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五行皆藉土,人身脾胃是根基,
四时调理和为贵,胃气常存怕损亏。
《内经》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源也。万物借土而生。故古人以调理脾胃为医中王道,厥有旨哉。胃主纳谷,脾主消谷,皆谷气之本也,谷多则伤胃,谷少则伤脾,全谷则昌,绝谷则亡。故人身之中,谷为主焉。然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而恶热,所以调理脾胃者,节其饮食,适其寒温,为中和之道也。苟能饮食有节,寒温适宜,则脾胃强实,外邪不能侵,内邪无由起,何病之有哉?若饮食无节。寒暑不适,则脾胃虚弱,百病生矣。况小儿脾常不足,非大人可比。幼小无知,口腹是贪,父母娇爱,纵其所欲,是以脾臂之病,视大人犹多也。益调理脾胃,必资于药。五气属天,五味属地,味气之中,惟甘平者。土之性也。古人立法,必四气浑合,五味相济,所以“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今幼科方中,多用丁香、豆蔻、益智仁、砂仁之例,一切辛燥者,集群成剂,温养脾胃,耗散阳气,熬煎阴血,甚非所宜也。益调理脾胃之法固难,而变通之法尤难,热则消于肌肉,寒则减于饮食。吾有家秘养脾丸,以和中进饮食之伤①,肥儿丸以补脾胃之弱,又加黄芪闻元汤,钱氏异功散、参苓白术散,皆调理脾胃之要药也。兹于其间,又取古方可用者,以补其未尽之法于下。
加减异功散:调理脾胃。
伤食不消,炒神曲、麦芽、山楂肉。
伤食呕吐,加半夏、藿香、干姜(炒);如吞酸水,再加黄连(将吴茱萸同炒,去萸)
伤食、胸膈痞闷,加半夏、枳实、黄连(姜汁炒),去白术。
伤食腹痛,加木香、砂仁;常觉气逆,去人参、白术,加半夏、枳壳、桔梗、香附。
伤食泄泻酸臭者,加木香、黄连、泽泻,细末,姜枣汤调服。
①以和中进饮食之伤:忠信堂本作“以和中治其饮食之伤”。
加味理中丸:治脾胃虚寒,不进饮食,呕吐泻泄,或服寒药太过。用:白术,四钱。人参、白茯苓、神曲,各一钱。砂仁、干姜(煨)、麦芽(炒),各二钱。炙甘草,钱半。炼蜜丸,姜汤嚼下。
加味平胃散:治胃脾不和,不思饮食,用:平胃散,一两。加人参,一钱。白茯苓,一钱半。枣肉和丸,姜汤下。
健脾丸:养脾进食,调理胃气,和养荣卫。即:
前胃苓丸方内,加山药、莲肉各二钱。
木香,砂仁,八分。白术,钱半。当归、麦芽(炒)、神曲(炒),各一钱。
枣肉和丸,米饮下。
人参白术散:治脾胃虚弱,肌肤瘦怯,欲成疳症者。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山药,莲肉(去心),各一两。山楂肉,七钱。当归,麦芽(炒),泽泻,各五钱。
末,炼蜜丸,龙眼大,每服—丸,米饮化下。
- 幼科发微赋
- 卷之一
- 十三科
- 预养以培其元一
- 胎养以保其真二
- 蓐养以防其变三
- 回气捷法
- 拭口时法
- 浴儿法
- 断脐法
- 嗜儿法
- 刮泡法
- 通便法
- 贴囟法
- 牛黄法
- 鞠养以防其疾四
- 辨小儿寿夭
- 辨小儿形色
- 辨小儿脉息
- 辨小儿脉证治
- 五脏证治总论
- 肝脏证治
- 心脏证治
- 脾脏证治
- 肺脏证治
- 肾脏证治
- 卷之二
- 胎疾
- 脐风证治
- 变蒸证治
- 急慢惊风
- 惊风总论
- 搐后余症
- 痫
- 惊风诸证
- 卷之三
- 冶诸热证
- 调理脾胃
- 感冒四气
- 中湿
- 咳嗽喘各色证治
- 喘
- 诸疳
- 霍乱
- 呕吐
- 伤食证治
- 积聚证治
- 泄泻证治
- 痢疾证治
- 卷之四
- 疟疾
- 肿病证治
- 腹胀
- 黄疸
- 腹痛
- 癖病
- 虫痛
- 癫疝
- 啼哭
- 夜啼
- 惊啼
- 诸汗
- 大小便病
- 治小便
- 治大便
- 小儿目病
- 治鼻
- 头病
- 面部
- 附录医案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