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君脏也,神明居焉。
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之盛长,不着色象,谓有何有?谓无复存,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然形神亦恒相同。赤色。小理者,心小,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粗理者,心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
无KT 者,心高,心高则满于肺中, 而善忘,难开以言。 KT 小短举者,心下,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 KT 长者,心坚,心坚则脏安守固; KT 弱小以薄者,心脆,心脆则善病消痹热中; KT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心端正则和邪难伤; KT 倚一方者,心偏倾,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凡心之病,皆因忧愁思虑、而后邪得以入之。此圣人所以无心病也。
七窍三毛,星应荧惑台斗∶
荧惑,南岳火星。七孔以应北斗七星,三毛以应三台,故此心至诚,则帝宰无所不应之,此上智聪明之人也。中智五窍三毛,下智三窍一毛,常人二窍无毛,愚人一窍,下愚一小窍,无窍则神无出入之门。心应南方荧惑星,肝应东方岁星,脾应中岳镇星,肺应西方太白星,肾应北方辰星。
十有二两,系通肺叶关元。
心重十二两,不论大小皆然,以同身寸法秤量故也。五脏系通于心,心通五脏系,心之系与五脏之系相连,输其血气,渗灌骨髓,故五脏有病,先干于心。其系上系于肺,其别者自肺两叶之中,向后通脊者肾,自肾而至于膀胱,与膀胱膜络并行而之溲溺处,乃关元下极部分。
内主血而外应舌,盛则荣发华面;
人身动则血行于诸经,静则血藏于肝脏,故肝为血海,心乃内营运之,是心主血也。舌者心之苗,故外应舌。舌和则知五味。发者血之苗,血盛则发润,心荣色,其华在面。
所恶热而所喜静,衰则懒语错言。
心本热,虚则寒耳。心恶热,肝恶风,脾恶湿,肺恶寒,肾恶燥。心静则安,心动则躁,延年不老,心静而已。人年六十,则心气衰而言多错忘。
丙丁伤风,癫痫嗜卧脉痿;
丙丁日伤于风者,为心风。其状多汗恶风,唇焦赤,剥皮,甚则言不可快,嗜卧而为癫痫神乱,善怒吓人。
心之风为行痹,五痹以夏遇之,则为脉痹,膝腕枢纽如折,胫筋纵缓,不能任用于地。或疑下体肝肾所主,孰不知心火内燔,阴上隔阳,下不守位,肝肾亦随火炎而筋脉上逆也。又心痹则脉不通利,心下鼓满,喜噫之以出其气,上气喘急,嗌干气逆,则生恐惧。或问丙丁伤风不亦泥欤?曰∶此阴阳自然之妙也。春甲乙伤风为肝风,秋庚辛为肺风,冬壬癸为肾风,四季戊己为脾胃风。推之南风舍于心,则为心风,东肝、西肺、北肾,皆此义也。
庚辛滞气,伏梁萦痛生烦。
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秋旺,旺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其积形有似手臂,而在脐畔萦系,伏而不动,如屋之栋梁然。久不愈,令人心烦而闷,或夜眠不安。
热则火炎,喜笑而口糜,目黄咽疮,甚则狂渴无汗流衄;
笑者,火之象也。心实则笑,心虚则悲。口糜者,口疮糜烂也。目黄者,湿热熏蒸也。咽疮者,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咽咙,出于面,合目内 ,此为四合也。谵语发狂,热则神昏而乱,渴者火盛,则肾液干而咽路焦。汗为心液,热则无汗,得汗则肾水准而皮润,火不受克矣。血乃心主,热逼上行,虚则为衄、为唾,凡热者颐必先赤,当预防之。
虚则神昏,梦飞而健忘,惊悸不乐,其则胸腹腰胁痛牵。
心实则梦可忧、可惊、可怪之事,虚则魂梦飞扬。气逆于心,则梦丘山烟火,健忘失记,惊悸不安,心内懊不乐,皆心血少也。胸胁腰胁相引痛者,手心主厥阴之脉,从胸中出,属心包,下鬲历络三焦;其支别者,循胸出胁,心系下鬲络小肠,故病如是也。
血滞经闭可治,
女子不月,多因劳极惊悸,暴忧思虑,以致心气不足,而后血滞不行,不治其血,而通其心可也。
冷痰真痛难援。
冷证即真心痛。手足俱冷,痰壅,乃水克火,必死。以上风、气、血、热、冷、虚,纂华氏、丹溪之法。有非本脏病而兼见者,何故?盖五脏病邪自相互入,即如心风证∶为痫者,肝风入心也;为头重呕吐者,脾风入心也;为咳嗽唾衄血者,肺风入心也;为眼旋生花者,肾风入心也。心气证∶为胁痛伏梁者,肝气入心也;为背膊妨闷者,脾气入心也,为胸背痛短气夜卧不安者,脾气入心也;为 癖面黄者,肾气入心也。心热证∶为舌干少唾者,肝热入心也;为目黄恶心者,脾热入心也;为咳逆喘气生疮者,肺热入心也;为癫狂骨烦者,肾热入心也。心冷证∶为吐酸手足冷心痛者,肝肾冷入心,不治;为痰冷吐泻者,脾冷入心也;为悲思不乐者,肺冷入心也。心虚证∶为惊悸不欲闻人语者,肝虚入心也;为食了旋饥,心中往往多热卧者,脾虚入心也;为悲思鼻塞惊怖者,肺虚入心也;为四肢无力多汗者,肾虚入心也。举此心脏为例,余可类推。
凉以犀角生地牛黄,温则(当)归芍(药)吴萸(肉)桂苍(术)白术;泻以黄连苦参秦艽,补则(远)志菖(蒲)菟(丝子)天(门冬)麦门冬。
《编注药性》补用酸枣仁、天竺黄、金银屑、麦门冬、远志、山药、红花、川芎、羚羊角、当归,泻用枳实、葶苈、苦参、贝母、半夏、杏仁、郁金、玄胡索、前胡、黄连、木香,温用石菖蒲、藿香、苏子,凉以竹叶、丹砂、矾石、玄明粉、牛黄、珍珠、麦门冬、郁金、黄连、知母、贝母、连翘、芦根、柴胡。《内照》又分风、气、热、冷、虚用药。大概风宜凉药为主,兼以温泻;气宜温泻并用;热则纯用泻药;冷则纯用热药;虚则纯用补药。各脏皆然。
吁!黍羊韭李,每食宜设;
其谷黍,其畜羊,心病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早夜欢乐,夏气常存。
夏三月,天地气交,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长养之道也
小肠 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传化∶下达膀(胱)广(肠大肠),泌别其清浊宣通。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并入于小肠上口,自小肠下口,泌别清浊,水入膀胱上口,滓秽入大肠上口。
居脐上而长三丈二尺,脉纡则结;曲(左回迭积十六曲)十六而大二寸有四,形小难容。
胃之下口,乃小肠之上口,脐上一寸水分穴,则小肠下口,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但肠有浓薄大小之分,从脉知之,诸阳经脉皆纡曲,小肠气结。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波小者,小肠小而短;小短者,则所容差小。
机发心极,
小肠与心相应,所以脐轮能知冷暖。常人二便由心所主,病则不能从令。
候在人中。
人配天地为三才。以面部言之∶鼻之下、口之上为中以配人,得阴阳交泰,其位居中,故曰人中。虚者唇青下白。
脐 痛而成痢成疝者,属气;
脐下 痛,赤白痢,小肠疝气,连腰脊、控睾丸而疼,皆心气入小肠也。
肠激鸣而为淋为秘者,属风。
肠鸣作声,或时激痛,小便五种淋沥,或秘涩,以致肚腹胀急,皆心风入小肠也。
热入口渴生疮,火逆呕胀有异;
心热入小肠者,血热烦闷作渴,或虚火反逆入胃而为呕哕,小便不通。中满腹硬胀急不作渴者,未可以淡渗也,古方滋肾丸最宜。
虚陷遗精懊 ,隐曲带浊相同。
心虚入小肠者,神魂恍惚、狂乱,梦中遗精,男子赤白浊,妇人赤白带,或阴中疮疡,隐曲不利,皆宜清上固下,未可以大寒大热峻攻也。
冷凝水谷不化,
寒入下焦肠痛。
血滞肩颔肿红。
气热反上,则为头疼、咽痛、颔肿不可顾,肩如拔, 似折。血热反上,则为耳聋、目黄、腮颊肿痛。
补以牡蛎石斛,温则巴戟小茴(角茴)乌药;凉以茅根通草(天花粉、黄芩,)泻则(海)金砂荔核白葱(续随子、紫苏。)降火邪二便自顺,灸水分一阳遂充。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勇而能断,故曰将军。潜发未明,故谋虑出焉。
罢极之本,魂所居也。
人身运动,皆筋力所为,肝养筋,故曰罢极之本。肝藏魂,魂者,神明之辅弼,故又曰肝为宰相。
两分七叶,色象春木繁荣;
肝有二布叶,一小叶,左三右四,共七叶,分两行,如木甲析之多叶也。叔和云∶实梦山林树,虚看细草芒。
四斤四两,沉重庚金吸射。
肝重四斤四两。《难》曰∶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肝非纯木,乙与庚合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非纯金,辛与丙合而就火,其意乐火,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连膈膜而形有软坚,
