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愿闻谷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以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谷气化津,津液以行,灌注营卫,营卫大通。清者已化精气,浊者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谷入于胃,消化之后,其精微者,先糟粕而出于胃腑,之于上下两焦,以溉五脏,之,至也。然后分别而出,两行营卫之道。精专者,行于脉中,慓悍者,行于脉外,异道别出,此营卫之所以行也。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不行于经络。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部,循喉咽而行呼吸,故呼则气出,吸则气入。此气虽积于胸中,不行经络,而经络之气实与此通。呼则无经而不升,吸则无经而不降。即下降之经,呼亦小升,上升之经,吸亦小降。经脉之动,全因于此,不动则不行也。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多而入少,出者三分,伐泄之途,随处皆是,入者一分,惟赖水谷滋养而已,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五谷: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杏、羊肉、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粳,音庚。
五宜者,合其所宜也。五禁者,犯其所禁也。大豆黄卷,大豆芽也。芽生一
寸,干为黄卷。
- 自序
- 卷一 刺法
- 九针十二原一
- 小针解二
- 九针论三
- 官针四
- 终始五
- 官能六
- 卷二 刺法
- 刺节真邪七
- 逆顺八
- 行针九
- 血络论十
- 论勇十一
- 论痛十二
- 五邪十三
- 五乱十四
- 五禁十五
- 玉版十六
- 师传十七
- 外揣十八
- 禁服十九
- 卷三 经络
- 经脉二十
- 经别二十一
- 经筋二十二
- 经水二十三
- 阴阳清浊二十四
- 卷四
- 本输二十五
- 根结二十六
- 标本二十七
- 动腧二十八
- 背腧二十九
- 四时气三十
- 逆顺肥瘦三十一
- 卷五 营卫
- 脉度三十二
- 五十营三十三
- 营气三十四
- 卫气行三十五
- 卫气失常三十六
- 营卫生会三十七
- 卷五 神气
- 本神三十八
- 决气三十九
- 津液五别四十
- 卷六 脏象
- 海论四十一
- 肠胃四十二
- 平人绝谷四十三
- 五味四十四
- 五味论四十五
- 骨度四十六
- 卷六 外候
- 本脏四十七
- 五阅五使四十八
- 五色四十九
- 天年五十
- 寿夭刚柔五十一
- 卷七 外候
- 五变五十二
- 论疾诊尺五十三
- 阴阳系日月五十四
- 通天五十五
- 阴阳二十五人五十六
- 五音五味五十七
- 卷七 病论
- 口问五十八
- 大惑论五十九
- 卷八 贼邪
- 九宫八风六十
- 岁露论六十一
- 贼风六十二
- 邪客六十三
- 卷八 疾病
- 百病始生六十四
- 邪气脏腑病形六十五
- 病本六十六
- 病传六十七
- 淫邪发梦六十八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六十九
- 杂病七十
- 卷九 疾病
- 胀论七十一
- 水胀七十二
- 周痹七十三
- 上膈七十四
- 忧恚无言七十五
- 癫狂七十六
- 厥病七十七
- 寒热七十八
- 寒热病七十九
- 热病八十
- 痈疽八十一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