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院使云∶未溃之际,憎寒壮热,狂言妄语,如见鬼神,脓去已多而大热不休者,似为难治。盖毒之得脓,犹伤寒表证之得汗,汗已而反太热,则为坏伤寒矣。又云∶患痈毒人,脓血已溃,所去过多,津液枯渴。多病于渴,纵有发热躁扰等证,不可以治,宜用益荣生津之剂,若大热不止者,难疗。脉浮或弱而热,或恶寒者,阳气虚也,宜补气,(补中益气汤。)脉涩而热者,血虚也,宜补血,(四物汤,人参养荣汤,圣愈汤。) 午前热,补气为主,(四君子汤,黄 六一汤。) 午后热,补血为主,(四物汤,圣愈汤。) 脉浮数发热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脉沉数发热而痛者,邪在内也,宜下之。
〔薛〕 疮疡,发热烦躁,或出血过多,或溃脓大泄,或汗多亡阳,或下多亡阴,以致阴血耗散,阳无所根据,浮散于肌表之间而非火也。若发热无寐,血虚也,用圣愈汤。兼汗不止气虚也,急用独参汤。发热烦躁,肉 筋惕,气血虚也,用八珍汤。大渴面赤,脉洪大而虚,阴虚发热也,用当归补血汤。肢体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阴盛发躁也,用四君加姜附。东垣云∶昼发热而夜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安静而夜发热,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如昼夜俱发热者,重阳无阴也。当峻补其阴,治者详之。
托里消毒散加减法∶头痛发热,邪在表也,本方加川芎、羌活。若外邪在表,而元气实者,暂用人参败毒散。头痛恶寒,表虚也,去金银花 连翘二味,倍参 。发热饮冷便秘,内热也,去参 、归术,加大黄。发热饮热便秘,内虚也,去二味,加参 、归术。面目赤色,烦热作渴,脉大而虚,血脱发躁也,去连翘、金银花、白芷三味,倍黄、当归。如不应,暂用当归补血汤。身热恶衣,欲投于水,脉沉微细,气脱发躁也,去三味,加肉桂、附子。如不应,暂用附子理中汤。若妇人劳役恚怒,或适经行,发热谵语,或夜间热甚,病在血分也,去三味,加生地黄、牡丹皮、柴胡。如不应,暂用加味四物汤。
一男子,脓熟不溃,微痛少食,倦怠发热,予为针之,脓涌出,热益甚,乃虚故也,急以人参黄 汤二剂,热愈甚,此药力尚未及也。又二剂果应,再以当归补血汤数剂而痊。东垣云∶发热恶热,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脉洪大,按之无力,或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躁,宜当归补血汤主之。
一儒者,患流注,发热作渴,头痛自汗,脉洪大,按之无力,此气血虚寒也,用十全大补,加麦门、五味治之,其症益甚,仍用前药加附子一钱,四剂诸证悉退,却去附子,加肉桂二十余剂,气血渐复。又因劳心发热恶寒,饮食减少,此脾胃复伤,元气下陷,用补中益气加附子一钱,二剂热止食进,仍用大补元气而安。后因考试不利,怀抱不舒,更兼劳役,饮食日少,形气日衰,吐痰作渴,头痛恶寒,或热来复去,或不时而动,仍用补中益气数剂,诸症渐愈,元气渐复,乃去附于,再加肉桂五分,百余剂而愈。一男子背疮不敛,小便赤涩, 肿发热,口干体倦,脉洪数而无力,用参 、归术、熟地,芎 、陈皮、麦门、五味、炙草、肉桂,以补元气,引火归经,脉症益甚,此药力未能及也,再剂顿退,却去肉桂,又数剂而愈。此症因前失补元气故耳。操江,五都宪,背疮愈后大热,误为热火,用苦寒药一盅,寒热益甚,欲冷水浴身,脉浮大,按之全无。余曰∶此阳气虚浮于肌表,无根之火也,急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剂即愈。
外舅于见,素膏粱浓味,四十三岁,疽发于背,疡医投五香汤,躁热欲狂。予固沮之,而后已溃,后平静一日,热复大作,五六日益甚,脉洪数无伦,医皆以为虚,宜补。