肝之系者,自膈下着右胁肋上,贯膈入肺中,与膈膜相连也。筋脉皆肝所主。如青色。小理者,肝小,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粗理者,肝大,肝大则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胁下痛。广胸反 者,肝高,肝高则上支贲切胁,俯为息贲;合胁兔 者,肝下,肝下则逼胃胁下空,易受邪;胸胁好者,肝坚,肝坚则脏安难伤;胁骨弱者,肝脆,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胁骨偏举者,肝偏倾,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名血海而归于暮夜。
肝藏血,故名血海,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不足,则常想其身狭小。昼则营运,眼受血能视,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摄,夜卧则血归于肝。如有谋虑不决,肝虚为他脏移热,则妄行于口鼻,或为便溺,乃肝不藏血也。又思色不遂,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又转筋,亦肝所主也。
风动筋脉蜷缩, 满不便痈疽;
肝之合,筋也,凡外疮发于筋脉者,皆肝所主也。经曰∶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气逆头顶眩痛,积肥杯覆胁罅。
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气逆于上,则头痛眩晕;积于胁,则为肥气,突出如肉肥盛之状也。《难》曰∶肝之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咳逆 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
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旺,旺者不肯受邪。肝复欲还于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小儿多有此病。
热争目赤惊狂,胁痛肢躁为疝 。
经络虽已受热,本脏犹未受邪,曰争。肝血热则目赤肿,虚则眼前生花。肝性静,热则狂言多惊骇,四肢躁扰,卧不得安。肝热郁则胁痛。小腹牵茎囊痛者,名 疝。肝经湿热,为疝之本也。
虚则关节不利,腰连脚弱多惧怕。
血虚则周身关节不利,甚则筋骨蜷痿。血枯则腰疼脚弱,挟湿热者,膝胫痿痹。血不足则多惧,有余则多怒。
血枯食至闻腥,
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食至则先闻腥臊臭气,唾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泄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痰冷遗溺吐泻。
冷则痰起,胸满吐清水,恶食鲜菜,甚则遗溺不禁,或为洞泻。凡冷症皆难治。
补以木瓜阿胶,
川芎、黄 、人参、沙参、薏苡仁、五加皮、酸枣仁、芡实、胡黄连、草龙胆。
泻必青皮芍药柴胡;
前胡、青黛、橘叶、犀角、葳蕤、款冬花、吴萸、秦皮。
凉必鳖甲菊花,
草决明、车前子、三棱、芜荑。
温必木香肉桂半夏。
肉豆蔻、陈皮、槟榔、荜茇。
纵怒过劳病之源,被发飧麻勿任霸。
春三月,宜夜卧早起,被发缓形,生而勿杀,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麻者,东方所用之粮也,肝病宜食麻与粳米、牛肉、枣、葵,味皆甘也。不拘何月得病,宜体春气以养之。
异哉胆也!无出入窍,而附于肝之叶间;水色金精,名清净腑,而避乎胃之私污。
胆者,金之精,水之色,其色玄,其形如悬瓠,其神为龟蛇,无出入窍,附肝之短叶间,不同六腑传化,而为清净之腑。
藏精汁(三合)而验五爪青红,
肝虽应爪而胆合于肝。故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
行荣卫而重三两零数。
荣卫虽主于肺,而其流行则又主于胆也,故胆气始于子云。胆重三两三铢,三铢是今之一钱二分半也。
气痛心胁膊项不便,或发燥体枯面尘;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 ,故气病如是。不便者,肝循阴器,上贯膈络,故尔胀满不得小便也。发燥者,胆有怒火也。胆合膀胱,上荣毛发,风气盛则焦燥。汗竭则枯,身体面色蒙尘者,气滞则荣卫道涩也。
风攻头眉耳目多倾,或癫痫吐沫口苦。
少阳脉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项,风邪上攻,则头痛眉倾,耳暴聋,目锐 肿赤。风甚则螈 癫痫,轻则常吐黄水,口为之苦。
热壅鼻渊,咽肿食亦,痿 难行∶
胆候咽门,故热壅则生疮肿痛。食亦者,胃移热于胆,食入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亦者,易也。痿 坐不能起者,热则筋缩,足少阳之别曰光明,去踝上五寸,故主之。
虚怯昏泪,不眠善恐,如人将捕。
人数谋虑不决,故胆气虚而溢为泪。泪者,类也。胆受水气,与坎同位,眼亦水也。人心悲则泪出者,水得火而煎,阴必从阳,故悲则泪出。老人胆汁悭,哭则无泪,笑则有泪.火盛水亏也,故胆热者亦流泪。热则多眠,虚则不眠,独卧神无所附,尤生惊畏,善太息,恐如人将捕,或梦细草。
冷不食菜(或吐酸水),痛闷左边五肋之中∶血瘀生瘿,马刀两腋缺盆(皆胆)之路。补以胡黄(连草龙胆(木通,)泻必青皮柴胡(黄连);温以橘(皮)皮半(夏)生姜(川芎),凉必黄连竹茹(柴胡)。
公直果断自降衷,
胆生于金,金主武,故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人禀刚正果断,直而无疑无私者,胆气正也。
壮胆安神资药饵。
所禀怯者,参枣丸,朱雀丸亦可资助,以全胆气。
脾镇黄庭,磨水谷以养四脏;
黄,脾色;庭,中也。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肾三寸六分,中间一寸二分,名曰黄庭。在天为太阳,在地为太阴,在人为中黄祖气。脾气壮,则能磨消水谷,以荣养四脏。
职兼谏议,却生硬以辅心君。
脾本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饮食人之大欲,凡生冷坚硬之物,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则不敢食,故又名谏议大夫。误食者,留而伤质,甚于伤气也。
中理五气,运布于体面;
脾居于中,和合四象,中理五气,运布水谷精微,以润肌体而面肉滑泽。脾壮则臀肉肥满,脾绝则臀之大肉去矣。
上应两眉,荣通乎口唇。
脾神上通两眉间,明堂穴内一寸。脾裹血,主藏荣,上通于口而知五味,其华在唇。黄色。小理者,脾小,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粗理者,脾大,脾大则苦凑 而痛不能疾行。揭唇者,脾高,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唇下纵者,脾下,脾下则下加于大肠脏苦受邪。唇坚者,脾坚,脾坚则脏安难伤;唇大而不坚者,脾脆,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唇上下好者,脾端正,脾端正则和利难伤;唇偏举者,脾偏倾,脾偏倾则善胀善满也。
扁似马蹄,广三寸而长有五寸。
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
膜连胃腑,重二斤(三两)而散膏半斤。
脾之有大络,其系自膈下正中,微着左胁于胃之上。与胃包络相附。其胃之包在脾之上,与胃相并,结络周回,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者贯膈入肺中,与肺系相并,而在肺系之后,其上即咽门也。咽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之上口也,其处谓之贲门者也。水谷自此而入胃,以胃出谷气,传之于肺,肺在膈上,因曰贲门。
其门膈膜相贴之间,亦漫脂相包也。若胃中水谷腐熟,则自幽门而传入于小肠,故言太仓之下口为幽门。散膏主裹血,各脏血脉,皆其所主也。
气痛膨胀水肿,久则右脐有痞;
气滞则心腹 痛,膨胀水肿。痞者,痞塞不通。脾之积名痞气,在胃脘,大如覆杯。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旺,旺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久则四肢不收,发为黄胆,或为消中,饮食不为肌肤。
风羁瘫痪肉蠕,轻则四体不勤。
轻则怠惰,重则瘫痪,皆脾精不行,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肉属牌,脾受风湿,则卫气不荣而肌肉蠕动,或痿痹不仁,谓之肉痿。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又曰∶脾热者,色黄而蠕动也。
