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者,寒已又热,热已又寒,或一日二三度发。若每日一发,先寒后热,发作有定期者,又名似疟而非寒热矣。寒热之症,太阳经居多,有时邪热内伏则寒,有时邪热外发则热。表邪多,则寒多热少而无汗,羌活柴胡汤散表。里热多则热多寒少而有汗,以小柴胡汤和解。
若寒多脉浮大者,倍用柴胡;若手足常冷,恶寒汗少,再加发表之药。汗多脉沉数者,方用黄芩;若汗多口渴脉数,再加清里之药。表寒多,用发散忌以清凉,里热多,用清凉兼发散;若汗多有寒有热之症,不得不用发散清凉,寒热杂合之剂,以和解表里,是以仲景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经时寒时热之症。以柴胡一味,升散在表之邪,使恶寒自已。以黄芩一味,清解在里之热,使发热自除。再加人参、广皮、甘草,以和胃气,使胃阳敷布,得专和解之权。推而比例,则症之兼见太阳者,羌活冲和汤,症见阳明者,干葛石膏汤;若三阳经俱见症者,用羌活、葛根、柴胡三味散表,以治恶寒,黄芩、石膏、知母三味清凉,以治里热,广皮、甘草,以和中气,则三阳寒热汗多,一和解而尽之矣。《准绳》书以此治夏秋三阳寒热之疟,深中此旨。
伤寒病,至十余日,外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宜大柴胡汤。
十余日,外热结在里,已为可下。今因往来寒热,少阳症,但可用柴胡汤散表邪,略加大黄一味,以去里热。
伤寒六七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详注呕吐门。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满干呕,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小柴胡汤。
太阳病传入少阳,胁满干呕,往来寒热,症见沉紧弦脉,症脉皆是少阳,故用小柴胡汤。
伤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胁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未解也,宜柴胡桂枝干姜汤。
五六日已汗下,胸胁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往来寒热,又心烦,此太阳表症未罢,少阳诸症又急,故用柴胡、桂枝合治。因汗下后,略加干姜和中。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人参 熟半夏 广皮 甘草
此仲景和解少阳表里寒热之方。若太阳兼症,加羌活;若阳明兼症,加葛根、升麻;无汗,加防风;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大便秘结,腹中胀痛,下症急者,加大黄;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滑泄,加赤茯苓,名柴苓汤。头角痛,加川芎。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此方和解太阳寒热之症。加减详发热门。
干葛石膏汤
干葛 柴胡 黄芩 石膏 广皮 甘草
此方以柴葛解肌汤、干葛石膏汤、小柴胡汤三方合一,双解阳明少阳表里者。
大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大黄
此方小柴胡,去人参,加大黄,名大柴胡汤。治少阳表症未罢,下症已急,故以此汤双解表里。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 桂枝 黄芩 广皮 甘草 人参 芍药 干姜 半夏
此即小柴胡合桂枝汤,治太阳中风,兼少阳寒热者。广而推之,仲景治项强症,有桂枝加葛根汤,麻黄加葛根汤,同此法也。
时寒时热症,世俗皆以小柴胡和解少阳,然未见效。余今进求精切,因知发热恶寒,皆太阳表症,时寒者,表邪欲发未伸也。时热者,邪热临时外现也。时寒时热者,邪热欲发未能,邪正分争,表邪未越,表汗未彻也;岂小柴胡和解一法得以治之!夫似疟症,每发必汗出身凉,专务散邪主治,忌用寒凉抑遏,恐明日至其时,尚有恶寒表症耳,况寒热不凉者乎!理肺发表汤、平胃发表汤,治时寒时热最效。方见身痛。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总论
- 伤寒热病总论
- 验舌色论
- 验口唇论
- 验二便论
- 辨脉论
- 南北方宜发表不同论
- 南北方宜清里相同论
- 三阴经热病论
- 三阴经寒病论
- 阴症似阳论
- 阳症似阴论
- 宜发表论
- 忌发表论
- 宜清里论
- 忌清里论
- 宜和解论
- 忌和解论
- 宜吐法论
- 忌吐法论
- 宜温经论
- 忌温经论
- 宜攻下论
- 忌攻下论
- 宜消导论
- 忌消导论
- 宜补虚论
- 忌补虚论
- 误下不宜再下论
- 卷一
- 恶寒
- 发热
- 寒热
- 身痛
- 头痛
- 项强
- 咽痛
- 卷二
- 似疟
- 潮热
- 烦躁
- 谵语
- 发狂
- 呕吐
- 喘逆
- 身重
- 身痒
- 头眩
- 口渴
- 口燥
- 唇焦
- 衄血
- 蓄血
- 下血
- 卷三
- 无汗
- 自汗
- 头汗
- 盗汗
- 懊
- 不得卧
- 发黄
- 面赤色
- 胸满
- 胁满
- 心下满
- 结胸
- 痞满
- 咳逆
- 呃逆
- 腹痛
- 卷四
- 下利
- 小便不利
- 大便秘结
- 合病
- 并病
- 坏症
- 昏冒
- 热入血室
- 不语
- 发
- 温病
- 疫病
- 夹食
- 痉病
- 阴厥阳厥
- 足冷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