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与膀胱为表里,足少阴(太阳)是其经也。肾气绝,则不尽天命而死也。旺于冬,其脉沉滑曰平,反此者病。其脉来如弹,〔石〕名曰太过,病在外;其去如解索,谓之不及,病在内。太过令人解 脊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小腹满,小便滑,变黄色。又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紧曰平;又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病;来如转索,辟辟如弹石曰死。又肾脉但石无胃气亦死。肾有水,则腹胀脐肿,腰重痛,不得溺,阴下湿,如同牛鼻头汗出,〔足〕为逆寒,大便难。
肾病,手足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疼,小〔腹〕结瘀热,气上冲心,脉〔当〕沉〔细〕而滑,今反浮大,其色当黑,〔今反黄〕,其人吸吸少气,两耳若聋,精自出,饮食少,便下清谷,脉迟可治。冬则脉沉而滑曰平,反浮大而缓,是土〔来〕克水,〔大逆,十死不治〕;反浮涩而短,是肺〔来〕乘肾,〔虽病〕,易治;反弦〔细而〕长〔者〕,肝〔来〕乘肾,不治自愈;反浮大而洪,心〔来〕乘肾,不妨,肾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阴邪入肾,则骨痿腰痛,上引背脊痛。过房,汗出当风,浴水久立,则肾损。其脉急甚,则病痿;微急则沉厥奔豚,足不收。缓甚则虚损;微缓则洞泄,食不下,入咽还出。大甚则阴〔痿〕;微大则水气〔起〕脐下,〔其肿 然〕而上至胸者,死〔不治〕。小甚则(亦)洞泄;微小则消瘅。滑〔甚〕则癃〔 〕;微滑则骨痿,坐不能起,目视〔见〕花。涩甚则寒壅塞;微涩则〔不月〕痔疾。其脉〔之〕至〔也〕,坚而大,有〔积〕气在阴中及腹内也,名〔曰〕肾〔痹〕,得之浴清水,卧湿地来。沉而大坚,浮之而紧,手足肿厥,阴痿不起,腰背痛,小腹〔肿〕,心下有水气,时胀满〔而〕洞泄,此因浴水未干,而房事得之也。虚则梦舟(舡)溺人,〔得其时,梦〕伏水中,〔若有所畏〕;实则梦临〔深〕投水中。肾胀则腹〔痛〕满,引脊腰痹痛。肾病夜半平,四季甚,下晡静。肾生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而痛,黄胆,肠癖,痿厥,腰脊背急痛,嗜卧,足心热而痛, 酸。肾病久不愈,而膂筋疼,小便闭,而两胁胀满,目盲者死。肾〔之〕积,〔苦〕腰〔脊〕相引而痛,饥见饱减,〔此肾中〕寒结在脐下也。积脉来细而软,附于骨者是也,面白目黑,肾已内伤,八日死。又阴缩,小便不出,出而不止者,亦死。又〔其〕色青黄连耳,其人年三十许,百日死;若偏在一边,一(年)死。实则烦闷,脐下重;热则口舌焦而小便涩黄;寒则阴中与腰背俱肿疼,面黑耳聋,干呕而不食,或呕血者是也。又喉鸣,坐而喘咳,唾血出,亦为肾虚寒,〔气〕欲绝者。此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然)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也。肾〔苦〕燥,则以辛润之,知母、黄柏是也。肾欲坚,〔坚〕以知母之苦,补以黄柏之苦,泻以泽泻之咸。肾虚则以熟地黄、黄柏补之。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止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金生水,补母故也,又以五味子补之者是也。
- 张序
- 卷之上
- 一、天地六位脏象图(图缺)
- 二、手足阴阳
- (一)手足三阴三阳
- (二)手三阴三阳
- (三)足三阴三阳
-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 (一)肝之经,肝脉本部在于筋,足厥阴,风,乙木也。
- (二)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 (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
- (四)小肠经,手太阳,丙火。
- (五)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
- (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 (七)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 (八)三焦,手少阳,为父气。
- (九)肺之经,肺(之)脉本部在于皮毛,手太阴,燥,辛金。
- (十)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 (十一)肾之经,命门,肾脉本部〔在〕足少阴,寒,癸水。
-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 四、三才治法
- 五、三感之病
- 六、四因之病
- 七、五郁之病
- 八、六气主治要法
- 九、主治心法
- (一)随证治病用药
- (二)用药凡例
- (三)解利外感
- (四)伤寒热食物
- (五)目疾
- (六)泻痢水泄
- (七)中风
- (八)破伤风
- (九)破伤中风法
- (十)疮疡
- (十一)妇人
- (十二)小儿
- (十三)潮热
- (十四)咳嗽
- (十五)五脏补泻法
- 卷之中
- 十、《内经》主治备要
- (一)五运主病
- (二)六气为病
- (三)五运病解
- (四)六气病解
- 风木厥阴,肝胆之气也。
- 热者,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 湿者,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 火者,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 燥者,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 寒者,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 十一、六气方治
- (一)风
- (二)暑热
- (三)湿土
- (四)火
- (五)燥
- (六)寒水
-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 (一)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 (二)药性要旨
-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 (五)治法纲要
- (六)用药用方辨
- (七)去〔脏腑〕之火
- (八)各经引用
- (九)五味所用
- (十)用药各定分两
-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
- (十二)药用根梢法
- (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
- (十四)七神
- (十五)制方法
- (十六)咀药味
- (十七)药类法象
- 味之薄者
- 气之浓者
- 气之平者
- 气之薄者
- 味之浓者
- 〔续添〕
- (十八)法象余品
-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