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服饵草木,必取其柯叶坚固,形质不变,若松柏茯苓之类,其意盖以延年益寿为本,至于其他,非具五行之秀,则必备四气之和,其意深矣,千金谓服饵大法,必先去三虫,三虫既去,次服草药,草药得力,次服木药,木药得力,次服石药,精粗相代。由粗以至精,其序不可紊也。
采松脂方
上常于立夏日,代松横枝东西者,围二三尺,长一丈许者,倒地,以器盛,一头就下,日内曝之,其脂自流出,三四遍取以和药,此脂特与生雄黄相宜,若坚硬者,更以酒于火
上消之,汁出者冷酒中引之,常以春三月,入衡岳之阴,取不见日月之松脂,炼而食之。(炼取为不粘度)服之百日,耐寒暑,二百日益脏腑,久则神仙。
又方:上以日入时,破其向阴,以取其膏,破其向阳,以取其脂,脂膏等分食之,可以通神灵,凿其阴阳,令方寸深五寸,还以皮掩其孔,无令风入,风入不可服也,以春夏取之,取讫密封,以泥涂之,勿泄气。
又方:上斫取老枯肥松及节,细劈长尺许,置甑中蒸之,满甑中其脂自流入釜中水内,数数取过,置冷水中,候凝根据法炼之。
又方:上松皮中有聚脂者,最第一,其根下亦有枝伤折处,亦有得不见日月处者,名阴脂,弥良,唯衡山东行五百里,有大松皆三四十围,其脂甚多。
又方:上夏至日取松脂法,河南少室山,有大松,取阴处断之,其脂膏流出,收入器中,根据法炼之,去苦味,乃以白蜜炼去沫,与脂等分相和得所,每日服一升,无他物,只饮水自足,令人不饥,长服可以终身不食,初服一升,三日后只如弹丸大,消软服之,渴即饮水,令人不老。
炼松脂方
上取松脂,不拘多少,入釜中,添汤煮之,一炊久乃取,以新绵隔滤入冷水中,与人对引之,如此三十次,则成矣。
又方:松脂(一斤) 桑灰汁(一石)
上二味,以灰汁一斗,于釜内,煮松脂三五沸,取接置冷水中,候凝复煮之,如此十度乃止,逐度易灰汁,并换冷水,其脂白矣,取炼成白脂,研罗为末,每服一匙头,以酒或米饮调下,空腹日午近晚服,若至十两以上不饥,一年以后,夜视目明,久服不老。
又方:松脂(一斤)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之,候消去浊渣,取清好者,投冷水中,如是百二十遍止,不得辄率意便止,候四十遍,辄一易汤,凡三易汤方成,以无苦味为度,其脂软白如泥,乃用白茯苓一片,捣罗为散,内炼成脂中,拌令得所,置冷处候可丸,丸如杏仁大,日吞三十丸,十日止,自不欲饮食,久当绝谷。
又方:松脂(二十斤)
上为一剂,以大釜中着水,釜上加甑,其甑中先用白茅铺衬令匀,茅上更着生黄土,约浓一寸许,乃着松脂,以物密盖,勿令泄气,其灶下用桑燃之,如釜中汤耗,添暖水,蒸一炊久,乃接取脂入冷水中,候凝更蒸如前法,三蒸毕乃止,其脂色如玉状,用以和药,取甘菊花白茯苓等分为细末和丸,如梧桐子大,以酒下十丸,空心日午近晚服,每蒸时,或酒洒如前法。
又方:松脂(十斤炼成者) 松实(去皮三斤) 柏实(三斤) 甘菊花(五升)
上四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粥饮下,日三服,百日以上,不复饥。
又方:白松脂(十二两经十三遍炼者) 白蜜(一斤四两) 白蜡(一斤四两) 白茯苓(去黑皮十二两为末)
上四味,都以大器内盛之,坐于甑内,勿令泄气,蒸之如炊一石米久,取出乃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如饥复取十丸服之,不得食一切物,饮酒不过一合。
又方:松脂(二斤炼成者) 远志(去心炒令微赤七两)
上二味,捣研为细末,炼白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或温酒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服,十五日后,不欲饮食。
绝谷升仙不食方
松实(去皮) 菊花(等分)
上二味捣末,以炼了松脂和丸,如梧桐子大,或炼蜜为丸,每服十丸,酒下,日三服,可至二十丸,亦可作散,服两钱匕,空腹日午近晚服。
又方:松实(去皮)
上于七月采未开口者,淘取沉水者控干,椎去皮捣末,酒服二钱匕,日三四服,亦可用松脂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酒下,服经三百日,日行五百里,益精补脑,久服神仙。
服松根方
松根
