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音休,俗呼鸡眼子,是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虚则生疣,小者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肘后方》手足生疣目,盐敷之,舌舐之,只三次瘥, 初虞世方,用鸡胃中食揩疣上,揩余者,以石压之验。 鬼馒头尖上掐破,有白汁出,频拭之佳。
〔薛〕 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盖肝热水涸,肾气不荣,故精亡而筋挛也,宜以地黄丸,滋肾水以生肝血为善。若用蛛丝缠,螳螂蚀,着艾灸,必多致误。大抵此症与血燥结核相同,故外用腐蚀等法,内服燥血消毒,则精血愈虚,肝筋受伤,疮口翻突开张,卒成败症。府庠朱宏仁,年二十,右手背近中指患五疣,中一大者如黄豆,余皆如聚黍,拔之如丝长三四寸许,此血燥筋缩,用清肝益荣汤五十余剂而愈。 府庠沈姬文,幼啮指甲,及长不能自禁。予曰∶此肝火血燥也,又颈侧常生小疣子,屡散屡发,又臂生一块,如绿豆大,若触碎如断束缕,扯之则长,纵之则缩,后两鬓发白点,求治。予曰∶子素肝病,此部亦属肝胆经也。夫爪为筋之余,胆行人身之侧,正与啮爪、生疣等症相应,须滋补肾水,以生肝胆则诸病自愈矣,乃与六味地黄丸服之,二年白点自退,疣亦不生。 一男子脸患疣,初如赤椹,杂用敷贴之药,翻张如菌;又用腐蚀, 大如瘤,此足三阴经虚证悉具。治以补脾肺。生肝肾等剂而寻愈。
一男子,小腹中一块,不时攻痛,或用行气、化痰等药,不应。尤以为血鳖,服行气,逐血之剂,后手背结一疣子,渐长寸许形如鳖状,肢节间如豆大者甚多,彼泥鳖生子发于外,亦用行血,虚证悉至,左尺洪数、关脉洪数弦。予以为肾水不能生肝木,以致肝火血燥而筋挛,用六味地黄丸,生肾水滋肝血三月余,诸证悉愈。 一男子因劳役过度,面色青黑,发热咳嗽,面生疣子,腹内一块,攻上攻下作痛,口干小便秘涩,服消克之药愈甚。察其脉,左右关俱弦洪,元气弱甚,此肝脾受病而筋挛也,投以加味消遥散,合地黄丸料,元气遂复。若误以为血鳖之类消之,必致不起。 一男子素膏粱醇酒,先便血便结,惊悸少寐,后肛门周生小颗,如疣子,如鼠乳,大小不一,用清热消毒等药,半载之间腿内股亦然,又用化痰之药,寒热吐痰,颈间俱作。肝肾脉浮数,按之而弱,予以为足三阴经血虚火炽,法当滋化源。彼不信,别服四物黄柏知母之类,诸症蜂起,此胃气复伤,各经俱病也,先用补中益气汤三十余剂,诸症渐愈,乃朝用前汤,夕用八珍汤,又各五十余剂,诸症寻愈;于是夕改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又半载诸症悉愈。 一妇人,左手背并次指患五六枚如熟椹,内热晡热,月经素不及期。予曰∶此因肝脾血虚而有热也,当调补二经,使阴血生而诸症自愈,不信。乃用艾灸,手肿胀发热,手指皆挛,两胁、项及胸乳间,皆患疣,经行无期。