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内经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肾之合骨也,骨者髓之府。故嗜欲过伤,精髓耗惫,则必用补肾之剂以益之。凡病虚则补之,不必专用热药。若肾虚之证,尤当以益精髓为先,圣济经于阳剂刚胜,则曰天癸竭而营涸,盖谓是也。
治脏腑虚惫,腰脚痿弱,续筋骨,秘精髓,安魂魄,辟疫气,换肌壮阳益寿。玉霜丸方
龙骨(一斤粘舌者研如粉水飞三度晒干黑豆一斗内蒸一复时熟绢夹袋盛蒸了再晒干) 天雄(一十两长大者酒浸七日地坑内炭火半秤烧地坑赤速去炭火净扫以醋二升泼坑内候干乘热投天雄盆合土拥经宿去皮脐) 鹿茸(半斤麻茸连顶骨者炙去毛取三寸截断酒浸一复时慢火炙)菟丝子(五两酒浸一复时炊过焙别捣) 紫稍花(如无以木贼代) 牡蛎(浓者火 如粉各三两) 巴戟天(穿心者炒) 肉苁蓉(酒浸一复时批薄酒洗炙) 泽泻(洗净酒浸一宿炙) 牛膝(酒浸炙) 石斛(去根炙) 磁石(火醋淬七遍)丹砂(别研各二两) 韭子(微炒五两) 桂(去粗皮) 香子(炒各一两)
上一十六味,捣罗为末,炼蜜酒相半,和捣千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晚食前,温酒下三十丸,临卧冷酒下三十丸,相次更饮冷酒一杯投之。
补虚续绝,益精髓,治百病。地黄煎丸方
生地黄(七斤洗五遍取汁余滓更入酒二升同研更捩汁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 熟干地黄(焙) 生干地黄(焙各五两) 山芋(二两) 黄 (锉) 远志(去心) 五味子 牛膝(酒浸焙) 柏子仁 干枣肉(焙) 巴戟天(去心各一两) 干漆(三钱末酒炒烟尽) 枸杞子(去蒂)石菖蒲(九节者各二两) 桂(去粗皮半两)
上一十五味,除前膏外,捣罗为末,入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加至五十丸。
补益精髓,温中下气,安五脏,利腰脚,除膀胱 疝,脐胁冷气刺痛。补骨脂丸方
补骨脂(炒) 香子(炒) 槟榔(鸡心者锉) 葫芦巴 巴戟天(去心) 京三棱(湿纸裹煨令熟椎破) 楝实(去核麸炒) 青橘皮(汤浸去白各一两) 枳壳(去瓤麸炒) 木香 附子(炮裂去皮脐) 荜澄茄 荜茇 丁香 桂(去粗皮各三分)
上一十五味,除桂外,焙干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补虚,益精髓。地黄石斛丸方
生地黄(五斤研取汁银石器中熬去半入白蜜四两慢火熬成膏) 石斛(去根) 巴戟天(去心) 牛膝(去苗切酒浸焙) 肉苁蓉(酒浸去皴皮切焙) 桂(去粗皮) 补骨脂(炒) 鹿角胶(炒令燥) 菟丝子(酒浸别捣末) 木香 附子(炮裂去皮脐) 枸杞子(焙) 鹿茸(去毛酥炙各一两)
上一十三味,除膏外,捣罗为末,入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临卧温酒或盐汤下。
治五劳七伤,骨髓虚惫。覆盆子丸方
覆盆子(去梗) 巴戟天(去心) 五味子 桂(去粗皮) 山芋 鹿茸(去毛酥炙各半两)黄(锉) 牛膝(酒浸切焙) 熟干地黄(焙各一两) 远志(去心一分) 石斛(去根)肉苁蓉(酒浸去皴皮切焙各三分)
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三十丸。
壮元气,去风冷,益精髓,长肌肉。天雄石斛丸方
天雄(炮裂去皮脐) 石斛(去根) 肉苁蓉(酒浸去皴皮切焙) 牛膝(酒浸切焙) 独活(去芦头) 巴戟天(去心各一两) 桂(去粗皮) 补骨脂(炒各二两半) 生干地黄(焙三两半)
上九味,捣罗为末,腽肭脐三两细锉,以酒二升浸两宿。去筋膜,研取肉,布绞滤去滓。文武火煎膏,和前药末捣千百下,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二十丸,如药稠,更入熟蜜。
补不足,填精髓,除风变白。九仙丸方
生地黄(二十斤捣取汁) 生牛膝(十斤捣取汁) 生姜(三斤取汁) 巨胜子(甑内炊热曝干九遍汤浸去皮炒研) 菟丝子(酒浸三日水洗去浮者焙别取末) 杏仁(汤浸去尖双仁炒细研) 桃仁(汤煮去皮尖双仁炒细研) 蒺藜子(炒去角末各一升) 白蜜(一斤)
上九味,先将地黄汁量三升,入银石器中。浸到处刻记定,次入余地黄汁,慢火煎至刻处。次下牛膝汁,又煎至刻处。次下生姜汁,又煎至刻处。其火常令如鱼眼沸,次下杏仁桃仁末,次下巨胜末,次下蒺藜末,次下菟丝子末,次下白蜜。搅勿住手,候可丸,即捣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下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晚再服,百日后白发变黄。二百日后从黄变黑,诸风悉除,尤补腰肾,益气明目。
补下元,益精髓,去一切风冷。保寿太阳丹方
硫黄(光明者研两复时取末一十一两) 青盐(四两半研) 阳起石(别研如粉) 附子(炮裂去皮脐) 牛膝(酒浸切焙) 楮实 桂(去粗皮各三两)
上四味,将四味草药捣罗为末,与前三味研药同搅。再研匀,别取干姜六两细末,煮姜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
暖下元,益精髓,壮阳益气。巴戟天丸方
巴戟天(去心微炒) 山茱萸 龙骨(研如粉) 肉苁蓉(酒浸研如膏) 韭子(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补骨脂(炒) 香子(炒各二两)
上八味,除膏外,捣罗为末,渐次入苁蓉膏内研匀,炊枣肉,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盐汤或温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壮元气,益精髓,补虚损。金锁丸方
