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遗》云∶两曲 ,膀肚下内外两踝前,有廉刃两边,为里外廉。上结痈肿,此处近骨难瘥。宜用收毒散外贴四畔,中心即用活血肉药贴,无害。 或问∶足内外 生疮,连年不已何如?曰∶此由湿热下注,瘀血凝滞于经络,以致肌内紫黑,痒痛不时,女人名为裙风裤口疮,即 疮也,最难克效。盖以裙扇地,风湿盛故也,宜服独活寄生汤、防风通圣散加牛膝、木瓜、防己,外用隔纸膏,或制女贞叶贴之。
〔薛〕 疮生于两 ,初起赤肿,久而腐溃,或浸淫搔痒,破而脓水淋漓。盖因饮食起居,亏损肝肾,或因阴火下流,外邪相搏而致。外 属足三阳湿热可治。内 属足三阴虚热难治,若初起恶寒壮热,肿 作痛者属湿热,用槟苏败毒散。若漫肿作痛,或不肿不痛者属阴虚,用补阴八珍汤。若脓水淋漓,体倦食少,内热口干者属脾虚,用补中益气加茯苓、酒炒白芍药。若午后热,或作痛,头目不清者属阴火,前汤加酒炒黑黄柏,及六味地黄丸。若午后发热,至子时分方止是血虚,前汤加芎、归、熟地。若郁结伤脾而甚,用归脾汤加柴胡、山栀。若怒动肝火而甚,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山栀、黄芩。内热口干,肢体倦怠,或痰涎上升,或口舌生疮,属脾肾虚热,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若患处黑黯,肢体畏寒,饮食少思,或脾肾虚败,用八味丸。或误用攻伐,复损胃气,绝其化源,治亦难矣。 鸿胪翟少溪,两 生疮,渐至遍身,发热吐痰,口燥咽干,盗汗心烦,溺赤足热,日晡益甚,形体日瘦,此肾经虚火也。用六味丸,不月诸证悉退,三月元气平复。 一男子。左 肿,肉色如故,寒热恶心,饮食少思,此脾气不足而为外邪所感也,用六君加藿香、桔梗、川芎而寒热止,又用补中益气汤而肿痛消。陆懋诚,素因阴虚,过饮入房,发热腿痛似疮,用发表之剂,两腿肿黯,热气如雾,欲发痉,脉皆洪数,两尺尤大。余曰∶属足三阴虚,酒湿所乘,元气损而邪益甚耳。用十全大补加山药、山茱萸、附子,一剂脉证顿退,却去附子,又二剂全愈。 一男子先患两 ,后及遍身,生疮似疥非疥,时或脓水淋漓,两腿为甚,肢体倦怠,作痒烦热,年余不愈。余作肾经虚火,用加减八味丸而痊。
二妙丸 治下焦湿疮,(但是下焦有疮,皆可服。)潜行散末、苍术末各等分,炼蜜为丸,桐子大。
〔海〕黄 丸(《局方》) 治两 脚膝生疮,服此立安。
川乌头(炮,去皮脐) 川楝子 地龙(去土,炒) 香(炒) 杜蒺藜(炒,去刺) 赤小豆 防风(去芦) 黄 (锉,各一两) 乌药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下,盐汤亦得,妇人醋汤下,并空心服。
治 疮极妙 地骨皮一斤,黄柏皮二两,锉为粗末。用香油一斤半煎,滤过,药油六七两,入净松香二十两,黄丹二两,同煎,候黄丹微黑色,却入轻粉七角,光粉二角,煎法皆如煎膏法,用长条纸拖过,挂干用。若疮紫黑,先用三棱针去恶血,以冷水洗净,随疮大小,剪膏药掩上,用绢帛扎紧。俟一周时,再换膏药,换时须用冷水洗疮,不过数换,不问新久即愈。须忌日气、火气、阳气。倘换膏药再看,如有黑肿未尽,可再出血,以紫黑血尽为度。
