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膈散∶
治伤〔寒〕表不(能)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下后燥热怫〔结〕于内,心烦懊 不得眠,脏腑积热,烦渴头昏,唇干咽燥,喉痹目赤,颊硬,口舌生疮,咳唾稠粘,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闭结,风热壅滞,疮癣发〔斑〕,惊风热极,豆黑陷欲死者。
连翘(一两) 山栀 大黄 薄荷 黄芩(以上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 朴硝(一钱)
加减法∶咽喉〔痛〕涎嗽,〔加〕荆芥半两,桔梗一两。咳而呕者,加半夏半两,每〔服〕生姜三片同煎。血衄呕血,〔加〕当归〔芍药各半两,生地黄一两。淋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风眩目痛,加川芎半两,石膏三两,防风半两。〔斑〕疹加葛根一两,荆芥半两,赤芍、川芎、防风、桔梗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至五钱,水一盏,蜜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虚实加减如前。或小儿可服七分八分,或无热,甚黑陷,腹胀喘急,小便赤涩而将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气汤约下之,得〔和〕者即瘥。
黄连解毒汤∶
治伤寒〔杂〕病燥热毒,烦闷干呕,〔口〕燥,呻吟喘满,阳厥极深,蓄热内〔甚〕,俗妄传〔为〕阴毒者。及〔汗吐下〕后,〔寒凉诸药,不能退热势〕,并两感证同〔法〕。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栀子(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一盏,煎至四分,去渣温服。或腹满呕吐,或欲作利者,每服加半夏三个,浓朴二钱,茯苓四钱去皮,水一盏半,姜三片,煎半盏,去滓温服,名曰黄连半夏解毒汤。
三一承气〔汤〕∶
治伤寒杂证,内外所伤,日数远近,腹满咽干,烦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涩,大便结滞,或湿热内〔甚而〕为滑泄,热甚喘咳闷乱,惊悸狂颠,目病口疮,舌肿喉痹痈疡,阳明胃热发〔斑〕,脉沉而可下者。小儿热极风惊,潮搐昏塞,并〔斑〕疹黑陷不〔起〕,小便不通,腹满欲死。或〔斑〕疹后,热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痈疮癣,久不已者,怫热内盛, 癖坚积,黄瘦疟疾,久新暴卒心痛,风痰酒〔隔〕,肠垢积滞,久〔壅〕风热,暴伤酒食,烦心闷乱,脉数沉实。或肾水阴虚,阳热暴甚,而僵仆卒中,一切暴喑不语,蓄热内伤,阳厥极深,脉反沉细欲绝。或表〔之〕冲和正气,与邪气并〔之〕于里,则里热亢极〔似〕阴,反为寒战,脉微而绝。或风〔热〕燥甚,客于下焦,而大小便涩滞不通者。或产〔妇〕死胎不下,或两感表里热甚,须可下〔者〕。
大黄 芒硝 枳壳 浓朴(各半两) 甘草(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水一盏半,姜三片,煎至六分,下硝一二沸,去渣热服,以利为度。热甚者,作一服,得利为效,临时消息。
八正散∶
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痛,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
大黄(面裹煨干用) 瞿麦 木通 〔蓄〕 车前子 山栀 甘草(炙) 滑石(以上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些子),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小儿量力与之。
洗心散∶
治风壅壮热,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节烦疼,热气上冲,口苦唇焦,咽喉肿痛,痰涎壅滞,涕唾稠粘,心神烦躁,眼涩睛疼,及寒〔热〕不调,鼻塞声重,咽干多渴,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大便闭硬宜服。
大黄(面裹煨净用) 甘草(炙) 当归(去苗洗) 芍药 麻黄(去根)荆芥穗(各半两) 白术(三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至七分,(内硝更上火煎一二沸)〔去滓,温服。如小儿麸豆疮疹,欲发先狂语,多渴,及惊风积热,可服一钱,并临卧服。如大人五脏壅实,欲要溏转,加至四五钱,乘热服之。〕
〔调胃承气汤〕∶
治胃中热实而下满,一切胃经实热者,皆可服之。
大黄(炙半两) 芒硝(半两) 大黄(半两)
《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以助二物,推陈致新法也。
上件锉如麻豆大,水一盏,煮二味至七分,去滓,纳硝更上火煎一二沸,服之。
大承气汤∶
治痞满燥实,地道不通。
大黄(苦寒,一两) 浓朴(苦寒姜制二两) 芒硝(咸寒一合) 枳壳(五个去穣麸炒)
〔《内经》曰∶燥淫于内,所胜以苦下之,大黄枳实之苦,以除燥热。又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浓朴之苦下燥结。又曰∶热淫所胜,治以咸寒,芒硝之咸,以攻郁热蕴结。〕上四味,以水五升,先煮二味,取三升,去滓,纳大黄,取二升,去滓,入芒硝,更上火微煎一二沸,分二服,得下勿服余者。方内去硝,即小承气汤也,治证同。
柴胡饮子∶