肥甘热泛,口疮舌强,中消发疸∶
唇燥口疮,舌根强痛,此肥甘之发也。食肥则腠理密而阳气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内热。甘者,性气和缓而发散逆,故甘令人中满。然内热则阳气炎上,炎上则欲饮而嗌干;中满则阳气有余,有余则脾气上溢,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盖脾热则胃液渗泄,故干而渴。疸者,湿热甚也。
酒色虚羸,节缓肠癖,吐泻转筋。
凡脾虚则梦饮食,虚则梦取,实则梦与,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经脉阴气虚,则阳气入而胃不和。前阴乃太阴阳明之所合,胃既不和,则精气竭而四肢不荣矣。醉饱入房,则气聚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羸瘦者,能食不生肌肤,乃大肠移热于胃,亦名食易。节缓者,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体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缓。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入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肠癖者,肾虚精气内消,下焦无主以守持,乃移热于脾,脾虚不能制水而受病,久为虚损,肠癖除而气不禁止者死。吐泻转筋者,饮食伤风,木乘土也。
血瘕 而卧立皆倦,血瘀则为瘕 ,令人强立,嗜卧或不卧。
手足冷而痰饮宜分。
凡脾胃病手足冷而不渴者,乃冷痰壅滞,宜温散分消。
补以参 苓术,茯苓、白术、甘草、苍术、陈皮、半夏、莲肉、芡实、山楂、扁豆、麦芽、滑石、山药、白芍、干姜、大腹皮、升麻、柴胡、枳壳、人参、黄 。
泻必巴棱枳壳;
巴豆、三棱、枳壳、赤芍药、葶苈、桑白皮、青皮、鳖甲。
凉以栀连滑石,山栀、黄连、羚羊角、甘草、白芍、连翘、升麻、泽泻、葳蕤、仙灵脾。
温必香附砂仁。
干姜、生姜、木香、肉桂,肉豆蔻、川芎、益智仁、吴萸、丁香、藿香、胡椒、附子、良姜、红豆蔻。
豆栗藿豕宜于病,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脾病宜食。
饮食歌乐养其真。
凡脾病皆因饮食劳倦致虚,而后邪得以入之。然饮食一日不可无者,但宜调节,或歌乐鼓动脾气,以养真元。
胃号太仓,俗呼为肚。
无所不容,若仓库然。
上透咽门食管,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肠,而传其所腐。容三斗五斗,而留亦如之;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饮食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也。
长二尺六寸,而大一尺五。
寸径五寸,重二斤十四两。
形验于 ,而浓薄不同;
者,肉之标,即肚皮也。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也;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里累者,胃急; 肉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气通于口,而脉息是主。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在手鱼际之后,所候动脉者,是手太阴脉气所行,故言气口亦太阴也。
清升浊降,六腑大源;食化饮消,五脏安堵。
胃中清气升则浊气降,饮食消化则百病不生,五脏调和,安然如堵,是胃主阳气发生,而为六腑之源也。
噫!至浊之中,而有至清者存焉。
风中口 喉痹,颈汗膈塞腹大,或时目黄目泣;
胃脉起于鼻,交额中,循鼻外,入齿缝,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颐后下廉,至人迎,循咽,入缺盆,下乳膈,循腹里,至气冲而合,故病如是。《内经》曰∶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食则 胀,食寒则泄,形瘦而腹大是也。目黄者,人肥,风气不得外泄,则热中而上蒸于目变黄色。
目泣者,人瘦,腠理开,风得外泄,则寒中而目泪自出。
气逆喘急不卧,食胀妨闷呕哕,或时痛心痛乳。
上喘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脏腑为水而喘。又曰∶阳明盛则喘而惋,惋则恶人,不卧而息有音者,阳明气不得从其道,故胃不和而卧不安,且息有音也。胀满妨闷者,腹属脾络胃,故病则妨闷,吃食则胀满。
如十一月属子,万物气皆藏于中也,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阴气衰而阳气将出也。呕者,阳明病气,至则善呕,呕已乃衰,挟寒则呕腥水,挟风则呕甜水,挟湿则呕酸水也。哕者,其人旧有寒气,因谷气入胃,上注于肺,寒气与新谷气相攻相并,复出于胃而为干哕也。心痛者,气郁胃脘当心而痛也。乳痛者,阳明主乳房也。
热恶炎气(人声亦恶),腋肿口渴流涎,甚则登高发狂;
发狂逾墙上屋者,阳盛则能升高也。经曰∶阳明之厥,则巅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言妄见。
虚恶木音,呵噫腹响胫枯,甚则身 腰俯。
胃,土也,虚则闻木音惕然而惊,闻钟鼓则不动,土恶木喜金也。噫者,阴气上走入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所以时时心闷,欲食不喜,食来欠多也。腹响者,腹中谷谷,便溺难,多寒气也。胃阳虚,则阴气上与阳拒,故胫寒或肿或枯,而股不能收也。虚寒者,面目俱浮,骨节皆痛,虚甚则筋脉解堕,气不复用,故为身 也。腰俯者,阳明腰痛不可以顾,顾而有见者善悲。
冷则振寒鼓颔,翻胃吐清;
阳虚则寒栗鼓颔,又阴气虚而阳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翻胃吐清水不止者,冷败证也。
血瘀鼻衄肠风,酒 食蛊。
血热或衄或吐。胃风在下,则为肠风下血,在上则为面肿。酒 、食瘕、蛊注,皆胃气不行,而瘀血与痰相结而成也。
巴豆大黄立泻,石膏连翘颇凉,
泻用巴豆、大黄、枳壳、芒硝、硝石。凉用石膏、连翘、玉屑、元明粉、滑石、寒水石、白术、石斛、茅根、黄连、黄芩、干葛、天花粉、升麻、紫参、山栀、松脂、竹茹、韭汁。
丁香豆蔻从温,白术山药最补。
温用丁香、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良姜、香附、生姜、木香、川芎、藿香、浓朴、益智仁、吴萸、辛荑、胡椒、香薷。补用白术、山药、莲肉、芡实、山楂、陈皮、扁豆、麦芽、神曲、滑石、黄 、半夏、百合、苍术。
水荣谷卫,脾胃相通;
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消化之器,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通行,天命常有。
春实秋虚,阴阳逆忤。
脾为阴,胃为阳,阳脉上行,阴脉下行,阳脉从外,阴脉从内。春夏阳明为实为从,太阴为虚为逆;秋冬太阴为实为从,阳明为虚为逆,此脾胃病,常相更迭而不定也。
肺系喉管,而为气之宗;
肺系有二;一系上通喉咙,其中与心系相通。肺之系者,自膈正中微近左胁,居胃之上,并胃胞络及胃脘相连,贯膈与心肺相通,膈膜相缀也。一系自心入于肺两大叶之间,曲折向后,并脊膂细络相连,贯通脊髓,而与肾系相通。肾纳气,肺主气,肺主行荣卫,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为气之本也。相傅,如今之尚书。
形似人肩,而为脏之盖。
形似人肩,又如磬悬于五脏之上,而为脏之华盖。
三斤三两,空空相通,六叶两耳,脉脉朝会。
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共八叶,下无窍,叶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诸脏清浊之气。脉气流经,经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义配于心,
肺在德为义,心为礼,肝为仁,脾为信,肾为智,然皆统于心也。
卦象乎兑。
肺在卦象兑。又曰肺气通而象干,心象离,肝象震,脾象坤,肾象坎,胆象巽,胃象艮。以外象言之,则干为左脚,坎为外肾,艮为右脚,震为右身,巽为右手,离为头顶,坤为左手,兑为左身。然人禀两仪而生,配合八卦,大概如此。其实一气流行,每子时自左脚心涌泉穴起,阳循左足腹胁手,而上至头顶囟门午位而止。
午时自顶门循右手胁腹足,而下至右脚心而止。是坎离为阴阳消息,故后天图独言之。
谷稻畜马,魄藏于中;
稻色白,为肺之谷。马善斗象金,为肺之畜。并精出入谓之魄,乃精气之匡佐也。肺藏魄,肝藏魂,魂乃阳之精,魄乃阴之精。阳动而阴静,魂游而魄守,阴阳相济,魂魄相守。魂不游而魄不守,阴阳俱丧。魄不收而魂枯,阳亦消亡,阴阳宜常相济。故叔和云∶魂将魄共连。凡人之梦寐,皆魂魄合而成者也。肺热则梦美女相根据,或兵戈相竞;虚则梦涉水田。