上取东行者,剥白皮细锉曝干,捣罗为末,可饱食之,能绝谷,渴即饮水。
服松叶方
松叶
上于山涧高原处,采叶细切餐之,日服三合,令人不饥,干捣末,日服五钱匕,酒饮下亦得,治百病,轻身益气延年。
又方:松叶(向四时随王方采之可去地一丈者锉如粟粒曝干五斗)
上一味,捣罗为末,以好酒拌作饼子,曝干,再捣罗为散,每服五钱匕,以酒饮调服,日三,令人轻身延年,体香绝谷不饥,忌鱼菜盐酱。
服柏实方
柏实
上于八月合房取,乃曝令拆,其子自脱,用清水淘取沉者,控干轻椎取仁,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匕,酒调下,冬月温酒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服,稍增至四五钱,若绝谷者,取饱为度,渴即饮水,令人悦泽,一方,用炼成松脂及白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或二十丸,日三服,又方,与松子等分,松脂和丸,酒下,又方,加菊花末等分,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二十丸,日三服,酒下。
又方:柏子 雷丸 防风(等分)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酒饮调下,日三服,令人壮盛辟谷。
服柏叶方
柏叶(不拘时采亦不拘多少)
上一味切,置甑中令满,盖甑蒸,约三石米久,蒸讫取放净器,以水淋百余遍讫,阴干捣罗为末,每服一合,食前酒下,日二服,渐增至一升,令人益气,辟谷不饥,此仙人高子良方。
又方:柏叶
上取大盆穿作窍,以物塞窍,着柏叶于盆中,水浸,日一易水,七日以上,至二七日,乃覆盆内柏叶甑中蒸之,令气彻便止,曝干捣罗为末,枣膏和之,如作干饭法,再曝再捣,每服一钱匕,水调下,日三服,久服不饥,渴即饮水。
又仙人服柏叶减谷方
柏叶(三十斤勿杂枝)
上取放不津器内,以东流水浸之,令水上出三寸,新盆覆盖,泥封三七日,漉出阴干,勿令尘入,候干捣罗为末,又取小麦三升净拣,纳柏叶汁中,封五六日出之,阴干复纳之,封五六日,又出阴干,捣罗为末,更取大豆三升,炒熟去皮,捣罗为末,合三物搅和相得,纳囊中盛之,每服三合,酒饮调下,空腹日午近晚服,食饮无妨,治万病,隆冬不寒,肠实不食。
又方:柏叶(二十斤着瓮中以东流水浸二十一日出曝干微炒纳少许盐) 小麦(一斗纳浸柏叶汁中三日出曝干又纳汁中候尽止出曝干炒令香)
上二味,捣罗为末,取猪肚脂二斤细切,着末中,搅令匀,食前服一钱匕,酒饮下,早晨日午近晚服,二十日不饥。
又方:柏叶(三斛)
上熟蒸曝干,捣罗为末,取大麦三斗,炒令变色,磨面合和令匀,服多少自在酒饮下。
又方:柏叶(末一斤四两取细枝上及向上侧生者每以孟月随四时生气方位采于背日处倒垂阴干)白茯苓(去黑皮十二两) 松叶(末一斤四两采新者长三分锉捣用清水三斗煮取二斗绞去滓令净)
上三味,先取松叶汁二斗,煮茯苓至三四升,拨去火,待冷漉出茯苓,研作粉,阴干为末,其余汁用拌柏叶末,于树阴下或高檐庑下摊阴干,又和茯苓粉,捣罗为末,以酥四两拌匀,炼白蜜待冷和剂,更捣半日,分为四五团,密器贮之,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加至二百丸,经一年,白发尽黑,齿落更生,兼治百病,消 ,展面皱。长筋骨,勿食猪鱼六畜肉,生葱韭蒜,陈败腥臭粘滑米醋等。
采茯苓方
松脂流入地,变为茯苓,遥望数里,其松赤色,视其肌理如布棋子断者有茯苓也。仰视松枝所指,其上时有菟丝,或新雨过后无风云,夜以烛火临上灭者,亦有,乃以新布四丈环之,明日掘取,神物多变化,其形如飞鸟走兽龟鳖者佳,便令曝干锉之,状如白牙,若只一块不似鸟兽物形者,乃松脂始变,不堪服。
炼茯苓方
上取茯苓上党者,去黑皮,锉作块如鸡子大,任多少置瓮中,其瓮近底,钻作窍,以木塞之,即下水令没得药,每两日一换水,七日后数以筋导却水,即取茯苓蒸候熟,及热出之。
置盘中揉拓,拾去脉膜控干,乃入盆中,以木椎研极细,更下熟水搅和,先缝生绢为袋,以药汁倾袋中,以盆器盛汁,沥尽余滓更研,复取前汁搅浑,倾袋中如前法,候滓尽澄之,更倾去清汁,取稠汁纳帛袋中垂沥之,候水尽,取茯苓曝干,是为茯苓粉,可入诸药,若不如此,即脉膜损人,令人夭折,或作瘦病。
还精补脑,长生驻颜,神仙却老延年,茯苓散方
