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者根据胃为养.赞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动.用炮姜理中汤加川椒乌梅.所谓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吴绶谓蛔厥却缘多饥.节庵谓妄发厥阴汗.胃冷蛔上.又谓吐蛔虽大热.勿犯寒凉.则蛔厥之用温中也必矣.及阅仲景乌梅丸.乌梅为君.人参附子细辛桂枝蜀椒当归为佐.而柏皮之外.又加黄连.乃倍干姜.岂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法乎.乃余见一妇.烦热呕酸.脉数吐蛔.欲投茱制黄连姜汁炒栀方可.奈医者执用温药.随饮随毙.益信仲景乌梅丸倍黄连.早已开示后学一大法门.而习俗罕究也.又治二妇.食伤胀满不堪.蛔窜十余不止.气口脉有力.竟投枳朴等.温中内消而愈.盖失饥与伤饱.又不可执一者乎.要之蛔在平人.宜有不宜无.宜少不宜多湿.热甚.蛔虫滋长.发胃脘痛.吐出则少愈.若胃败吐蛔.色黑且腐.并成族来者.在不治例.
理中汤
人参 白术(土炒) 干姜(炮各一钱) 甘草(八分) 乌梅肉(二个) 川椒(十粒)
水煎.
乌梅丸 治蛔厥
乌梅(七十五个) 人参 附子(炮) 柏皮 桂枝 细辛(各一两五钱)干姜(二两五钱炮) 黄连(四两) 蜀椒 当归(各一两)
十味各捣末.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饭熟捣梅成泥和匀诸药.蜜丸梧子大.米饮下十丸.渐加至二十丸.忌生冷滑物.
枳实汤 治胸满.右关脉有力.吐蛔不止.
枳实(麸炒) 紫浓朴(姜制) 广皮(各一钱) 山楂(一钱半) 柴胡(七分) 莱菔子(炒研一钱)
炒熟砂仁末五分.生姜一片.水煎.
清中汤 治脉数.呕酸黄水.烦躁吐蛔.
山栀(炒) 半夏(各一钱) 黄连(七分) 茯苓 广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竹茹一钱.川椒十粒.生姜一片.水煎.
目录
- 序一
- 序二
- 凡例
- 卷之一伤寒
- 伤寒论
- 两感论
- 附:嗣真少阴症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不同论
- 太阳论
- 阳明少阳论
- 三阴论
- 三焦论
- 阴证论
- 阴虚论
- 内伤论
- 表症论
- 里症论
- 热症论
- 舌论
- 附金镜录辨舌黑治法
- 结胸论
- 发狂谵语
- 蓄血
- 发
- 发疹(附)
- 发黄
- 吐蛔
- 厥症
- 症
- 汗下不解
- 自利
- 四气论
- 夹食夹气
- 附坏症
- 附遗毒
- 卷之二杂症
- 中风论
- 虚损论
- 血症
- 咳嗽
- 呕吐
- 疟疾
- 痢疾论
- 泄泻论
- 霍乱论
- 膈噎论
- 肿胀论
- 积聚论
- 痿痹
- 消症
- 喘论
- 香港脚
- 闭症
- 疝论
- 关格
- 卷之三杂症
- 头风
- 头眩
- 鼻渊
- 耳病
- 目病
- 口病
- 齿病
- 喉痹
- 瘰
- 肺症
- 乳症
- 胁痛
- 中脘痛
- 腹痛
- 少腹痛
- 痈症
- 肠痈
- 囊痈
- 臀痈
- 四肢痈
- 续肿胀论
- 续膈噎论
- 卷之四女科
- 调经论
- 带症论
- 妊娠论
- 小产论
- 大产论
- 产后论
- 续产后论
- 卷之四五大病
- 心
- 肝
- 脾
- 肺
- 肾
- 卷之四医箴
- 疗医
- 心术
- 品行
- 明理
- 应机
- 决择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