合皮荣毛,鼻应于外。
肺主皮毛,上荣于眉,开窍于鼻。白色。小理者肺小,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咳;粗理者肺大,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肺高则上气肩息咳;合腋张胁者肺下,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肋下痛。好肩背浓者肺坚,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肩背薄者肺脆,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背膺浓者肺端正,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肋偏疏者肺偏倾,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气逆胸痞背疼,喘哮息贲。
肺气太过,则令人喘咳逆气,背痛愠愠然,或胸膈 闷之气牵引背疼。又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乃肺之络脉,逆而不得随经上下故也。息贲者,肺之积名。言其或息而或贲起也,在右肋下,大如覆杯,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旺,旺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
风浮涕塞声重,瘾疹疮疥。
涕乃肺液,伤风则涕流,鼻塞声重,其声哭,其志忧,故哭则泪出。又云肺热涕出,凡黄涕如脓,大如弹丸从鼻中出,不出则伤肺。肺主皮毛,风盛则生瘾疹、疮疥。
热着咽膈尻阴,股膝皆痛,鼻 鼻痔或成成渊∶
肺通喉舌,候在胸中,故热壅则喉舌肿痛,胸膈满闷。尻阴股膝痛为痿 者,肺热叶焦也。鼻端紫红粉刺,谓之鼻 。内生 肉,谓之鼻痔,流涕不止,谓之鼻渊。皆上热下虚也。
虚极呼吸息微,欠伸溺频,肺痿肺痈或成瘵。
肺主气,虚则呼吸少气不足以息,小便频数或遗。虚甚为相火所乘,则咳而见血,或为痨瘵、肺痈、肺痿。
冷时身颤呕涎。
用力颤掉,声嘶气虚,卫冷甚也。肺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循胃口上膈属肺,故虚寒则善呕沫也。
血燥掌热干咳。
手太阴之别名列缺,起于腕上,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故肺经血燥,掌心亦热。干咳者,肺中无津液也。
补以参 阿胶五味子。
山药、紫菀、酸枣仁、麦门冬、车前子、百部、白胶、栝蒌仁、白茯苓。
温必陈皮半夏干姜。
款冬花、生姜、白豆蔻、肉桂、木香、杏仁、苏子。
凉以知母栝蒌桔梗。
沙参、天门冬、玄参、贝母、马兜铃、香薷、枯芩、冬瓜子、萝卜子、犀角、百部、山栀、枇杷叶、人溺、石膏、青黛。
泻必葶苈桑皮蛤蚧。
防风、槟榔、枳壳、通草、泽泻、赤茯苓、琥珀、冬葵子。
轻声美食自清虚。
凡肺病皆因呼叫过度,或煎爆酒面姜椒太过,以致虚实见焉。病者宜轻声缓语以养其气,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以润其燥。
夙兴夜寐防灾害。
秋三月,天地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大肠又名回肠,长二丈一(尺)而大四寸,受水谷一斗七升半;
回肠者,当脐右回迭积十六曲,径一寸半,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魄门上应阑门,长二尺八(寸)而大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
魄门者,肺藏魄也。又曰广肠,言广阔于大小肠也。又曰肛门,言其处似车缸形也。《内经》以此为一脏,故俗名坠脏。热则重坠或突出,虚则脱下不收。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专主出而不纳。凡肠胃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阑门者,大小肠各受物传化而相会于此,滓入广肠,水入膀胱,关阑分隔,故曰阑门。
肛之重也,仅十二两;肠之重也,再加二斤。
肛门重十二两,大肠重二斤十二两。
总通于肺,而心肾膀胱联系系膈;
肛门亦大肠之下截也,总与肺为表里。大小肠之系自膈下与脊膂连心肾膀胱相系,脂膜筋络,散布包裹,然各分纹理,罗络大小肠与膀胱。其细脉之中,乃气血津液流走之道。
外应在皮,而气血津液润燥不均。
肺应皮,腹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气血津液调和则大便亦调,燥热则便坚而涩,寒湿则便润而利。
风搏耳鸣齿痛便血,或时欲食不食呕吐清水;
便血有远近者,肠系心肾膀胱故也。食则呕吐者,肺风传入大肠,令肠中宛转搏上不欲食,食即呕吐清冷水也。
血壅鼻衄目黄喉痹,或时大指次指肩痛频。
手阳明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循臂 ,外上肩之前廉,下齿还退场门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侠鼻孔交目侧,故病如是。
气秘腹满切痛,外注皮肤坚硬;
气滞肠中切痛或鸣,腹满大便秘涩。重感于寒,当脐而痛,即泄。不能久立。若气注于外,挟痰则皮肤坚而不痛。
热秘脐满口疮,内结痔痈痢 。
侠脐满痛,大便不通,或喘不能立,或口生疮,皆热症也。湿热内结,则为痔漏肠痈,痢下赤白。 者,赤色也。
虚则肠鸣身易瘦,冷则滑脱耳难闻。
肠气虚则鸣,身枯瘦如鸡皮有鳞。虚冷则滑泄、脱肛、耳聋。经曰∶邪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
补以粟壳五倍棕榈,
牡蛎、木香、肉豆蔻、莲肉、蓁子、诃子、龙骨。
泻必硝黄续随桃仁;
芒硝、大黄、续随子、枳壳、麻仁、石斛、槟榔、旋复花、榧实、巴豆、葱白、牵牛。
温以吴萸人参姜桂,
干姜、肉桂、半夏、桃花石、木香、石蜜。
凉必芩连槐花茅根。
黄芩、黄连、天花粉、玄参、砂糖。
吁!水谷变化自然妙,
经曰∶大肠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难经》曰∶唇为飞门(言唇开则食入如飞也),齿为户门(饮食由此而入也),咽为吸门(言咽入不得复出也),胃为贲门(言咽下贲向于胃也),太仓下口为幽门(在脐下三寸。居于幽暗,故名也),并阑门、魄门,合之为七冲门,皆水谷变化出入相冲之要路也。但水谷清芳甘美,运布则为精微,腐熟则为滓秽,乃阴阳自然之妙用也。
食息调燮由于人。
肾有两枚,左属水而右属火;重各九两,右主女而左主男。
左右两枚,共一斤二两,男以左肾为主,女以右肾为主。
连胁系心贴脊膂兮,裹以脂膜,里白外紫如江豆兮,相合若环。
肾连胁下对脐,形如江豆,相并如环,曲贴脊膂膜中,里白外紫。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左右气常相通,静养极者,左右相合,则精不泄矣。
以左言其概,位北水惟悭;
此条专言左肾天一生水,专一以悭为事,所以五脏俱有补泻,惟肾有补无泻。
纳气收血化精,而为封藏之本;
左肾主纳气收血化精,司冬之令,专主收藏,故曰封藏之本。
壮志造无成有,别号作强之官。
肾藏志,意之所存者谓之志。精完则志壮,志壮则精益完,故曰精志自相随。造无为有,男女交媾,造化形容。经曰∶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言精志完而强于作用也。又,男曰作强,女曰伎巧。
候在腰而充骨填髓,
肾之候在腰,其充在骨,诸髓皆属于脑,而肾实主之。叔和云∶实梦腰难解,虚行溺水湄。
窍于耳而荣发驻颜。
黑色。小理者肾小,肾小则脏安难伤;粗理者肾大,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俯仰,易伤以邪。高耳者肾高,肾高则苦背膂不可俯仰;耳后陷者肾下,肾下则腰尻痛,或为狐疝。耳坚者肾坚,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耳薄不坚者肾脆,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耳偏高者肾偏倾,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须发颜面皆肾脉所络,阳精盛注于外,则须发荣盛,面体光润。
风旋目KT 无见,或面浮咳水而隐曲不利。
肾风多汗恶风面浮,目视KT KT 无所见,若伏有水气,则目下亦肿,名曰风水。不能偃卧,偃则咳出清水,男子身重难行,溺黄,女人月事不行,俱谓之隐曲不利。风盛者,膝胫挛急,不能久立。
气动饥不欲食,或喘急奔豚而胁脊痛酸。
