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暑气流行,自小暑至三伏,炎威赫奕烁石流金。若中秋前,骄阳炽盛,尚有残暑,人当其境,自汗泄肌,精神脱落,邪从口鼻吸受,伏于膜原,即发者为伤暑中暑,前已略论之矣。
遇时不发,直至初冬,或交冬至一阳来复,始欲泄者,名曰伏暑。其见症也,身热或肢热,或咳嗽痰血;又感新寒或鼻衄牙宣,暑邪已入血分,心烦少寐,自汗淋漓,气短无力,脉细如丝,重按不散,渴思冷冻饮料,小便秽赤等症,虽当寒月,重裘被体,总用凉剂,加补肺之品,如生脉白虎汤;又如滑石、连翘、白金汁、银花露、西瓜翠、白通草、北沙参、麦冬之类,亦可采用。若伏邪已入血分,非黄连不治,佐宜丹皮、白芍、鲜生地之类,可随症配入。
一人周姓,年逾三旬,孟冬患身热,自汗如雨,不饥不纳,形软不能起坐,一医用龙牡、归、地,养血摄敛,病日加重。延予诊视,面色惨淡无神,脉细欲绝,乃问思冷冻饮料否?答曰∶欲而家人不许。又令人倾其溺器,气秽而赤,病者又述不得安寐,已十昼夜矣。予曰∶此伏暑症也。方中须用人参,病家业断以无力为辞。予曰∶不用亦可,但非经一月,则不能行立奈何?曰∶得保无虞为幸,迟起亦所愿耳。方用白虎汤,加∶北沙参(四钱) 麦冬(二钱)
一服汗收,酣寝一夜,半日,诸患霍然,后果调匝月始愈。
此症昧者多有误认阳虚阴症,用温补者,祸不旋踵。观此篇亦可了了。
目录
- 序
- 自记
- 第一种
- 一览延龄一卷
- 第二种
- 橘旁杂论上卷
- 古今医书大意
-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 方技中医术为要
- 脉
- 四时受病原委
- 六淫相兼说
- 用药如用兵
- 医不尽药石
- 治贵人有四难
- 医家五失
- 七情皆听命于心
- 再论七情总由心发
- 人病何者为多
- 正气受逼则为邪火
- 三折肱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辨
- 求疗尽告所悉
- 择医宜谨
- 详问为要
- 医家功德
- 十不治
- 为医首重读书论
- 为医须明十弊论
- 橘旁杂论下卷
- 论金石
- 轻重失宜先后失序
- 治重疾须用重药
- 痢无止法
- 为医须明阴阳之理
- 脏腑难知
- 用药不论多少
- 再论为医之弊
- 童子好睡说
- 长病与高年病
- 治病虽愈善后不可缺
- 病愈肉食辨
- 煮药有法
- 服药有六弊
- 热症饮水得汗而愈
- 难于末治
- 跋叶氏医案
- 古今药味不同论
- 以药得名为善得子
- 医不治老考终命难
- 医资须行好事
- 医家运到道行
- 论用大黄
- 治病何者为难
- 温凉之药俱不可执
- 干神莫救
- 甘草与鲫鱼犯
- 淡竹回生
- 疾病多生于夏
- 劳逸有方
- 治病必得立案
- 天性所近
- 论用补药
- 狗蝇起痘豆治翻疤
- 第三种
- 上池涓滴一卷
- 第四种
- 肘后偶钞上卷
- 感寒
- 暑
- 温病
- 风温
- 疫
- 斑
- 疹
- 温毒发颐
- 腮
- 头痛
- 齿
- 耳
- 咽痛
- 梅核
- 胃痛
- 肩痛
- 胁痛
- 腹痛
- 胸痹
- 肝
- 脾胃
- 痨损
- 童劳
- 呕
- 咳
- 喘
- 热
- 肘后偶钞下卷
- 寒热
- 痢
- 疟痢
- 泄
- 吐泻
- 二便闭
- 大便燥结
- 吐血
- 衄
- 溲血
- 便血
- 淋
- 浊
- 白淫
- 痹
- 痿
- 疸
- 肿
- 消
- 积
- 产后
- 调经
- 血崩
- 第五种
- 证治指要一卷
- 类中风
- 童痨
- 鼓症
- 噎膈
- 痹
- 痿
- 咳嗽
- 消症
- 哮喘
- 伤寒
- 斑
- 疹
- 咽痛喉风
- 吐血
- 鼻衄
- 牙衄
- 疟疾
- 痢疾
- 温疫
- 阴暑阳暑
- 泄泻
- 霍乱
- 黄疸
- 肝风
- 肝火
- 胃痛胁痛
- 小儿急慢惊风
- 阴虚发热
- 阳虚发热
- 伏暑
- 疮疡总论
- 第六种
- 药笼短剧一卷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