赤茯苓(先用水煮三十沸曝干四两) 菊花(二两) 钟乳(取如鹅管蝉翼光明者先入银器中放在五六斗釜中乃添水于釜内九分釜底燃火令如鱼目沸三复时每一复时换水净洗刷后添水慢火煎令鱼目沸日足取出入乳钵内研极细入水少许更研如稀糊乃取澄曝干更研如粉一两)云母(取黄白光明者簇于大方砖上以炭火七斤 通赤从旦至暮取出去捣罗为末入绢袋于大盆中摆之按揉令水内澄取出曝干更研加粉一两) 菖蒲(九节者米泔浸三复时逐日换泔日足切曝干) 栝蒌根 赤石脂(研如粉水飞过曝干更研) 山茱萸(微炒) 防风(去叉) 牛膝 菟丝子(酒浸三日控干捣末) 熟干地黄(焙) 续断 杜仲(去粗皮炙) 山芋 蛇床子(微炒) 柏子仁 天雄(炮裂去皮脐) 桂(去粗皮) 肉苁蓉(酒浸去皴皮切焙) 特丹皮 人参 天门冬(去心焙) 石槲(去根节) 白术 石长生(去根节微炙) 牡蒙 附子(炮裂去皮脐) 苦参玄参(水洗麸炒焦) 独活(去芦头) 牡荆子 狗脊(去毛) 紫菀(水洗去土曝干) 干姜(炮裂) 黄 (炙锉) 泽泻 甘草(水蘸炙) 芍药 巴戟天(去心) 沙参 远志(去心焙) 石南叶(暖水流控干炙) 牡蛎(捣末水和作团转飞取曝干各半两)
上四十四味,捣研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日三服,空心日午近晚各一,二十日见效,四十五日诸疾并瘥,一年可还童。
又方:白茯苓(去黑皮) 钟乳(炼成者) 云母(炼成者) 泽泻 菊花 杜仲(去粗皮炙)柏子仁石槲(去根节) 山芋 熟干地黄(焙) 天门冬(去心焙) 石南叶(暖水洗慢火炙)续断肉苁蓉(酒浸去皴皮切焙各一两) 菖蒲(九节者米泔浸再宿日换泔净洗切焙干) 天雄(炮裂去皮脐) 菟丝子(酒漫三日控干捣末) 牛膝 山茱萸(炒) 五味子 蛇床子(簸去秕各一两半)
上二十味,捣研罗为散,每服一钱匕,酒调下,早晨日午近夜服,或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日再服,二十日见效,四十日万病悉除,忌犬肉牛肉生葱蒜莱菔羊血醋等。
又方:白茯苓(去黑皮三斤) 生干地黄(焙) 天门冬(去心焙) 胡麻(炒各一斤)
上四味,各捣罗为末,炼蜜拌匀,每服一匙,酒或浆水调下,日五六服,或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三十日知,百日力倍。
又方:白茯苓(去黑皮二十两) 胡麻(一斗二升炒) 泽泻(八两)
上三味,各捣罗为末,合捣三万杵,每服三钱匕,空服日午近夜,酒或水下。
又方:白茯苓(去黑皮) 火麻子(炒各半斤)
上二味,先取火麻子,以水五升研绞滤取汁,煮茯苓一炊久令熟,取出曝干,捣罗为末,每服三钱匕,以温酒调下,空心近晚一日两服,如无酒,以新汲水调下,忌醋。
又方:白茯苓(去黑皮三斤锉) 甘草(微炙锉二两)
上二味,以水六斗,先纳甘草,煎取三斗,漉去滓澄清,纳白蜜三升,牛乳九升相和,煎茯苓,令乳蜜汁入茯苓尽,及热 令散,择去赤膜,又更蒸熟, 令如面,阴干,每服二钱匕,温酒下,日三四服,稍加之。
又方:白茯苓(去黑皮) 龙须(陇西者各二斤细锉)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方寸匕,酒饮调下,日三服。
又方:白茯苓(去黑皮锉一斤)
上一味,以糯米酒浸三宿,取出曝干,捣罗为末,收入瓷器中,每食时入一两钱末,拌食食之,久服精力百倍,延年不老。
轻身不老,明耳目,强力。大茯苓丸方
白茯苓(去黑皮) 茯神(抱木者去木) 大枣 桂(去粗皮各一斤) 人参 白术 远志(去心炒黄) 细辛(去苗叶) 石菖蒲(九节者米泔浸三日日换泔切曝干各十二两) 甘草(八两水蘸劈破炙) 干姜(十两炮裂)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黄色,拣去沫,停冷拌和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久服不饥不渴,若曾食生菜果子,食冷水不消者,服之立愈,五脏积聚,气逆心腹切痛,结气腹胀,吐逆不下食,生姜汤下,羸瘦饮食无味,酒下,欲求仙未得诸大丹者,皆须服之,若不能绝房室,不能断谷者,但服之,去万病,令人长生不老,合时须辰日辰时,于空室中,衣服洁净,不得令鸡犬妇人孝子见之。
