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佚名 宋 1.71千字
小儿腹胀.有虚有实.(或因吐泻.或因乳食)动于脾胃.致脾胃虚而气攻所作也.实者闷乱喘满.治可下之.钱乙用紫霜丸白饼子.虚者不喘.治不可下.又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温药治之.以脾胃虚.气未出.故虽腹胀而不喘.只好用药.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钱乙用塌气丸.若误下之.则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脾肺子母皆虚也,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色黄虚甚.则目胞腮颊四肢黄色而肿.钱乙用塌气丸.若虚气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儿易为虚实.脾虚则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胃久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脾虚不能胜肾.随肺气上行于四肢.面目肿若水状.肾气浸浮于肺.即大喘也.钱乙亦用塌气丸.未愈渐加丸数.病愈后面未红者.虚衰未复故也.若治虚腹胀.塌气丸未愈.腹中有食积法.粪小便黄.时微喘.脉伏而实.饮水能食者.亦可不.盖脾初虚而后有积法也.所治宜先补脾.后与下之.下后又复补脾.即愈也.若不先补而便下之.则大虚矣.又不可补肺.恐生虚喘也.钱乙所用方.本集载之外.叙诸方于后.
家宝塌气丸
治小儿啼哭未定.或气息未调.遽以乳饮.或寒冷相干.腹胀气急.乳食不化.巴豆(十片) 胡椒(十粒) 丁香(十个) 青皮(十个汤浸一宿令软去穣)
上将青皮每个入巴豆一片.胡椒一粒.丁香一个.裹了.以麻线缠定.都裹十个毕.顿锅内.入酽醋一碗.煮至醋干.取出细切.同诸药焙干为末.粟米糊和丸粟米大.每三岁下儿二三丸.上者五丸.五岁儿七丸.七岁儿十丸.米饮汤下.无时.
褊银丸
治痰涎气壅.膈实上热.乳食停滞.腹胀喘急.巴豆(去壳半两取霜) 好墨(八钱研) 麝香(半钱研) 水银(半两用铅二钱半结沙子)
上将巴豆霜与墨再研匀.次入沙子麝香.又拌研至细匀.以陈米粥和丸绿豆大.捻褊.一岁儿一丸.二三岁三丸.煎薄荷汤放冷送下.不得化破.食后服.
浓朴丸
治风冷.寒邪客于脏腑.腹胀满闷.气不宣通.浓朴(去粗皮一两姜制) 丁香(一两) 木香(一两) 白术(一两) 青皮(去穣半两) 牵牛子(一钱炒)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煎陈皮汤下.无时.
分气丸
治腹胀腹痛.巴豆(十个去壳皮膜出油尽) 木香(一钱) 附子(一个重半两炮去皮脐尖)
上为细末.面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二丸.熟水送下.
又方 治腹胀.(又名塌气丸)
蝎(半两) 胡椒(一两) 木香(半两) 巴豆(一分去壳皮膜出油尽)
上为细末.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三五丸.葱白汤下.无时.
胡粉盐
治腹胀.以胡粉盐炒色变.以摩腹上.或以车毂中脂和轮下土作丸.吞之.
韭根汁
治如前.杵韭根汁.和猪脂煎服.或烧父母指甲灰.乳头上饮.
半夏丸
治腹胀.及暴腹胀欲死.以半夏随多少.火炮为细末.酒和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儿小者乳汁下.大者生姜汤或米汤下.未瘥加之.日二服.只用末贴脐.亦佳.
又方 治心腹胁肋胀满.烦闷欲死.以鸡子壳烧末.酒服一钱或半钱.
塌气丸
治脾胃气虚.腹胀满闷.全蝎(一钱) 黑牵牛(四钱一半炒熟一半生用) 萝卜子(四钱一半炒熟一半生用) 陈皮(二钱去白)
青皮(去穣二钱) 京三棱(二钱炮锉) 蓬莪术(二钱炮锉一方生用)
上为细末.面糊和丸萝卜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生姜汤下.无时.
塌气丸
治腹胀气满如肿.胡椒(半两) 甘遂(一分) 黑牵牛(一两炒) 木香(一钱)
上为细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姜汤送下.无时.
塌气丸
治脾虚腹胀.或面目四肢发肿.(此方便是钱乙集中方也)
胡椒(一两) 蝎尾(半两去毒)
上为细末.面糊和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陈米饮下.无时.量大小加减.一方有木香一钱.一方全蝎一枚.胡椒十粒.同为末.一剜耳.米饮调下.
五百丸
治气虚腹胀.郁李仁(别研) 胡椒 丁香 黑牵牛 萝卜子(各一百粒)
上为细末.葱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儿大加之.煎葱汤下.无时.
白术膏
治脾胃不和.腹胀气痞.小便不利.白术(半两) 白茯苓(去黑皮一分) 人参(去芦一分) 滑石(一分) 泽泻(半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每用皂子大.米饮化下.无时.
豆蔻散
治腹胀烦渴.小便少而吐泻.硫黄(一分) 白滑石(三分) 丁香(半分) 肉豆蔻(面裹煨半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米饮调下.无时.
托养丸
治阴阳气痞不通.腹胀膨闷.呕吐烦渴.手足时厥.硫黄 水银(各半两同研不见星) 附子(炮去皮脐) 木香 当归(去芦洗焙各半两) 大黄(一两湿纸裹慢火煨熟)
上为末拌匀.炼蜜和丸樱桃大.每服一丸,生姜汤化下.无时.
