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共四十穴。)
南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三里 曲池 肘五里 臂 肩 巨骨 天鼎 扶突 禾 迎香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尺一寸。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傅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经多气多血。《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肛门重十二两。”按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者,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者,又广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
总皆大肠也。
大肠为传道之官,有变易之义,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输于广肠,旧谷出而新谷可进,故字从肉从易。又畅也,通畅水谷之道也。
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
目录
- 刘叙
- 自叙
- 凡例
- 卷一
- 多读书论
- 脉位法天地五行论
- 提纲论
- 因形气以定诊论
- 运气论
- 太素脉论
- 审象论
- 脉有亢制论
- 冲阳太二脉论
- 脉有不可言传论
- 脉无根有两说论
- 调息已定然后诊脉论
- 问情论
- 卷二
- 卷三
- 浮脉(阳)
- 沉脉(阴)
- 迟脉(阴)
- 数脉(阳)
- 滑脉(阳中之阴)
- 涩脉(阴)
- 虚脉(阴)
- 实脉(阳)
- 长脉(阳)
- 短脉(阴)
- 洪脉(阳)
- 微脉(阴)
- 卷四
- 紧脉(阴中之阳)
- 缓脉(阴)
- 芤脉(阳中阴)
- 弦脉(阳中之阴)
- 革脉(阳中之阴)
- 牢脉(阴中之阳)
- 濡脉(阴中之阴)
- 弱脉(阴)
- 散脉(阴)
- 细脉(阴)
- 伏脉(阴)
- 动脉(阳)
- 促脉(阳)
- 结脉(阴)
- 代脉(阴)
- 疾脉(阳)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望诊
- 面部
- 目部
- 鼻部
- 血脉
- 毛发
- 形体
- 死证
- 五脏绝证
- 诊病新久
- 诈病
- 声诊
- 息
- 问诊
- 人品起居
- 嗜欲苦药
- 病证
- 附辨舌
- 卷八
- 太过有余之岁
- 不及不足之纪
- 天符说
- 岁会说
- 同天符
- 同岁会
- 顺化诀
- 天刑诀
- 小逆诀
- 不和诀
- 太乙天符
- 支德符
- 干德符
- 六气加临上下
- 太过之纪
- 木曰发生之纪
- 火曰赫曦之纪
- 土曰敦阜之纪
- 金曰坚成之纪
- 水曰流衍之纪
- 不及之纪
- 木曰委和之纪
- 火曰伏明之纪
- 土曰卑监之纪
- 金曰从革之纪
- 水曰涸流之纪
- 平气之纪
- 木曰敷和之纪
- 火曰升明之纪
- 土曰备化之纪
- 金曰审平之纪
- 水曰静顺之纪
- 卷九
- 卷十
- 经络
- 十二经歌
- 十二经脏腑表里图
- 十二经纳甲歌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经络周流解
- 十二经营行次序逆顺歌
- 经络次序
- 十二经脉起止歌
- 周身经络部位歌
- 十二经流注时序歌
-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包络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 任脉
- 督脉
- 任督解
- 十六络穴图
- 宗营卫三气解
- 面部分位
- 脏腑色见面部
- 肢节色见面部
- 脉案图式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