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木香散∶
治湿热内外〔甚〕,水肿〔腹〕胀,小便赤涩,大便滑泻。
葶苈 茯苓(去皮) 白术 猪苓(去皮,各一两) 木香(半钱) 泽泻 木通 甘草(各半两) 桂(一钱) 滑石(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食前服。此药下水〔湿〕,消肿胀,止泻利,利小便。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转泄者,此乃湿热癃 极深,而攻之不开,故反为注泻,此正气已衰,多难救也。慎不可攻之,而无益耳。
白术木香散∶
治喘嗽肿满,欲变成水病(者),不能卧,不欲饮食,小便闭者。
白术 猪苓(去皮) 泽泻 赤茯苓(以上各半两) 木香 陈皮(各二两去白) 槟榔 官桂(各二钱) 滑石(三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温服。
大橘皮汤∶
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橘皮(一钱半) 木香(一钱) 滑石(六钱) 槟榔(三钱) 茯苓(一两去皮) 猪苓(去皮) 泽泻 白术 官桂(各五钱) 甘草(三钱)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桂〔苓〕白术丸∶
消痰逆,止咳嗽,散痞〔满〕壅塞,开坚结痛闷,〔推〕进饮食,调和脏腑,无问寒湿〔湿〕热,呕吐泻利,皆能开发,以令遍身流湿润燥,气液宣平而愈。并解酒毒,兼疗肺痿痨嗽,水肿〔腹〕胀,泻利不能止者,服之,利止为度,后随证治之。
楝桂 干生姜(各一分) 茯苓(去皮) 半夏(各一两) 白术 红皮(去穣) 泽泻(各半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汤下,日进三服。病〔在〕膈上,食后服;膈下,食前服;〔在〕中者,不拘时。或一法∶加黄连半两,黄柏二两,〔水丸〕,取效甚妙。
六一散∶
治身热呕吐泄泻,肠癖下利赤白。治癃闭淋痛,利小便。偏荡胃中积聚寒热,〔宣积气〕,通九窍六腑,〔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除烦热心躁。治腹胀痛,补益五脏,大养脾胃肾之气,理内伤阴痿,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主痫 惊悸,健忘,心烦满短气,脏伤咳嗽,饮食不下,肌肉疼痛。治口疮,牙齿疳蚀,明耳目,壮筋骨,通〔经〕脉,和血气,消水谷,保真元,解百药酒食邪毒,〔耐〕劳〔役〕饥渴,〔宣〕热,〔辟〕中外诸邪所伤,久服强志轻身,驻颜延寿,及解〔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怒、惊恐、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病,并解两感伤寒,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和〕而愈。及妇人下乳催生,并产后损液血衰,阴虚热甚,一切热病,并宜服之。兼〔防〕发吹奶乳〔痈〕,或已觉吹乳乳结,顿服即愈,乃神验之仙药也,惟孕妇不可服。
滑石(六两烧红) 甘草(一两微炒)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得,日三、四服,〔或水调下亦得,解利发汗,煎葱白豆豉汤下四钱,并三四服,〕以效为度。此药寒凉,解散〔郁热〕,〔若〕病甚不(可)解,多服无害,但有益耳。
五苓散∶
治伤寒温热,病在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及治霍乱吐利,烦渴饮水。
泽泻(二两半) 猪苓 赤茯苓(去皮) 白术 官桂(去皮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热汤下。恶热,欲饮冷者,新水调下,或生姜汤下愈〔妙〕。或加滑石二两甚佳。或喘嗽(咳)烦心不得〔眠〕者,加阿胶半两。及治瘀热在里,身发黄胆,浓煎茵陈蒿汤调下,食前服。疸病发渴,及中水引饮,亦可服,新汲水调下。小儿加白术末少许,如虚热,加黄 、人参末少许。
赤茯苓丸∶
治脾胃〔水〕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便赤涩。
葶苈(四两炒) 防己(二两) 赤茯苓(一两) 木香(半两)
上为细末,枣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桑白皮汤食前下。
人参葶苈丸∶
治一切水肿。喘满不可当者。
人参(一两去芦) 苦葶苈(炒四两)
上为细末,枣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煎桑白皮汤下。
海藻散∶
治男子遍身虚肿,喘满闷不快者。
海藻(锉碎) 川大黄 大戟(并锉) 续随子(去壳,以上各二两)
上件,好酒二钟,净碗内浸〔一〕宿,取去晒干候用。
甘遂(面炒黄色一两) 白牵牛(生一两) 滑石(半两) 肉豆寇 青皮(去穣)橘皮(去白,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如气实者,三钱半,平明冷茶清调下,至辰时取下水二、三行,肿减五、七分。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肿消。鱼肉盐皆忌。一曰∶小儿肿一钱,五岁以下者半钱,孕妇勿服。
- 张序
- 卷之上
- 一、天地六位脏象图(图缺)
- 二、手足阴阳
- (一)手足三阴三阳
- (二)手三阴三阳
- (三)足三阴三阳
-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 (一)肝之经,肝脉本部在于筋,足厥阴,风,乙木也。
- (二)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 (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
- (四)小肠经,手太阳,丙火。
- (五)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
- (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 (七)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 (八)三焦,手少阳,为父气。
- (九)肺之经,肺(之)脉本部在于皮毛,手太阴,燥,辛金。
- (十)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 (十一)肾之经,命门,肾脉本部〔在〕足少阴,寒,癸水。
-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 四、三才治法
- 五、三感之病
- 六、四因之病
- 七、五郁之病
- 八、六气主治要法
- 九、主治心法
- (一)随证治病用药
- (二)用药凡例
- (三)解利外感
- (四)伤寒热食物
- (五)目疾
- (六)泻痢水泄
- (七)中风
- (八)破伤风
- (九)破伤中风法
- (十)疮疡
- (十一)妇人
- (十二)小儿
- (十三)潮热
- (十四)咳嗽
- (十五)五脏补泻法
- 卷之中
- 十、《内经》主治备要
- (一)五运主病
- (二)六气为病
- (三)五运病解
- (四)六气病解
- 风木厥阴,肝胆之气也。
- 热者,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 湿者,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 火者,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 燥者,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 寒者,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 十一、六气方治
- (一)风
- (二)暑热
- (三)湿土
- (四)火
- (五)燥
- (六)寒水
-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 (一)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 (二)药性要旨
-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 (五)治法纲要
- (六)用药用方辨
- (七)去〔脏腑〕之火
- (八)各经引用
- (九)五味所用
- (十)用药各定分两
-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
- (十二)药用根梢法
- (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
- (十四)七神
- (十五)制方法
- (十六)咀药味
- (十七)药类法象
- 味之薄者
- 气之浓者
- 气之平者
- 气之薄者
- 味之浓者
- 〔续添〕
- (十八)法象余品
-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