饥不欲食,喘嗽喉中鸣者,肾气病也。奔豚者,肾之积。发于小腹,上至心下,如豚之奔然,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旺,旺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久而不已,令人喘逆少气,竟至于骨髓痿弱矣。胁脊痛者,肾病小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二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热则口燥舌干咽痛,甚则小腹胀而背亦强;
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邪克于少阴之络,令人咽嗌肿痛,不可纳食。肾病则大小腹胀痛,背痛引心,厥心痛;引腰者,属肾;引胁者,属膀胱。
虚则心悬骨痿齿摇,甚则梦泄精而囊亦寒。
肾气虚,心悬如饥善恐,惕惕如人将捕,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经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言虚中有热也。齿者骨之属,肾虚则摇动不固。梦泄者,肾气虚而下脱,或挟火邪也。囊寒者,肾气衰也。人年六十,气衰发堕齿落,经脉空虚,七十形体皆极,九十如树之有根耳。
血症口唾肠癖足心热,并湿必发黄胆;
经曰∶咳则有血,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刻期,故血见于鼻与口也。又少阴不足脉涩,病积溲血。足心热者,心风入肾也。黄胆者,肾虚为湿热乘之,必口淡脚软,是为虚疸。
冷症胸痹茎缩股内痛,并郁必然黑颜。
骨痹者,肾脂髓枯而不满,故寒冷。甚则至骨,痹痛蜷挛,其人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能振栗者,肝为一阳,心为二阳,肾孤脏,一水不胜二火,故不能振栗也。茎缩者,肾窍二阴,冷则痿弱不举,甚则缩入,俗云脱阳症也。股内后廉痛者,少阴脉起于足小指,走足心,循内踝后入筋中,上内廉股内后廉贯脊故也。黑颜者,冷郁久则精枯不能上注,故面黑颜衰,肌枯肉瘦。
补以熟地枸杞鹿茸,(图缺)
钟乳粉、龟板、龙骨、虎骨、五味子、锁阳、山茱萸、杜仲、山药、知母、莲肉、芡实、覆盆子、桑螵蛸、牡蛎、小草、牛膝、当归、玄参、石楠、合欢、五加皮、楮实。
泻必苦茗猪苓琥珀;
泽泻、茯苓。肾本无泻,此言泻者,伐其邪水邪火也。
温以沉香菟丝附子,
干姜、肉桂、巴戟、葫芦巴、补骨脂、柏子仁、乌药、石楠藤。
凉必知母黄柏牡丹皮。
地骨皮、玄参、竹沥。
吁!早卧晚起阳气复,
冬三月,天地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四时有肾病者,亦宜体此以养微阳。凡肾病皆因快情纵欲,失志伤肾,过服丹药。华佗云∶阳剂刚强,则天癸竭而荣卫涸。
静坐独眠藿豆飧。
静坐则肾水自升,独眠则房色自节。藿、葵、黑豆味咸,黄黍、鸡、桃味辛,肾病宜食。
膀胱 上口阔二寸半,而盛溺九升九合;中广九寸正,而重九两二铢。无出窍也,资气海以施化,府名津液;膀胱以虚受水,为津夜之夜。有上窍而无下窍,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泻;气海之气不足,则秘隐不通。
透绝顶也,司升降之消息,官号州都。
经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应在毛发,系通心肺;验于皮骨,脏属肾俞。
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风搏头疼眼旋目泪,恶心筋骨不利;气滞项拔背强腰折,尻痛 胫尤拘。
膀胱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揭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前者,从腰中下脊,贯臀,入 中。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脾,挟脊,内过膊枢,循髀外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故病如是。
恶心者,膀胱移邪于小肠,故恶闻食臭。
热结腹满而胞塞,甚则狂发;
热结下焦,则小腹苦满,难于俯仰,胞转闭塞,不得小便,令人发狂。
冷即多唾而带下,甚则沥余。
冷则湿痰上溢则为多唾,湿痰下渗则为带浊,甚则小便沥余,或频数。叔和云∶冷败则遗尿不知。
虚症脑转耳聋,房事举亦无力;血病鼻衄淋(沥)痔(疮),茎囊肿或被吹。
阴茎阴囊肿大,皆湿热以致血瘀。小儿多虫蚁、地风所吹。
温以荜(澄)茄茴香乌药,凉必生地防己地肤(子);
黄柏、防风、甘草梢、防葵。
泻以车前瞿麦滑石,
芒硝、泽泻、萱草根。
补必橘核益智菖蒲。
龙骨、续断、黄芩。
吁!寡欲一念真秋石,
今人不知吾身自有秋石。谚云∶泄尽真药服假药,十字街头买秋石。
节饮三杯固尾闾。
酒水好停下焦为邪,节之尾闾自固,不患漏泄。
命门 下寄肾右,而丝系曲透膀广之间;
命门,即右肾,言寄者,命门非正脏,三焦非正腑也。命门系曲屈下行,接两肾之系,下尾闾附广肠之右。通二阴之间,前与膀胱下口于溲溺之处相并而出,乃是精气所泄之道也若女子则子户胞门,亦自广肠之右,膀胱下口相并而受胎,故气精血脉脑,皆五脏之真,以是当知精血来有自矣。
上为心包,而膈膜横连脂漫之外。
心包即命门,其经手厥阴,其腑三焦,其脏心包络,其部分在心下横膈膜之上。竖斜膈膜之下,与横膜相粘。其处黄脂漫包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此胞络也。
配左肾以藏真精,男女阴阳攸分;
命门为配成之官,左肾收血化精,运入藏诸命门,男以此而藏精,女以此而系胞胎。男子以气为主,坎水用事,故蒸气为精而色白,如带火者,精亦能红。女子以血为主,离火用事,故血盈为经而色红,如挟痰气者,经亦能白。女人属阴,阴极则必自下而上冲,故乳房大而阴户缩也。男子属阳,阳极则必自上而垂下,故阴物垂而乳头缩也。盖阳无形,阴有质,男子内阳而外阴,女人内阴而外阳,男子背属阳而腹属阴,女人腹属阳而背属阴。又男子督脉主事,自背尾闾行至龈交穴止,故血盛者感阳气而髭须生。女子任脉主事,自小腹上行至咽喉而止,故不上与阳合而无须。宦官去势,亦无须,一理也。
相君火以系元气,疾病死生是赖。
相火之脏,元气系焉。凡病虽危,命脉有神者生,命脉无神者死。
风则肘臂挛急,腋下肿红;
心包支脉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
气则胸膈支结,胁不舒太。
心包脉起于胸中下膈,循历络三焦,故病有胸病及息贲者。
热逼五心烦,而目赤善笑,溲便亦难;
火盛故也。
虚乏四体软,而头旋耳痛,精力不锐。
火衰则土不运,而四体若无骨然。头旋者,命门带系上透泥丸,阳虚则头旋也。耳痛者,肾窍于耳,虚气壅则痛,壅塞则聋也。精力不锐者,交感精来不快,平时无力不足以息。
血衰面黄,而心下崩且烦∶
面色紫光者,肾无苦也;色黄黑者,肾衰也。经曰∶悲哀太甚则心下崩,数溲血也。盖悲哀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包络绝而阳气内鼓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心下崩,谓心包肉崩而下血也。
冷极阴痿,而肢体厥且痹。
肾气冷极,前阴痿弱不举,病则四肢发厥如冰,骨痛为冷痹。
泻以乌药枳壳,补必苁蓉葫芦巴;
沉香、黄 、肉桂。
凉以黄柏山栀,
黄连、柴胡。
温必附子肉桂。
腽肭脐、川芎、补骨脂、沉香。
抑又疑,左右受病,同归于膀胱;
小便清利,脉沉而迟,是冷气归肾;小便赤涩,脉沉而数,是热气归命门。是命门与肾脉同者,谓其所受病同归于膀胱一腑也。
冬夏司天,两分于水火。
所以左属水,右属火者,左尺膀胱停 肾水,右尺三焦腐熟谷食。俗呼小便曰水,大便曰火,水火之义较然。况六气司天,左为寒水,司冬为寒;右为相火,司夏为暑。
盖其同者,有形之质,均属乎水;其异者,无形之火,不司乎寒。司天既有寒暑之异,在人岂无水火之分?肾合膀胱,左尺之脉纯乎水;命合三焦,右尺之脉纯乎火。
似同而实异者,阴阳之所以为妙也;宜静不宜动者,左右之所以相同也。
凡病莫非火之所为,火盛则热怯虚劳,火衰则阳虚气弱。左右之脉皆沉,诊而贵乎沉滑,惟相火司令,则滑而带浮。非其时而数且大者,皆谓火动。
叔和脉不立部,同断乎症;丹溪图不尽意,妙存乎心。
丹溪脉图始补命门、包络。
三焦 如雾如沤如渎,虽有名而无形;主气主食主便,虽无形而有用。
上焦,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处;中焦,脐上中脘;下焦,脐下膀胱上口。上焦主出阳气,温于皮肤分肉之间,若雾露之溉焉,故曰上焦如雾。中焦主变化水谷之味,其精微上注于肺,化而为血,行于经隧,以荣五脏周身,故曰中焦如沤。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时传下,出而不纳,开通秘塞,故曰下焦如渎。又曰∶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主纳,心肺若无上焦,何以宗主荣卫?中焦主不上不下,脾胃若无中焦,何以腐熟水谷?
