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花 冷,阴中之阳,赤治赤带,白治白带。
梧桐泪 咸,瘰 非此不能除。
郁金 辛苦,纯阳,凉心。
款冬花 辛苦,纯阳,温肺止嗽。
香附子 甘,阳中之阴,快气。
大〔戟〕苦甘,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
白芨 苦甘,阳中之阴,止肺〔血〕,涩,白蔹同。
甘遂 苦纯阳,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
蜀漆 辛,纯阳,破血。
射干 苦,阳中之阴,去胃中痈疮。
天南星 苦辛,去上焦痰及头眩运。
御米壳 酸涩,固收正气。
胡芦巴 阴,治元〔气〕虚〔寒〕,及肾〔经〕虚冷。
马兜铃 苦,阴中之阳,主肺〔湿〕热,〔清〕肺气,补肺。
白附子 阳,温,主血痹,〔行〕药势。
槐花 苦,阴,气薄,凉大肠热。
槐实 苦酸,〔同上〕。
茯神〔阳〕,疗风眩、风虚。
沉香 阳,补肾。
檀香 阳,主心腹〔痛〕,霍乱,中恶,引胃气上升,进食。
乳香 阳,补肾。
竹叶 苦,阴中微阳,凉心经。
山茱萸 酸,阳中之阴,温肝。
郁李仁 苦辛,〔阴〕中之阳,破血润燥。
金铃子 酸苦,阴中之阳,心暴痛,非此不能除。即川楝子。
草豆蔻 辛,阳,益脾胃,去寒。
红花 苦,阴中之〔阳〕,入心养血。
朱砂 心热非此不能除。
赤石脂 甘酸,阴中之阳,固脱。
甘菊 苦,养目血。
茜根 阴中〔微阳〕,去诸死血。
王不留行 甘苦,阳中之阴,〔下乳引导用之〕。
艾叶 苦,阴中之阳,温胃。
〔 〕砂 咸,破坚癖,独不用。
目录
- 张序
- 卷之上
- 一、天地六位脏象图(图缺)
- 二、手足阴阳
- (一)手足三阴三阳
- (二)手三阴三阳
- (三)足三阴三阳
-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 (一)肝之经,肝脉本部在于筋,足厥阴,风,乙木也。
- (二)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 (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
- (四)小肠经,手太阳,丙火。
- (五)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
- (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 (七)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 (八)三焦,手少阳,为父气。
- (九)肺之经,肺(之)脉本部在于皮毛,手太阴,燥,辛金。
- (十)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 (十一)肾之经,命门,肾脉本部〔在〕足少阴,寒,癸水。
-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 四、三才治法
- 五、三感之病
- 六、四因之病
- 七、五郁之病
- 八、六气主治要法
- 九、主治心法
- (一)随证治病用药
- (二)用药凡例
- (三)解利外感
- (四)伤寒热食物
- (五)目疾
- (六)泻痢水泄
- (七)中风
- (八)破伤风
- (九)破伤中风法
- (十)疮疡
- (十一)妇人
- (十二)小儿
- (十三)潮热
- (十四)咳嗽
- (十五)五脏补泻法
- 卷之中
- 十、《内经》主治备要
- (一)五运主病
- (二)六气为病
- (三)五运病解
- (四)六气病解
- 风木厥阴,肝胆之气也。
- 热者,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 湿者,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 火者,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 燥者,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 寒者,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 十一、六气方治
- (一)风
- (二)暑热
- (三)湿土
- (四)火
- (五)燥
- (六)寒水
-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 (一)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 (二)药性要旨
-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 (五)治法纲要
- (六)用药用方辨
- (七)去〔脏腑〕之火
- (八)各经引用
- (九)五味所用
- (十)用药各定分两
-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
- (十二)药用根梢法
- (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
- (十四)七神
- (十五)制方法
- (十六)咀药味
- (十七)药类法象
- 味之薄者
- 气之浓者
- 气之平者
- 气之薄者
- 味之浓者
- 〔续添〕
- (十八)法象余品
-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