龙骨(一两茅香汤浴三遍研如面) 鸡头粉(三两) 沉香(锉) 山茱萸(酒浸取肉焙) 桂(去粗皮) 附子(炮裂去皮脐) 肉苁蓉(酒浸去皴皮切焙) 莲花蕊(七八月采干各二两)
上八味,捣罗为末,以金樱煎膏丸,如无即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
治肾寒羸瘦,生阳气,补精髓。鹿角霜丸方
鹿角霜 肉苁蓉(酒浸去皴皮切焙) 附子(炮裂去皮脐) 巴戟天(去心) 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各一两)
上五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
治精耗血少,阳气衰弱,调营卫,利腰脚。香茸丸方
鹿茸(去毛酒浸煮焙干一两) 麝香(细研一分) 山茱萸(去核焙干二两) 沉香(锉一钱)
上三味,捣罗为末,入麝香研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三十丸。
补精血。楮实丸方
楮实(半斤淘炒) 山芋(四两) 桑螵蛸(锉炒) 枸杞子(各二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盐汤下。
治精极,填骨髓。地黄煎方
生地黄(一斤绞取汁) 牛酥(一斤) 白蜜(一斤)
上三味,慢火煎地黄汁减半,纳牛酥更煎。良久,次下蜜搅匀,候稀稠得所,瓷器盛,每日空心晚食前,温酒调下半匙。
养精气,益元阳。龙骨丸方
龙骨 远志(去心等分)
上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临卧冷水下三十丸。
壮元气,益精髓,润髭鬓,久服无暴性。补真丸方
肉苁蓉(半斤酒浸一宿去皴皮切焙为末) 菟丝子(酒浸一宿净洗焙捣末)
上二味,同捣匀,取生地黄汁二升。于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别取青竹沥一盏,时时洒膏内,候稠粘,放冷。和前药,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日中再服。
治肾久虚,精气耗惫,腰脚酸重,神色昏黯,耳鸣焦枯,阳道萎弱。此由精少,欲事过度,益精。鹿茸散方
鹿茸(去毛酥炙)
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渐至二钱匕,空心,浓煎苁蓉酒七分一盏。放温,入少盐调下,如欲为丸。即以鹿茸(去毛酥炙一两) 肉苁蓉(酒浸一宿焙干) 蛇床子(洗焙干各一分)
上三味,同为末,炼蜜和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酒或盐汤下。
治精极,骨髓虚竭,补益。麋茸煎方
麋茸(五两去毛酥炙黄)
上一味,捣罗为末,以清酒二升,银石器中慢火熬成膏,瓷器盛。每服半匙,温水调下,空心食前服。
治脾肾气虚,补骨髓,通利耳目。灵芝丸方
苍术(一斤米泔浸时换水)
上一味,用竹刀刮去皮并土,夏浸三日,冬七日。晒干,木臼内捣罗为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枣汤下三十丸至五十丸。
秋石方
凡世之炼秋石者,但得火炼一法而已,此药须兼用阴阳二石,方为至药,今具二法于后。凡火炼秋石者,阳中之阴,故得火而凝。入水则释然消散,归于无体,盖质去但有味在。
此离中之虚也,水炼秋石,阴中之阳,故得水而凝,遇暴润千岁不变,味去而质留。此坎中之实,二物皆出于心肾二脏,而流于小肠,水火腾蛇玄武正气,外假天地之水火,凝而为体。服之还补太阳相火二脏,上为养命之本,具方如后。
阳炼法小便不计多少,大约两桶为一担,先以清水 好皂荚浓汁,以布绞去滓。每小便一担桶,入皂荚汁一盏,用竹篦急搅,令转百千匝乃止。值候小便澄清,白浊者皆淀底。乃徐徐辟去清者不用,只取浊脚,并作一满桶。又用竹篦子搅百余匝,更候澄清,又辟去清者不用。
十数担不过取得浓脚一二斗,其小便须是先以布滤过,勿令有滓,取得浓汁。入净锅中熬,刮下捣碎,再入锅以清汤煮令化,乃于筲箕内布筋纸两重,倾药入纸筲箕内淋过,取淋下清汁,再入锅熬干,又用汤煮化,再根据前法淋,直候色如霜雪即止乃入固济沙合内歇口。火成汁倾出,如药未成,更 一两遍,候莹白玉色即止。细研入沙合内固济,顶火四面养七昼夜,(久养尤善)再研。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或用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亦得,空心服阳炼,日午服阴炼。各一服,一名还元丹,昔有人得瘦疾且嗽,万方不效,服此辄愈。又有病颠眩腹鼓,久之渐加喘满垂困者,亦服此即瘥。此法极省力,只一小锅便可炼,体如金石,永不暴润,与常法功力不侔,久疾人只数服便效。
阴炼法小便三五石,夏月虽腐败亦堪用,分置大盆中,以新水一半以上相和,旋转搅数百匝,放令澄清,辟去清者,留浊脚。又以新水同搅,水多为妙又澄去清者,直候无臭气,澄下秋石如粉即止。曝干刮下,如腻粉光白,粲然可爱,都无臭气味为度。再研,以乳男儿乳和如膏,烈日中曝干,如此九度,须拣好日色乃和,盖假太阳真气也。第九度即以枣肉丸之,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三十丸,温酒下。
治五劳七伤,精髓虚惫。鹿茸丸方
鹿茸(去毛酥炙) 山茱萸 杜仲(锉炒丝断) 桂(去粗皮) 五味子(炒各三分) 菟丝子(酒浸蒸捣取粉一两半) 肉苁蓉(酒浸炙) 山芋 酸枣仁(炒各一两) 肭脐(细切研一分用酒二升淘滤精细入铫子慢火煎成膏)