治 疮,用糯米泔漱口过洗疮,拭干,却以地骨皮为细末;蜜调,敷疮上,又以油纸缚之。
〔丹〕 治 疮白胶香 黄柏 软石膏(另研,各一两) 青黛 龙骨(各半两)
上为细末。以香油调敷患处。
又方 用羯羊屎(二分),石膏(一分),赤石脂半分,为细末。香油和之,旧黑油伞纸作隔膏,缚之除根。
〔罗〕翠玉膏 治 疮。
沥青(一两) 黄蜡 铜绿(各二钱) 没药 乳香(各一钱)
上件,先将铜绿为细末,入香油调匀,又将黄蜡、沥青,火上溶开,次下油铜绿,火上搅匀,将没药等二味,旋旋入搅匀,用河水一碗,将药倾在内,用手扯拔匀,油纸裹,看疮大小,分大小块,口嚼捻成饼子,贴于疮上,纸封三日,易之。
〔丹〕 疮,用砂糖水煮冬青叶,三五沸涝起,石压干。将叶贴在疮口上,一日换二遍。脚痛成疮,水蓼煎汤,洗疮候干自安。
〔山〕 疮,用韭汁洗净拭干,锉虎骨敷上。
乳香散(郭氏) 治诸疳浸蚀,日久不愈,下注 疮,内外踝生疮,顽疮等证。
枯矾 白胶香 赤石脂(各半两) 黄丹 乳香 没药(各三钱) 轻粉(二钱)
上为细末。加麝些小,如疮湿干上,干则香油调敷。
轻粉散(郭氏) 治下注疳疮,蚀臭腐烂疼痛,不可忍者。
黄柏(蜜炙) 密陀僧 黄丹 高末茶 乳香(各三钱) 轻粉(一钱半) 麝香(少许)。
上为末。用葱汤洗疮,次贴此药,兼治小儿疳疮。
治 疮方
鼠粪 苦参 桃枝 杉树刺 柳枝 松枝 麸酱 鸡子壳 皂角 雀粪 芍药 木绵子 芝麻 桑枝 蛇壳 锅底煤 杜当归须(各四钱) 松明(不拘多少)
上为细末。先将松明捶碎,和诸药于瓦铫中,掘一地坑,将药铫安坑中,四围用火熬熔,取出再研,令匀,敷疮自然痊可。忌一切发气、热物。
隔纸膏 治内、外 疮。
当归 白芷 黄连 五倍子 雄黄 没药 血竭 海螵蛸 白芨 白蔹 黄柏 浓朴(以上各半两) 黄丹(六钱) 乳香(研,二钱半) 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研匀。用清油调成膏,用油纸贴药敷疮上,绢帛缚定。有脓水解开,刮去不洁,再贴药,如此数次即愈。须先用烧盐汤洗净,片帛拭干,待片时,水气干,然后贴药。
治赚疮久不愈龙骨(二钱半) 轻粉(少许) 槟榔(半两) 乳香 没药(各一钱) 干猪粪(半两,烧存性)
上为细末。先以烧盐汤洗疮,以软绢帛拭干,清油调敷;疮湿则干掺之。
治 疮下注白石脂 龙骨(各半两) 白矾(一两,枯) 五倍子(二两,烧存性) 黄丹(三钱,飞) 雄黄(少许)
上为细末。先将葱盐汤,洗疮见赤肉。然后将前药敷疮上,用药如法。浓者却用帛子缚者,不要动,直候干,自脱去疮皮。
治 疮黄丹 轻粉 白芨 樟脑 败船灰(各等分)
上研细末,以桐油调成膏,摊在油纸袋内。先煎温葱汤洗净,以帛拭干,将药置疮上,扎住。用了一面,番转如前洗贴。一方,无轻粉,若用粪船灰亦妙。
治 疮方 詹武子年三十时,曾患此,用之屡效。
白芨 白蔹 黄柏 黄丹(另研,各等分)
上为极细末。入轻粉些少,研匀,以炼蜜和成剂,捏作饼贴疮上,深者填满,以帛片包扎,一日一换,后来疮渐干,或有裂处,只须干掺,以瘥为度。
治血住脚桑树菰 牛屎菰(又名锻石菰,生地上,如有石成块者碎,其中有灰起) 肥株树菰 胎发(男用男,女用女,三个)