下焦主出,肾间动气应焉,肝肾若无下焦,何以疏决津液?是三焦者,引导阴阳,分别清浊,所以主持诸气,有其名而无其形。寄生胸中,以应呼吸而行气血。夫气者,上至头而不能下;而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皆三焦之用,壅逼鞭碎,使气血由是而贯通焉,故谓无形而有用。
发为无根之相火,寒热异常;
三焦为丙火之腑,故其发也,则为无根之相火。游行诸经,令人恶寒发热异常。
位寄膻中与血海,男女相共。
膻中即上焦,血海即下焦,男女均有此气血,均有此血海。又名血室,乃荣卫停止之所,经脉流会之处。但男子则运而行之,无积而不满;女人则停而止之,有积而溢下为月经。
募在石门,真元会合以始终;
石门在脐下二寸,为三焦之募,诸气之所会聚,聚而复分于十二经,与手少阳厥阴相为表里,故曰∶为元气之始终也。
腑在气冲,水谷资胃以传送。
气冲在小腹毛中,去中行各二寸,乃阴阳道路,阳明脉之所发。足阳明主腐熟水谷之气,三焦发用,贯通十二经络,往来上下,腐熟水谷,营运气血,皆其所主。是知气冲为三焦行气之府,盖气血必胃气以为本也。
升中清,降下浊,造化出纳无穷;
胃中浊气下降而为溲便,清气上升而为荣卫。上极必返于下,下极必复于上,造化自然之妙,循环无穷。
至于水谷之所入者,自上而中,自中而下,糟粕转输传导而无底滞,故云∶水谷之道路也。
养精神,柔筋骨,襟怀喜气若烘。
粹然清和之气,上入中焦,则佐上德,翕受五谷,变化精微,内养精神,外柔筋骨。中焦既治,其气上烘,入于膻中,以司入内,襟怀开害,喜乐由生。
虚则引气于肺,而中寒痞胀,甚则溺窘耳鸣;
手少阳支脉从耳入耳中。经曰∶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流,即为胀候。耳鸣者,手少阳支脉从耳后入耳中也。
热则上结于心,而胸中烦满,甚则口渴咽肿。
手少阳脉从膻中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
风若萦缠,小指次指,肘臂肩 肋外皆疼;
手少阳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腕上贯肘 外,上肩而交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胞而下膈循肋,属三焦。故病实则挛痛,虚则不收。
气为是动,时秘时泄,耳后胸前目锐作痛。
气症或秘或泄,手少阳别脉,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其支脉自耳中走耳前,交颊至目锐 ,故气滞则作痛。
血凝痿痹泣流,
血凝于肤者则为痹,凝于脉者则为泣,凝于足者则为痿。因卧汗出而风吹之也。凡吐衄便溺诸血,皆三焦所生也。
冷败汗多栗冻。
冷败则自汗不止,发为振栗,四肢冰冷如冻,甚则阴头缩入,名脱阳症。
泻心痹以去中焦之热,连柏猪牛相宜;
泻心∶黄连、黄柏、山栀、连翘、薄荷、生地、麦门冬、柴胡、桔梗、木通、龙脑。
泻脾∶猪苓、牵牛、泽泻、赤茯苓、枳壳、木通、槟榔、芒硝、大黄、浓朴。
补肺胃以济中焦之寒,参 姜术可供。
人参、黄 、干姜、白术、甘草、益智仁、良姜。
下热凉肝,荆防地皮剂皆轻;
荆芥、防风、地骨皮、银柴胡、菊花、石膏。
下寒温肾,附子补骨脂性重。
当归、熟地、木香、地榆、阿胶、蒲黄。
噫!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约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
焦者,元也,一元之气而已矣。
《五脏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 卷首
- 集例
- 先天图说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
- 释方
- 历代医学姓氏
- 三代以前,圣君贤相,创为医药,以济死生者也。
- 秦汉以后,有通经博史,修身慎行,闻人巨儒,兼通乎医。
- 医极其明者也。
- 以医为业,世代相承者也。
- 乃明医、世医中之有德者。
- 原道统说(纂《绀珠经》)
- 阴骘
- 保养
- 运气
- 内集·卷一 经络
- 经穴起止
- 十五络脉
- 奇经八脉
- 奇经主病
- 内集·卷一 脏腑
- 脏腑总论
- 脏腑条分
- 内集·卷一 观形察色问证
- 观形察色
- 听声审音
- 问证
- 附∶王叔和观病生死候歌
- 内集·卷一 诊脉
- 诊脉
- 寸关尺定位
- 脏腑定位
- 七表八里九道脉名
- 诸脉体状
- 诸脉相类
- 诸脉主病
- 诸脉相兼主病
- 脏腑六脉诊法
- 气口人迎脉诀
- 总看三部脉法
- 伤寒脉法
- 杂病脉法
- 妇人脉法
- 成童脉法
- 痈疽脉法
- 死脉总诀
- 形色脉相应总诀
- 内集·卷一 针灸
- 针灸
- 子午八法
- 附∶杂病穴法
- 禁针穴
- 造针法
- 煮针法
- 灸法
- 治病要穴
- 治病奇穴
- 禁灸穴
- 炼脐法
- 针灸禁忌
- 内集·卷二 本草
- 本草引(纂雷公)
- 本草总括
- 内集·卷二 本草分类
- 本草分类
- 治风门
- 防风
- 独活
- 羌活
- 荆芥
- 薄荷
- 升麻
- 细辛
- 白芷
- 麻黄
- ?本
- 紫苏
- 秦艽
- 威灵仙
- 苍耳子
- 天麻
- 蔓荆子
- 牡荆实
- 牛蒡子
- 南星
- 白附子
- 瓜蒂
- 藜芦
- 皂荚
- 僵蚕
- 蝉蜕
- 蝎
- 白花蛇
- 乌蛇
- 蚺蛇
- 蛇蜕
- 虎骨
- 牛黄
- 牛膝
- 何首乌
- 菊花
- 蜜蒙花
- 白蒺藜
- 青葙子
- 草决明
- 木贼
- 白薇
- 葳蕤
- 巴戟
- 天竺黄
- 五加皮
- 桑寄生
- ?草
- 水萍
- 络石
- 白鲜皮
- 漏芦
- 辛夷
- 蓖麻子
- ?茹
- 茵芋叶
- 杜若
- 羊踯躅
- 莨菪子
- 南藤
- 石南叶
- 蚤休
- 木兰
- 松萝
- 云母
- 石胆
- 曾青
- 空青
- 菥?子
- 石长生
- 鹿衔草
- 马先蒿
- 陆英
- 海桐皮
- 胡桐泪
- 钩藤
- 草乌
- 天仙藤
- 石南藤
- 鱼津草
- 谷精草
- 佛耳草
- 地杨梅
- 郎耶草
- 蛞蝓
- 衣鱼
- 清风藤
- 矾石
- 青琅
- 玄精石
- 金星石
- 银星石
- ?
- 珊瑚
- 玛瑙
- 蓬砂
- 古文钱
- 石燕
- 治热门
- 黄芩
- 栀子
- 沙参
- 玄参
- 丹参
- 紫参
- 前胡
- 白前
- 桔梗
- 百部
- 桑白皮
- 山豆根
- 青黛
- 蓝实
- 黄连
- 胡黄连
- 连翘
- 葛根
- 石斛
- 石膏
- 香薷
- 茵陈蒿
- 滑石
- 大黄
- 朴硝
- 芒硝
- 硝石
- 玄明粉
- 犀角
- 羚羊角
- ?羊角
- 黄柏
- 苦参
- 防己
- 柴胡
- 草龙胆
- 通草
- 车前子
- 地肤子
- 石苇
- 地榆
- 秦皮
- 龟甲
- 鳖甲
- ?(同)鼍鱼甲
- 牡蛎
- 文蛤、海蛤
- 竹叶
- 竹茹
- 大青
- 草蒿
- 芦根
- 马兰花
- 川楝子
- 王瓜
- 地龙
- 石决明
- 珍珠
- 禹余粮
- 食盐
- 青盐
- 卤盐
- 银屑
- 金屑
- 腊雪
- 人黄
- 人溺
- 防葵
- 景天
- ?蓄
- 王不留行
- 贯众
- 白英
- 爵床
- 翘根
- 屈草
- 羊桃
- 溲疏
- 梓白皮
- 桐叶
- 理石
- 长石
- 干苔
- 屋游
- 海金砂
- 苎根
- 菰根
- 甘焦根
- 马勃
- 孩儿茶
- 紫背天葵
- 泉水
- 井华水
- 半天河水
- 浆水
- 地浆
- 治湿门
- 人参
- 黄
- 甘草
- 白茯苓
- 茯神
- 薯蓣
- 白术
- 苍术
- 半夏
- 橘皮
- 青皮
- 枳壳
- 枳实
- 浓朴
- 射干
- 旋复花
- 大腹皮
- 京三棱
- 蓬莪
- 扁豆
- 薏苡仁
- 神曲
- 麦
- 棠球子
- 使君子
- 阿魏
- 罂粟壳
- 猪苓
- 泽泻
- 瞿麦
- 紫草
- 木瓜
- 赤小豆
- 百合
- 葶苈
- 牵牛
- 大戟
- 甘遂
- 芫花
- 商陆
- 续随子
- 海藻
- 昆布
- 楮实
- 泽兰
- 庵?子
- 蓼实
- 樗白皮
- 金樱子
- 无食子
- 钓樟
- 榆皮
- 琥珀
- 灯心草
- 绿矾
- 石龙刍
- 荛花
- 野狼毒
- 海带
- ?实
- 乌臼木
- 杉材节
- 南烛枝
- 蔓椒
- 云实
- 白蒿
- 虎掌
- 姑活
- 别?