又方:白茯苓(去黑皮锉碎水浸四十九日七日一易水日足蒸一复时却入水中安罗子内以手缓缓去筋脉令净澄取曝干) 柏叶(根据四时王方采嫩枝上者蒸令黄色勿采道旁冢墓上者) 大麻子(水浸一宿曝干炒才闻一两声即出之以净砖两口磨取之) 车前子 粳米(炒) 大豆黄(炒令焦取黄) 蔓荆子(水煮一复时曝干) 地骨皮(去粗皮各一升) 人参 地肤皮(蒸半炊久曝干各二升) 黍米(炒) 麦门冬(去心焙) 茯神(去木各半升)
上一十三味,捣罗一十一味为末,唯麦门冬麻子仁熟捣极细,即和诸药令匀,炼蜜六十两,绵滤净器中,令温,和搜诸药,更捣万杵,丸如小酸枣大,盛净器中,其药永不坏,若明朝欲服,隔夜须先服黍米粥一杯,次日平旦服五十丸,温青酒或粥饮下,日再服,即不饥,若三日内,腹中不安稳,更服之,出三日,即四肢轻便,耳目聪明,若劳损者服之,气力强健,一年力倍,久服治大风诸气,补精髓,安魂魄,调荣卫,去尸虫,通神明,耐寒暑,合时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冬腊日尤佳,其药并须大升大斤,不得欠少,若须食,即以葵子汤下之,断谷方中,此为最妙。
又方:白茯苓(炼成粉) 柏叶(蒸熟曝干为末) 车前子(淘净干) 地骨皮 大豆(炒取黄)蔓荆子(煮令苦味尽曝干各五两)
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千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欲服时,隔夜食黍米粥令饱,次日服药二百丸,酒或井华水下,三日内不思食,亦不困人,三日外即不饥,饥即更服三五十丸补之,觉少疲乏,每三五日,以少粳米粉作拨刀,食一盏许,不须盐醋,若虚困,每日服蔓荆子末两匙,以白蜜炼和之,忌房室。
又方:白茯苓(炼成粉) 云母(炼成粉) 天门冬粉(各二斤) 羊脂 白沙蜜 白蜡(各五斤)麻子油(三斤) 松脂(炼成者十斤)
上八味,入银器中,微火煎令匀,紫色乃止,欲绝谷者,先作五日稻粮,食五日乃少食,三日后方服此药,小弹子大,日三丸,三日九丸。即不饥,饥则更服,兼食枣脯。饮水无苦多,若要下去药,取硝石葵子(各五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同煎八分,去滓日三服,药下食米粥一合,三日渐食淡食。
又方:白茯苓(五斤锉碎甑中蒸一炊曝干为末) 白沙蜜(三斤) 柏脂(七斤静处作灶泥大釜于上加甑取白茅锉令齐整先入甑内衬次安柏脂在上釜内用锻石水蒸之令消入釜中去甑接取釜内脂入冷水中以扇扇之两人对引之三十过复蒸如前三遍逐遍换釜中锻石水取柏脂再入甑釜中用醋浆水深添又如上法蒸之三遍逐遍换醋浆水满三遍又以好酒入釜中添深如上法三遍蒸炼了)
上三味,炼白沙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酒下,冬月温酒下,饥者频服之不饥为度,如饮酒不得,只以温水下,欲仙者常取杏仁五枚,去皮尖细研,以水一小盏,同煎三五沸,成汤去滓,以下丸药,若却欲去药食谷者,取硝石葵子(各一两)熟研为散,以粥饮调服一钱匕,日再服,其药即出,稍稍食谷及葵羹,甚良。
又方:白茯苓(去黑皮一斤半) 生干地黄(焙四两) 天门冬(一斤去心焙) 泽泻(五两)胡麻(一斗炒作声)
上五味,各捣罗为末,和令匀,蜜拌旋丸,每服如鸡子大,日五六服,浆水或酒下。久之气力自倍,一方,无泽泻而地黄与诸药等分,以蜜和为丸,酒服如上法。
又方:白茯苓(去黑皮) 天门冬(去心焙各一斤) 枣肉(三十枚) 麻子仁(五斤)
上四味合和,于三硕米下蒸一炊久,合捣蜜和,丸如鸡子黄大,早晨近晚服一丸,渴即饮水。
- 《政和圣济总录》序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运气
- 甲子岁图
- 乙丑岁图
- 丙寅岁图
- 丁卯岁图
- 戊辰岁图
- 己巳岁图
- 庚午岁图
- 辛未岁图
- 壬申岁图
- 癸酉岁图
- 甲戌岁图
- 乙亥岁图
- 丙子岁图
- 丁丑岁图
- 戊寅岁图
- 己卯岁图
- 庚辰岁图
- 辛巳岁图
- 壬午岁图
- 癸未岁图
- 甲申岁图
- 乙酉岁图
- 丙戌岁图
- 丁亥岁图
- 戊子岁图
- 己丑岁图
- 庚寅岁图
- 辛卯岁图
- 壬辰岁图
- 癸巳岁图
- 卷第二·运气
- 甲午岁图
- 乙未岁图
- 丙申岁图
- 丁酉岁图
- 戊戌岁图
- 己亥岁图
- 庚子岁图
- 辛丑岁图
- 壬寅岁图
- 癸卯岁图
- 甲辰岁图
- 乙巳岁图
- 丙午岁图
- 丁未岁图
- 戊申岁图
- 己酉岁图