上将三菰焙干,各五钱;胎发烧灰存性,三钱,并为细末,研匀。湿则干掺,干则清麻油调涂。
治 疮方冬青叶 腊猪胆 百草霜(二味和匀)
上将冬青叶,与本人嚼烂,先以葱椒洗净疮口,以胆霜敷后,却敷嚼叶在上,三四次即可。
奇妙栀子散 治远年日久,内外 疮。
山栀子(不拘多少,烧作灰,研为细末) 乳香(另研,各半钱) 轻粉(少许)
上研匀,以瓷器盛。每用时,先以葱白、花椒煎汤,洗净疮稍歇;再以温浆水,又洗一次.候恶水去尽,再将白水煎百沸,候温再洗。但疮口无脓水血丝,清水各尽,又用粉帛片拭干,然后敷药。如干者香油调敷,湿者干掺,但将疮口实满,软绢帛护之。坚硬不作脓者,未可用。肿如软有脓者,根据前法再洗后,敷贴之,三二次即愈。乃一药二洗之功也。
治 疮方 先以葱白、浆水熬汤,洗净疮口,拭干,徐以轻粉未,掺上疮口,却用五灵脂、黄柏各等分,碾细末,凉水调敷疮上,纸盖定,三五次即平复。
- 自序
- 卷之一
- 痈疽之源(一)
- 痈疽之别(二)
- 脉法(三)
- 分经络(四)
- 善恶(五)
- 虚实(六)
- 内消(七)
- 内托(八)
- 灸(九)
- 针烙(十)
- 砭镰(十一)
- 敷贴(十二)
- 淋洗(十三)
- 将护(十四)
- 禁忌(十五)
- 肿疡(十六
- 发表
- 辛凉解表
- 辛平解表
- 辛温解表
- 辛热解表
- 攻里
- 发表攻里
- 半表半里
- 内托
- 内消
- 敷贴温药
- 敷贴热药
- 敷贴凉药
- 点药
- 灸法
- 砭法
- 卷之二
- 溃疡
- 大法
- 辨脓
- 取脓
- 发表
- 攻里
- 清热
- 已寒
- 补虚
- 作痛
- 发热
- 恶寒
- 呕逆
- 禁忌
- 追蚀脓蠹
- 去死肉
- 搜脓
- 膏药
- 膏药
- 收口
- 久漏疮
- 痈疽所兼诸证
- 渴
- 呕
- 痛
- 出血
- 疮僵肉
- 疮挛急牵阴入腹
- 咽喉口舌生疮
- 大便秘结
- 大便泻利
- 小便淋闷频数
- 头痛眩晕
- 烦躁
- 自汗盗汗
- 多痰
- 喘急
- 胸痞
- 目斜视上
- 四肢沉重
- 寒热往来
- 厥逆
- 面目浮肿
- 阳气脱陷
- 内痈
- 肺痈
- 肠痈
- 胃脘痈
- 心痈
- 肾痈
- 疔疮
- 发表
- 攻里
- 表里
- 消瘴解毒
- 托里
- 外治
- 入腹
- 走黄
- 危困
- 内疔
- 卷之三
- 痈疽部分
- 痈疽部分·头部(一)
- 百会疽
- 顶门痈
- 额疽
- 太阳疽
- 鬓疽
- 发际疮
- 癞头疮
- 脑疽
- 痈疽部分·面部(二)
- 发眉
- 目疡
- 鼻疽
- 发髭
- 颧疡
- 颊疡
- 发颐(腮)
- 面疮
- 牙叉发
- 承浆痈
- 痈疽部分·耳部(三)
- 耳发
- 耳内疮
- 耳根毒
- 耳后疽(参发颐)
- 总论
- 痈疽部分·口齿部(四)
- 口疮
- 牙痈
- 骨槽风
- 上痈
- 唇疮
- 痈疽部分·项部(五)
- 百脉疽
- 项痈
- 项中疽
- 天柱疽
- 杼疽(参耳后)
- 夹喉疽
- 结喉痈
- 瘰马刀
- 痈疽部分·肩部(六)
- 肩疽
- 肩胛疽
- 左右串
- 缺盆疽
- 肩后疽
- 过肩疽
- 痈
- 腋发
- 夹肢痈