上一十味,捣罗九味为末,将腽肭脐膏杵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温酒下。
治丈夫虚羸,精髓衰惫,不能饮食。苁蓉丸方
肉苁蓉(酒浸去皴皮切焙) 牛膝(酒浸切焙) 熟干地黄(焙) 麦门冬(去心焙) 山茱萸 枳壳(去瓤麸炒) 五味子(各三两) 远志(去心一两) 石斛(去根) 人参(各二两)
上一十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温酒下三十丸,日再服,空心食前。
治五劳七伤,补益精髓。四味丸方
熟干地黄(焙) 天门冬(去心焙) 白茯苓(去黑皮) 远志(去心各三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
王倪丹砂。无所不主,尤补心,益精血,愈 疾,壮筋骨,久服不死。王倪者,丞相遵十二代孙。衣冠文物九年为沧州无棣令,有一人善相,见倪曰,公死明年正月乙卯,我有药可以不死,公能从我乎,倪再拜称幸,乃出炼丹砂法饵之。开元元年倪妻之弟,亦遇异人授以杏丹法曰,吾闻王倪能炼丹砂,愿以此易之。倪以杏丹赐其子弁,而倪与授杏丹者后皆仙矣。
刺史李休光表闻,赐其第为道观,炼丹砂法。
丹砂(二十八两) 甘草 远志(去心) 槟榔仁 诃黎勒皮(各一两) 桂(去粗皮八两捣碎)
上甘草等四味锉,以二大斗釜,用细布囊盛丹砂悬于釜中,着水和药,炭火煮之。第一日兼夜,用阴火,水纹动。第二日兼夜,用阳火,鱼眼沸。第三日兼夜,用木火,动花沫沸。第四日兼夜,用火火, 沸。第五日兼夜,用土火,微微沸。第六日兼夜,用金火,沸乍缓乍急。第七日兼夜,用水火,缓缓调沸,先期 二釜。一釜常暖水用添,煮药釜水涸,即添暖水,常令不减二斗。七日满,即出丹砂,于银合中盛。其合中先布桂肉一两拍碎,即匀布丹砂,又以余桂一两复之。即下合置甑中,先布糯米浓三寸,乃置合,又以糯米拥复上,亦令上米浓三寸许,桑薪火蒸之。每五日换米桂,其甑蔽可用完竹子为之,不尔,蒸多甑堕下釜中也,甑下侧开一小孔子,常暖水用小竹子注添釜中。勿令水减,第一五日用春火,如常炊饭,兼夜。每二五日兼夜,用夏火,猛于饮饭。第三五日用秋火,似炊饭乍缓乍急,兼夜。第四五日用冬火,兼夜。火缓于炊饭,根据五行相生,用文武火助之,药成。即出丹砂,以玉椎,力士钵中研之。当腻如面,即可服之。以楮实煎丸,如梧桐子大。每日食前服一丸,每日三食,计服三丸,炼成丹砂二十两为一剂,二年服尽,尽后每十年即炼服三两,仍取正月一日起,服一月使尽,即须每十年三两,不可旋合,宜预炼取一剂。
- 《政和圣济总录》序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运气
- 甲子岁图
- 乙丑岁图
- 丙寅岁图
- 丁卯岁图
- 戊辰岁图
- 己巳岁图
- 庚午岁图
- 辛未岁图
- 壬申岁图
- 癸酉岁图
- 甲戌岁图
- 乙亥岁图
- 丙子岁图
- 丁丑岁图
- 戊寅岁图
- 己卯岁图
- 庚辰岁图
- 辛巳岁图
- 壬午岁图
- 癸未岁图
- 甲申岁图
- 乙酉岁图
- 丙戌岁图
- 丁亥岁图
- 戊子岁图
- 己丑岁图
- 庚寅岁图
- 辛卯岁图
- 壬辰岁图
- 癸巳岁图
- 卷第二·运气
- 甲午岁图
- 乙未岁图
- 丙申岁图
- 丁酉岁图
- 戊戌岁图
- 己亥岁图
- 庚子岁图
- 辛丑岁图
- 壬寅岁图
- 癸卯岁图
- 甲辰岁图
- 乙巳岁图
- 丙午岁图
- 丁未岁图
- 戊申岁图
- 己酉岁图
- 庚戌岁图
- 辛亥岁图
- 壬子岁图
- 癸丑岁图
- 甲寅岁图
- 乙卯岁图
- 丙辰岁图
- 丁巳岁图
- 戊午岁图
- 己未岁图
- 庚申岁图
- 辛酉岁图
- 壬戌岁图
- 癸亥岁图
- 卷第三·叙例
- 治法
- 等差
- 药品
- 汤散
- 煎煮
- 服饵
- 服药多少
- 禁忌
- 治择
- 修制
- 秤两
- 升合
- 妇人
- 小儿
- 食治
- 针灸
- 补遗
- 卷第四·治法
- 治神
- 治宜
- 平治
- 本标
- 通类
- 逆从
- 奇偶
- 轻重
- 补益
- 汤醴
- 汗
- 吐
- 下
- 渍浴
- 祝由
- 熨引
- 按摩
- 导引
- 灸
- 刺
- 砭石
- 卷第五·诸风门
- 诸风统论
- 中风
- 肝中风
- 心中风
- 脾中风
- 肺中风
- 肾中风
- 卷第六·诸风门
- 急风
- 卒中风
- 风
- 风口噤
- 风口
- 破伤风
- 卷第七·诸风门
- 中风失音
- 中风舌强不语
- 柔风
- 瘫痪
- 风曳
- 贼风
- 卷第八·诸风门
- 中风身体不遂
- 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
- 风脚软
- 风腰脚不遂
- 风痉
- 风角弓反张
- 卷第九·诸风门
- 偏风
- 风偏枯
- 中风半身不遂
- 风痱
- 肉苛
- 卷第十·诸风门
- 历节风
- 中风百节疼痛
- 风身体疼痛
- 风走注疼痛
- 白虎风
- 风腰脚疼痛
- 卷第一十一·诸风门
- 风腿
- 风不仁
- 风瘙痒
- 风
- 风瘙瘾疹
- 卷第一十二·诸风门
- 蛊风
- 刺风
- 风气
- 肌肉动
- 风冷
- 风热
- 中风发热
- 卷第一十三·诸风门
- 漏风
- 风消
- 热毒风
- 劳风
- 风成寒中
- 风成热中
- 风成寒热
- 卷第一十四·诸风门
- 风恍惚
- 风惊
- 风惊邪
- 风惊恐
- 风惊悸
- 风邪
- 风狂
- 卷第一十五·诸风门
- 风癫
- 风痫
- 风厥
- 首风
- 脑风
- 卷第一十六·诸风门
- 风头眩
- 风头痛
- 偏头痛
- 卷第一十七·诸风门
- 风头旋
- 头面风
- 风痰
- 胃风
- 风秘
- 风入腹拘急切痛
- 卷第一十八·诸风门
- 疡风
- 白驳
- 白癜风
- 紫癜风
- 恶风
- 大风眉须堕落
- 大风出虫
- 大风癞病
- 乌癞
- 白癞
- 卷第一十九·诸痹门
- 诸痹统论
- 肝痹
- 心痹
- 脾痹
- 肺痹
- 肾痹
- 痛痹
- 着痹
- 行痹