予用加味逍遥散,少加炒黑黄连,数剂渐愈,乃去黄连,更佐以归脾汤,其患渐愈。又百余剂经行如期,再用地黄丸三料而痊。 一妇人小腹内一块,或时上攻,或时下坠,寒热胸痞,小便淋漓,或用行气化痰等剂,前证愈甚,月经两月余而一行,或以为内有肉鳖,啖饮其血而经不行,服驱逐之剂下血甚多,两手背结一疣如大豆许,两月渐长寸许,又两月余又患数枚,疑以鳖子行于外,仍行驱逐,两耳下各患肿,又疑为疮毒。予曰∶此属肝火血燥也,用加味逍遥、加味归脾二药兼服,佐以六味丸,三月余而愈。 一妇人患之,用蛛丝缠、芫花线、螳螂啖、毒药蚀、着艾灸,大溃肿痛,发热出血。予曰∶此阴血虚也,不信。仍服降火之药而殁。
- 自序
- 卷之一
- 痈疽之源(一)
- 痈疽之别(二)
- 脉法(三)
- 分经络(四)
- 善恶(五)
- 虚实(六)
- 内消(七)
- 内托(八)
- 灸(九)
- 针烙(十)
- 砭镰(十一)
- 敷贴(十二)
- 淋洗(十三)
- 将护(十四)
- 禁忌(十五)
- 肿疡(十六
- 发表
- 辛凉解表
- 辛平解表
- 辛温解表
- 辛热解表
- 攻里
- 发表攻里
- 半表半里
- 内托
- 内消
- 敷贴温药
- 敷贴热药
- 敷贴凉药
- 点药
- 灸法
- 砭法
- 卷之二
- 溃疡
- 大法
- 辨脓
- 取脓
- 发表
- 攻里
- 清热
- 已寒
- 补虚
- 作痛
- 发热
- 恶寒
- 呕逆
- 禁忌
- 追蚀脓蠹
- 去死肉
- 搜脓
- 膏药
- 膏药
- 收口
- 久漏疮
- 痈疽所兼诸证
- 渴
- 呕
- 痛
- 出血
- 疮僵肉
- 疮挛急牵阴入腹
- 咽喉口舌生疮
- 大便秘结
- 大便泻利
- 小便淋闷频数
- 头痛眩晕
- 烦躁
- 自汗盗汗
- 多痰
- 喘急
- 胸痞
- 目斜视上
- 四肢沉重
- 寒热往来
- 厥逆
- 面目浮肿
- 阳气脱陷
- 内痈
- 肺痈
- 肠痈
- 胃脘痈
- 心痈
- 肾痈
- 疔疮
- 发表
- 攻里
- 表里
- 消瘴解毒
- 托里
- 外治
- 入腹
- 走黄
- 危困
- 内疔
- 卷之三
- 痈疽部分
- 痈疽部分·头部(一)
- 百会疽
- 顶门痈
- 额疽
- 太阳疽
- 鬓疽
- 发际疮
- 癞头疮
- 脑疽
- 痈疽部分·面部(二)
- 发眉
- 目疡
- 鼻疽
- 发髭
- 颧疡
- 颊疡
- 发颐(腮)
- 面疮
- 牙叉发
- 承浆痈
- 痈疽部分·耳部(三)
- 耳发
- 耳内疮
- 耳根毒
- 耳后疽(参发颐)
- 总论
- 痈疽部分·口齿部(四)
- 口疮
- 牙痈
- 骨槽风
- 上痈
- 唇疮
- 痈疽部分·项部(五)
- 百脉疽
- 项痈
- 项中疽
- 天柱疽
- 杼疽(参耳后)
- 夹喉疽
- 结喉痈
- 瘰马刀
- 痈疽部分·肩部(六)
- 肩疽
- 肩胛疽
- 左右串
- 缺盆疽
- 肩后疽
- 过肩疽
- 痈
- 腋发
- 夹肢痈
- 痈疽部分·臂部(七)
- 臂痈
- 肘痈(俗名病藕节。)
- 痈(俗名病藕包。)
- 痈疽部分·手部(八)
- 手发背(俗名蜘蛛背。)