- 石龙子
- 蝼蛄
- 鼠妇
- 笔头灰
- 天浆子
- 蛇含石
- 治燥门
- 天门冬
- 麦门冬
- 知母
- 贝母
- 栝蒌根
- 栝蒌实
- 地骨皮
- 牡丹皮
- 五味子
- 乌梅
- 枇杷叶
- 兰草
- 马兜铃
- 款冬花
- 紫菀
- 阿胶
- 诃梨勒
- 竹沥
- 菖蒲
- 远志
- 酸枣仁
- 生地黄
- 熟地黄
- 当归
- 川芎
- 白芍
- 赤芍
- 枸杞子
- 肉苁蓉
- 牛膝
- 鹿茸
- 鹿角
- 鹿角胶
- 蒲黄
- 柏实
- 槐实
- 槐花
- 桃仁
- 杏仁
- 郁李仁
- 火麻子
- 胡麻
- 油麻
- 葵子
- 蜀葵
- 黄蜀葵花
- 苏木
- 红蓝花
- 茜根
- 茅根
- 蓟根
- 卷柏
- 茺蔚子
- 刘寄奴
- 马鞭草
- 白头翁
- 鸡冠花
- 干漆
- 棕榈子
- 卫矛
- 虎杖
- 蜜蜡
- 蛴螬
- 代赭石
- 乱发
- 乳汁
- 秋石
- 天灵盖
- 人胞衣
- 红铅
- 裆
- 玉泉
- 玉屑
- 砺石
- 桃花石
- 百药煎
- 女贞实
- 蕤核
- 椰子
- 木槿
- 萱草
- 水苏
- 鸡肠草
- 鲤肠草
- 牛角腮
- 木虻
- 蜚虻
- 蜚蠊
- ?虫
- 治寒门
- 附子
- 川乌
- 天雄
- 生姜
- 桂枝
- 肉桂
- 官桂
- 干姜
- 高良姜
- 红豆蔻
- 白豆蔻
- 草豆蔻
- 肉豆蔻
- 缩砂
- 益智仁
- 荜茇
- 香附
- 藿香
- 丁香
- 木香
- 沉香
- 檀香
- 胡椒
- 蜀椒
- 韭菜
- 白芥菜
- 莱菔
- 艾叶
- 槟榔
- 常山
- 草果
- 玄胡索
- 五灵脂
- 郁金
- 姜黄
- 巴豆
- 菟丝子
- 补骨脂
- 茴香
- 胡芦芭
- 吴茱萸
- 山茱萸
- 杜仲
- 续断
- 萆
- 乌药
- 黄精
- 蓍实
- 五芝
- 仙茅
- 石龙芮
- 骨碎补
- 淫羊藿
- 腽肭脐
- 原蚕蛾
- 蛤蚧
- 桑上螵蛸
- 伏翼
- 白石英
- 紫石英
- 磁石
- 阳起石
- 石钟乳
- 殷孽
- 孔公孽
- 白垩
- 鹅管石
- 钩吻
- 女菀
- 王孙
- 合欢
- 白棘
- 药实根
- 甘松香
- 紫稍花
- 樗鸡
- 蜻蜒
- 治疮门
- 金银花
- 夏枯草
- 蒲公英
- 山慈菰
- 松脂
- 松子
- 枫香
- 白芨
- 白蔹
- 五倍子
- 无名异
- 赤石脂
- 青礞石
- 凝水石
- 狗脊
- 蛇床子
- 伏龙肝
- 铛下墨
- 龙骨
- 乌贼骨
- 蛤蟆
- 鲮鲤甲
- 水蛭
- 蜈蚣
- 斑蝥
- 芜荑
- 雷丸
- 芦荟
- 硫黄
- 雄黄
- 雌黄
- 白矾
- 丹砂
- 乳香
- 没药
- 麒麟竭
- 龙脑
- 麝香
- 水银
- 轻粉
- 砒霜
- ?砂
- 自然铜
- 铜青 铜绿
- 生铁
- 铁华粉
- 黑铅
- 铅丹
- 铅粉
- 密陀僧
- 灵砂
- 花蕊石
- 锻石
- 松烟墨
- 苏合香
- 安息香
- 白蜡
- 露蜂房
- 蜂子
- 雀瓮
- 蜘蛛
- 牡鼠
- ?皮
- 石蟹
- 木鳖
- 羊蹄
- 天名精
- 柳华
- 桦木皮
- 黄药
- 剪草
- 莽草
- 败酱
- 酸酱
- 营实
- 梁上尘
- 东壁土
- 冬灰
- 百草灰
- 不灰木
- 卢甘石
- 姜石
- 绿青
- 白青
- 扁青
- 肤青
- 降真香
- 熏陆香
- 鸡舌香
- 茅香
- 鼠李
- 鹿藿
- 牛扁
- 鸢尾
- 韭乌
- 蜀羊泉
- 白兔藿
- 鸭跖草
- 鼠尾草
- 蛇含草
- 金星草
- 千金藤
- 预知子
- 牙子
- 鬼臼
- 女青
- 紫葛
- 栾华
- 荩草
- 积雪草
- 坐拿草
- 荠?
- 黄环
- 藿菌
- 徐长卿
- 石下长卿
- 被子
- 头垢
- 海马
- 蜗牛
- 地胆
- 贝子
- 紫贝
- 萤火
- 马陆
- 石蚕
- 仙遗粮
- 食治门(谷)
- 粳米
- 陈仓米
- 糯米
- 黍米
- 稷米
- 麦
- 小麦
- 面
- 大豆
- 大豆黄卷
- 绿豆
- 淡豆豉
- 粟米
- 粱米
- 罂粟
- 酒
- 醋
- 酱
- 饴糖
- 砂糖
- 蜂蜜
- 食治门(蔬)
- 葱白
- 大蒜
- 小蒜
- 薤
- 菘菜
- 苋实
- 马齿苋
- 莴苣根
- 苦
- 荠
- 葫芦
- 茄
- 白冬瓜
- 胡荽
- 水芹
- 芸苔
- 竹笋
- 菌
- 芋
- 蕨
- 甜瓜
- 胡瓜
- 西瓜
- 丝瓜
- 豆角菜
- 胡萝卜
- 菜
- 菠菜
- 同蒿
- 苦菜
- 菜
- 蕹莱
- 苜蓿
- 鹿角菜
- 石花菜
- 食治门(果)
- 茶茗
- 大枣
- 胡桃
- 荔枝肉
- 龙眼
- 栗
- 橄榄
- 葡萄
- 覆盆子
- 芡实
- 莲子
- 藕
- 菱角
- 梨果
- 石榴
- 红柿
- 柿干
- 橙皮
- 橘肉
- 樱桃
- 杨梅干
- 李子
- 榛子
- 榧实
- 银杏
- 柰子
- 林檎
- 茨菰
- 脐
- 食治门(兽)
- 猪肉
- 野猪肉
- 牛肉
- 羊肉
- 马肉
- 牛乳
- 狗肉
- 象肉
- 虎肉
- 熊掌
- 鹿肉
- 獐肉
- 兔肉
- 狸肉
- 狐肉
- 獭肉
- 骆驼
- 豺
- 野狼
- 猕猴
- 诸血
- 六畜毛蹄甲
- 败鼓皮
- 食治门(禽)
- 丹雄鸡
- 乌雄鸡
- 乌雌鸡
- 白雄鸡
- 黄雌鸣
- 鸡子
- 白鹅肉
- 白鸭
- 雁肪
- 雉肉
- 鹧鸪
- 斑鸠
- 白鸽
- 雀肉
- 乌鸦
- 喜鹊
- 鸲鹆
- 孔雀
- KT
- 鸳鸯
- 白鹇
- 锦鸡
- 天鹅
- 白鹤
- 鹭
- 鹳鹤
- 鹰肉
- 鸥
- 鸬
- 鹌鹑
- 竹鸡
- 山鹧
- 燕采
- 鹘嘲
- 翠鸟
- 啄木
- 练鹊
- 百舌鸟
- 布谷鸟
- 鸟
- 杜鹃
- 食治门(鱼)
- 鲤鱼
- 蠡鱼
- 鲫鱼
- 青鱼
- 白鱼
- 鳗鲡鱼
- 鳝鱼
- 善鸣
- 田螺
- 蟹
- 石首鱼
- 淡菜
- 海粉
- 蛤蜊
- 蚌蛤
- 蚶
- 蚬
- 马刀
- 虾
- 水母
- 河豚
- 海豚鱼
- 鳜鱼
- 时鱼
- 鲟鱼
- 鳇鱼
- 鲈鱼
- 鱼
- HT 鱼
- HT 鱼
- 银条鱼
- 少阳鱼
- 比目鱼
- 黄鱼
- 鲂鱼
- 鲚鱼
- 鱼
- 鱼
- 蛏
- 鱼
- 鱼
- 食治门(粥、酒)
- 苍耳子粥
- 葱粥
- 乌头粥
- 牛蒡 饪方
- 乌鸡
- 黄牛脑子酒
- 鹅酒
- 菖蒲酒
- 菊花酒
- 大豆酒
- 槐花酒
- 薜荔酒
- 史国公浸酒方,仙酒方,五积酒
- 干姜粥
- 茱萸粥
- 川椒茶
- 肉桂酒
- 绿豆粥
- 面粥
- 蒜酒
- 桂浆
- 薏苡仁粥
- 麻子粥
- 郁李仁粥
- 苍术酒
- 桑白皮饮
- 赤小豆方
- 鲤鱼
- 鲤鱼汤
- 水牛肉方
- 生地黄粥
- 苏麻粥
- 膂肉粥
- 天门冬酒
- 四汁膏
- 青豆饮
- 消渴方
- 地黄粥
- 薄荷茶
- 黄连酒
- 黄柏酒
- 绿豆酒
- 人参粥
- 麦门冬粥
- 粟米粥
- 理脾糕
- 参苓造化糕
- 苏蜜煎
- 姜橘汤
- 脾泻饭匙丸
- 太和羹
- 莲肉膏
- 豆麦粉