- 皮痹
- 肌痹
- 血痹
- 豚痹
- 卷第二十·诸痹门
- 筋痹
- 骨痹
- 肠痹
- 周痹
- 风冷痹
- 风湿痹
- 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
- 痹气
- 热痹
- 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 伤寒统论
- 伤寒可汗
- 伤寒可下
- 伤寒可吐
- 伤寒可温
- 伤寒过经不解
- 卷第二十二·伤寒门
- 中风伤寒
- 伤寒湿温
- 伤寒时气
- 伤寒疫疠
- 伤寒结胸
- 卷第二十三·伤寒门
- 伤寒谵语
- 伤寒潮热
- 伤寒烦渴
- 伤寒烦躁
- 伤寒厥
- 卷第二十四·伤寒门
- 伤寒头痛
- 伤寒喘
- 伤寒上气
- 伤寒咳嗽
- 卷第二十五·伤寒门
- 伤寒干呕
- 伤寒呕哕
- 伤寒心悸
- 伤寒痞满
- 伤寒心腹胀满
- 卷第二十六·伤寒门
- 伤寒霍乱
- 伤寒小便不通
- 伤寒大便不通
- 伤寒下痢
- 卷第二十七·伤寒门
- 伤寒阴毒
- 伤寒阳毒
- 伤寒兼食毒
- 伤寒发斑
- 卷第二十八·伤寒门
- 伤寒发黄
- 伤寒发豌豆疮
- 伤寒发狂
- 伤寒刚
- 伤寒柔
- 卷第二十九·伤寒门
- 伤寒坏病
- 伤寒狐惑
- 伤寒百合
- 伤寒阴阳易
- 伤寒鼻衄
- 卷第三十·伤寒门
- 伤寒吐血
- 伤寒瘀血
- 伤寒口舌生疮
- 伤寒舌肿胀
- 伤寒咽喉痛
- 伤寒毒攻手足
- 卷第三十一·伤寒门
- 伤寒后夹劳
- 伤寒后劳复
- 伤寒后骨节烦疼
- 伤寒后余热
- 伤寒后虚羸
- 伤寒后虚烦
- 伤寒后盗汗
- 伤寒后惊悸
- 卷第三十二·伤寒门
- 伤寒后身体虚肿
- 伤寒后不思食
- 伤寒后宿食不消
- 伤寒后不得眠
- 伤寒后失音不语
- 伤寒后余毒攻眼
- 伤寒后咽喉闭塞不通
- 卷第三十三·伤寒门
- 伤寒后变成疟
- 伤寒后香港脚
- 伤寒后腰脚疼痛
- 伤寒后下痢脓血
- 伤寒后疮
- 辟温疫令不相传染
- 卷第三十四·中门
- 中统论
- 中热
- 中闷绝
- 卷第三十四·疟病门
- 诸疟统论
- 寒疟
- 温疟
- 寒热往来疟
- 瘅疟
- 间日疟
- 卷第三十五·疟病门
- 痰疟
- 疟
- 劳疟
- 久疟
- 鬼疟
- 疟母
- 卷第三十六·疟病门
- 足厥阴肝疟
- 手少阴心疟
- 足太阴脾疟
- 手太阴肺疟
- 足少阴肾疟
- 足少阳胆疟
- 足阳明胃疟
- 足太阳膀胱疟
- 疟病发渴
- 卷第三十七·疟病门
- 疟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 疟痢
- 瘴气
- 瘴疟
- 寒热往来
- 卷第三十八·霍乱门
- 霍乱统论
- 霍乱吐利
- 霍乱呕吐不止
- 霍乱四逆
- 霍乱欲死
- 霍乱心腹痛
- 霍乱心腹筑悸
- 霍乱心腹胀
- 卷第三十九·霍乱门
- 霍乱昏塞下利
- 干霍乱
- 中恶霍乱
- 霍乱烦渴
- 霍乱心烦
- 霍乱逆满
- 霍乱干呕
- 卷第四十·霍乱门
- 霍乱呕哕
- 霍乱下利
- 霍乱转筋
- 霍乱心下痞逆
- 霍乱后烦躁卧不安
- 卷第四十一·肝脏门
- 肝脏统论
- 肝虚
- 肝实
- 肝胀
- 肝着
- 肝风筋脉抽掣疼痛
- 煎厥
- 肝气逆面青多怒
- 薄厥
- 卷第四十二·肝脏门
- 肝病筋急
- 疹筋
- 卷第四十二·胆门
- 胆虚
- 胆实
- 胆虚不眠
- 胆热多睡
- 胆瘅
- 卷第四十三·心脏门
- 心脏统论
- 心虚
- 心实
- 心热多汗
- 中寒
- 心烦热
- 心健忘
- 善笑
- 螈病
- 卷第四十三·小肠门
- 小肠虚
- 小肠实
- 小肠有寒
- 卷第四十四·脾脏门
- 脾脏统论
- 脾虚
- 脾实
- 脾脏虚冷泄痢
- 宿食不消
- 卷第四十五·脾脏门
- 脾瘅
- 谷劳
- 脾胃冷热不和
- 脾胃气虚冷水谷不化
- 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
- 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
- 脾脏冷气腹内虚鸣
- 卷第四十六·脾脏门
- 脾气虚腹胀满
- 脾胃气虚肌体羸瘦
- 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 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
- 卷第四十七·胃门
- 胃虚冷
- 胃实热
- 食亦
- 胃反
- 哕
- 噫醋
- 胃寒肠热
- 胃热肠寒
- 卷第四十八·肺脏门
- 肺脏统论
- 肺虚
- 肺实
- 肺胀
- 肺消
- 肺中寒
- 肺气喘急
- 卷第四十九·肺脏门
- 膈消
- 肺脏伤风冷多涕
- 肺痿
- 肺痿咽燥
- 肺痿小便数
- 肺脏壅热
- 卷第五十·肺脏门
- 肺痈
- 肺痈喘急满
- 肺气面目四肢浮肿
- 肺脏痰毒壅滞
- 肺脏风毒生疮
- 卷第五十·大肠门
- 大肠虚
- 大肠实
- 肠垢
- 瘕
- 卷第五十一·肾脏门
- 肾脏统论
- 肾虚
- 肾实
- 肾寒
- 肾胀
- 肾着
- 解
- 喑俳
- 厥逆头痛
- 肾藏风冷气
- 卷第五十二·肾脏门
-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
- 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
- 肾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
- 肾脏虚损阳气痿弱
- 肾脏虚损骨痿羸瘦
- 卷第五十三·肾脏门
- 肾虚多唾
- 骨虚实
- 髓虚实
- 卷第五十三·膀胱门
- 膀胱虚冷
- 膀胱实热
- 胞痹
- 胞转
- 卷第五十四·三焦门
- 三焦统论