- 庚戌岁图
- 辛亥岁图
- 壬子岁图
- 癸丑岁图
- 甲寅岁图
- 乙卯岁图
- 丙辰岁图
- 丁巳岁图
- 戊午岁图
- 己未岁图
- 庚申岁图
- 辛酉岁图
- 壬戌岁图
- 癸亥岁图
- 卷第三·叙例
- 治法
- 等差
- 药品
- 汤散
- 煎煮
- 服饵
- 服药多少
- 禁忌
- 治择
- 修制
- 秤两
- 升合
- 妇人
- 小儿
- 食治
- 针灸
- 补遗
- 卷第四·治法
- 治神
- 治宜
- 平治
- 本标
- 通类
- 逆从
- 奇偶
- 轻重
- 补益
- 汤醴
- 汗
- 吐
- 下
- 渍浴
- 祝由
- 熨引
- 按摩
- 导引
- 灸
- 刺
- 砭石
- 卷第五·诸风门
- 诸风统论
- 中风
- 肝中风
- 心中风
- 脾中风
- 肺中风
- 肾中风
- 卷第六·诸风门
- 急风
- 卒中风
- 风
- 风口噤
- 风口
- 破伤风
- 卷第七·诸风门
- 中风失音
- 中风舌强不语
- 柔风
- 瘫痪
- 风曳
- 贼风
- 卷第八·诸风门
- 中风身体不遂
- 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
- 风脚软
- 风腰脚不遂
- 风痉
- 风角弓反张
- 卷第九·诸风门
- 偏风
- 风偏枯
- 中风半身不遂
- 风痱
- 肉苛
- 卷第十·诸风门
- 历节风
- 中风百节疼痛
- 风身体疼痛
- 风走注疼痛
- 白虎风
- 风腰脚疼痛
- 卷第一十一·诸风门
- 风腿
- 风不仁
- 风瘙痒
- 风
- 风瘙瘾疹
- 卷第一十二·诸风门
- 蛊风
- 刺风
- 风气
- 肌肉动
- 风冷
- 风热
- 中风发热
- 卷第一十三·诸风门
- 漏风
- 风消
- 热毒风
- 劳风
- 风成寒中
- 风成热中
- 风成寒热
- 卷第一十四·诸风门
- 风恍惚
- 风惊
- 风惊邪
- 风惊恐
- 风惊悸
- 风邪
- 风狂
- 卷第一十五·诸风门
- 风癫
- 风痫
- 风厥
- 首风
- 脑风
- 卷第一十六·诸风门
- 风头眩
- 风头痛
- 偏头痛
- 卷第一十七·诸风门
- 风头旋
- 头面风
- 风痰
- 胃风
- 风秘
- 风入腹拘急切痛
- 卷第一十八·诸风门
- 疡风
- 白驳
- 白癜风
- 紫癜风
- 恶风
- 大风眉须堕落
- 大风出虫
- 大风癞病
- 乌癞
- 白癞
- 卷第一十九·诸痹门
- 诸痹统论
- 肝痹
- 心痹
- 脾痹
- 肺痹
- 肾痹
- 痛痹
- 着痹
- 行痹
- 皮痹
- 肌痹
- 血痹
- 豚痹
- 卷第二十·诸痹门
- 筋痹
- 骨痹
- 肠痹
- 周痹
- 风冷痹
- 风湿痹
- 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
- 痹气
- 热痹
- 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 伤寒统论
- 伤寒可汗
- 伤寒可下
- 伤寒可吐
- 伤寒可温
- 伤寒过经不解
- 卷第二十二·伤寒门
- 中风伤寒
- 伤寒湿温
- 伤寒时气
- 伤寒疫疠
- 伤寒结胸
- 卷第二十三·伤寒门
- 伤寒谵语
- 伤寒潮热
- 伤寒烦渴
- 伤寒烦躁
- 伤寒厥
- 卷第二十四·伤寒门
- 伤寒头痛
- 伤寒喘
- 伤寒上气
- 伤寒咳嗽
- 卷第二十五·伤寒门
- 伤寒干呕
- 伤寒呕哕
- 伤寒心悸
- 伤寒痞满
- 伤寒心腹胀满
- 卷第二十六·伤寒门
- 伤寒霍乱
- 伤寒小便不通
- 伤寒大便不通
- 伤寒下痢
- 卷第二十七·伤寒门
- 伤寒阴毒
- 伤寒阳毒
- 伤寒兼食毒
- 伤寒发斑
- 卷第二十八·伤寒门
- 伤寒发黄
- 伤寒发豌豆疮
- 伤寒发狂
- 伤寒刚
- 伤寒柔
- 卷第二十九·伤寒门
- 伤寒坏病
- 伤寒狐惑
- 伤寒百合
- 伤寒阴阳易
- 伤寒鼻衄
- 卷第三十·伤寒门
- 伤寒吐血
- 伤寒瘀血
- 伤寒口舌生疮
- 伤寒舌肿胀
- 伤寒咽喉痛
- 伤寒毒攻手足
- 卷第三十一·伤寒门
- 伤寒后夹劳
- 伤寒后劳复
- 伤寒后骨节烦疼
- 伤寒后余热
- 伤寒后虚羸
- 伤寒后虚烦
- 伤寒后盗汗
- 伤寒后惊悸
- 卷第三十二·伤寒门
- 伤寒后身体虚肿
- 伤寒后不思食
- 伤寒后宿食不消
- 伤寒后不得眠
- 伤寒后失音不语
- 伤寒后余毒攻眼
