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黄帝曰:何谓相顺?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而治。黄帝曰:何谓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暍,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悗,音闷。
清气在阴,陷而不升也。浊气在阳,逆而不降也。悗者,气乱而不清也。接手以呼,以手扪心也。四厥,四肢厥逆也。四肢寒冷,谓之厥逆。厥逆头重眩仆,浊气逆升而不降也。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黄帝曰:善。愿闻其道。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太阳荥俞。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俞。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黄帝曰:允乎哉道!明处哉论!请著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有道以来,有由以来也。有道以去,有法以去也。手少阴之俞,神门也。心主之俞,大陵也。手太阴荥,鱼际也。足少阴俞,太溪也。足太阴、阳明,太阴之俞,太白也,阳明之俞,陷谷也。三里,足阳明穴也。天柱,大杼,足太阳穴也。太阳之荥,通谷也。太阳之俞,束骨也。手阳明之荥俞,二间、三间也。手少阳之荥俞,液门、中渚也。足阳明之荥俞,内庭、陷谷也。足少阳之荥俞,侠溪、临泣也。徐入徐出,谓之导气,导其乱气,使之复治也。补泻无形,谓之同精,同其精气之本原,未尝增损也。精,正气也。是非以其有余不足,而用补泻也,为其乱气之相逆,调之使其顺而治耳。
- 自序
- 卷一 刺法
- 九针十二原一
- 小针解二
- 九针论三
- 官针四
- 终始五
- 官能六
- 卷二 刺法
- 刺节真邪七
- 逆顺八
- 行针九
- 血络论十
- 论勇十一
- 论痛十二
- 五邪十三
- 五乱十四
- 五禁十五
- 玉版十六
- 师传十七
- 外揣十八
- 禁服十九
- 卷三 经络
- 经脉二十
- 经别二十一
- 经筋二十二
- 经水二十三
- 阴阳清浊二十四
- 卷四
- 本输二十五
- 根结二十六
- 标本二十七
- 动腧二十八
- 背腧二十九
- 四时气三十
- 逆顺肥瘦三十一
- 卷五 营卫
- 脉度三十二
- 五十营三十三
- 营气三十四
- 卫气行三十五
- 卫气失常三十六
- 营卫生会三十七
- 卷五 神气
- 本神三十八
- 决气三十九
- 津液五别四十
- 卷六 脏象
- 海论四十一
- 肠胃四十二
- 平人绝谷四十三
- 五味四十四
- 五味论四十五
- 骨度四十六
- 卷六 外候
- 本脏四十七
- 五阅五使四十八
- 五色四十九
- 天年五十
- 寿夭刚柔五十一
- 卷七 外候
- 五变五十二
- 论疾诊尺五十三
- 阴阳系日月五十四
- 通天五十五
- 阴阳二十五人五十六
- 五音五味五十七
- 卷七 病论
- 口问五十八
- 大惑论五十九
- 卷八 贼邪
- 九宫八风六十
- 岁露论六十一
- 贼风六十二
- 邪客六十三
- 卷八 疾病
- 百病始生六十四
- 邪气脏腑病形六十五
- 病本六十六
- 病传六十七
- 淫邪发梦六十八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六十九
- 杂病七十
- 卷九 疾病
- 胀论七十一
- 水胀七十二
- 周痹七十三
- 上膈七十四
- 忧恚无言七十五
- 癫狂七十六
- 厥病七十七
- 寒热七十八
- 寒热病七十九
- 热病八十
- 痈疽八十一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