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满

《伤寒大白》 秦之桢 1.66千字

胸胃皆在中。胁肋在身之侧。故胁肋之症,在杂症门,以肝胆肺三经所主;外感门,一惟少阳,盖表邪传里,必由胸以至胁,故胸满多是表症,腹满方是里症,若满胁痛,皆是半表半里之症。然伤寒发热胁满痛,亦有兼太阳阳明表邪者,故无汗脉浮,恶寒胁痛,先用羌活柴胡防风汤,发散表邪,然后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枳壳、桔梗、山栀、青皮治之。若有痰饮内结,再加豁痰药。另有一起,即从少阳发寒热,或两肋或一肋刺痛,甚则痛极而死,此感时行燥热,伏积于中,又被风寒外束,郁于少阳,名肋刺伤寒。又名沙胀是也。若无汗恶寒,脉浮紧,先用羌活败毒散发散表邪,随用小柴胡汤加山栀、青皮、苏梗、木通,疏散少阳。若是燥热,加知母、石膏,则汗出邪散。不愈,刺委中三里,并刺十指出血,即名放沙法。另有胁痛,寒热,又见咳嗽气逆,此肺受外邪,名金邪入木。又有胆经有火,刑克肺金,名木火刑金。此二症最重,初起发热,脉浮无汗者,防风泻白散加枳壳、桔梗;若无汗,恶寒身痛,有表症者,加羌活、柴胡,先散表邪;若有汗脉沉数,用黄芩泻白散,合栀连枳桔汤;若燥热流年,重加知母、石膏。即见少阳胸胁痛症,亦是金邪入木,仍以肺邪为重,当清肺燥,禁用辛温;若无肺经喘咳之症,则单治少阳。按外感胁痛,最重刺肋伤寒,以时行厉气,害人最速,宜详岁运何气司政。余故分详少阳胁痛、肺邪胁痛二条。其下手认症处,以不咳嗽为少阳,以咳嗽为肺邪;以左胁痛为少阳,以右胁痛为肺邪。其认脉处,以左手脉病为少阳,以右手脉病为肺邪。其论治法,以脉浮身热无汗,先散表;以脉沉里热,时时有汗,清里热。其有服发汗之药,汗大出,邪不解,表药中重加黄芩、山栀、枳壳、青皮以清少阳,重加知母、石膏、枳壳、桑皮以清肺邪。又有用一半散表,一半清里,重用木通、苏梗疏通经络,得和解之力而愈者。余尝以木通、苏梗各五钱,加入和解方中,以治无汗胁痛身痛,汗必出,痛必减。以木通通窍,苏梗疏散耳。余尝以木通、苏梗、各五钱煎汤,治发热胁痛,多有发 痧而愈者。按此二味药未尝治痛,今以之疏通经络,则不痛矣。按此二味药未尝主发 痧,今以之疏通经络,则邪散而 出矣。

太阳病,十日外表已解也。若胸胁痛,小柴胡主之。若脉浮者,仍与麻黄汤。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

太阳病十日外,胸胁痛,是邪传少阳,当用小柴胡汤。设脉浮者,尚是太阳表脉,尚宜散表。若四五日身热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则热邪内传,当用小柴胡汤,去半夏辛温,易天花粉润渴。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不得利。今反利,知误以丸药下之。先以小柴胡汤以解表,后加芒硝汤主之。

十三日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微利。此本柴胡症,未应利而利,必误下而然。故先解表,后用芒硝治潮热。

传经热邪,胁满干呕,大柴胡汤主之。

传经热邪,当用攻里。今因胁满干呕,尚非承气汤症,故用大柴胡汤。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十枣汤主之。

太阳症表解, 汗出,发作有时,形容里症可攻。心下痞硬,胁下痛,汗出不恶寒的,是无寒热短气之实症。即其头痛,亦是悬饮上攻头痛,故用十枣汤。夫小青龙汤,治冬月太阳表症,干呕胁痛也;小柴胡汤,治少阳寒热干呕胁痛也;十枣汤治表邪已解,痰饮内结,干呕胁痛也。

阳明病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小柴胡汤主之。

潮热,阳明里症,法当清下。今以大便溏,小便自可,则里无结热,且见胸胁满。尚是柴胡汤症也。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小柴胡汤主之。

胁下硬满,不大便,理宜下矣。然呕而见舌上白苔,尚是小柴胡汤症。

胁满干呕,往来寒热者,属少阳。

胁满,少阳也;干呕,少阳也;往来寒热,少阳也。言属少阳,小柴胡汤也。

羌活柴胡汤

羌活 柴胡 防风 枳壳 青皮 甘草

胁痛无汗,脉浮,恶寒身热,为太阳、少阳,故用此汤。家秘用苏梗、木通,取通则不痛也。

小柴胡汤 见寒热。

此方治少阳胁痛。若见太阳表邪,加羌活;阳明表邪,加葛根,痛即汗出火也,多加山栀、青皮、木通、苏梗。热痰胶结合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 见结胸。

败毒散 见发热。

防风泻白散

防风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此方本治肺风痰喘,故胁痛若见咳嗽气逆,用此方。

黄芩泻白散

黄芩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前方泻白散加防风,开示肺冒风邪胁痛;此方去防风加黄芩,开示肺中伏火胁痛。

栀连枳桔汤

山栀 黄连 桔梗 甘草 青皮 木通 苏梗

胸胁作痛,气道壅滞者,多以栀连;加入气分药中,则火痛可除。然此方治里热作痛者,若外有表邪,仍加散表之药。

芒硝汤

芒硝 枳壳 浓朴

胁痛上焦病,无下行法。今以误下症后复见下,不得已而用之。

大柴胡汤 见潮热。

前方柴胡、芒硝各用,此先表后攻之法。此方柴胡、大黄合用,此双解表里之法。前方用芒硝,重在下秽腐;此方用大黄,重在清里热。

十枣汤 见痞气。

三阳表邪尽解,胁下仍见硬痛,此悬饮结聚,故以十枣汤下痰饮水积。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