- 糯米糊
- 雌鸡馄饨
- 赤石
- 白米饮
- 醉乡宝屑
- 助元散
- 助胃膏
- 米汤
- 杏仁粥
- 桃仁粥
- 萝卜子粥
- 紫苏子粥
- 麻子仁粥
- 荜茇粥
- 猪腰粥
- 猪肪汤
- 猪胰酒
- 玄胰散
- 平鲫丸
- 翻鸡汤
- 阿胶粥
- 桑耳粥
- 萝卜菜
- 槐茶
- 柏茶
- 醍醐酒
- 猪胰片
- 猪肝脯
- 韭汁
- 马齿苋方
- 鸡子煎
- 鸭子煎
- 茯苓粥
- 茯苓面
- 谢傅饭后丸
- 桂花饼
- 蒸梨法
- 煨梨法
- 苏子酒
- 麻仁汤
- 牛车肉
- 栀子粥
- 甘蔗粥
- 麻子粥
- 冬瓜羹
- 栀子茶、黄连茶、栝蒌瓤茶
- 小麦汤
- 甘豆汤
- 藕蜜膏
- 枸杞粥
- 芡实粥
- 猪肝羹
- 鳗鲡
- 菟丝子酒
- 固本酒
- 羊肉羹
- 桂花酒
- 戊戌酒
- 胡桃粥
- 参归腰子
- 煨肾丸
- 猪肾酒
- 猪肾羹
- 腰子汤
- 猪肚方
- 益气牛乳方
- 山药酒
- 生栗方
- 水芝丸
- 糯米糕
- 服硫鸡
- 胡桃酒
- 服椒法
- 八仙茶
- 外集·卷三
- 伤寒序
- 外感 温暑
- 伤寒
- 论六经正病
- 论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法
- 论正伤寒名义
- 论类伤寒名义
- 论伤寒初证
- 论伤寒杂证
- 论传阳变阴之极,变病变法
- 论瘥证、危证、死证及妇人伤寒。
- 伤寒用药赋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外集·卷三 内伤(饥饱劳役饮食积聚)
- 内外伤辨
- 内伤辨(新纂)
- 脾胃虚实传变论
- 内伤饥饱劳倦总方
- 外集·卷四 杂病提纲
- 丹溪朱先生杂病纂要
- 外感
- 内伤
- 外集·卷四 杂病 外感
- 头眩
- 头痛
- 头风(附眉棱骨痛)
- 面风
- 耳
- 鼻
- 口舌唇
- 牙齿
- 痛风
- 痹风(附麻木)
- 斑疹(附赤、白游风)
- 咳嗽
- 霍乱
- 心脾痛
- 腹痛(附腹中窄狭)
- 疟
- 痢
- 痞满
- 泄泻
- 吞酸
- 黄胆
- 水肿
- 鼓胀(与喘参看)
- 赤白浊
- 腰痛
- 疝气
- b香港脚b
- 消渴
- 燥结
- 胁痛
- 梦遗
- 淋
- 小便不通
- 小便不禁
- 脱肛
- 外集·卷四 杂病 内伤类
- 伤食
- 积聚
- 蛊瘴
- 气滞
- 吐血
- 呕血
- 衄血
- 嗽唾咯
- 溺血
- 便血
- 喘
- 哮
- 恶心
- 嘈杂
- 嗳气
- 呕吐
- 呃逆
- 膈噎
- 关格
- 痫
- 癫狂
- 惊悸、怔忡、健忘
- 咽喉(附失音、骨鲠)
- 发热(附恶寒)
- 汗
- 痿
- 痨瘵
- 诸虫
- 求嗣
- 娠后
- 养老(附须发)
- 外集·卷五 妇人门
- 经候
- 崩漏
- 带下
- 瘕(与男子积聚条参看)
- 胎前
- 临产
- 产后
- 外集·卷五 小儿门
- 观形
- 察脉
- 五脏形证虚实相乘
- 死证
- 乳子调护
- 外集·卷五 小儿门 附∶小儿病机
- 初生
- 撮口
- 噤口
- 脐风 (附胎风)
- 胎惊夜啼
- 诸惊
- 痫
- 客忤
- 天钓
- 内钓
- 疝气
- 变蒸
- 龟胸龟背(附解颅囟填囟陷滞颐)
- 五软五硬
- 丹毒 (附胎疮)
- 吐泻
- 五疳
- 诸积
- 伤寒
- 发热
- 痘证
- 麻毒
- 外集·卷五 外科
- 痈疽总论
- 脑发五种 头疮 风屑 白秃 软疖 大头肿 鬓疽 耳疮(附浸淫疮) 月蚀疮 内疳疮 腮 瘰 痰核 瘿瘤
- 疣 甲疽 代指 天蛇头 鹅掌风 红丝疮
- 乳痈 肺痈 痿 心痈(附胁痈) 胃痈 肠痈 腹痈
- 背发七种 腰发二种
- 臀痈(附臀蛆疮) 便毒 路岐 悬痈(附谷道中疮) 痔漏 阴疮 阴囊痈(附小儿阴囊生疮)妇人阴疮(附交接出血) 附骨疽(附腿上寒湿疮) 杖疮
- 鹤膝风 人面疮 肾脏风疮 疮 脚跟疮(附脚肚疮及 口疮) 脚发 嵌甲疮 脚指丫疮 脚背发
- 五疥 五癣 血风疮 癞风 杨梅疮 疔疮 多骨疽 翻花疮 流注 瘭痼 暑热疮 痱痤疮 寒冷疮 冻疮 手足皲 蜗疮 HT 疮 浸淫疮 白蛇缠 汤火疮 肥疮 疣疮 漆疮 竹木刺 折伤 破伤风
- 外集·卷六
- 杂病用药赋(一)
- 杂病用药赋(二)
- 杂病用药赋(三)
- 杂病用药赋(四)
- 杂病用药赋(六)
- 杂病用药赋(七)
- 杂病用药赋(八)
- 杂病用药赋(九)
- 杂病用药赋(十)
- 杂病用药赋(十一)
- 杂病用药赋(十二)
- 杂病用药赋(十三)
- 杂病用药赋(十四)
- 杂病用药赋(十五)
- 杂病用药赋(十六)
- 外集·卷七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一)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二)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三)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四)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五)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六)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七)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八)
- 拾遗
- 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
- 气类
- 血类
- 痰类
- 郁类
- 通用古方诗括
- 通用古方诗括 伤寒
- 通用古方诗括 内伤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一)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二)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三)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四)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五)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六)
- 急救诸方
- 急救诸方 怪疾
- 外集·卷七 治法
- 水火分治
- 标本分治
- 标本论
- 求本论
- 杂治赋
- 习医规格
- 引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