- 手心毒
- 虎口疽
- 腕痈
- 手大指疽
- 天蛇头
- 手指节发
- 代指
- 痈疽部分·胸部(九)
- 井疽
- 甘疽
- 膻中疽
- 脾发疽
- 乳痈乳岩
- 卷之四
- 痈疽部分·胁部(十)
- 胁疽
- 内发丹毒
- 痈疽部分·腹部(十一)
- 脐上疽
- 脐痈
- 小腹疽
- 总论
- 痈疽部分·背部(十二)
- 发背
- 痈疽部分·腰部(十三)
- 腰疽
- 缠腰火丹
- 痈疽部分·下部(十四)
- 便毒
- 毛际疡
- 囊痈
- 阴疮
- 妇人阴疮
- 穿裆发锐疽涌泉疽
- 臀痈
- 悬痈
- 痈疽部分·股部(十五)
- 股阴疽
- 股阳疽
- 附骨疽
- 腿游风
- 委中毒
- 痈疽部分·膝部(十六)
- 鹤膝风
- 痈疽部分·胫部(十七)
- 胫疽
- 胫阴痈
- 三里发
- 接骨发
- 骗马坠
- 青蛇便
- 瓜藤缠
- 湿毒流注
- 下注疮
- 内踝疽
- 外踝疽
- 多骨疽(别见)
- 腓发
- 疮
- 肾风疮
- 风疽
- 痈疽部分·足部(十八)
- 脚发
- 脱疽
- 香港脚疮
- 甲疽(嵌甲)
- 脚指缝烂疮
- 足跗发
- 足跗发
- 足心痈
- 肉刺
- 卷之五
- 诸肿
- 石痈、石疽
- 瘭疽(风疽)
- 反花疮
- 多骨疽
- 时毒
- 流注
- 杨梅疮
- 恶疮
- 丹毒
- 赤白游风
- 紫白癜风
- 乌白癞
- 瘾疹
- 疥癣
- 疥
- 癣
- 浸淫疮
- 天泡疮
- 痤
- 热疮痱子
- 卷之五
- 结核
- 瘿瘤
- 疣
- 痣
- 手足皴裂
- 冻疮
- 漆疮
- 发痉
- 类破伤风
- 水入疮
- 马汗入疮
- 跌扑伤损
- 瘀血停积论
- 亡血过多论
- 脉法
- 治法
- 头目鼻耳伤
- 舌唇口喉齿腮伤
- 颈骨肩胛胁肋伤
- 手伤
- 胸腹伤
- 腰臀股膝伤
- 脚伤
- 背脊骨伤
- 阴囊阴门伤
- 筋骨伤
- 束缚敷贴用药
- 用药诀
- 十不治证
- 整骨麻药
- 外治方药
- 内服方药
- 金疮
- 箭头入肉
- 竹木刺针入肉
- 杖疮
- 薛氏分证主治大法
- 胁肋胀痛
- 腰脊痛
- 腹痛
- 小腹引阴茎作痛
- 肌肉间作痛
- 创口痛
- 瘀血作痛
- 血虚作痛
- 骨伤作痛
- 湿痰作痛
- 肝火作痛
- 青肿不消
- 腐肉不溃
- 新肉不生
- 出血
- 瘀血泛注
- 昏愦
- 眩晕
- 烦躁
- 发热
- 阳气脱陷
- 胸腹痛闷
- 作呕
- 呕吐黑血
- 喘咳
- 作渴
- 大便秘结
- 手足伤损
- 手足疼痛
- 破伤风
- 发痉
- 行气之非
- 下血之非
- 寒药之非
- 不砭之非
- 不补之非
- 汤火疮(灸疮)
- 诸虫兽螫伤
- 通治
- 毒蛇咬
- 蜈蚣咬
- 蠼伤
- 蝎螫
- 蜂螫
- 蜘蛛咬
- 刺毛虫伤
- 蚯蚓伤
- 蝼蛄咬
- 蚕咬
- 犬咬
- 癫犬咬
- 马咬
- 鼠咬
- 人咬
- 虎咬
- 熊咬
- 驴涎马汗疮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