解一切肌热、蒸热、积热,及寒热往来,蓄热或寒战,及伤寒发汗不解,或不经发汗传受,表里俱热,口干烦渴,或表热入里,下证未全,下后热未〔除〕,及汗后余热、劳复,或妇人经病不快,产后但有如此之证,并宜服之,乃气分热也。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炙) 大黄 当归 芍药(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小儿分三服,不拘时日,三服除病为度,热〔甚者〕加服。
白虎汤∶
方〔见〕前〔暑热〕内,此方加甘草半两。
桃仁承气汤∶
治热结膀胱,其人如狂,热在下焦,与血相搏,血下则热〔随〕出而愈。
芒硝 甘草 桂枝(各六钱)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一两三钱)
甘以缓之,辛以散之,小腹急结,缓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热甚搏血,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
上五味,〔 咀〕,以水二升三合,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纳芒硝,煎一、二沸,分五服。
(神芎丸)∶
治一切热证,常服保养,除痰,消酒食,清头目,利咽膈,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利而愈。神强体〔健〕,耐伤〔省〕病。并妇人经病,产后血滞,腰脚重痛,小儿积热,惊风潮搐,〔藏〕用丸,亦曰显仁丸。加黄连、薄荷、川芎各半两,名曰神芎丸。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或炼蜜丸亦妙。每十五丸加至五、七十丸,温水下,冷水亦得。
- 张序
- 卷之上
- 一、天地六位脏象图(图缺)
- 二、手足阴阳
- (一)手足三阴三阳
- (二)手三阴三阳
- (三)足三阴三阳
-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 (一)肝之经,肝脉本部在于筋,足厥阴,风,乙木也。
- (二)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 (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
- (四)小肠经,手太阳,丙火。
- (五)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
- (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 (七)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 (八)三焦,手少阳,为父气。
- (九)肺之经,肺(之)脉本部在于皮毛,手太阴,燥,辛金。
- (十)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 (十一)肾之经,命门,肾脉本部〔在〕足少阴,寒,癸水。
-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 四、三才治法
- 五、三感之病
- 六、四因之病
- 七、五郁之病
- 八、六气主治要法
- 九、主治心法
- (一)随证治病用药
- (二)用药凡例
- (三)解利外感
- (四)伤寒热食物
- (五)目疾
- (六)泻痢水泄
- (七)中风
- (八)破伤风
- (九)破伤中风法
- (十)疮疡
- (十一)妇人
- (十二)小儿
- (十三)潮热
- (十四)咳嗽
- (十五)五脏补泻法
- 卷之中
- 十、《内经》主治备要
- (一)五运主病
- (二)六气为病
- (三)五运病解
- (四)六气病解
- 风木厥阴,肝胆之气也。
- 热者,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 湿者,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 火者,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 燥者,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 寒者,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 十一、六气方治
- (一)风
- (二)暑热
- (三)湿土
- (四)火
- (五)燥
- (六)寒水
-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 (一)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 (二)药性要旨
-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 (五)治法纲要
- (六)用药用方辨
- (七)去〔脏腑〕之火
- (八)各经引用
- (九)五味所用
- (十)用药各定分两
-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
- (十二)药用根梢法
- (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
- (十四)七神
- (十五)制方法
- (十六)咀药味
- (十七)药类法象
- 味之薄者
- 气之浓者
- 气之平者
- 气之薄者
- 味之浓者
- 〔续添〕
- (十八)法象余品
-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