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主病,木、火、土、金、水,顺则皆静,逆则变乱,四时失常,阴阳偏胜,病之源也。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注云∶掉,摇也。眩,昏乱眩运也。风主动故也。所谓风气甚则头目眩者,由风木旺,则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生火,木火者皆阳也,故风火多兼化也。风热相抟,则头目眩运而转也。火性本动,火得风〔则〕成焰而旋转也。风势甚,则曲直动摇,更加呕吐也。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注云∶痛痒而为疮,火之用也。五常之道,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故火热过极,而反兼于水化也.所谓盐能固物,而令不腐者,咸寒水化,制其火热,使无热之过极,乃水化制之,而久固也。热极即是木来生火也,甚则皮肉肌肤之间,不得宣通,故生疮疡而痛痒也。
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注云∶湿,地之体也。湿极甚则痞塞肿满,物湿亦然。故长夏暑湿之甚,〔则〕庶物隆盛也。
诸气 郁、病痿,皆属肺金。
注云∶肺主气,〔气〕为阳,阳主轻清而升,故肺居上部,而为病则气郁。〔至于〕痿弱,手足无力,不能收持,乃血液衰少,故病然也。秋金〔旺〕,则雾气蒙郁,而草木〔萎〕落,病之象也。
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注云∶收敛引急,寒之用也,故冬寒则物拘缩也。
目录
- 张序
- 卷之上
- 一、天地六位脏象图(图缺)
- 二、手足阴阳
- (一)手足三阴三阳
- (二)手三阴三阳
- (三)足三阴三阳
-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 (一)肝之经,肝脉本部在于筋,足厥阴,风,乙木也。
- (二)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 (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
- (四)小肠经,手太阳,丙火。
- (五)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
- (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 (七)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 (八)三焦,手少阳,为父气。
- (九)肺之经,肺(之)脉本部在于皮毛,手太阴,燥,辛金。
- (十)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 (十一)肾之经,命门,肾脉本部〔在〕足少阴,寒,癸水。
-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 四、三才治法
- 五、三感之病
- 六、四因之病
- 七、五郁之病
- 八、六气主治要法
- 九、主治心法
- (一)随证治病用药
- (二)用药凡例
- (三)解利外感
- (四)伤寒热食物
- (五)目疾
- (六)泻痢水泄
- (七)中风
- (八)破伤风
- (九)破伤中风法
- (十)疮疡
- (十一)妇人
- (十二)小儿
- (十三)潮热
- (十四)咳嗽
- (十五)五脏补泻法
- 卷之中
- 十、《内经》主治备要
- (一)五运主病
- (二)六气为病
- (三)五运病解
- (四)六气病解
- 风木厥阴,肝胆之气也。
- 热者,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 湿者,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 火者,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 燥者,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 寒者,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 十一、六气方治
- (一)风
- (二)暑热
- (三)湿土
- (四)火
- (五)燥
- (六)寒水
-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 (一)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 (二)药性要旨
-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 (五)治法纲要
- (六)用药用方辨
- (七)去〔脏腑〕之火
- (八)各经引用
- (九)五味所用
- (十)用药各定分两
-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
- (十二)药用根梢法
- (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
- (十四)七神
- (十五)制方法
- (十六)咀药味
- (十七)药类法象
- 味之薄者
- 气之浓者
- 气之平者
- 气之薄者
- 味之浓者
- 〔续添〕
- (十八)法象余品
-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