- 三焦病
- 三焦约
- 三焦咳
- 三焦胀
- 三焦有水气
- 三焦俱虚
- 上焦虚寒
- 上焦热结
- 中焦虚寒
- 中焦热结
- 下焦虚寒
- 下焦热结
- 卷第五十五·心痛门
- 心痛统论
- 心痛
- 卒心痛
- 久心痛
- 肝心痛
- 脾心痛
- 胃心痛
- 肾心痛
- 厥心痛
- 卷第五十六·心痛门
- 九种心痛
- 停饮心痛
- 虫心痛
- 冷气心痛
- 中恶心痛
- 恶注心痛
- 心痛懊
- 心痛不能饮食
- 心掣
- 厥逆
- 卷第五十七·心腹门
- 心腹痛
- 心腹卒胀痛
- 腹痛
- 腹虚胀
- 久腹胀
- 腹胀肠鸣切痛
- 腹内结强
- 胀
- 鼓胀
- 胁肋痛
- 胁痛烦满
- 息积
- 卷第五十八·消渴门
- 消渴统论
- 消渴
- 消渴烦躁
- 消渴口舌干燥
- 消渴腹胀
- 消渴后虚乏
- 消渴小便白浊
- 卷第五十九·消渴门
- 虚热渴
- 暴渴
- 胃热渴
- 久渴
- 渴利
- 消渴后成水
- 消渴后成痈疽
- 消中
- 消肾
- 卷第六十·黄胆门
- 黄胆统论
- 黄疸
- 急黄
- 阴黄
- 酒疸
- 谷疸
- 胃疸
- 黑疸
- 女劳疸
- 卷第六十一·黄胆门
- 黄汗
- 三十六黄
- 卷第六十一·胸痹门
- 胸痹统论
- 胸痹
- 胸痹噎塞
- 胸痹心下坚痞急
- 胸痹短气
- 胸痛
- 卷第六十二·膈气门
- 膈气统论
- 五种膈气
- 膈气咽喉噎塞
- 膈气呕逆不下食
- 膈气痰结
- 膈气宿食不消
- 卷第六十三·呕吐门
- 呕吐统论
- 呕吐
- 干呕
- 卷第六十三·痰饮门
- 痰饮统论
- 痰癖
- 支饮
- 留饮
- 卷第六十四·痰饮门
- 冷痰
- 热痰
- 留饮宿食
- 膈痰结实
- 膈痰风厥头痛
- 卷第六十五·咳嗽门
- 咳嗽统论
- 咳嗽
- 晓嗽
- 久嗽
- 冷嗽
- 热嗽
- 呷嗽
- 五脏诸咳
- 卷第六十六·咳嗽门
- 咳嗽上气
- 咳嗽呕吐
- 咳嗽唾脓血
- 咳逆短气
- 咳嗽面目浮肿
- 咳嗽失声
- 风冷声嘶
- 卷第六十七·诸气门
- 诸气统论
- 诸气
- 上气
- 上气胸胁支满
- 上气呕吐
- 上气腹胀
- 上气喉中如水鸡声
- 短气
- 冷气
- 厥逆气
- 阳厥
- 卷第六十八·吐血门
- 吐血统论
- 吐血
- 吐血不止
- 卷第六十九·吐血门
- 呕血
- 唾血
- 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
- 舌上出血
- 汗血
- 卷第七十·鼻衄门
- 鼻衄统论
- 鼻衄
- 衄不止
- 大衄
- 久衄
- 衄
- 卷第七十一·积聚门
- 积聚统论
- 积聚
- 肥气
- 伏梁
- 痞气
- 息贲
- 贲豚
- 卷第七十二·积聚门
- 积聚心腹胀满
- 积聚宿食不消
- 久积症癖
- 诸症
- 卷第七十三·积聚门
- 结瘕
- 气
- 癖气
- 寒癖
- 酒癖
- 癖不能食
- 卷第七十四·泄痢门
- 泄痢统论
- 水泻
- 濡泻
- 飧泄
- 洞泄寒中
- 溏
- 卷第七十五·泄痢门
- 白滞痢
- 冷痢
- 热痢
- 赤痢
- 卷第七十六·泄痢门
- 血痢
- 脓血痢
- 赤白痢
- 卷第七十七·泄痢门
- 气痢
- 休息痢
- 蛊痢
- 久痢
- 卷第七十八·泄痢门
- 下痢里急后重
- 痢兼渴
- 痢兼肿
- 痢后脱肛
- 疳
- 湿
- 卷第七十九·水肿门
- 水肿统论
- 水肿
- 十水
- 涌水
- 风水
- 石水
- 大腹水肿
- 卷第八十·水肿门
- 水肿咳逆上气
- 水气遍身肿满
- 水肿胸满气急
- 水蛊
- 膜外气
- 卷第八十一·脚气门
- 香港脚统论
- 风毒香港脚
- 香港脚缓弱
- 香港脚痹弱
- 香港脚痹挛
- 香港脚疼痛不仁
- 卷第八十二·脚气门
- 香港脚上气
- 香港脚肿满
- 香港脚心腹胀满
- 香港脚冲心
- 卷第八十三·脚气门
- 香港脚语言謇涩
- 香港脚风经五脏惊悸
- 香港脚呕逆
- 香港脚痰壅头痛
- 干湿香港脚
- 香港脚变成水肿
- 卷第八十四·脚气门
- 香港脚大小便不通
- 江东岭南瘴毒香港脚
- 服乳石香港脚发动
- 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
- 卷第八十五·腰痛门
- 腰痛统论
- 腰痛
- 卒腰痛
- 风湿腰痛
- 腰痛强直不得俯仰
- 腰脚疼痛
- 腰脚冷痹
- 卷第八十六·虚劳门
- 虚劳统论
- 肝劳
- 心劳
- 脾劳
- 肺劳
- 肾劳
- 卷第八十七·虚劳门
- 冷劳
- 热劳
- 气劳
- 急劳
- 风劳
- 卷第八十八·虚劳门
- 虚劳少气
- 虚劳上气
- 虚劳咳嗽
- 虚劳痰饮
- 虚劳呕逆
- 虚劳不思食
- 虚劳食不消
- 虚劳寒热
- 虚劳潮热
- 卷第八十九·虚劳门
- 虚劳盗汗
- 虚劳体痛
- 虚劳羸瘦
- 虚劳腰痛
- 卷第九十·虚劳门
- 虚劳心腹痞满
- 虚劳心腹痛
- 虚劳咳唾脓血
- 虚劳呕吐血
- 虚劳四肢逆冷
- 虚劳惊悸
- 虚劳不得眠
- 卷第九十一·虚劳门
- 虚劳失精
- 虚劳脱营
- 虚劳口干燥
- 虚劳积聚
- 虚劳兼痢
- 虚劳里急
- 虚劳浮肿
- 卷第九十二·虚劳门
- 虚劳小便白浊
- 虚劳小便余沥
- 虚劳小便利
- 虚劳小便难
- 虚劳大便难
- 筋极
- 气极
- 脉极
- 肉极
- 骨极
- 精极
- 白淫
- 卷第九十三·骨蒸传尸门
- 虚劳五蒸
- 骨蒸羸瘦
- 骨蒸肺痿
- 骨蒸癖
- 骨蒸烦渴
- 传尸骨蒸
- 传尸劳
- 卷第九十四·诸疝门
- 诸疝统论
- 寒疝
- 心疝
- 厥疝
- 寒疝心腹痛
- 寒疝积聚
- 七疝
- 蛊疝
- 卷第九十四·阴疝门
- 阴疝统论
- 阴疝
- 卒疝
- 阴疝肿缩
- 阴疝卒肿痛
- 控睾
- 卷第九十五·大小便门
- 大小便统论
- 大小便关格不通
- 小便不通
- 小便不禁
- 卷第九十六·大小便门
- 小便利多
- 小便赤涩
