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亡阳 论下血 论吐血 论头汗 论手汗
天师曰∶敛治者,乃气将散而收敛之也。譬如人汗出不已,此亡阳而气欲散也。又如下血与吐血不已,此血欲散而不能住者是也。气散仅存一线之阳,倘再令其奔越,则阳脱而死所不免也。然而治脱之法,惟在敛其肺气,使皮毛腠理固密,则阳从何散。第徒敛肺气,而不大补元阳,则元气仍然欲脱,即不脱出于皮毛腠理,必然脱出于口鼻耳目,故必以补为敛之为得也。方用人参一两,黄 一两,当归一两,五味子一钱,山莱萸四钱,桑叶五片,酸枣仁一钱,麦冬三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用参、归以补气,用山萸、五味以敛气,则补足以济敛之功,而敛足以滋补之益。况又有桑叶收汗之妙品,调停于敛之中,不偏于敛,亦不偏于补也。
下血之症,多因好酒成病。用解酒之品,可以成功,而殊不尽然也,世医所用解酒之品,无过干葛、桑白皮而已。然而干葛不可多服,而桑白皮又气味轻清,不可专任此二味,所以解酒而酒病终难去也。况中酒之病,其来已素非一朝一夕之有,岂是轻清不可久服之药,可能治之乎?余故皆弃而不取。方用人参二钱,当归一两,地榆三钱,生地五钱,三七根末三钱,水煎服。(〔批〕生新汤。三六亦能生血,不止止血也。)此方之妙,全在不去治酒病,亦不去治血病,全以生地、当归活其血,血活则新血生而旧血止;况又佐以地榆之寒,以去大肠之火;又佐以三七之末,以杜塞大肠之窍,自然血止而病愈也。此敛之一法也。
更有吐血之症,或倾盆,或盈碗,若不急以收敛,则吐将安底。然而一味酸收寒遏,则血势更狂,愈足以恣其崩腾之势。不若从其性,而少加以收敛之品,则火寝息而血归经。方用人参一两,当归一两,酸枣仁三钱,三七根末三钱,水煎调服。此方之妙,不去止血,而惟固其气。盖血脱益气,实有奇功。血乃有形之物,既已倾盆盈碗,尽情吐出,则一身之中,无血以养可知,自当急用生血补血之品,尤以为迟,奈何反用补气之味,得无迂而寡效乎?谁知血乃有形之物,气为无形之化,有形不能速生,而无形实能先得,况有形之物,必从无形中生之。气无形,始能生血有形之物,补气正所以补血,生气正所以生血也。况血既尽情吐出,止存几希一线之气,若不急为补之,一旦气绝,又何以生血而补血哉。经云∶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真治血之妙法。此又敛之之一法也。
张公曰∶真有不可思拟之妙,余无以赞一词矣,止语汝头汗出而敛之法。凡人头顶出汗,乃肾火有余,而肾水不足,若不知其故,而徒用止汗之药,必致目昏而耳痛。法当滋其肾,而清肺金之化源,自易奏功如响。方用桑叶一斤,熟地二斤,北五味三两,麦冬六两,各为末,蜜为丸。(〔批〕遏汗汤。)每日白滚水送下五钱或一两,一月后,永不出汗矣。更有人每饭之时,头汗如雨落者,此又胃火胜,而非肾火余也。法当用元参一斤,麦冬一斤,天冬一斤,生地一斤,北五味四两,酸枣仁半斤,各为末,蜜为丸。(〔批〕敛汗汤)。每日白滚水送下一两,二月必愈。似乎胃火胜宜用竹叶石膏汤,而余偏不用者何也?盖胃火之胜者,微胜耳,非若炽盛而火炎,奔腾而热发,不过因饮食之味,入于胃中,逐觉津津汗出,饮食完而汗随止。然则以元参一味,解之有余矣,况又用天、麦二冬,以清肺火,生地以凉血,酸枣仁以平心火,五味子以收汗而滋液,则胃经有火之盛,亦已消磨,况原未十分之盛乎。此敛法之一也。手中之汗,细小病也,不必入于此中,以药水洗之即愈,俟后可入处,予当言之。
华君曰∶亦未传。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卷一(礼集)
- 正医法
- 反医法
- 顺医法
- 逆医法
- 内治法
- 外治法
- 完治法
- 碎治法
- 大治法
- 小治法
- 偏治法
- 全治法
- 生治法
- 死治法
- 卷二(乐集)
- 上治法
- 中治法
- 下治法
- 先治法
- 后治法
- 急治法
- 缓治法
- 本治法
- 末治法
- 不内外治法
- 阴治法
- 阳治法
- 假治法
- 真治法
- 男治法
- 女治法
- 虚治法
- 实治法
- 寒治法
- 热治法
- 通治法
- 塞治法
- 解治法
- 敛治法
- 升治法
- 堕治法
- 开治法
- 闭治法
- 吐治法
- 泄治法
- 卷三(射集)
- 王治法
- 霸治法
- 倒治法
- 缚治法
- 肥治法
- 瘦治法
- 摩治法
- 浴治法
- 达治法
- 发治法
- 夺治法
- 深治法
- 浅治法
- 长治法
- 短治法
- 日治法
- 夜治法
- 气治法
- 血治法
- 脏治法
- 腑治法
- 常治法
- 变治法
- 初治法
- 终治法
- 专治法
- 分治法
- 同治法
- 异治法
- 劳治法
- 逸治法
- 吸治法
- 引治法
- 单治法
- 双治法
- 立治法
- 卧治法
- 饥治法
- 饱治法
- 卷四(御集)
- 富治法
- 贫治法
- 产前治法
- 产后治法
- 老治法
- 少治法
- 东南治法
- 西北治法
- 皮毛治法
- 肌肤治法
- 筋脉治法
- 温治法
- 清治法
- 收治法
- 散治法
- 软治法
- 坚治法
- 抑治法
- 扬治法
- 痰治法
- 火治法
- 静治法
- 动治法
- 春夏治法
- 秋冬治法
- 奇治法
- 平治法
- 奇治法
- 偶治法
- 形治法
- 气治法
- 暗治法
- 明治法
- 卷五(书集)
- 久治法
- 暂治法
- 远治法
- 近治法
- 轻治法
- 重治法
- 瘟疫治法
- 瘴疠治法
- 得治法
- 失治法
- 意治法
- 神治法
- 伤寒相舌秘法
- 一、论五行
- 二论脏腑
- 三论阴阳
- 四论昼夜
- 五论四时
- 六论气色
- 七论脉诀
- 八论强弱
- 九论寒热
- 十论生死
- 十一论真假
- 十二论老少
- 十三论气血
- 十四论命门
- 十五论任督
- 十六论子嗣
- 十七论瘟疫
- 岐天师儿科治法
- 诸真人传授儿科
- 张真人传痘疹门
- 钱真人传痘疮神方
- 岐天师传治回毒方
- 岐天师又传治回毒岁久不愈方
- 岐真人传儿科秘法
- 长沙张真人传治小儿感冒风寒方
- 儿科
- 卷六(数集)
- 伤寒门
- 中寒门
- 中暑门
- 水湿门
- 热症门
- 燥症门
- 内伤门
- 血症
- 腹痛
- 喉痛
- 气郁
- 癫症
- 狂症
- 禾病
- 厥症
- 斑疹
- 亡阳
- 痢疾
- 五绝
- 砒毒
- 虎伤
- 汤火伤
- 痈疽并无名疮毒
- 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