予私计,膏粱之变,重以五香之热,当治以苦寒,且大便不行数日矣。盖下之,以泄其毒乎!乃研石膏末两许,知母二三钱,甘草一钱,黄栝蒌一枚和仁,捣碎,为一剂,命僮炽炭注水而自煎之。医夏生,苦口力谏,以隆冬溃疡,无用白虎法。余故复加石膏两许,而置大黄片五钱于袖中,汤既沸,则以袖笼药铫,若为移远火者,而潜下大黄于铫中,时妻叔二三辈,皆环炉坐,注目而视不觉也。夏生语于声甫,饮是药必死,别去。声甫以告余,哂之。药成持以饮外舅,少顷,大便下结粪及食物未化者,满行清中,热退身凉,乃以四君子汤调之,月余而平。先是每旦诊脉,皆言不思食,食少而疮大,去死肉多,自虑何以生肌敛口乎?予信之,初意其便溺阻隔而漫下之,亦不知为伤食发热也,夏生愧甚,遂从去。
黄 散 治痈溃后,补虚去客热。
黄 石膏(各二两) 知母 麦门冬(去心)
白芍药 白茯苓 桂心 熟地黄 人参(去芦) 川升麻(各一两) 甘草(炙,微赤,半两)
上锉碎。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
当归补血汤 治疮疡溃后,气血俱虚,肌热躁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脉虚血虚也,若误服白虎汤必死,宜此主之。
黄 (炙,一两) 当归(酒拌,三钱)
作一剂。水一盅半。煎六分服。
沉香散 治痈脓溃已绝,肌肉内虚,尚有余热。
沉香(锉) 柴胡(去苗) 黄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白术(七钱半) 熟地黄(二两)黄芩 栝蒌根 甘草(生锉,各半两)
上锉。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竹叶二七片,小麦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加味逍遥散 治肝脾血虚,内热发热,或遍身瘙痒寒热,或肢体作痛,头目昏重,或怔忡颊赤,口燥咽干,或发热盗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疮,耳内作痛,或胸乳腹胀,小便欠利。
甘草(炙) 当归 芍药(酒炒) 茯苓 白术(炒) 柴胡(各一钱) 牡丹皮 山栀(炒,各七分)
上水煎服。
栀子黄芩汤 治发背、痈疽溃后,因饮食有伤,调摄不到,发热不住,用以退热。
漏芦 连翘 山栀仁 黄芩(去心) 防风 石韦(如无有,以桑白皮代) 生甘草 生犀角(屑) 人参 苦参(各去芦) 茯苓(去皮,各二钱半) 生黄 (一两,去叉芦)
上为粗末。每服四大钱,水一盅,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 自序
- 卷之一
- 痈疽之源(一)
- 痈疽之别(二)
- 脉法(三)
- 分经络(四)
- 善恶(五)
- 虚实(六)
- 内消(七)
- 内托(八)
- 灸(九)
- 针烙(十)
- 砭镰(十一)
- 敷贴(十二)
- 淋洗(十三)
- 将护(十四)
- 禁忌(十五)
- 肿疡(十六
- 发表
- 辛凉解表
- 辛平解表
- 辛温解表
- 辛热解表
- 攻里
- 发表攻里
- 半表半里
- 内托
- 内消
- 敷贴温药
- 敷贴热药
- 敷贴凉药
- 点药
- 灸法
- 砭法
- 卷之二
- 溃疡
- 大法
- 辨脓
- 取脓
- 发表
- 攻里
- 清热
- 已寒
- 补虚
- 作痛
- 发热
- 恶寒
- 呕逆
- 禁忌
- 追蚀脓蠹
- 去死肉
- 搜脓
- 膏药
- 膏药
- 收口
- 久漏疮
- 痈疽所兼诸证
- 渴
- 呕
- 痛
- 出血
- 疮僵肉
- 疮挛急牵阴入腹
- 咽喉口舌生疮
- 大便秘结
- 大便泻利
- 小便淋闷频数
- 头痛眩晕
- 烦躁
- 自汗盗汗
- 多痰
- 喘急
- 胸痞
- 目斜视上
- 四肢沉重
- 寒热往来
- 厥逆
- 面目浮肿
- 阳气脱陷
- 内痈
- 肺痈
- 肠痈
- 胃脘痈
- 心痈
- 肾痈
- 疔疮
- 发表
- 攻里
- 表里
- 消瘴解毒
- 托里
