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搐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佚名 宋 1.36千字
发搐之候.世俗所说者多矣.有言一证属一脏.一证属一腑.乔岳歌曰.小儿惊候有多般.不显根源见病难.睡里切牙惊入肾.非时吊眼病归肝.夜啼到晓元因肺.唇白面青一般看.前后心烦四肢热.面红如火向心间.干呕吃水脾惊患.脉微气喘一同言.汉东王氏言.非时吊眼惊入肝.睡后切牙惊入肾.夜啼到晓惊入小肠.面青乍白惊入胆.气喘吃水惊入肺.面红脸赤惊入心.五心烦热惊入脾.喉中锯响惊入大肠.干呕无时惊入胃.睡中啼哭惊入三焦.如此之类.言至百种.丛脞无据.何以为治.又有言惊发三次为痫者.第一次发,两太阳左右青脉朝眼.第二次发.山根青脉见.第三次发.眼下睑连金匮青脉见.又言发搐面赤.指内青纹见者为痫.又云耳后完骨上青脉如线者为痫.此等之论.亦为臆说.大抵不发搐者为惊.发搐者为痫也.千金论痫证.大体只分三种.一曰风痫.因解脱衣袂.触冒风邪而作.其证先屈指如数乃发.口中气热.呵欠顿闷.手足摇动.治当发散.二曰惊痫.猛闻大声.或扑仆惊怖而作.其证先叫啼乃发.心神不宁.不可下之.下之内虚.则病益盛.治当安神去热.三曰食痫.因乳哺失节.或有积而作癖.其证先不乳而吐.先寒后热乃发.其证身体或温或热.多睡喜唾.吐逆腹胀.故小儿有癖积.脉大者必发痫.治当下之.此三种内.风惊二痫.时时有之.食痫者十中无一.下之便愈.详此三种.虽诸病皆能变温.莫不缘于风惊食之所作也.又内经有云.五脏主五畜.其间发重者.各见其象.肝为犬痫.目直视.身反折.手拳犬鸣.心为马痫.张口摇头.背强硬马叫.(一云.心为羊痫.目瞪吐舌羊叫)
脾为牛痫.目痴腹满牛叫.肺为鸡痫.摇头反折.手纵搐搦鸡叫.肾为猪痫.目横身直如尸.吐沫猪叫.以上论痫发者.乃诸书精要也.然不若钱乙所论发搐者.乃心肝二脏为病也.其理有据而妙.肝主风.心主火.风火相加.发而为搐.前论小儿诸病.新久皆能变痫发搐者.以人有病.则饮食退减.脾胃不旺.肝必凌之.引动肝风.肝又主掣.若不得心火.则不能发搐.又人有病.则气血错乱.心神不宁.引动心火.心又主惊.若不得肝风.亦不得发搐也.须肝心二脏相为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惊掣相持.乃能发搐.其状亦如风之荡火.焰炽然也.故肝心二脏为病之源.余藏虽不正主.亦有相乘兼见之证.及所发亦有其时.假如钱论潮热变发搐.在早晨寅卯辰时有.此肝用事之时也.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摇动.口生热涎.项颈强急.此肝旺也.钱治补肾泻肝.是谓补其母而泻其子也.发搐在日中巳午未时者.此心用事之时也.心惕目上.白睛赤色.牙关紧急.口内涎生.手足摇动.此心旺也.钱治泻心.心热退则肝母亦不能旺.是谓子能令母虚也.发搐在日晚申酉戌时者.此肺用事之时也.目微斜视.不甚搐而喘.身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黄水.钱治泻其肝心.而补其脾.发搐者心肝实为病之源.故泻之.手足冷.大便黄水者.脾虚候也.故补之.发搐在夜间亥子丑时者.此肾用事之时也.不甚搐.眠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紧斜.喉中有涎.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多昏不纳津液.钱治但泻其心而补其脾.且心肝二脏为病之源.今独泻其心.而不泻其肝者.此本因潮热所作.发在肾用事之时.是肾虚心热极也.故但泻其心.热退则肝亦平矣.若更泻肝.则肾转虚矣.其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不纳津液,皆脾衰之证.故补其脾也.以上四脏.分主十二时.脾脏为兼见之证.此潮热发搐.治则惟泻心肝者.盖二脏俱实.为病之源故也.其肺脏有虚实之证.见虚则补.见实则泻.况发搐是心火旺所作.而肺金实证亦罕.惟偏搐者有之外.肾脏但主虚而无实.见其虚则补之.内经有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先补其母.后泻其子.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钱乙论此发搐原由.为治次第.乃谓得圣人之经旨深意也.可谓出群拔萃矣.今更以钱论三事参之.一者发搐逆顺.二者发搐阴阳.三者发搐真假.及各于逐项之下.以钱治法为证.后学之士.将此三事.参推五脏.审别形候.察其虚实.观以时刻.根据法为治.则小儿发搐之病.无以外也.
