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太阳病.脉似少阴.少阴病.证似太阳.所以谓之反.而治当异也.今深究其旨.均自脉沉发热.以其有头疼.故为太阳病.脉当浮.今反脉不浮而沉者.以里虚久寒正气衰微所致.今身体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气内强.逼邪外出.而干姜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若里不虚寒.则见脉浮.而正属太阳麻黄证也.均自脉沉发热.以其无头疼.故名少阴病.当无热.今反寒邪在表.但皮肤郁闭而为热.如在里.则外必无热.故用麻黄细辛以发表间之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使寒邪惟在里.当见吐利厥逆等症.而正属少阴四逆汤证也.以此观之.表邪浮浅.发热之反尤轻.正气衰微.脉沉之反为重.此四逆为剂.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可见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所谓太阳少阴脉沉发热虽同.而受病有无头疼与用药自别.故并言之耳.若误治之.其死必矣.按嗣真云.太阳症头疼身热.是太阳感寒也.脉当浮而反沉.是少阴脉.又非少阴感寒乎.用四逆汤.治少阴.救里为急.不虑太阳之邪不出也.又云少阴症脉沉.是少阴感寒也.不应热而反发热.是太阳症.又非太阳感寒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兼治太阳.以发表热.不虑少阴之经不温也.虽然.太阳症而脉浮.复兼吐利.将独治太阳乎.少阴脉沉而发热.不兼太阳.则又当专主少阴矣.不可不知.由此推之.如阳明身热潮热.而脉微弱下利四肢厥冷.则又是太阴矣.宁独主阳明也乎.不得不参附子理中等汤.救太阴之里也.少阳寒热往来.而脉细蛔厥烦躁腹疼.则又是厥阴矣.宁独主少阳也乎.不得不参吴茱萸等汤.救厥阴之逆也.盖阳症阳脉.易辨也.阳症阴脉.症假脉真也.又有症假而脉亦假者.如阴极发躁.欲投水中.脉来鼓指.重按全无.内真寒而外假热也.更有脉涩肢冷.呕逆便秘.伏热于中.水极似火.火极亦似水也.凡此者又岂可与两感同论哉.要之治其本者.百不一失.治其标者.百不一得.临症者慎旃.
四逆汤
附子(二钱) 甘草 干姜(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 细辛(各二钱) 附子(一钱)
水煎服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干姜(各一钱) 甘草(八分)
水煎服.腹痛甚.加附子.寒而吐者.加生姜.小便不利.加茯苓.肾气动者.去术.
吴茱萸汤
吴茱萸 生姜(各三钱) 人参(一钱)
水钟半.枣一枚.煎七分服.
- 序一
- 序二
- 凡例
- 卷之一伤寒
- 伤寒论
- 两感论
- 附:嗣真少阴症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不同论
- 太阳论
- 阳明少阳论
- 三阴论
- 三焦论
- 阴证论
- 阴虚论
- 内伤论
- 表症论
- 里症论
- 热症论
- 舌论
- 附金镜录辨舌黑治法
- 结胸论
- 发狂谵语
- 蓄血
- 发
- 发疹(附)
- 发黄
- 吐蛔
- 厥症
- 症
- 汗下不解
- 自利
- 四气论
- 夹食夹气
- 附坏症
- 附遗毒
- 卷之二杂症
- 中风论
- 虚损论
- 血症
- 咳嗽
- 呕吐
- 疟疾
- 痢疾论
- 泄泻论
- 霍乱论
- 膈噎论
- 肿胀论
- 积聚论
- 痿痹
- 消症
- 喘论
- 香港脚
- 闭症
- 疝论
- 关格
- 卷之三杂症
- 头风
- 头眩
- 鼻渊
- 耳病
- 目病
- 口病
- 齿病
- 喉痹
- 瘰
- 肺症
- 乳症
- 胁痛
- 中脘痛
- 腹痛
- 少腹痛
- 痈症
- 肠痈
- 囊痈
- 臀痈
- 四肢痈
- 续肿胀论
- 续膈噎论
- 卷之四女科
- 调经论
- 带症论
- 妊娠论
- 小产论
- 大产论
- 产后论
- 续产后论
- 卷之四五大病
- 心
- 肝
- 脾
- 肺
- 肾
- 卷之四医箴
- 疗医
- 心术
- 品行
- 明理
- 应机
- 决择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