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真君曰∶水气凌心包之络,呃逆不止,死症也。而吾以为可救者,心包为水气所凌,惟恐犯心,所以呃逆不止者,欲号召五脏之气共救水气之犯心也。水气凌心包,以成呃逆之症,亦止须分消其水湿之气,而呃逆自除也。方用止呃汤∶茯神一两,苍术三钱,白术三钱,薏仁一两,芡实五钱,半夏一钱,人参三钱,陈皮一钱,丁香五分,吴茱萸三分,水煎服。一剂而呃即止,二剂而呃即愈。
此方健胃固脾,虽利湿分水,而不消真气,故能补心包而壮心君之位,不必治呃而呃有定矣。
水湿结在膀胱,点滴不能出,以致目突口张,足肿气喘者,不治之症也。而吾以为可治者,膀胱与肾为表里,膀胱之开合,肾司权也,水湿结在膀胱者,肾气不能行于膀胱耳。吾通其肾气而膀胱自通,诸症自愈矣。方用通肾消水汤∶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车前子三钱,茯神五钱,肉桂一钱,牛膝一钱,山药一两,薏仁一两,水煎服。此方专治肾以通膀胱之气,膀胱得肾气而水自难藏,水不能藏而下行,则气亦自顺而不逆,又何至有目突气喘之病哉。上病渐消,而下病寻愈,足肿之水不觉尽归于膀胱,从溺而尽出也。
黄瘅之症,一身尽黄,两目亦黄,却是死症。倘初起即治之,亦未必即死也,我有奇方,名为消黄去瘅汤。茵陈三钱,薏仁三两,茯苓二两,车前子三两,肉桂三分,水煎服。
一连四剂,黄去瘅消矣。黄瘅虽成于湿热,毕竟脾虚不能分消水湿,以致郁而成黄。吾用茯苓、薏仁、车前大剂为君,分消水湿,仍是健脾固气之药,少用茵陈以解湿热,用肉桂引入膀胱,尽从小便而出。无事张皇,而暗解其湿热之横,此方之澹而妙。简而神也。四剂之后减半。加白术一两,煎汤饮之,再用四剂,则全愈而无后患矣。
黄瘅之症,原不宜死,然治之不得法,往往生变为死。盖黄瘅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医,外感单治湿而瘅随愈,内伤单治湿而瘅难痊。泻水则气愈消,发汗则精愈泄,又何能黄瘅之速愈哉。我有方单治内伤而得黄瘅者,名治内消瘅汤,白术一两,茯苓一两,薏仁一两,茵陈二钱,炒栀子二钱,陈皮五分,水煎服。此方妙在用白术、茯苓、薏仁之多,使健脾又复利水,助茵陈、栀子以消湿热,尽从膀胱内消,不必又去退皮肤之湿,而皮肤之湿自消。大约此方用至十剂,无不消者,不必十剂之外。
服十剂减半,去栀子再服五剂,则全愈,人亦健旺矣。至妙至神之方,有益无损,可为治内伤而成湿者之法。
产妇感水肿,以致面浮手足浮,心胀者,不治之症也。然而此浮非水气也,乃虚气作浮耳,若作水湿治之,必死矣。吾今不治水湿,单去健脾,反有生意。方用助气分水汤∶白术二两,人参三两,茯苓五钱,薏仁一两,陈皮五分,萝卜子三分,水煎服。此方参,苓、薏、术皆健脾之圣药,陈皮。萝卜子些微以消其胀,脾气健而水湿自行,水湿行而胀自去,胀去而浮亦渐消矣。但此方须多食见效,不可一剂而即责其近功也。
产妇痢疾,而加之呕逆者,必死之症也。盖痢疾亡阴,平人尚非所宜,何况产妇气血之大虚乎。今又加呕逆,则胃中有火,遏抑拂乱,而气血更虚,势必至胃气之绝,不死何待乎。然而胃气有一线未绝,即可救援。吾有一方,不必服药。止须将田螺一个捣碎,入麝香一厘,吴茱萸一分,为细末,掩在脐上,即不呕吐,便庆再生。盖田螺最利水去火,痢疾本是热症,而又加湿也。产妇痢疾,因气血之虚,不可竟用去热散火之药,以虚其虚,今用田螺外治,法至巧也。呕逆一回,速以当归一两,白芍三钱,甘草一钱,枳壳三分,槟榔三分,水煎服。二剂而痢自除,后用独参汤调理可也。
产妇一身发黄者,湿热壅滞而不散,欲治黄而气血更消,欲补虚而湿黄更甚,此方法之穷,而医人束手,亦听其死亡而已矣。虽然湿热之成原本于虚,补虚以治黄病,未有不可,但宜兼治之得法耳。吾有一方,治因虚而发黄者神效,不独治产妇也,方名补虚散黄汤。白术一两,薏仁二两,车前子五钱,茯苓五钱,荆芥一钱,茵陈五分,水煎服。常人非产妇者,茵陈用三钱。此方之妙,健脾以利水,而不耗气,既补虚又去湿、湿去而黄不退者,未之有也。