- 伤寒后咽喉闭塞不通
- 卷第三十三·伤寒门
- 伤寒后变成疟
- 伤寒后香港脚
- 伤寒后腰脚疼痛
- 伤寒后下痢脓血
- 伤寒后疮
- 辟温疫令不相传染
- 卷第三十四·中门
- 中统论
- 中热
- 中闷绝
- 卷第三十四·疟病门
- 诸疟统论
- 寒疟
- 温疟
- 寒热往来疟
- 瘅疟
- 间日疟
- 卷第三十五·疟病门
- 痰疟
- 疟
- 劳疟
- 久疟
- 鬼疟
- 疟母
- 卷第三十六·疟病门
- 足厥阴肝疟
- 手少阴心疟
- 足太阴脾疟
- 手太阴肺疟
- 足少阴肾疟
- 足少阳胆疟
- 足阳明胃疟
- 足太阳膀胱疟
- 疟病发渴
- 卷第三十七·疟病门
- 疟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 疟痢
- 瘴气
- 瘴疟
- 寒热往来
- 卷第三十八·霍乱门
- 霍乱统论
- 霍乱吐利
- 霍乱呕吐不止
- 霍乱四逆
- 霍乱欲死
- 霍乱心腹痛
- 霍乱心腹筑悸
- 霍乱心腹胀
- 卷第三十九·霍乱门
- 霍乱昏塞下利
- 干霍乱
- 中恶霍乱
- 霍乱烦渴
- 霍乱心烦
- 霍乱逆满
- 霍乱干呕
- 卷第四十·霍乱门
- 霍乱呕哕
- 霍乱下利
- 霍乱转筋
- 霍乱心下痞逆
- 霍乱后烦躁卧不安
- 卷第四十一·肝脏门
- 肝脏统论
- 肝虚
- 肝实
- 肝胀
- 肝着
- 肝风筋脉抽掣疼痛
- 煎厥
- 肝气逆面青多怒
- 薄厥
- 卷第四十二·肝脏门
- 肝病筋急
- 疹筋
- 卷第四十二·胆门
- 胆虚
- 胆实
- 胆虚不眠
- 胆热多睡
- 胆瘅
- 卷第四十三·心脏门
- 心脏统论
- 心虚
- 心实
- 心热多汗
- 中寒
- 心烦热
- 心健忘
- 善笑
- 螈病
- 卷第四十三·小肠门
- 小肠虚
- 小肠实
- 小肠有寒
- 卷第四十四·脾脏门
- 脾脏统论
- 脾虚
- 脾实
- 脾脏虚冷泄痢
- 宿食不消
- 卷第四十五·脾脏门
- 脾瘅
- 谷劳
- 脾胃冷热不和
- 脾胃气虚冷水谷不化
- 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
- 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
- 脾脏冷气腹内虚鸣
- 卷第四十六·脾脏门
- 脾气虚腹胀满
- 脾胃气虚肌体羸瘦
- 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 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
- 卷第四十七·胃门
- 胃虚冷
- 胃实热
- 食亦
- 胃反
- 哕
- 噫醋
- 胃寒肠热
- 胃热肠寒
- 卷第四十八·肺脏门
- 肺脏统论
- 肺虚
- 肺实
- 肺胀
- 肺消
- 肺中寒
- 肺气喘急
- 卷第四十九·肺脏门
- 膈消
- 肺脏伤风冷多涕
- 肺痿
- 肺痿咽燥
- 肺痿小便数
- 肺脏壅热
- 卷第五十·肺脏门
- 肺痈
- 肺痈喘急满
- 肺气面目四肢浮肿
- 肺脏痰毒壅滞
- 肺脏风毒生疮
- 卷第五十·大肠门
- 大肠虚
- 大肠实
- 肠垢
- 瘕
- 卷第五十一·肾脏门
- 肾脏统论
- 肾虚
- 肾实
- 肾寒
- 肾胀
- 肾着
- 解
- 喑俳
- 厥逆头痛
- 肾藏风冷气
- 卷第五十二·肾脏门
-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
- 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
- 肾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
- 肾脏虚损阳气痿弱
- 肾脏虚损骨痿羸瘦
- 卷第五十三·肾脏门
- 肾虚多唾
- 骨虚实
- 髓虚实
- 卷第五十三·膀胱门
- 膀胱虚冷
- 膀胱实热
- 胞痹
- 胞转
- 卷第五十四·三焦门
- 三焦统论
- 三焦病
- 三焦约
- 三焦咳
- 三焦胀
- 三焦有水气
- 三焦俱虚
- 上焦虚寒
- 上焦热结
- 中焦虚寒
- 中焦热结
- 下焦虚寒
- 下焦热结
- 卷第五十五·心痛门
- 心痛统论
- 心痛
- 卒心痛
- 久心痛
- 肝心痛
- 脾心痛
- 胃心痛
- 肾心痛
- 厥心痛
