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本误名卫气,按经文正之。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内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亭亭淳淳,浑沦无迹之意。气街,气之道路也。绍,续也,解结契绍,解其槃结而契契,合。其断续也。石,即实也。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跗阳也,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睛明也。睛明左右两穴,故曰两络。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穴名。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听宫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穴名。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之旁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太溪也,标在背腧,肾腧也,舌下两脉,廉泉也。任脉穴。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中封也,标在背腧,肝俞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三阴交也,标在背腧,脾俞也,舌本,舌根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支正也,标在命门之上一寸,足太阳之攒竹也。手足太阳之会。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液门也,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丝竹空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曲池也,上至别阳,疑是肘髎别名,标在颜下庭下。合钳上,即根结钳耳。足阳明之颊车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神门也,标在背腧,心俞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内关也,标在腋下三寸,天池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太渊也,标在腋内动脉,天府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石,即实也。气街,气之通衢也。胸旁曰膺。背腧,足太阳经诸脏腑之腧也。脐左右之动脉,盲俞、天枢诸穴也。盲腧,足少阴穴。天枢,足阳明穴。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足阳明经穴。承山,足太阳经穴。取此者,用毫针,取此四街也。刺而予之,予之以针也。所治者,四街之所治者也。
- 自序
- 卷一 刺法
- 九针十二原一
- 小针解二
- 九针论三
- 官针四
- 终始五
- 官能六
- 卷二 刺法
- 刺节真邪七
- 逆顺八
- 行针九
- 血络论十
- 论勇十一
- 论痛十二
- 五邪十三
- 五乱十四
- 五禁十五
- 玉版十六
- 师传十七
- 外揣十八
- 禁服十九
- 卷三 经络
- 经脉二十
- 经别二十一
- 经筋二十二
- 经水二十三
- 阴阳清浊二十四
- 卷四
- 本输二十五
- 根结二十六
- 标本二十七
- 动腧二十八
- 背腧二十九
- 四时气三十
- 逆顺肥瘦三十一
- 卷五 营卫
- 脉度三十二
- 五十营三十三
- 营气三十四
- 卫气行三十五
- 卫气失常三十六
- 营卫生会三十七
- 卷五 神气
- 本神三十八
- 决气三十九
- 津液五别四十
- 卷六 脏象
- 海论四十一
- 肠胃四十二
- 平人绝谷四十三
- 五味四十四
- 五味论四十五
- 骨度四十六
- 卷六 外候
- 本脏四十七
- 五阅五使四十八
- 五色四十九
- 天年五十
- 寿夭刚柔五十一
- 卷七 外候
- 五变五十二
- 论疾诊尺五十三
- 阴阳系日月五十四
- 通天五十五
- 阴阳二十五人五十六
- 五音五味五十七
- 卷七 病论
- 口问五十八
- 大惑论五十九
- 卷八 贼邪
- 九宫八风六十
- 岁露论六十一
- 贼风六十二
- 邪客六十三
- 卷八 疾病
- 百病始生六十四
- 邪气脏腑病形六十五
- 病本六十六
- 病传六十七
- 淫邪发梦六十八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六十九
- 杂病七十
- 卷九 疾病
- 胀论七十一
- 水胀七十二
- 周痹七十三
- 上膈七十四
- 忧恚无言七十五
- 癫狂七十六
- 厥病七十七
- 寒热七十八
- 寒热病七十九
- 热病八十
- 痈疽八十一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