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症者,不从阳经传入,寒邪直中三阴之症也。夫阴症而见阴象,人人知之;设阴症而反见阳热之象,人则惑之矣。例如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面赤色,或咽痛者;厥阴伤寒六七日,不下利便发热而利者;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者;与夫阴极发燥,欲坐泥水井中者。凡此皆是阴症似阳之症。然究其实,则大有分别者也。按下利清谷,手足厥逆,已是阴症;且得脉微欲绝,则阴症更有确据。此之不恶寒,面赤色,乃是真阳外脱;此之咽痛,乃是虚阳上浮。又按三阳合病下利,初起即发热而利。今不发热,不下利,即初起不发热之互词。直至六七日后发热下利,则发热乃真阳外越,下利乃是真阴下竭矣。再按阳邪之症,若大汗出,热必去;若大汗出,不拘急,四肢不疼。今大汗出,热反不去,反拘急,四肢反痛,则此之大汗出,非表邪之汗,乃是亡阳之汗;此之热不去,非阳邪之热,乃是虚阳外脱之热;此之拘急身痛,非表症之候,乃是亡阳身痛之候矣。
目录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总论
- 伤寒热病总论
- 验舌色论
- 验口唇论
- 验二便论
- 辨脉论
- 南北方宜发表不同论
- 南北方宜清里相同论
- 三阴经热病论
- 三阴经寒病论
- 阴症似阳论
- 阳症似阴论
- 宜发表论
- 忌发表论
- 宜清里论
- 忌清里论
- 宜和解论
- 忌和解论
- 宜吐法论
- 忌吐法论
- 宜温经论
- 忌温经论
- 宜攻下论
- 忌攻下论
- 宜消导论
- 忌消导论
- 宜补虚论
- 忌补虚论
- 误下不宜再下论
- 卷一
- 恶寒
- 发热
- 寒热
- 身痛
- 头痛
- 项强
- 咽痛
- 卷二
- 似疟
- 潮热
- 烦躁
- 谵语
- 发狂
- 呕吐
- 喘逆
- 身重
- 身痒
- 头眩
- 口渴
- 口燥
- 唇焦
- 衄血
- 蓄血
- 下血
- 卷三
- 无汗
- 自汗
- 头汗
- 盗汗
- 懊
- 不得卧
- 发黄
- 面赤色
- 胸满
- 胁满
- 心下满
- 结胸
- 痞满
- 咳逆
- 呃逆
- 腹痛
- 卷四
- 下利
- 小便不利
- 大便秘结
- 合病
- 并病
- 坏症
- 昏冒
- 热入血室
- 不语
- 发
- 温病
- 疫病
- 夹食
- 痉病
- 阴厥阳厥
- 足冷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