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皆由暑湿内侵,脾胃受伤,饮食不化精微,而成积滞,欲从大肠而泄。经云∶在下者因而导之,使邪之出也。若用药涩住,邪气必上升,为祸最烈。如邻翁姚姓子,年二十岁,七月患赤痢腹痛,日夜数十行。人传一方,用罂粟壳一钱煎汤服,才下咽,痢固止,不半日腹胀胸闷气急,身作寒热。延医治之,用柴平汤,一服胀满更甚,两目赤突,招予治之。知其伏邪为粟壳涩住,不得出路,致先腹胀胸闷,渐攻上部,气促而目突也。予心知前方柴平汤,非安危定乱之剂,若用承气汤下之,或可救也。此时两脉抟指,口中秽气难闻,神呆目瞪,肠胃已败,辞不定方。越一日而殁。非止涩药不可用,即经年休息痢,用脾肾双补,不加轻清消导之品,亦难免无弊。如邻翁王君利川令嗣,患久痢不痊,翁自能医,不能自信,往苏州雨田顾翁延医,方用缪仲淳脾肾双补。予适过其斋,见称药满案,因谓之曰∶按久痢不愈而成休息,其原究因暑湿伤脏腑也。末治虽用补剂,如楂肉、砂壳、淡芩、黑栀之类,不可废也,若峻补恐有弊。翁不能用,竟服之,渐觉腹胀纳减;若易方尚可为治,其如坚信不疑,后竟成鼓胀而殁。钱洪台上舍,病休息痢两载,就予延医。其体壮实,更喜肥浓酒食,知其阴分无亏,方用西党参、炒于术、茯苓、广皮、楂肉、砂仁壳、淡芩、谷芽、炒苡仁、炙草,四服有效,出入加减二十剂,改用丸方而痊。亦见补中用消之一证也。更如治痢疾用柴胡、升麻之类,以除后重。按∶升、柴只升无形之气,不滞有形之邪;若桔梗能提阻邪秽,断不可用。
目录
- 序
- 自记
- 第一种
- 一览延龄一卷
- 第二种
- 橘旁杂论上卷
- 古今医书大意
-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 方技中医术为要
- 脉
- 四时受病原委
- 六淫相兼说
- 用药如用兵
- 医不尽药石
- 治贵人有四难
- 医家五失
- 七情皆听命于心
- 再论七情总由心发
- 人病何者为多
- 正气受逼则为邪火
- 三折肱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辨
- 求疗尽告所悉
- 择医宜谨
- 详问为要
- 医家功德
- 十不治
- 为医首重读书论
- 为医须明十弊论
- 橘旁杂论下卷
- 论金石
- 轻重失宜先后失序
- 治重疾须用重药
- 痢无止法
- 为医须明阴阳之理
- 脏腑难知
- 用药不论多少
- 再论为医之弊
- 童子好睡说
- 长病与高年病
- 治病虽愈善后不可缺
- 病愈肉食辨
- 煮药有法
- 服药有六弊
- 热症饮水得汗而愈
- 难于末治
- 跋叶氏医案
- 古今药味不同论
- 以药得名为善得子
- 医不治老考终命难
- 医资须行好事
- 医家运到道行
- 论用大黄
- 治病何者为难
- 温凉之药俱不可执
- 干神莫救
- 甘草与鲫鱼犯
- 淡竹回生
- 疾病多生于夏
- 劳逸有方
- 治病必得立案
- 天性所近
- 论用补药
- 狗蝇起痘豆治翻疤
- 第三种
- 上池涓滴一卷
- 第四种
- 肘后偶钞上卷
- 感寒
- 暑
- 温病
- 风温
- 疫
- 斑
- 疹
- 温毒发颐
- 腮
- 头痛
- 齿
- 耳
- 咽痛
- 梅核
- 胃痛
- 肩痛
- 胁痛
- 腹痛
- 胸痹
- 肝
- 脾胃
- 痨损
- 童劳
- 呕
- 咳
- 喘
- 热
- 肘后偶钞下卷
- 寒热
- 痢
- 疟痢
- 泄
- 吐泻
- 二便闭
- 大便燥结
- 吐血
- 衄
- 溲血
- 便血
- 淋
- 浊
- 白淫
- 痹
- 痿
- 疸
- 肿
- 消
- 积
- 产后
- 调经
- 血崩
- 第五种
- 证治指要一卷
- 类中风
- 童痨
- 鼓症
- 噎膈
- 痹
- 痿
- 咳嗽
- 消症
- 哮喘
- 伤寒
- 斑
- 疹
- 咽痛喉风
- 吐血
- 鼻衄
- 牙衄
- 疟疾
- 痢疾
- 温疫
- 阴暑阳暑
- 泄泻
- 霍乱
- 黄疸
- 肝风
- 肝火
- 胃痛胁痛
- 小儿急慢惊风
- 阴虚发热
- 阳虚发热
- 伏暑
- 疮疡总论
- 第六种
- 药笼短剧一卷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