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者,治上焦也。胸次之间,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痈脓,法当吐之。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已。
然有当吐不吐误人者;有不当吐而吐以误人者;有当吐不可吐而妄吐之以误人者;亦有当吐不可吐,而又不可以不吐,吐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即如缠喉锁喉诸症,皆风痰郁火壅塞其间,不急吐之,则胀闭难忍矣。
又或食停胸膈,消化弗及,无由转输,胀满疼痛者,必须吐之,否则胸鬲满闷,变症莫测矣。又有停痰蓄饮阻塞清道,日久生变,或防碍饮食,或头眩心悸,或吞酸嗳腐,手足麻痹,种种不齐,宜用吐法导其痰,诸症如失。又有胃脘痈,呕吐脓血者,经云:呕家有脓,不须治呕,脓尽自愈。凡此皆当吐而吐者也。
然亦有不当吐而吐者,何也?如少阳中风,胸满而烦,此邪气而非有物,不可吐,吐则惊悸也。又少阴病,始得之,手足厥冷,饮食入口则吐,此膈上有寒饮,不可吐也。病在太阳不可吐,吐之则不能食,反生内烦。虽曰吐中有散,然邪气不除已为小逆也。此不当吐而吐者也。
然又有当吐不可吐者,何也?盖凡病用吐,必察其病之虚实。因人取吐,先察其人之性情,不可误也。夫病在上焦,可吐之症。而其人病势危笃,或老弱气衰者,或体质素虚、脉息微弱者,妇人新产者,自吐不止者,诸亡血者,有气动者、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者,皆不可吐,吐之则为逆候。此因其虚而禁吐也。若夫病久之人,宿积已深,一行吐法,心火自降,相火必强。
设犯房劳,转生虚症,反难救药,更须戒恕。凝神调息静养,越三旬而出户,方为合法。如其人性气刚暴,好怒喜淫不守禁忌,将何恃以无恐,此又因性情而禁吐也。所谓当吐不可吐者,此也。
然有不可吐而又不得不吐者,何也?病人脉滑大,胸膈停痰,胃脘积食,非吐不除。食用瓜蒂散与桔红淡盐汤,痰以二陈汤,用指探喉中而出之。体质极虚者,或以桔梗煎汤代之,斯为稳当。而予更有法治焉,予尝治寒痰闭塞,厥逆昏沉者,常用半夏桔红各八钱,浓煎半杯,和姜汁成一杯,频频灌之,痰随药出,则拭之。随灌随吐,随吐随灌。少顷,痰开药下,其人即苏,如此者甚众。又尝治风邪中脏将脱之症,其人张口痰鸣,声如曳锯,溲便自遗者,更难任治,皂角等药切不可用,亦不暇用。因以大剂参、附、姜、夏、浓煎灌之,药随痰出,则拭之。随灌随吐,随吐随灌。久之,药力下咽,胸膈流通,参附大进,立至数两,其人渐醒。一月之间,参药数斤,遂至平复,如此者,又众。又尝治风痰热闭之症,以牛黄丸灌如前法;颈疽内攻,药不得入者,以苏藿香丸灌如前法;风热不语者,以解语丹灌如前法;中暑不醒者,以消暑丸灌如前法;中恶不醒者,以前项桔半姜汁灌如前法;魔梦不醒者,以连须葱白煎酒灌如前法;自缢不醒者,以肉桂三钱煎水灌如前法;喉闭喉风,以鲜杜牛膝捣汁、雄黄丸等灌如前法,俱获全安,如此者又众。更有牙关紧急,闭塞不通者,以搐鼻散吹鼻取嚏。嚏出牙开,或痰或食,随吐而出,其人遂苏,如此者尤众。盖用药随药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此皆古人之成法,而予稍为变通者也。昔仲景治胸痛不能食,按之反有涎吐,下利日数十行,吐之则利止,是以吐痰止利也。丹溪治孕妇转脬(脬,音pāo,膀胱。),小便不通,用补中益气汤,随服而探吐之,往往有验,是以吐法通小便也。华佗以醋蒜吐蛇;河间以狗油、雄黄、同瓜蒂以吐虫而通膈;丹溪又以韮汁去瘀血,以治前症。由此观之,症在危险之际,古人恒以通剂,尽其神化莫测之用。
况于显然易见者乎则甚矣。吐法之宜讲也。
近世医者每将此法置之高阁,亦似汗下之外并无吐法,以致病中常有自吐自呕而为顺症者,见者惊,闻者骇。医家亦不论虚实,而亟亟止之,反成坏病,害人多矣。
吁,可不畏哉?