- 小便出血
- 大便不禁
- 卷第九十七·大小便门
- 大便秘涩
- 大便不通
- 结阴大便血
- 卷第九十八·诸淋门
- 诸淋统论
- 卒淋
- 冷淋
- 热淋
- 气淋
- 血淋
- 膏淋
- 石淋
- 劳淋
- 卷第九十九·九虫门
- 九虫统论
- 九虫
- 蛔虫
- 寸白虫
- 蛲虫
- 五脏虫
- 三虫
- 卷第一百·诸尸门
- 诸尸统论
- 诸尸
- 遁尸
- 飞尸
- 尸注
- 卷第一百·诸注门
- 诸注统论
- 诸注
- 风注
- 走注
- 鬼注
- 气注
- 卒魇不寤
- 中恶
- 卒死
- 尸厥
- 鬼魅
- 鬼击
- 卷第一百一·面体门
- 头风白屑
- 面?(点如乌麻,斑如雀卵,稀则棋布,密则不可容针)
- 面?(细起如粟谷状)
- 面?(形似米白)
- 面(粉刺)
- 面体疣目
- 狐臭
- 灭瘢痕
- 卷第一百一·髭发门
- 眉髯髭发统论
- 乌髭发
- 须发黄白
- 荣养髭发
- 白秃
- 赤秃
- 卷第一百二·眼目门
- 眼目统论
- 肝虚眼
- 肝实眼
- 肾肝虚眼黑暗
- 目胎赤
- 卷第一百三·眼目门
- 目赤痛
- 目赤肿痛
- 目热碜痛赤肿
- 卷第一百四·眼目门
- 风毒冲目虚热赤痛
- 目风赤
- 暴赤眼
- 卷第一百五·眼目门
- 目赤烂
- 目积年赤
- 目飞血赤脉
- 目血灌瞳仁
- 赤脉波贯黑睛
- 卷第一百六·眼目门
- 坠睛
- 蟹目
- 目珠子突出
- 白睛肿胀
- 目暴肿
- 目风肿
- 目睛疼痛
- 目涩痛
- 卷第一百七·眼目门
- 目痒急及赤痛
- 五脏风热眼
- 目偏视风牵
- 目风眼寒
- 目风泪出
- 卷第一百八·眼目门
- 丹石毒上攻目
- 时气后患目
- 目晕
- 目昏暗
- 目
- 眼眉骨及头痛
- 卷第一百九·眼目门
- 目见黑花飞蝇
- 息肉淫肤
- 目生肉
- 卷第一百一十·眼目门
- 目内生疮
- 目脓漏
- 目生珠管
- 斑豆疮入眼
- 雀目
- 目睑生风粟
- 眼睑垂缓
- 眼睑肿硬
- 倒睫拳挛
- 卷第一百一十一·眼目门
- 目生肤翳
- 目生丁翳
- 目生花翳
- 翳膜遮障
- 远年障翳
- 卷第一百一十二·眼目门
- 目青盲
- 将变内障眼
- 内障眼针后用药
- 外物伤目
- 卷第一百一十三·眼目门
- 目眵
- 眯目
- 针眼
- 钩割针镰
- 熨烙
- 卷第一百一十四·耳门
- 耳统论
- 耳聋
- 风聋
- 劳聋
- 久聋
- 五聋
- 耳聋有脓
- 耳虚鸣
- 卷第一百一十五·耳门
- 耳疼痛
- 耳肿
- 耳内生疮
- 耳耵聍
- 耳
- 百虫入耳
- 耳诸疾
- 卷第一百一十六·鼻门
- 鼻统论
- 鼻塞气息不通
- 鼻塞不闻香臭
- 鼻
- 鼻中生息肉
- 鼻痛
- 鼻渊
- 鼻流清涕
- 鼻中生疮
- 疳虫蚀鼻生疮
- 卷第一百一十七·口齿门
- 口齿统论
- 口疮
- 口糜
- 口吻疮
- 口舌干焦
-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齿门
- 口舌生疮
- 口臭
- 唇疮
- 唇生核
- 紧唇
- 卷第一百一十九·口齿门
- 重舌
- 舌肿强
- 牙齿历蠹
- 牙齿疼痛
- 齿
- 卷第一百二十·口齿门
- 虫蚀牙齿
- 肾虚齿风痛
- 齿风肿痛
- 齿龈肿
- 风疳
- 卷第一百二十一·口齿门
- 齿间出血
- 齿龈宣露
- 齿龋
- 牙齿动摇
- 牙齿黄黑
- 牙齿不生
- 牙齿挺出
- 揩齿
-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 咽喉统论
- 咽喉闭塞不通
- 喉痹
- 马喉痹
- 咽喉肿痛
- 卷第一百二十三·咽喉门
- 喉中生谷贼
- 咽喉肿痛语声不出
- 咽喉卒肿痛
- 咽喉生痈
- 咽喉生疮
- 悬痈肿
- 尸咽喉
- 狗咽
- 卷第一百二十四·咽喉门
- 咽喉中如有物妨闷
- 咽干
- 喉咽诸疾
- 骨鲠
- 误吞诸物
-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 诸瘿统论
- 气瘿
- 瘿病咽喉噎塞
- 五瘿
- 瘤
- 卷第一百二十六·瘰门
- 瘰统论
- 瘰结核
- 风毒瓦斯毒热毒瘰
- 瘰寒热
- 瘰有脓
- 瘰久不瘥
- 卷第一百二十七·瘰门
- 诸瘰
- 诸
- 卷第一百二十八·痈疽门
- 痈疽统论
- 石痈
- 附骨痈
- 痈内虚
- 久痈
- 乳痈
- 卷第一百二十九·痈疽门
- 肠痈
- 胃脘痈
- 缓疽
- 石疽
- 附骨疽
- 风疽
- 甲疽
- 瘭疽
- 卷第一百三十·痈疽门
- 痈疽溃后蚀恶肉
- 痈疽大小便不通
- 诸痈疽托里法
- 痈疽等疮内消法
- 一切痈疽诸疮膏药
- 卷第一百三十一·痈疽门
- 痈疽发脑统论
- 发脑
- 发背
- 痈疽发背发渴
- 痈疽发背作寒热
- 发背溃后
- 卷第一百三十二·疮肿门
- 诸疮
- 诸恶疮
- 反花疮
- 卷第一百三十三·疮肿门
- 浸淫疮
- 下注疮
- 诸疮水毒肿
- 冷疮
- 热疮
- 月蚀疮
- 卷第一百三十四·疮肿门
- 冻烂肿疮
- 疮
- 漆疮
- 汤火疮
- 卷第一百三十五·疮肿门
- 灸疮
- 诸疮生肌肉
- 疮
- 热肿
- 毒肿
- 结阳
- 卷第一百三十六·疮肿门
- 气肿
- 风肿
- 疔肿
- 诸疥
- 卷第一百三十七·疮肿门
- 诸癣
- 代指
- 卷第一百三十八·疮肿门
- 诸丹毒
- 痱疮
- 肉刺
- 恶脉
- 追蚀一切疮肿
- 卷第一百三十九·金疮门
- 金疮统论
- 金疮血不止
- 金刃伤中筋骨
- 金疮烦闷及发渴
- 金疮中风水及痉
- 金刃肠出
- 卷第一百四十·金疮门
- 毒箭所伤
- 箭镞金刃入肉
- 狐尿刺
- 恶刺
- 竹木刺伤肌肉不出
- 卷第一百四十一·痔门
- 痔统论
- 诸痔
- 牡痔
- 牝痔
- 卷第一百四十二·痔门
- 脉痔
- 血痔
- 肠痔
- 气痔
- 卷第一百四十三·痔门
- 久痔
- 痔?