- 卷第五十六·心痛门
- 九种心痛
- 停饮心痛
- 虫心痛
- 冷气心痛
- 中恶心痛
- 恶注心痛
- 心痛懊
- 心痛不能饮食
- 心掣
- 厥逆
- 卷第五十七·心腹门
- 心腹痛
- 心腹卒胀痛
- 腹痛
- 腹虚胀
- 久腹胀
- 腹胀肠鸣切痛
- 腹内结强
- 胀
- 鼓胀
- 胁肋痛
- 胁痛烦满
- 息积
- 卷第五十八·消渴门
- 消渴统论
- 消渴
- 消渴烦躁
- 消渴口舌干燥
- 消渴腹胀
- 消渴后虚乏
- 消渴小便白浊
- 卷第五十九·消渴门
- 虚热渴
- 暴渴
- 胃热渴
- 久渴
- 渴利
- 消渴后成水
- 消渴后成痈疽
- 消中
- 消肾
- 卷第六十·黄胆门
- 黄胆统论
- 黄疸
- 急黄
- 阴黄
- 酒疸
- 谷疸
- 胃疸
- 黑疸
- 女劳疸
- 卷第六十一·黄胆门
- 黄汗
- 三十六黄
- 卷第六十一·胸痹门
- 胸痹统论
- 胸痹
- 胸痹噎塞
- 胸痹心下坚痞急
- 胸痹短气
- 胸痛
- 卷第六十二·膈气门
- 膈气统论
- 五种膈气
- 膈气咽喉噎塞
- 膈气呕逆不下食
- 膈气痰结
- 膈气宿食不消
- 卷第六十三·呕吐门
- 呕吐统论
- 呕吐
- 干呕
- 卷第六十三·痰饮门
- 痰饮统论
- 痰癖
- 支饮
- 留饮
- 卷第六十四·痰饮门
- 冷痰
- 热痰
- 留饮宿食
- 膈痰结实
- 膈痰风厥头痛
- 卷第六十五·咳嗽门
- 咳嗽统论
- 咳嗽
- 晓嗽
- 久嗽
- 冷嗽
- 热嗽
- 呷嗽
- 五脏诸咳
- 卷第六十六·咳嗽门
- 咳嗽上气
- 咳嗽呕吐
- 咳嗽唾脓血
- 咳逆短气
- 咳嗽面目浮肿
- 咳嗽失声
- 风冷声嘶
- 卷第六十七·诸气门
- 诸气统论
- 诸气
- 上气
- 上气胸胁支满
- 上气呕吐
- 上气腹胀
- 上气喉中如水鸡声
- 短气
- 冷气
- 厥逆气
- 阳厥
- 卷第六十八·吐血门
- 吐血统论
- 吐血
- 吐血不止
- 卷第六十九·吐血门
- 呕血
- 唾血
- 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
- 舌上出血
- 汗血
- 卷第七十·鼻衄门
- 鼻衄统论
- 鼻衄
- 衄不止
- 大衄
- 久衄
- 衄
- 卷第七十一·积聚门
- 积聚统论
- 积聚
- 肥气
- 伏梁
- 痞气
- 息贲
- 贲豚
- 卷第七十二·积聚门
- 积聚心腹胀满
- 积聚宿食不消
- 久积症癖
- 诸症
- 卷第七十三·积聚门
- 结瘕
- 气
- 癖气
- 寒癖
- 酒癖
- 癖不能食
- 卷第七十四·泄痢门
- 泄痢统论
- 水泻
- 濡泻
- 飧泄
- 洞泄寒中
- 溏
- 卷第七十五·泄痢门
- 白滞痢
- 冷痢
- 热痢
- 赤痢
- 卷第七十六·泄痢门
- 血痢
- 脓血痢
- 赤白痢
- 卷第七十七·泄痢门
- 气痢
- 休息痢
- 蛊痢
- 久痢
- 卷第七十八·泄痢门
- 下痢里急后重
- 痢兼渴
- 痢兼肿
- 痢后脱肛
- 疳
- 湿
- 卷第七十九·水肿门
- 水肿统论
- 水肿
- 十水
- 涌水
- 风水
- 石水
- 大腹水肿
- 卷第八十·水肿门
- 水肿咳逆上气
- 水气遍身肿满
- 水肿胸满气急
- 水蛊
- 膜外气
- 卷第八十一·脚气门
- 香港脚统论
- 风毒香港脚
- 香港脚缓弱
- 香港脚痹弱
- 香港脚痹挛
- 香港脚疼痛不仁
- 卷第八十二·脚气门
- 香港脚上气
- 香港脚肿满
- 香港脚心腹胀满
- 香港脚冲心
- 卷第八十三·脚气门
- 香港脚语言謇涩
- 香港脚风经五脏惊悸
- 香港脚呕逆
- 香港脚痰壅头痛
- 干湿香港脚
- 香港脚变成水肿
- 卷第八十四·脚气门
- 香港脚大小便不通
- 江东岭南瘴毒香港脚
- 服乳石香港脚发动
- 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
- 卷第八十五·腰痛门
- 腰痛统论
- 腰痛
- 卒腰痛
- 风湿腰痛
- 腰痛强直不得俯仰
- 腰脚疼痛
- 腰脚冷痹
- 卷第八十六·虚劳门
- 虚劳统论
- 肝劳
- 心劳
- 脾劳
- 肺劳
- 肾劳
- 卷第八十七·虚劳门
- 冷劳
- 热劳
- 气劳
- 急劳
- 风劳
- 卷第八十八·虚劳门
- 虚劳少气
- 虚劳上气
- 虚劳咳嗽
- 虚劳痰饮
- 虚劳呕逆
- 虚劳不思食
- 虚劳食不消
- 虚劳寒热
- 虚劳潮热
