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乘外从虚入,肺主皮毛先受邪,
气逆上冲成咳嗽,绵延转变入他家。
按钱氏论咳症云:八九月间,肺气大旺,其病乃实,以葶苈丸下之;十一二月间咳者,乃伤风寒咳嗽也,或以麻黄,或以甘桔汤;五、七月间,身热痰甚吐乳者,以褊银丸下之,有吐青绿水者,以百祥丸下之。虚者,阿胶散补之。后人信之,得治咳大法不过如此。愚窃有疑焉。仲阳先生着论立方,仲景之下,一人而已。仲景之治伤寒,在表则汗之,在里则下之,在半表半里之间则和解之。小儿咳嗽,皆自风寒得之,岂无在表里之可发散者乎。八、九月间咳嗽者,岂专可下之乎。观其下药,非牵牛、巴豆,则铅绿、轻粉也。如此峻利之剂,幼小娇弱者,岂能胜之乎。欲治其肺,先损其胃,岂有不误入者乎。是书也,皆出于阎孝忠之笔,恐非先生法也,或曰有之,吾亦不敢用矣。今采诸贤之论,分三法于下。初得之,未有不因感冒而伤于肺。《内经》曰: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得从其合,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充塞咽嗌,故令咳也。乍暖脱衣,风邪从背肺俞穴而入,面赤唇红,气粗发热,咳来痰鸣。或因汗出未干,遽战冷水者,眼胞微浮,额汗痰鸣,如此数者,当以鼻中辨之。因乎风者,则鼻流清涕,有汗,宜参苏饮主之。因于寒考,则气塞气促,声浊无汗,以麻黄汤主之。
参苏饮治:四时冒风寒,头痛发热,咳嗽痰壅。
人参、茯苓、枳壳、半夏、前胡、桔梗、苏叶、葛根、陈皮,等分。甘草,减半。
[口父]咀,葱姜引,温服,取微汗。
加味麻黄汤:治肺感风寒,痰涎咳嗽。
麻黄、苏叶、桑白皮、蜜炙,等分。甘草,减半。
加茯苓、陈皮,名华盖散,其功同。[口父]咀以煎服,得汗咳止。
身热而渴者,加知母、石膏。
百部丸:小儿未一岁,不能服汤药者,以此代之。
百部、麻黄各三钱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
以水略煮,又各取末,和匀,蜜丸,皂角子大,温水化二、三丸。
此以上初治之法。
凡咳嗽,发热后不止,或有未发散,看其兼症,以法治之。
咳嗽气上逆,顺嗽有痰者,此肺咳也,宜清肺饮主之。喘甚者,葶苈丸下之。方见肺脾脏。
清肺饮:治肺气上逆咳嗽。
前胡、去芦、柴胡、荆芥、桑白皮、蜜炒,炙甘草、枳壳,各三分。知母、贝母、薄荷、茯苓、桔梗、紫苏、阿胶(炒)、杏仁(去皮,另研)、天冬,各五分。
散,用乌梅同煎,去渣服。
咳,喉中介介有声,面赤发热心烦,或咽喉痛,声哑者,此肺病兼见心症也,以清宁散。咽喉痛,宜清心汤加桔便。方见诸热。心闷惊悸者,以钱氏安神丸主之。方见心脏。
清宁散:治咳嗽心肺有热者,宜小便利出之。
桑白皮(炒),葶苈(炒),赤茯苓,车前子,栀子仁,等分。甘草(炒)减半。
细末,每服半钱,姜枣煎服。
咳嗽面黄,痰涎壅塞,或吐痰,或吐乳食者,食少喜卧,此肺病见脾症也。大抵咳嗽属肺脾者多,肺主气,脾主痰也。
橘皮汤:治咳嗽痰甚,呕吐者。
半夏(洗),五钱。茯苓,陈皮,各三钱。细辛,人参,旋覆花,一钱。青皮,桔梗,枳壳,炙甘草,各二钱。
为散,入生姜,水煎服。
玉液丸:化痰涎,止咳嗽,此家传治小儿咳嗽者。
寒水石炼(研,取末),二两半。夏泡七次(研),七钱半。枯矾,三钱。
为极细末,生姜自然汁煮,飞罗面糊丸,黍米大,淡姜汤下。
咳嗽痰涎壅塞,搐咳不转,瞪目直视,此肺病兼肝症也,不治则发搐,宜豁痰丸主之。转者,琥珀抱龙丸主之。方见家传三法。
豁痰丸:咳嗽痰涎壅塞通用。
南星,三钱。半夏,二钱,二味切片,用浓皂角,水浸一宿,取出焙干为末。白附子,五灵脂,白僵蚕(炒),细辛,枯白矾,各一钱。全蝎,三分半。
为末,皂角浓汁,煮面糊丸,黍米大,姜汤下。
咳嗽久不止,吐痰涎水,此肺病兼肾症也,宜大阿胶丸主之。
大阿胶丸
阿胶(炒熟),地黄,白茯苓,五味子,山药,各一两。贝母,百部,柏子仁,破故纸,桂心,杜仲姜汁(炒),麦冬(焙干,末),各半两。人参,沉香,各二钱。
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紫苏汤下。
凡咳嗽有热者,宜东垣凉膈散加泻白散主之。大小便不利者,加大黄、风化硝;咳嗽气盛者,宜加减苏子降气汤。