- 痈疽部分·臂部(七)
- 臂痈
- 肘痈(俗名病藕节。)
- 痈(俗名病藕包。)
- 痈疽部分·手部(八)
- 手发背(俗名蜘蛛背。)
- 手心毒
- 虎口疽
- 腕痈
- 手大指疽
- 天蛇头
- 手指节发
- 代指
- 痈疽部分·胸部(九)
- 井疽
- 甘疽
- 膻中疽
- 脾发疽
- 乳痈乳岩
- 卷之四
- 痈疽部分·胁部(十)
- 胁疽
- 内发丹毒
- 痈疽部分·腹部(十一)
- 脐上疽
- 脐痈
- 小腹疽
- 总论
- 痈疽部分·背部(十二)
- 发背
- 痈疽部分·腰部(十三)
- 腰疽
- 缠腰火丹
- 痈疽部分·下部(十四)
- 便毒
- 毛际疡
- 囊痈
- 阴疮
- 妇人阴疮
- 穿裆发锐疽涌泉疽
- 臀痈
- 悬痈
- 痈疽部分·股部(十五)
- 股阴疽
- 股阳疽
- 附骨疽
- 腿游风
- 委中毒
- 痈疽部分·膝部(十六)
- 鹤膝风
- 痈疽部分·胫部(十七)
- 胫疽
- 胫阴痈
- 三里发
- 接骨发
- 骗马坠
- 青蛇便
- 瓜藤缠
- 湿毒流注
- 下注疮
- 内踝疽
- 外踝疽
- 多骨疽(别见)
- 腓发
- 疮
- 肾风疮
- 风疽
- 痈疽部分·足部(十八)
- 脚发
- 脱疽
- 香港脚疮
- 甲疽(嵌甲)
- 脚指缝烂疮
- 足跗发
- 足跗发
- 足心痈
- 肉刺
- 卷之五
- 诸肿
- 石痈、石疽
- 瘭疽(风疽)
- 反花疮
- 多骨疽
- 时毒
- 流注
- 杨梅疮
- 恶疮
- 丹毒
- 赤白游风
- 紫白癜风
- 乌白癞
- 瘾疹
- 疥癣
- 疥
- 癣
- 浸淫疮
- 天泡疮
- 痤
- 热疮痱子
- 卷之五
- 结核
- 瘿瘤
- 疣
- 痣
- 手足皴裂
- 冻疮
- 漆疮
- 发痉
- 类破伤风
- 水入疮
- 马汗入疮
- 跌扑伤损
- 瘀血停积论
- 亡血过多论
- 脉法
- 治法
- 头目鼻耳伤
- 舌唇口喉齿腮伤
- 颈骨肩胛胁肋伤
- 手伤
- 胸腹伤
- 腰臀股膝伤
- 脚伤
- 背脊骨伤
- 阴囊阴门伤
- 筋骨伤
- 束缚敷贴用药
- 用药诀
- 十不治证
- 整骨麻药
- 外治方药
- 内服方药
- 金疮
- 箭头入肉
- 竹木刺针入肉
- 杖疮
- 薛氏分证主治大法
- 胁肋胀痛
- 腰脊痛
- 腹痛
- 小腹引阴茎作痛
- 肌肉间作痛
- 创口痛
- 瘀血作痛
- 血虚作痛
- 骨伤作痛
- 湿痰作痛
- 肝火作痛
- 青肿不消
- 腐肉不溃
- 新肉不生
- 出血
- 瘀血泛注
- 昏愦
- 眩晕
- 烦躁
- 发热
- 阳气脱陷
- 胸腹痛闷
- 作呕
- 呕吐黑血
- 喘咳
- 作渴
- 大便秘结
- 手足伤损
- 手足疼痛
- 破伤风
- 发痉
- 行气之非
- 下血之非
- 寒药之非
- 不砭之非
- 不补之非
- 汤火疮(灸疮)
- 诸虫兽螫伤
- 通治
- 毒蛇咬
- 蜈蚣咬
- 蠼伤
- 蝎螫
- 蜂螫
- 蜘蛛咬
- 刺毛虫伤
- 蚯蚓伤
- 蝼蛄咬
- 蚕咬
- 犬咬
- 癫犬咬
- 马咬
- 鼠咬
- 人咬
- 虎咬
- 熊咬
- 驴涎马汗疮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