- 痔疼痛不可忍
- 肠风下血
- 卷第一百四十三·伤折门
- 伤折统论
- 从高坠下伤损肿痛
- 伤折恶血不散
- 筋骨伤折疼痛
- 伤折腹中瘀血
- 伤折风肿
- 卷第一百四十五·伤折门
- 打扑损伤
- 腕折
- 倒仆蹴损
- 被伤绝筋
- 伤堕致损吐唾出血
- 伤损止痛生肌
- 头伤脑髓出
- 诸伤折淋熨贴并膏药
- 诸骨蹉跌
- 卷第一百四十六·杂疗门
- 杂疗统论
- 中药毒
- 食毒
- 食诸菜蕈菌中毒
- 饮酒中毒及大醉不解
- 服药过剂
- 卷第一百四十七·杂疗门
- 食牛马猪犬鱼蟹中毒
- 解金银铜铁石毒
- 蛊毒
- 卷第一百四十八·杂疗门
- 马汗入疮
- 犬啮伤
- 诸虫啮
- 诸蛇螫
- 蝎螫
- 卷第一百四十九·杂疗门
- 蜂螫
- 蜘蛛蜈蚣伤
- 蠼尿疮
- 中水毒
- 射工中人疮
- 溺水死
- 自缢欲死
- 辨自缢死解绳法
- 辨自缢死心下尚微温虽久犹可活法
- 卷第一百五十·妇人血风门
- 妇人血风统论
- 妇人血风劳气
- 妇人血风走注
- 妇人风虚劳冷
- 妇人中风
- 妇人中风角弓反张
- 妇人中风偏枯
- 妇人风邪惊悸
- 卷第一百五十一·妇人血气门
- 血气统论
- 妇人月水不利
- 妇人月水不调
- 妇人月水不通
- 妇人月水不断
- 室女月水不通
- 室女月水不调
- 室女月水来腹痛
- 卷第一百五十二·妇人血气门
- 带下
- 漏下
- 经血暴下
- 卷第一百五十三·妇人血气门
- 妇人经血暴下兼带下
- 妇人血积气痛
- 妇人瘀血
- 妇人血分
- 妇人水分
- 妇人血枯
- 妇人无子
- 卷第一百五十四·妊娠门
- 妊娠统论
- 妊娠恶阻
- 妊娠漏胎
- 妊娠惊胎
- 妊娠胎动
- 妊娠胎动下血
- 卷第一百五十五·妊娠门
- 妊娠猝下血
- 妊娠胎萎燥
- 妊娠胎不长养
- 妊娠心痛
- 妊娠腹满
- 妊娠腹痛
- 妊娠心腹痛
- 卷第一百五十六·妊娠门
- 妊娠呕逆不下食
- 妊娠痰饮
- 妊娠虚烦懊热
- 妊娠咳嗽
- 妊娠伤寒
- 妊娠下痢
- 妊娠子淋
- 卷第一百五十七·妊娠门
- 妊娠胎间水气肌肤浮肿
- 妊娠小便不通
- 妊娠小便利
- 妊娠大便不通
- 妊娠大小便不通
- 妊娠半产
- 妊娠数日不产
- 妊娠数堕胎
- 卷第一百五十八·妊娠门
- 妊娠堕胎后衣不出
- 妊娠堕胎后血不出
- 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
- 妊娠诸疮
- 产妇推行年等法并安产图
- 卷第一百五十九·产难门
- 逆产
- 产难
- 子死腹中
- 息胞
- 卷第一百六十·产后门
- 产后统论
- 产后血运
- 产后语言妄乱
- 产后恶露不下
- 卷第一百六十一·产后门
- 产后恶露不断
- 产后血气攻腹疼痛
- 产后血块攻筑疼痛
- 产后中风
- 产后中风口
- 卷第一百六十二·产后门
- 产后中风偏枯
- 产后中风角弓反张
- 产后伤寒
- 产后霍乱
- 产后寒热疟
- 产后头痛
- 卷第一百六十三·产后门
- 产后腰痛
- 产后呕逆
- 产后烦闷
- 产后虚热
- 产后虚渴
- 产后短气
- 产后上气
- 产后惊悸
- 卷第一百六十四·产后门
- 产后咳嗽
- 产后虚羸
- 产后汗出不止
- 产后蓐劳
- 产后泄泻
- 卷第一百六十五·产后门
- 产后下痢
- 产后肿满
- 产后小便不通
- 产后大便不通
- 卷第一百六十六·产后门
- 产后大小便不通
- 产后乳汁不下
- 产后妒乳
- 产后乳结核
- 产后乳结痈
- 卷第一百六十七·小儿门
- 小儿统论
- 小儿初受气法
- 小儿初生法
- 论小儿初生将护法
- 小儿取吐胸中恶血法
- 初生儿服朱蜜法
- 小儿始哺法
- 拣乳母法
- 乳小儿法
- 乳母忌慎法
- 小儿相法
- 浴儿法
- 小儿口噤
- 小儿撮口
- 小儿鹅口
- 小儿重?