- 范序
- 朱序
- 何序
- 卷一
- 医工论
- 禀受论
- 初生论
- 回气论
- 洗浴论
- 断脐论
- 相视寿夭论
- 初生服药论
- 中寒论
- 初生不乳论
- 脐风撮口论
- 胎中病论
- 诸不治病
- 卷二
- 五气论
- 心
- 肝
- 脾
- 肺
- 肾
- 乳母论
- 慎护论
- 食忌论
- 大小论
- 诸般色泽纹证论
- 诸色泽候
- 诸处纹状候
- 五脏主病论
- 诸形证候
- 诸死绝候
- 卷三
- 变蒸论
- 变蒸赋
- 变蒸方治
- 脉理论
- 诸身热论
- 身热方治
- 卷四
- 惊痫论
- 欲发搐
- 已发搐
- 发搐逆顺
- 发搐阴阳(附天吊慢脾风
- 发搐真假
- 惊痫杂论
- 卷五
- 惊痫方治一
- 治惊欲发搐方
- 治风痫方
- 惊痫方治二
- 治惊痫方
- 治食痫方(千金用紫丸方具前变蒸门中)
- 治五脏五畜痫方
- 治偏搐方
- 治阳搐急惊方
- 治天吊方
- 治阴搐慢惊方(附慢脾风)
- 治胎痫发搐真假方
- 卷六
- 惊痫别论
- 惊痫
- 暗痫
- 惊痫余证
- 惊痫兼别病
- 治惊痫切牙方
- 治诸痫通用方
- 治惊痫后余证方
- 治惊痫兼别病方
- 中风论
- 治心肺中风方
- 治风痉方
- 二证同治方
- 治中风角弓反张方
- 治中风口噤方
- 治中风拘挛不遂方
- 治中风口眼斜方
- 治风不省方
- 卷七
- 伤寒论
- 卷八
- 疮疹论
- 卷九
- 吐泻论(附
- 泻论
- 吐泻
- 伤风吐泻
- 伤食吐泻
- 冷热吐泻
- 卷十
- 吐泻方治
- 治吐方
- 治方
- 治泻方
- 吐泻后方治
- 卷十一
- 八痢论
- 诸痢方治
- 治冷痢方
- 治赤白滞痢方
- 治热痢方
- 治积痢方
- 治蛊毒痢方
- 治休息痢方
- 治诸痢杂证
- 脱肛论
- 卷十二
- 五疳论
- 诸疳方治
- 治五脏疳方
- 治疳泻方
- 治诸疳虫动方
- 治诸疳杂证方
- 卷十三
- 诸虫论
- 食气积癖论
- 卷十四
- 心腹痛论
- 腹胀论
- 肿病论
- 虚羸论
- 咳嗽论(附痰饮上气)
- 卷十五
- 黄胆论
- 客忤论
- 三疰论
- 夜啼论
- 诸汗论
- 不语论
- 渴论
- 血溢论
- 卷十六
- 寒热论
- 疟病论
- 弄舌论
- 病论(音奇)
- 骨蒸论
- 腹皮青黑论
- 难乳论
- 大小便论
- 五淋论(附遗尿
- 卷十七
- 疝论
- 阴肿生疮论
- 腋气论
- 囟门肿陷论
- 滞颐论
- 肠痈论
- 针刺误伤论
- 诸物梗喉论
- 疣子论
- 诸虫咬蜇论
- 扑坠损伤论
- 药毒论
- 卷十八
- 头上诸病论
- 头疮
- 软疖
- 秃疮
- 耳中诸病论
- 耳聋
- 耳中鸣痛
- 耳内疮肿出脓
- 眼目病论
- 目病引论
- 鼻中病论
- 面上疮论
- 唇口病论
- 牙齿病论
- 舌病论
- 卷十九
- 咽喉总论
- 项瘿论
- 恶核瘰论
- 龟胸论
- 龟背论
- 手足拳挛论
- 风疾瘾疹论
- 疥癣论
- 金疮论
- 汤火伤论
- 卷二十
- 疳疮论
- 痈疖论
- 恶疮论
- 浸淫疮论
- 浆疮论
- 冻疮论
- 痱疮论
- 漆疮论
- 月蚀疮论
- 蠼疮论
- 水毒论
- 赤游论
- 赤毒论
- 鳞体论
- 疵靥论
- 后序
- 柯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