- 叙
- 自叙
- 凡例
- 医学集成卷一
- 阴阳诸论
- 天地阴阳
- 人身阴阳
- 病有阴阳
- 药有阴阳
- 阴虚证论
- 阳虚证论
- 先天解说
- 后天解说
- 丹田解说
- 五行生克
- 五脏六腑
- 脏腑表里
- 脏腑所属
- 足六经辨
- 手六经辨
- 十二经络
- 寸关尺解
- 六部脉解
- 脉定至数
- 脉定权衡
- 浮沉统属(崔氏)
- 迟数统属
- 滑涩统属
- 诸脉主病
- 预卜生机
- 表里解说
- 脉分阴阳
- 五运所化
- 六气分司
- 司天在泉
- 手掌图示
- 值年用药
- 五行本体
- 望闻问切杨氏
- 望色知顺逆
- 闻声知虚实
- 问证知标本
- 切脉要法
- 脉义总论
- 六脉真辨
- 浮脉体状
- 沉脉体状
- 迟脉体状
- 数脉体状
- 虚脉体状
- 实脉体状
- 群方备载
- 余批景岳
- 入门看病
- 治病要诀
- 伤寒伤风辨
- 舌辨阴阳水枯三证
- 伤寒瘟疫受病不同辨
- 伤寒瘟疫脉息不同辨
- 伤寒瘟疫病证不同辨
- 伤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 阴阳表里辨
- 内伤外感辨
- 看病歌诀
- 有病先从气色看
- 再看舌胎分表里
- 看妇女歌
- 看小儿歌
- 分类用药歌
- 五脏补泻凉散
- 六经引药
- 用药如用兵
- 医学集成卷一跋
- 发端统论
- 医学集成卷二
- 伤寒
- 灸伤寒穴道
- 瘟疫
- 附应下诸证
- 补遗瘟疫杂证
- 斑疹
- 感冒
- 疟疾
- 疟疾三方
- 截疟
- 灸疟疾穴道
- 痢疾
- 灸痢疾穴道
- 中风
- 补遗
- 灸中风穴道
- 中痰
- 中寒
- 补遗
- 灸中寒穴道
- 中暑
- 附杨西山法
- 中湿
- 耳证
- 补遗
- 灸耳证穴道
- 目证
- 附外治方
- 附咒眼方
- 灸目证穴道
- 口证
- 补遗
- 灸口证穴道
- 舌证
- 补遗
- 灸舌证穴道
- 鼻证
- 补遗
- 灸鼻证穴道
- 齿证
- 补遗
- 炙齿证穴道
- 喉证
- 补遗
- 附绿袍散
- 灸喉证穴道
- 脾胃
- 补遗
- 附消食外治方
- 痞满
- 补遗
- 灸痞满穴道
- 积聚
- 补遗
- 灸积聚穴道
- 呕吐
- 补遗
- 灸呕吐穴道
- 反胃
- 补遗
- 灸反胃穴道
- 呃逆
- 灸呃逆穴道
- 噎膈
- 补遗
- 灸噎嗝穴道
- 关格
- 补遗
- 灸关格穴道
- 咳嗽
- 补遗
- 灸咳嗽穴道
- 齁证
- 灸齁证穴道
- 喘胀
- 补遗
- 灸喘证穴道
- 痰证(附饮证)
- 附五饮证
- 吐血
- 补遗
- 杨西山失血大法
- 灸吐血穴道
- 鼻衄
- 止鼻衄歌
- 鼻衄单方
- 灸鼻衄穴道
- 便血
- 炙便血穴道
- 溺血
- 灸溺血穴道
- 附各血证
- 医学集成卷三
- 头痛
- 灸头痛穴道
- 眩晕
- 灸眩晕穴道
- 肩背痛
- 灸肩背痛穴道
- 臂痛
- 灸臂痛穴道
- 胃痛
- 补遗
- 灸胃痛穴道
- 胁痛
- 补遗
- 灸胁痛穴道
- 腰痛
- 灸腰痛穴道
- 腹痛
- 补遗
- 灸腹痛穴道
- 筋骨痛
- 补遗
- 炙筋骨痛穴道
- 霍乱
- 补遗
- 炙霍乱穴道
- 泄泻
- 灸泄泻穴道
- 虚损
- 补遗
- 水肿
- 刘欧泉秘方
- 附诸肿
- 灸水肿穴道
- 黄疸
- 补遗
- 灸黄疸穴道
- 发热
- 厥证
- 灸厥证穴道
- 汗证
- 补遗
- 灸汗证穴道
- 心跳
- 惊悸
- 健忘
- 灸健忘穴道
- 不寐
- 痉证
- 灸痉证穴道
- 痹证
- 灸痹证穴道
- 痿证
- 灸痿证穴道
- 脚气
- 淋证
- 灸淋证穴道
- 浊证
- 灸浊证穴道
- 疝气
- 灸疝气穴道
- 遗精
- 补遗
- 灸遗精穴道
- 小便闭
- 灸小便闭穴道
- 大便闭
- 附二便闭
- 灸大便闭穴道
- 痔漏
- 灸痔漏穴道
- 脱肛
- 灸脱肛穴道
- 调经
- 灸调经穴道
- 经闭
- 补遗
- 灸经闭穴道
- 崩漏
- 补遗
- 灸崩漏穴道
- 带证
- 灸带证穴道
- 求嗣
- 画卦定生男生女歌
- 妊娠
- 补遗
- 临产
- 催生神咒
- 灸临产穴道
- 产后
- 补遗
- 灸产后穴道
- 乳证
- 补遗
- 吹乳咒法
- 灸乳证穴道
- 妇人隐疾
- 灸隐疾穴道
- 小儿
- 灸急惊风穴道
- 灸慢惊风穴道
- 痘证
- 麻疹
- 疮证
- 六经见证加药
- 杂治
- 补遗各方
- 医家备用
- 医学集成卷四
- 病论六则
- 恭论
- 予论
- 恭论
- 予论
- 愚本庸医,妄论贵疾
- 恭论
- 医案九条
- 任脉经穴分寸歌
- 督脉分寸经穴歌
-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分寸歌
- 足太阴脾经经穴分寸歌
- 足少阳胆经经分寸歌
-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分寸歌
-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寸歌
-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分寸歌
- 手太阴肺经经穴分寸歌
-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分寸歌
- 足少阴肾经经穴分寸歌
- 足厥阴肝经经穴分寸歌
- 手少阴心经经穴分寸歌
-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分寸歌
- 医中百误歌
- 名堂图
- 脏腑明堂图
- 正人明堂图
- 伏人明堂图
- 侧人明堂图
- 程锺龄医门八法
- 论汗法
- 论和法
- 论下法
- 论消法
- 论吐法
- 论清法
- 论温法
- 论补法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