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以冬月天寒,人伤而即病者,名伤寒。若伤而不即病,寒邪郁而成热,至春而病者,名温病。《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同言太阳病,以不渴恶寒名伤寒,以渴而不恶寒者,名温病。然则《内经》所云,明温病之原,仲景所云,别温病之症。知病原,识症状,知伤寒温病之所以别矣。第《内经》所谓温病者,冬受寒邪,至春始发之温病也。仲景所谓温病者,人感湿热,当时即发之温病也。进而求之,即春之温病亦有三种,有冬伤于寒,至春而成温病者;有冬感温气,至春更感温热,而病温热、温毒者;有非冬感寒,非重感温热,但遇时行温热之邪。而即发温病者。是此而知伤寒不独于冬,四时有暴寒,皆能伤寒者。温病不独发于春,四时有暴热,皆有温热病者,但要明其病原主治耳。桢又悟得伤寒之邪,伤于太阳从表而起;温热之病,感于阳明而入肠胃,自内而发。故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若先感温热,又冒风寒,而发身痛头痛,恶寒发热而渴者,此太阳有表邪之寒热病。不得名之温热病也,当发表清热和解主治者。故太阳伤寒,用羌活败毒散发表。
若太阳寒热病,则用羌活冲和汤和解。阳明伤寒,用葛根汤发表。若阳明寒热病,则用干葛石膏汤和解。若少阳伤寒,用羌活柴胡汤。少阳寒热病,用小柴胡汤和解。若身痛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者,乃三时暴感之伤寒症,非温热之症。总之,伤寒外感风寒,里无积热。
故初起以辛温散表,不可早用清凉,直待表散里热,方用清里。今温病先感热而病者,故宜清凉和解。惟恶寒身痛,无汗脉浮,表有寒邪者,方用辛凉散表。《活人》云∶伤寒者,冬伤于寒即发之寒热病也。冬温者,冬有温气,感而即发之热病也。春温者。冬伤于寒,至春阳气发升,寒邪郁而发热之温病也。风温者,不因冬感寒邪,即于春令,感当时温热之气而病者。然此皆一人自感而独病者。若暴寒暴热,天地之邪气流行,沿门长幼皆病者,此名时疫之病。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温热之病,阳明经多,然亦有兼太阳者,故立此方和解,以温症用不得麻桂辛温耳。
干葛石膏汤
升麻 干葛 知母 石膏 甘草
此方和解阳明表里症,带太阳仍加羌活。
小柴胡汤 见寒热。
此方和解少阳表里者,若带太阳表症,加羌活;带阳明表症,加干葛。
凉膈散 见发狂。
温病表解里热者,以此方清热;若带表症,仍加表药。
三黄巨胜汤 见发狂。
此方专治阳毒,故温热重者用之也。若带表症,仍加散表之药。
三乙承气汤 见大便结。
温病里热,止须清里。然有热结大肠大便不通者,以此方下之。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总论
- 伤寒热病总论
- 验舌色论
- 验口唇论
- 验二便论
- 辨脉论
- 南北方宜发表不同论
- 南北方宜清里相同论
- 三阴经热病论
- 三阴经寒病论
- 阴症似阳论
- 阳症似阴论
- 宜发表论
- 忌发表论
- 宜清里论
- 忌清里论
- 宜和解论
- 忌和解论
- 宜吐法论
- 忌吐法论
- 宜温经论
- 忌温经论
- 宜攻下论
- 忌攻下论
- 宜消导论
- 忌消导论
- 宜补虚论
- 忌补虚论
- 误下不宜再下论
- 卷一
- 恶寒
- 发热
- 寒热
- 身痛
- 头痛
- 项强
- 咽痛
- 卷二
- 似疟
- 潮热
- 烦躁
- 谵语
- 发狂
- 呕吐
- 喘逆
- 身重
- 身痒
- 头眩
- 口渴
- 口燥
- 唇焦
- 衄血
- 蓄血
- 下血
- 卷三
- 无汗
- 自汗
- 头汗
- 盗汗
- 懊
- 不得卧
- 发黄
- 面赤色
- 胸满
- 胁满
- 心下满
- 结胸
- 痞满
- 咳逆
- 呃逆
- 腹痛
- 卷四
- 下利
- 小便不利
- 大便秘结
- 合病
- 并病
- 坏症
- 昏冒
- 热入血室
- 不语
- 发
- 温病
- 疫病
- 夹食
- 痉病
- 阴厥阳厥
- 足冷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