产妇湿气感中胞络,下阴肿胀,小水点滴不出,死症也,盖水入腹中,必趋膀胱而出之小便,今不由膀胱,而尽入于胎胞之络,是相反不相顺也,如何不死乎。然则予将何法以救之?亦仍利膀胱而已。夫膀胱之能化水者。得肾气以化之也。产妇气血大虚,则肾气亦虚,肾气虚则膀胱之气亦虚,膀胱气虚;故不化水,而水乃入于胎胞而不散,故初急而后肿,肿极而水点滴不出也。吾今不独治膀胱,而先治肾,肾气足而膀胱之气自行,水道自顺也。方用通水散,白术一两,熟地一两,茯苓三钱,山茱萸五钱,薏仁一两,肉桂五分,车前子三钱,人参一两,水煎服。此方补肾而兼补心。盖胎胞上连心,下连肾,吾补其心肾,则胎胞之气通,自不受水,而转输于膀胱矣。况膀胱又因肾气之通,自能化水而分消于大小肠,下趋于便门而出,此实有妙用,非泛然以立方也。
产妇水气凌肺,作喘不已者,亦是死症。然治之得法,正不死也。产妇因虚以受水气,原不可全治夫水也。虽作喘不已,似为水气所犯,然徒治其水,则喘且益甚,而治之之法将若何?亦助其脾气之旺,使之无畏乎水。则水自不能凌脾,脾不受凌,喘将何生乎。方用补土宁喘丹∶人参一两,白术一两,麦冬一两,茯苓三钱,苏子一钱,水煎服。此方人参补气以健脾,白术利腰以健脾,麦冬养肺以健脾,茯苓、苏子不过借其佐使,以行水止喘而已,然而治喘实有神功也。脾健则土旺,土旺则水不敢泛滥,何至有胀喘之生哉。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卷一(礼集)
- 正医法
- 反医法
- 顺医法
- 逆医法
- 内治法
- 外治法
- 完治法
- 碎治法
- 大治法
- 小治法
- 偏治法
- 全治法
- 生治法
- 死治法
- 卷二(乐集)
- 上治法
- 中治法
- 下治法
- 先治法
- 后治法
- 急治法
- 缓治法
- 本治法
- 末治法
- 不内外治法
- 阴治法
- 阳治法
- 假治法
- 真治法
- 男治法
- 女治法
- 虚治法
- 实治法
- 寒治法
- 热治法
- 通治法
- 塞治法
- 解治法
- 敛治法
- 升治法
- 堕治法
- 开治法
- 闭治法
- 吐治法
- 泄治法
- 卷三(射集)
- 王治法
- 霸治法
- 倒治法
- 缚治法
- 肥治法
- 瘦治法
- 摩治法
- 浴治法
- 达治法
- 发治法
- 夺治法
- 深治法
- 浅治法
- 长治法
- 短治法
- 日治法
- 夜治法
- 气治法
- 血治法
- 脏治法
- 腑治法
- 常治法
- 变治法
- 初治法
- 终治法
- 专治法
- 分治法
- 同治法
- 异治法
- 劳治法
- 逸治法
- 吸治法
- 引治法
- 单治法
- 双治法
- 立治法
- 卧治法
- 饥治法
- 饱治法
- 卷四(御集)
- 富治法
- 贫治法
- 产前治法
- 产后治法
- 老治法
- 少治法
- 东南治法
- 西北治法
- 皮毛治法
- 肌肤治法
- 筋脉治法
- 温治法
- 清治法
- 收治法
- 散治法
- 软治法
- 坚治法
- 抑治法
- 扬治法
- 痰治法
- 火治法
- 静治法
- 动治法
- 春夏治法
- 秋冬治法
- 奇治法
- 平治法
- 奇治法
- 偶治法
- 形治法
- 气治法
- 暗治法
- 明治法
- 卷五(书集)
- 久治法
- 暂治法
- 远治法
- 近治法
- 轻治法
- 重治法
- 瘟疫治法
- 瘴疠治法
- 得治法
- 失治法
- 意治法
- 神治法
- 伤寒相舌秘法
- 一、论五行
- 二论脏腑
- 三论阴阳
- 四论昼夜
- 五论四时
- 六论气色
- 七论脉诀
- 八论强弱
- 九论寒热
- 十论生死
- 十一论真假
- 十二论老少
- 十三论气血
- 十四论命门
- 十五论任督
- 十六论子嗣
- 十七论瘟疫
- 岐天师儿科治法
- 诸真人传授儿科
- 张真人传痘疹门
- 钱真人传痘疮神方
- 岐天师传治回毒方
- 岐天师又传治回毒岁久不愈方
- 岐真人传儿科秘法
- 长沙张真人传治小儿感冒风寒方
- 儿科
- 卷六(数集)
- 伤寒门
- 中寒门
- 中暑门
- 水湿门
- 热症门
- 燥症门
- 内伤门
- 血症
- 腹痛
- 喉痛
- 气郁
- 癫症
- 狂症
- 禾病
- 厥症
- 斑疹
- 亡阳
- 痢疾
- 五绝
- 砒毒
- 虎伤
- 汤火伤
- 痈疽并无名疮毒
- 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