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涩
注云∶凡物湿润则滑泽,干燥则涩滞,燥湿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涩滞,皆属燥金之化,故秋脉涩。涩,涩也。或麻者,亦由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利,气强攻冲,而为麻也。俗方〔多〕用乌附辈者,令气因之〔冲〕开道路,以得通利,气行,故麻愈也。无热证,即当此法,治之甚佳。
或风热胜湿为燥,因而病麻,(则)〔宜以〕退风散热,活血养液,润燥通气之凉药调之,则麻自愈也。治〔诸〕燥涩,只如此〔法〕是也。
枯涸干劲
注云∶枯,不荣〔旺〕也;涸,无水液也;干,不滋润也;劲,不柔和也。
(然)春秋相反,燥湿不同〔故〕也。大法曰∶身表热为热在表;渴饮水为热在里;身热饮水,表里俱有热;身凉不渴,表里俱无热。经所不取火化渴者,谓渴非特为〔热〕,如〔病〕寒吐利,亡液过极,则亦燥而渴也;虽病风热,而液尚未衰,则亦不渴也。岂可止言渴为热,而痞为寒也。
皴揭
注云∶皮肤启裂也。干为天,为燥金;坤为地,为湿土。天地相反,燥湿异〔用〕,(故)燥金主于紧〔敛〕,故秋脉紧细而微;(而)湿土主于纵缓,故六月其脉缓大而长也。如地湿则纵缓滑泽,干则紧敛燥〔涩〕,皴揭之理明矣。俗言皴揭为风者,由风能胜湿,而为燥故也。经云∶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由风胜湿而为燥也。
目录
- 张序
- 卷之上
- 一、天地六位脏象图(图缺)
- 二、手足阴阳
- (一)手足三阴三阳
- (二)手三阴三阳
- (三)足三阴三阳
-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 (一)肝之经,肝脉本部在于筋,足厥阴,风,乙木也。
- (二)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 (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
- (四)小肠经,手太阳,丙火。
- (五)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
- (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 (七)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 (八)三焦,手少阳,为父气。
- (九)肺之经,肺(之)脉本部在于皮毛,手太阴,燥,辛金。
- (十)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 (十一)肾之经,命门,肾脉本部〔在〕足少阴,寒,癸水。
-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 四、三才治法
- 五、三感之病
- 六、四因之病
- 七、五郁之病
- 八、六气主治要法
- 九、主治心法
- (一)随证治病用药
- (二)用药凡例
- (三)解利外感
- (四)伤寒热食物
- (五)目疾
- (六)泻痢水泄
- (七)中风
- (八)破伤风
- (九)破伤中风法
- (十)疮疡
- (十一)妇人
- (十二)小儿
- (十三)潮热
- (十四)咳嗽
- (十五)五脏补泻法
- 卷之中
- 十、《内经》主治备要
- (一)五运主病
- (二)六气为病
- (三)五运病解
- (四)六气病解
- 风木厥阴,肝胆之气也。
- 热者,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 湿者,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 火者,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 燥者,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 寒者,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 十一、六气方治
- (一)风
- (二)暑热
- (三)湿土
- (四)火
- (五)燥
- (六)寒水
-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 (一)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 (二)药性要旨
-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 (五)治法纲要
- (六)用药用方辨
- (七)去〔脏腑〕之火
- (八)各经引用
- (九)五味所用
- (十)用药各定分两
-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
- (十二)药用根梢法
- (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
- (十四)七神
- (十五)制方法
- (十六)咀药味
- (十七)药类法象
- 味之薄者
- 气之浓者
- 气之平者
- 气之薄者
- 味之浓者
- 〔续添〕
- (十八)法象余品
-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