加减苏子降气汤
真苏子,半夏曲,炙甘草,前胡,陈皮,厚朴(姜汁炒),肉桂(去皮),大腹皮,桑白皮,各等分。
煎服,兼治面浮肿。
咳嗽痰甚者,轻者,玉液丸;壅塞者,沉香化痰丸①。
沉香化痰丸
青礞石(硝煅金色),枯白矾,猪牙皂,炙南星(泡),半夏(洗),白茯苓,陈皮,各三钱。枳壳(炒),黄芩,各一钱半。沉香,五分。
共细末,姜汁煮神曲糊为丸,黍米大,薄荷汤下。
咳嗽声不止,口鼻出血者。此气逆血亦逆也。只宜止咳为主,加味②人参款花膏主之。
人参,五味子,大冬,麦冬,款冬花,贝母,桑白皮(炒),阿胶(炒),各一钱。黄芩,黄连,炙甘草,枯梗,当归,各一钱半。
炼蜜丸,圆眼大③,每服一丸,陈皮汤化下。以上中治之法也。
①沉香化痰丸:原作“沉香丸化痰”。据忠信堂本改。
②加字下原脱“味”,据忠信堂本补。
③圆眼大:忠信堂本作“如龙眼大”。
调理之后,其咳不止,此肺虚也,只以补肺为主。钱氏阿胶散。方见肺脏。
然补肺不补脾,非其治也。虚则补其母,脾为肺之母也。况病久者,胃气亦虚,尤宜补其胃气也,用人参五味子丸主之。
人参五味子丸
人参,五味子,桔梗,白术,白茯苓,
炙甘草,熟地黄,当归,各五钱。地骨皮,前胡,桑白皮,枳壳、炒,黄芪、炒。陈皮、去白,柴胡,各三钱。
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或三丸,姜枣汤化下。
久咳不已经验方,名提金散。此劫剂也。用:
罂粟壳(水润去其筋膜,晒干),二两。乌梅(择肥者,水洗,去烟①,取肉,焙干),七钱。甘草,陈皮(去白),各七钱。苏州薄荷叶,二两。
蜜丸,圆眼大②,卧时令噙化一丸,妙。
以上为末治之法也。
久咳须防百晬中,痰涎作搐类多凶,
胸高其状如龟壳,咳血无忧只伯浓③。
①去烟:忠信堂本作“去核”。
②圆眼大:忠信堂本作“如龙眼大”。
③浓:忠信堂本作“脓”。
小儿百日内有痰嗽者,谓之百晬嗽,或因出胎之时,暴受风寒,或因浴儿之时,为风所袭,或因解换褓裳,或出怀喂乳,皆风邪之自外入者也。因乳脉涌出,吞咽不及而错喉者;或因啼哭未定,以乳哺之,气逆呛出者,此病之从内出者也。皆能为咳。如前汗下调理之剂难其服之,盖胃气方生,恐药伤也,故曰小儿百晬咳难治。
如上百晬咳者,一岁及三岁者加以痰涎壅塞、逆气冲并、以致发惊搐者,多不可治。盖小儿无知,痰在咽中,不会吐吞,往来自任放也。将作搐者,急进朱砂膏,以降去之,搐止者吉,频搐者凶。故头摇者、目带上视者、闭目呻吟者、手足摆舞者、肩息胸突者、喉中痰鸣者、口噤不乳者、喘不休者、手足冷者、咬牙者,皆死也。
久咳不止,胸高骨起,其状如龟者,谓之龟胸,此肺热也。
天冬(去心,焙杏仁去皮尖,微炒),百合(水洗),木通,桑白皮(炒),葶苈(隔纸炒),石膏各等分
蜜丸,芡实大,服一丸,紫苏汤下。
嗽者吉,如龟胸已成,乃终身之痼疾也。
久嗽不止,咯唾血者,如前治之,唾脓血腥臭者,此肺痈也,多死。欲治此者,无如桔梗汤。
桔梗,当归,贝母,瓜萎汉,防已,甘草(节),杏仁(炒),百合,枳壳(炒),薏苡仁,黄芪,桑白皮(炒),加玄参,等分,生姜煎,频服。
有热,口干燥,加黄芩;大便秘,加大黄;小使赤少,加木通。
- 幼科发微赋
- 卷之一
- 十三科
- 预养以培其元一
- 胎养以保其真二
- 蓐养以防其变三
- 回气捷法
- 拭口时法
- 浴儿法
- 断脐法
- 嗜儿法
- 刮泡法
- 通便法
- 贴囟法
- 牛黄法
- 鞠养以防其疾四
- 辨小儿寿夭
- 辨小儿形色
- 辨小儿脉息
- 辨小儿脉证治
- 五脏证治总论
- 肝脏证治
- 心脏证治
- 脾脏证治
- 肺脏证治
- 肾脏证治
- 卷之二
- 胎疾
- 脐风证治
- 变蒸证治
- 急慢惊风
- 惊风总论
- 搐后余症
- 痫
- 惊风诸证
- 卷之三
- 冶诸热证
- 调理脾胃
- 感冒四气
- 中湿
- 咳嗽喘各色证治
- 喘
- 诸疳
- 霍乱
- 呕吐
- 伤食证治
- 积聚证治
- 泄泻证治
- 痢疾证治
- 卷之四
- 疟疾
- 肿病证治
- 腹胀
- 黄疸
- 腹痛
- 癖病
- 虫痛
- 癫疝
- 啼哭
- 夜啼
- 惊啼
- 诸汗
- 大小便病
- 治小便
- 治大便
- 小儿目病
- 治鼻
- 头病
- 面部
- 附录医案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