木香丸
治小儿气胀.腹满不下食.能去恶气.木香诃黎勒煨去核.等分为末.以沙糖水煮糊和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下.无时.
葛根汁
治小儿热气.痞满腹胀.以生葛根杵烂.绞汁饮下.
桂心丸
治小儿饮杂果.腹胀气急.以桂心为末.饭和丸绿豆大.熟水下五丸.未瘥再服.不拘时候.治小婴腹中胀满.或未能服药者. 以晚桑叶不拘多少.浓煎汤.熏下部.通手时淋洗肚腹.治小儿腹胀满急.不能服药. 以生姜煨热,绵裹内下部.冷即易.
赚气丸
治小儿腹胀.丁香(一钱) 萝卜子(半两用巴豆一分拍破同炒至黑色去巴豆不用)
上为末.水浸蒸饼心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丸.橘皮汤下.无时.治小儿上热痞闷.气壅胀满.以葛根捣汁.量大小轻重与服.
- 范序
- 朱序
- 何序
- 卷一
- 医工论
- 禀受论
- 初生论
- 回气论
- 洗浴论
- 断脐论
- 相视寿夭论
- 初生服药论
- 中寒论
- 初生不乳论
- 脐风撮口论
- 胎中病论
- 诸不治病
- 卷二
- 五气论
- 心
- 肝
- 脾
- 肺
- 肾
- 乳母论
- 慎护论
- 食忌论
- 大小论
- 诸般色泽纹证论
- 诸色泽候
- 诸处纹状候
- 五脏主病论
- 诸形证候
- 诸死绝候
- 卷三
- 变蒸论
- 变蒸赋
- 变蒸方治
- 脉理论
- 诸身热论
- 身热方治
- 卷四
- 惊痫论
- 欲发搐
- 已发搐
- 发搐逆顺
- 发搐阴阳(附天吊慢脾风
- 发搐真假
- 惊痫杂论
- 卷五
- 惊痫方治一
- 治惊欲发搐方
- 治风痫方
- 惊痫方治二
- 治惊痫方
- 治食痫方(千金用紫丸方具前变蒸门中)
- 治五脏五畜痫方
- 治偏搐方
- 治阳搐急惊方
- 治天吊方
- 治阴搐慢惊方(附慢脾风)
- 治胎痫发搐真假方
- 卷六
- 惊痫别论
- 惊痫
- 暗痫
- 惊痫余证
- 惊痫兼别病
- 治惊痫切牙方
- 治诸痫通用方
- 治惊痫后余证方
- 治惊痫兼别病方
- 中风论
- 治心肺中风方
- 治风痉方
- 二证同治方
- 治中风角弓反张方
- 治中风口噤方
- 治中风拘挛不遂方
- 治中风口眼斜方
- 治风不省方
- 卷七
- 伤寒论
- 卷八
- 疮疹论
- 卷九
- 吐泻论(附
- 泻论
- 吐泻
- 伤风吐泻
- 伤食吐泻
- 冷热吐泻
- 卷十
- 吐泻方治
- 治吐方
- 治方
- 治泻方
- 吐泻后方治
- 卷十一
- 八痢论
- 诸痢方治
- 治冷痢方
- 治赤白滞痢方
- 治热痢方
- 治积痢方
- 治蛊毒痢方
- 治休息痢方
- 治诸痢杂证
- 脱肛论
- 卷十二
- 五疳论
- 诸疳方治
- 治五脏疳方
- 治疳泻方
- 治诸疳虫动方
- 治诸疳杂证方
- 卷十三
- 诸虫论
- 食气积癖论
- 卷十四
- 心腹痛论
- 腹胀论
- 肿病论
- 虚羸论
- 咳嗽论(附痰饮上气)
- 卷十五
- 黄胆论
- 客忤论
- 三疰论
- 夜啼论
- 诸汗论
- 不语论
- 渴论
- 血溢论
- 卷十六
- 寒热论
- 疟病论
- 弄舌论
- 病论(音奇)
- 骨蒸论
- 腹皮青黑论
- 难乳论
- 大小便论
- 五淋论(附遗尿
- 卷十七
- 疝论
- 阴肿生疮论
- 腋气论
- 囟门肿陷论
- 滞颐论
- 肠痈论
- 针刺误伤论
- 诸物梗喉论
- 疣子论
- 诸虫咬蜇论
- 扑坠损伤论
- 药毒论
- 卷十八
- 头上诸病论
- 头疮
- 软疖
- 秃疮
- 耳中诸病论
- 耳聋
- 耳中鸣痛
- 耳内疮肿出脓
- 眼目病论
- 目病引论
- 鼻中病论
- 面上疮论
- 唇口病论
- 牙齿病论
- 舌病论
- 卷十九
- 咽喉总论
- 项瘿论
- 恶核瘰论
- 龟胸论
- 龟背论
- 手足拳挛论
- 风疾瘾疹论
- 疥癣论
- 金疮论
- 汤火伤论
- 卷二十
- 疳疮论
- 痈疖论
- 恶疮论
- 浸淫疮论
- 浆疮论
- 冻疮论
- 痱疮论
- 漆疮论
- 月蚀疮论
- 蠼疮论
- 水毒论
- 赤游论
- 赤毒论
- 鳞体论
- 疵靥论
- 后序
- 柯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