- 小儿脐风
- 小儿脐疮
- 小儿解颅
- 小儿囟陷
- 小儿变蒸
- 卷第一百六十八·小儿门
- 小儿温壮
- 小儿壮热
- 小儿潮热
- 小儿风热
- 小儿热渴
- 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儿门
- 小儿疮疹
- 小儿惊热
- 小儿急惊风
- 卷第一百七十·小儿门
- 小儿慢惊风
- 小儿惊悸
- 小儿惊啼
- 小儿夜啼
- 卷第一百七十一·小儿门
- 小儿啼
- 小儿惊痫
- 小儿风痫
- 小儿食痫
- 小儿诸痫
- 卷第一百七十二·小儿门
- 小儿天
- 小儿胎风
- 小儿惊疳
- 小儿干疳
- 小儿漏疳
- 小儿脑疳
- 小儿急疳
- 小儿口齿疳
- 小儿无辜疳
- 小儿疳渴不止
- 卷第一百七十三·小儿门
- 小儿疳痢
- 小儿疳痢久不瘥
- 小儿疳
- 小儿五疳出虫
- 小儿诸疳
- 卷第一百七十四·小儿门
- 小儿伤寒
- 小儿中风
- 小儿发黄
- 小儿疟
- 小儿水气肿满
- 小儿心痛
- 卷第一百七十五·小儿门
- 小儿宿食不消
- 小儿腹胀
- 治小儿哺露
- 小儿丁奚腹大
- 小儿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
- 小儿咳嗽
- 卷第一百七十六·小儿门
- 小儿咳逆上气
- 小儿呕吐
- 小儿哕
- 小儿吐乳
- 小儿乳癖
- 小儿症瘕癖结
- 卷第一百七十七·小儿门
- 小儿骨蒸
- 小儿痰实
- 小儿客忤
- 小儿中恶
- 小儿中蛊
- 小儿尸注
- 小儿胎寒
- 卷第一百七十八·小儿门
- 小儿冷痢
- 小儿热痢
- 小儿赤白痢
- 小儿血痢
- 小儿脓血痢
- 小儿蛊毒痢
- 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
- 小儿下痢烦渴
- 小儿胃风腹胀泄痢
- 小儿洞泄注下
- 小儿下痢后脱肛
- 小儿诸淋
- 小儿小便不通
- 小儿大便不通
- 小儿诸虫
- 小儿盗汗
- 小儿吐血
- 小儿鼻衄
- 卷第一百八十·小儿门
- 小儿鼻塞
- 小儿鼻多浊涕
- 小儿脑热鼻干无涕
- 小儿多涕
- 小儿喉痹
- 小儿重舌
- 小儿木舌
- 小儿燕口疮
- 小儿口疮
- 卷第一百八十一·小儿门
- 小儿语迟
- 小儿齿不生
- 小儿咽喉诸病
- 小儿误吞物
- 小儿紧唇
- 小儿涎液不收
- 小儿胎赤眼
- 小儿斑疮入眼
- 小儿眼生翳膜
- 小儿目赤痛
- 小儿耳(附百虫入耳)
- 卷第一百八十二·小儿门
- 小儿诸丹
- 小儿游肿赤痛
- 小儿痈疮
- 小儿疽疮
- 小儿瘰结核
- 小儿恶疮
- 小儿冻烂疮
- 小儿疮疥
- 小儿癣
- 小儿风瘙瘾疹
- 小儿疝
- 卷第一百八十三·乳石发动门
- 乳石发动统论
- 乳石将适失度
- 乳石发动寒热
- 乳石发渴
- 乳石发动上冲头面及身体壮热
- 乳石发动吐血衄血
- 乳石发目昏赤痛
- 乳石发痈疽发背疮肿
- 乳石发身体生疮
- 乳石发口舌疮烂
- 卷第一百八十四·乳石发动
- 乳石发身体肿
- 乳石发上气喘嗽
- 乳石发呕逆
- 乳石发霍乱转筋
- 乳石发痞结羸瘦
- 乳石发心腹胀满
- 乳石发下利
- 浮石发淋沥
- 乳石发大小便不通
- 服乳石备饮食常法
- 乳石发诸药不治者
- 卷第一百八十五·补益门
- 补益统论
- 平补
- 峻补
- 补虚益气
- 补虚益精髓
- 补虚固精
- 补壮元阳
- 卷第一百八十六·补益门
- 补虚益血
- 补虚壮筋骨
- 补虚强力益志
- 补虚治风
- 补虚治痼冷
- 补虚理腰膝
- 卷第一百八十七·补益门
- 补虚进饮食
- 补虚调腹脏
- 补虚消痰
- 补虚明耳目
- 补虚益髭发
- 补虚驻颜色
- 补虚治小肠
- 补益诸疾
- 卷第一百八十八·食治门
- 食治统论
- 食治诸风
- 食治伤寒后诸病
- 食治虚劳
- 食治吐血
- 食治消渴
- 食治水病
- 食治脚气
- 卷第一百八十九·食治门
- 食治腰痛
- 食治心腹病
- 食治脾胃
- 食治反胃呕吐
- 食治久新咳嗽
- 食治泄痢
- 食治赤白痢
- 食治休息痢
- 卷第一百九十·食治门
- 食治妇人血气
- 食治妊娠诸病
- 食治产后诸病
- 食治小儿诸病
- 食治发背痈疽
- 食治瘰
- 食治五痔
- 食治乳石发动
- 食治耳病
- 食治目病
- 食治大肠诸疾
- 食治五淋
- 食治小便数
- 食治蛔虫
- 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
- 骨度统论
- 骨空穴法
- 经脉统论
-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主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 卷第一百九十二·针灸门
- 奇经八脉
- 督脉
- 任脉
- 阳跷脉
- 阴跷脉
- 冲脉
- 阳维脉
- 阴维脉
- 带脉
- 九针统论
- 刺节统论
- 灸刺统论
- 治五脏中风并一切风疾灸刺法
- 治风狂灸刺法
- 治风癫灸刺法
- 治痹灸刺法
- 治热病灸刺法
- 治寒热灸法
- 治疟疾灸刺法
- 治霍乱灸法
- 治转筋灸法
- 治心腹灸刺法
- 治胸痹灸刺法
- 治胀满灸刺法
- 治消渴灸法
- 治黄胆灸刺法
- 卷第一百九十三·针灸门
- 治咳嗽灸刺法
- 治诸气灸法
- 治唾血呕血灸刺法
- 治吐血灸法
- 治症瘕灸法
- 治香港脚灸法
- 治水肿灸刺法
- 治呕吐灸法
- 治哕灸法
- 治水饮不消灸刺法
- 治骨蒸灸法
- 治目疾灸刺法
- 治耳疾灸刺法
- 治鼻疾灸刺法
- 治口齿灸刺法
- 治失欠灸法
- 卷第一百九十四·针灸门
- 治泄痢灸刺法
- 治脱肛灸法
- 治疝灸法
- 治腰痛灸刺法
- 治虚劳失精灸刺法
- 治虚劳小便白浊灸法
- 治诸淋灸法
- 治遗溺灸法
- 治小便数灸法
- 治小便赤黄不利灸刺法(白浊附)
- 治胞转灸法
- 治中恶灸刺法(猝死客忤尸厥等附)
- 治鬼魅诸邪病灸刺法
- 治猝魇寐不寤灸法
- 治猝中五尸灸法
- 治瘿气灸法
- 治瘰痔灸刺法
- 治痔疾灸刺法
- 治痈疽疮肿灸刺法
- 治癣灸法
- 治杂病灸法
- 治妇人诸疾灸刺法
- 治小儿诸疾灸刺法
- 灸刺禁忌论
- 误伤禁穴救针法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六·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七·符禁门(文略)
- (以上三卷的属性俱为符咒,计删文约七万字,符三百余道)
- 卷第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饵门
- 神仙统论
- 神仙草木药上
- 神仙服草木药下
- 神仙辟谷
- 卷第一百九十九·神仙服饵门
- 神仙去尸虫上
- 神仙去尸虫下
- 神仙导引上
- 神仙导引下
- 卷第二百·神仙服饵门
- 神仙服气上
- 神仙服气中
- 神仙服气下
- 神仙炼丹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