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疑当作不汗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今人用此汤不根据此法故或效或不效)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虚其位以怀孕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 .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 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 皮开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二字有误)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淡.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 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 .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 焉.黄帝曰.少阴独无 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 者.(本如原道原毁之原是发明之义也)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小大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果果累也)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 .真气得居.黄帝曰. 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脏.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 .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
通篇笔致夭矫如神龙之蜿蜒空中.惜文义前后不相承理法无可揣摩.
- 卷一
-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
- 本输第二(法地)
- 小针解第三(法人)
-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法时)
- 卷二
- 根结第五(法音)
- 寿夭刚柔第六(法律)
- 官针第七(法星)
- 本神第八(法风)
- 终始第九(法野)
- 卷三
- 经脉第十
- 经别第十一
- 经水第十二
- 卷四
- 经筋第十三
- 骨度第十四
- 五十营第十五
- 营气第十六
- 脉度第十七
- 营卫生会第十八
- 四时气第十九
- 卷五
- 五邪第二十
- 寒热病第二十一
- 癫狂第二十二
- 热病第二十三
- 厥病第二十四
- 病本第二十五
- 杂病第二十六
- 周痹第二十七
- 口问第二十八
- 卷六
- 师传第二十九
- 决气第三十
- 肠胃第三十一
-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 海论第三十三
- 五乱第三十四
- 胀论第三十五
-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 血络论第三十九
- 阴阳清浊第四十
- 卷七
-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 病传第四十二
-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 外揣第四十五
- 五变第四十六
- 本藏第四十七
- 卷八
- 禁服第四十八
- 五色第四十九
- 论勇第五十
- 背第五十一
- 卫气第五十二
- 论痛第五十三
- 天年第五十四
- 逆顺第五十五
- 五味第五十六
- 卷九
- 水胀第五十七
- 贼风第五十八
-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 玉版第六十
- 五禁第六十一
- 动第六十二
- 五味论第六十三
-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 卷十
-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行针第六十七
- 上膈第六十八
-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 寒热第七十
- 邪客第七十一
- 通天第七十二
- 卷十一
- 官能第七十三
-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 卫气行第七十六
-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 卷十二
- 九针论第七十八
- 岁露论第七十九
- 大惑论第八十
- 痈疽第八十一
- 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