 呕
- 干呕
- 干呕续法
- 少阳病
- 口苦咽干
- 眩
- 往来寒热
- 胁满痛
- 胁痛续法
- 胸满
- 胸痛
- 耳聋
- 少阳病续法
- 阳气毒盛变阳毒
- 阳毒续法
- 太阴病
- 腹满
- 腹满续法
- 腹痛
- 腹痛续法
- 黄
- 黄续法
- 少阴病
- 但欲寐嗜卧
- 口燥咽干
- 咽痛
- 咽痛续法
- 附吐
- 吐续法
- 附吐利
- 吐利续法
- 下利
- 下利续法
- 厥阴病
- 气上冲心
- 气上冲心续法
- 饥不饮食
- 吐蛔虫
- 厥
- 厥续法
- 少腹满囊缩
- 少腹满囊缩续法
- 阴气毒盛变阴毒
- 阴毒续法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 喘
- 喘续法
- 身重
- 难转侧
- 遗尿
- 盗汗
- 面赤
- 坏病
- 坏病续法
- 战栗振摇
- 筋惕肉
- 叉手冒心
- 惊悸
- 惊悸续法
- 悸
- 脏结与结胸痞气大同小异
- 结胸
- 结胸续法
- 痞
- 痞续法
- 烦
- 烦躁
- 烦躁续法
- 咳
- 咳续法
- 小便不利
- 小便不利续法
- 小便难
- 尸厥郁冒
- 尸厥郁冒续法
- 噫
- 噫续法
- 哕
- 哕续法
- 无汗
- 无汗续法
- 疟状
- 头汗
- 头汗续法
- 舌白胎
- 舌胎续法
- 动气
- 动气续法
- 鼻衄
- 鼻衄续法
- 下血
- 唾血
- 蓄血
- 衄血唾血蓄血续法
- 吐血
- 短气
- 心痛
- 心痛续法
- 除中
- 下重
-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 续增哑
- 续增斑
- 欲眠目不闭声嗄为狐惑为
- 狐惑续法
- 百合病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劳复门
- 劳复续法
- 阴阳易
- 阴阳易续法
- 四时伤寒不同
- 冬为伤寒
- 春为温病
- 温病续法
- 夏为暑病
- 暑病续法
- 秋为疟
- 一岁长幼症状相似为温疫
- 温疫续法
- 多眠多汗脉浮为风温
- 风温续法
- 一身尽痛为湿
- 身反张为
- 妇人伤寒
- 热入血室
- 热入血室续法
- 续增妊娠伤寒
- 产后伤寒
- 产后伤寒续法
- 续增小儿伤寒
- 温病
- 伤寒拾遗
- 韩氏和解因时法
- 韩氏温中法
- 灰包熨法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妇人治法通论
- 调经
- 经闭
- 血崩
- 赤白带
- 胎前白带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胎前症
- 受胎
- 恶阻
- 妊娠经来
- 胎漏下血
- 胎漏黄汁下或如豆汁
- 胎动不安
- 胎上逼心
- 跌扑伤胎毒药伤胎
- 妊病可下胎断胎
- 胎自堕
- 十月未足欲产过期不产
- 难产缩胎法
- 临产坐草法
- 催生法
- 下死胎法
- 产后症
- 胞衣不下
- 产后血晕
- 产后血不下
- 产后血不止
- 产后虚弱
- 产后无乳
- 乳汁自出
- 产后阴脱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小儿通治
- 生下胎疾
- 肝主风
- 角弓反张
- 摇头
- 偏风
- 惊搐
- 惊痫
- 天吊
- 眼目
- 眼白多
- 雀目疳眼
- 赤眼
- 通睛
- 偏坠
- 阴肿囊肿脱囊
- 疝痛
- 小便不通
- 淋病
- 遗尿
- 喉痹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心主热
- 潮热
- 积热
- 变蒸热
- 心痛
- 弄舌
- 重舌
- 木舌
- 舌白胎
- 鼻衄
- 迟言
- 盗汗
- 自汗
- 痈疖
- 腮肿
- 恶核瘰
- 赤丹
- 疥癣
- 眉炼
- 耳疮耳冻疮
- 面疮
- 口疮
- 癞头疮
- 脚冻疮
- 痘疮治法通论
- 痘出太密
- 痘出不快
- 痘痒塌
- 痘灰白色
- 痘黑陷倒靥
- 痘寒战
- 痘发热
- 痘寒热
- 痘渴
- 痘渴泻
- 痘泻不渴
- 痘吐逆
- 痘腹胀
- 痘腹痛
- 痘喘
- 痘大便秘
- 痘余毒
- 痘入目
- 痘咽痛
- 痘风
- 痘痫搐
- 痘疮痛
- 痘脓而不痂
- 痘后疮疖
- 痘痈
- 中恶
- 客忤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脾主湿
- 吐泻
- 吐
- 吐水吐虫
- 泄泻
- 乳食不化
- 赤白痢
- 腹胀
- 水肿
- 疳
- 虚羸
- 鹤节
- 宿食
- 痞
- 哺露
- 癖
- 脾弱多困
- 渴
- 大小便秘
- 黄胆
- 腹痛
- 鹅口
- 口疮
- 口噤
- 滞颐
- 脐风撮口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肺主燥
- 咳嗽
- 嗽脓血
- 喘
- 马脾风
- 悲哭
- 夜啼
- 喑
- 鼻
- 龟胸
- 龟背
- 脱肛
- 肛痒
- 肾主虚寒
- 解颅
- 囟填
- 行迟齿迟发迟
- 停耳
- 呵欠
- 额黑唇青为寒
- 杂病
- 寒热
- 疟
- 继病
- 五硬五软
- 补遗方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五运六气总论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五运气至之占
- 五运太过之占
- 五运不及之占
- 复气应时占
- 五星应化占
- 五气动乱占
- 五气郁发占
- 地理高下左右占
- 六气正变占
- 在泉淫胜占
- 司天淫胜占
- 占六气之胜
- 占六气之复
- 释亢则害承乃制
- 释病机十九条
- 邵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