- 外治
- 入腹
- 走黄
- 危困
- 内疔
- 卷之三
- 痈疽部分
- 痈疽部分·头部(一)
- 百会疽
- 顶门痈
- 额疽
- 太阳疽
- 鬓疽
- 发际疮
- 癞头疮
- 脑疽
- 痈疽部分·面部(二)
- 发眉
- 目疡
- 鼻疽
- 发髭
- 颧疡
- 颊疡
- 发颐(腮)
- 面疮
- 牙叉发
- 承浆痈
- 痈疽部分·耳部(三)
- 耳发
- 耳内疮
- 耳根毒
- 耳后疽(参发颐)
- 总论
- 痈疽部分·口齿部(四)
- 口疮
- 牙痈
- 骨槽风
- 上痈
- 唇疮
- 痈疽部分·项部(五)
- 百脉疽
- 项痈
- 项中疽
- 天柱疽
- 杼疽(参耳后)
- 夹喉疽
- 结喉痈
- 瘰马刀
- 痈疽部分·肩部(六)
- 肩疽
- 肩胛疽
- 左右串
- 缺盆疽
- 肩后疽
- 过肩疽
- 痈
- 腋发
- 夹肢痈
- 痈疽部分·臂部(七)
- 臂痈
- 肘痈(俗名病藕节。)
- 痈(俗名病藕包。)
- 痈疽部分·手部(八)
- 手发背(俗名蜘蛛背。)
- 手心毒
- 虎口疽
- 腕痈
- 手大指疽
- 天蛇头
- 手指节发
- 代指
- 痈疽部分·胸部(九)
- 井疽
- 甘疽
- 膻中疽
- 脾发疽
- 乳痈乳岩
- 卷之四
- 痈疽部分·胁部(十)
- 胁疽
- 内发丹毒
- 痈疽部分·腹部(十一)
- 脐上疽
- 脐痈
- 小腹疽
- 总论
- 痈疽部分·背部(十二)
- 发背
- 痈疽部分·腰部(十三)
- 腰疽
- 缠腰火丹
- 痈疽部分·下部(十四)
- 便毒
- 毛际疡
- 囊痈
- 阴疮
- 妇人阴疮
- 穿裆发锐疽涌泉疽
- 臀痈
- 悬痈
- 痈疽部分·股部(十五)
- 股阴疽
- 股阳疽
- 附骨疽
- 腿游风
- 委中毒
- 痈疽部分·膝部(十六)
- 鹤膝风
- 痈疽部分·胫部(十七)
- 胫疽
- 胫阴痈
- 三里发
- 接骨发
- 骗马坠
- 青蛇便
- 瓜藤缠
- 湿毒流注
- 下注疮
- 内踝疽
- 外踝疽
- 多骨疽(别见)
- 腓发
- 疮
- 肾风疮
- 风疽
- 痈疽部分·足部(十八)
- 脚发
- 脱疽
- 香港脚疮
- 甲疽(嵌甲)
- 脚指缝烂疮
- 足跗发
- 足跗发
- 足心痈
- 肉刺
- 卷之五
- 诸肿
- 石痈、石疽
- 瘭疽(风疽)
- 反花疮
- 多骨疽
- 时毒
- 流注
- 杨梅疮
- 恶疮
- 丹毒
- 赤白游风
- 紫白癜风
- 乌白癞
- 瘾疹
- 疥癣
- 疥
- 癣
- 浸淫疮
- 天泡疮
- 痤
- 热疮痱子
- 卷之五
- 结核
- 瘿瘤
- 疣
- 痣
- 手足皴裂
- 冻疮
- 漆疮
- 发痉
- 类破伤风
- 水入疮
- 马汗入疮
- 跌扑伤损
- 瘀血停积论
- 亡血过多论
- 脉法
- 治法
- 头目鼻耳伤
- 舌唇口喉齿腮伤
- 颈骨肩胛胁肋伤
- 手伤
- 胸腹伤
- 腰臀股膝伤
- 脚伤
- 背脊骨伤
- 阴囊阴门伤
- 筋骨伤
- 束缚敷贴用药
- 用药诀
- 十不治证
- 整骨麻药
- 外治方药
- 内服方药
- 金疮
- 箭头入肉
- 竹木刺针入肉
- 杖疮
- 薛氏分证主治大法
- 胁肋胀痛
- 腰脊痛
- 腹痛
- 小腹引阴茎作痛
- 肌肉间作痛
- 创口痛
- 瘀血作痛
- 血虚作痛
- 骨伤作痛
- 湿痰作痛
- 肝火作痛
- 青肿不消
- 腐肉不溃
- 新肉不生
- 出血
- 瘀血泛注
- 昏愦
- 眩晕
- 烦躁
- 发热
- 阳气脱陷
- 胸腹痛闷
- 作呕
- 呕吐黑血
- 喘咳
- 作渴
- 大便秘结
- 手足伤损
- 手足疼痛
- 破伤风
- 发痉
- 行气之非
- 下血之非
- 寒药之非
- 不砭之非
- 不补之非
- 汤火疮(灸疮)
- 诸虫兽螫伤
- 通治
- 毒蛇咬
- 蜈蚣咬
- 蠼伤
- 蝎螫
- 蜂螫
- 蜘蛛咬
- 刺毛虫伤
- 蚯蚓伤
- 蝼蛄咬
- 蚕咬
- 犬咬
- 癫犬咬
- 马咬
- 鼠咬
- 人咬
- 虎咬
- 熊咬
- 驴涎马汗疮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