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血络,邪中于络,气阻而血壅者也。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而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合和,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脉之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其气,脱气则身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阴气逼束,其血滑利,刺之则射,见窍而奔也,阳气蓄积,经血久留而不泻者,堙瘀腐败,其血黑以浊,胶而莫流,故不能射。新饮水而液渗于络,未经和合于血,故血出而清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宿有积水,久则流溢经络,而为肿胀。水中阴气积于阳分,其气因于络脉,已将作肿,刺之血未出而阴气先行,充塞络中,故发肿满,不俟日久而四溢也。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彼此环抱不坚,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无以荣华皮肤,故脱色而面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其络而虚其经。经为阴,虚其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生烦悗。阴阳相合而为痹者,隧道堙阴,此为气血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故不动摇。
黄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箸,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黄帝曰:针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
失数而反,各如其度,苟失其数则反其道,而各如其度也。
- 自序
- 卷一 刺法
- 九针十二原一
- 小针解二
- 九针论三
- 官针四
- 终始五
- 官能六
- 卷二 刺法
- 刺节真邪七
- 逆顺八
- 行针九
- 血络论十
- 论勇十一
- 论痛十二
- 五邪十三
- 五乱十四
- 五禁十五
- 玉版十六
- 师传十七
- 外揣十八
- 禁服十九
- 卷三 经络
- 经脉二十
- 经别二十一
- 经筋二十二
- 经水二十三
- 阴阳清浊二十四
- 卷四
- 本输二十五
- 根结二十六
- 标本二十七
- 动腧二十八
- 背腧二十九
- 四时气三十
- 逆顺肥瘦三十一
- 卷五 营卫
- 脉度三十二
- 五十营三十三
- 营气三十四
- 卫气行三十五
- 卫气失常三十六
- 营卫生会三十七
- 卷五 神气
- 本神三十八
- 决气三十九
- 津液五别四十
- 卷六 脏象
- 海论四十一
- 肠胃四十二
- 平人绝谷四十三
- 五味四十四
- 五味论四十五
- 骨度四十六
- 卷六 外候
- 本脏四十七
- 五阅五使四十八
- 五色四十九
- 天年五十
- 寿夭刚柔五十一
- 卷七 外候
- 五变五十二
- 论疾诊尺五十三
- 阴阳系日月五十四
- 通天五十五
- 阴阳二十五人五十六
- 五音五味五十七
- 卷七 病论
- 口问五十八
- 大惑论五十九
- 卷八 贼邪
- 九宫八风六十
- 岁露论六十一
- 贼风六十二
- 邪客六十三
- 卷八 疾病
- 百病始生六十四
- 邪气脏腑病形六十五
- 病本六十六
- 病传六十七
- 淫邪发梦六十八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六十九
- 杂病七十
- 卷九 疾病
- 胀论七十一
- 水胀七十二
- 周痹七十三
- 上膈七十四
- 忧恚无言七十五
- 癫狂七十六
- 厥病七十七
- 寒热七十八
- 寒热病七十九
- 热病八十
- 痈疽八十一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