- 卷第八十九·虚劳门
- 虚劳盗汗
- 虚劳体痛
- 虚劳羸瘦
- 虚劳腰痛
- 卷第九十·虚劳门
- 虚劳心腹痞满
- 虚劳心腹痛
- 虚劳咳唾脓血
- 虚劳呕吐血
- 虚劳四肢逆冷
- 虚劳惊悸
- 虚劳不得眠
- 卷第九十一·虚劳门
- 虚劳失精
- 虚劳脱营
- 虚劳口干燥
- 虚劳积聚
- 虚劳兼痢
- 虚劳里急
- 虚劳浮肿
- 卷第九十二·虚劳门
- 虚劳小便白浊
- 虚劳小便余沥
- 虚劳小便利
- 虚劳小便难
- 虚劳大便难
- 筋极
- 气极
- 脉极
- 肉极
- 骨极
- 精极
- 白淫
- 卷第九十三·骨蒸传尸门
- 虚劳五蒸
- 骨蒸羸瘦
- 骨蒸肺痿
- 骨蒸癖
- 骨蒸烦渴
- 传尸骨蒸
- 传尸劳
- 卷第九十四·诸疝门
- 诸疝统论
- 寒疝
- 心疝
- 厥疝
- 寒疝心腹痛
- 寒疝积聚
- 七疝
- 蛊疝
- 卷第九十四·阴疝门
- 阴疝统论
- 阴疝
- 卒疝
- 阴疝肿缩
- 阴疝卒肿痛
- 控睾
- 卷第九十五·大小便门
- 大小便统论
- 大小便关格不通
- 小便不通
- 小便不禁
- 卷第九十六·大小便门
- 小便利多
- 小便赤涩
- 小便出血
- 大便不禁
- 卷第九十七·大小便门
- 大便秘涩
- 大便不通
- 结阴大便血
- 卷第九十八·诸淋门
- 诸淋统论
- 卒淋
- 冷淋
- 热淋
- 气淋
- 血淋
- 膏淋
- 石淋
- 劳淋
- 卷第九十九·九虫门
- 九虫统论
- 九虫
- 蛔虫
- 寸白虫
- 蛲虫
- 五脏虫
- 三虫
- 卷第一百·诸尸门
- 诸尸统论
- 诸尸
- 遁尸
- 飞尸
- 尸注
- 卷第一百·诸注门
- 诸注统论
- 诸注
- 风注
- 走注
- 鬼注
- 气注
- 卒魇不寤
- 中恶
- 卒死
- 尸厥
- 鬼魅
- 鬼击
- 卷第一百一·面体门
- 头风白屑
- 面?(点如乌麻,斑如雀卵,稀则棋布,密则不可容针)
- 面?(细起如粟谷状)
- 面?(形似米白)
- 面(粉刺)
- 面体疣目
- 狐臭
- 灭瘢痕
- 卷第一百一·髭发门
- 眉髯髭发统论
- 乌髭发
- 须发黄白
- 荣养髭发
- 白秃
- 赤秃
- 卷第一百二·眼目门
- 眼目统论
- 肝虚眼
- 肝实眼
- 肾肝虚眼黑暗
- 目胎赤
- 卷第一百三·眼目门
- 目赤痛
- 目赤肿痛
- 目热碜痛赤肿
- 卷第一百四·眼目门
- 风毒冲目虚热赤痛
- 目风赤
- 暴赤眼
- 卷第一百五·眼目门
- 目赤烂
- 目积年赤
- 目飞血赤脉
- 目血灌瞳仁
- 赤脉波贯黑睛
- 卷第一百六·眼目门
- 坠睛
- 蟹目
- 目珠子突出
- 白睛肿胀
- 目暴肿
- 目风肿
- 目睛疼痛
- 目涩痛
- 卷第一百七·眼目门
- 目痒急及赤痛
- 五脏风热眼
- 目偏视风牵
- 目风眼寒
- 目风泪出
- 卷第一百八·眼目门
- 丹石毒上攻目
- 时气后患目
- 目晕
- 目昏暗
- 目
- 眼眉骨及头痛
- 卷第一百九·眼目门
- 目见黑花飞蝇
- 息肉淫肤
- 目生肉
- 卷第一百一十·眼目门
- 目内生疮
- 目脓漏
- 目生珠管
- 斑豆疮入眼
- 雀目
- 目睑生风粟
- 眼睑垂缓
- 眼睑肿硬
- 倒睫拳挛
- 卷第一百一十一·眼目门
- 目生肤翳
- 目生丁翳
- 目生花翳
- 翳膜遮障
- 远年障翳
- 卷第一百一十二·眼目门
- 目青盲
- 将变内障眼
- 内障眼针后用药
- 外物伤目
- 卷第一百一十三·眼目门
- 目眵
- 眯目
- 针眼
- 钩割针镰
- 熨烙
- 卷第一百一十四·耳门
- 耳统论
- 耳聋
- 风聋
- 劳聋
- 久聋
- 五聋
- 耳聋有脓
- 耳虚鸣
- 卷第一百一十五·耳门
- 耳疼痛
- 耳肿
- 耳内生疮
- 耳耵聍
- 耳
- 百虫入耳
- 耳诸疾
- 卷第一百一十六·鼻门
- 鼻统论
- 鼻塞气息不通
- 鼻塞不闻香臭
- 鼻
- 鼻中生息肉
- 鼻痛
- 鼻渊
- 鼻流清涕
- 鼻中生疮
- 疳虫蚀鼻生疮
- 卷第一百一十七·口齿门
- 口齿统论
- 口疮
- 口糜
- 口吻疮
- 口舌干焦
-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齿门
- 口舌生疮
- 口臭
- 唇疮
- 唇生核
- 紧唇
- 卷第一百一十九·口齿门
- 重舌
- 舌肿强
- 牙齿历蠹
- 牙齿疼痛
- 齿
- 卷第一百二十·口齿门
- 虫蚀牙齿
- 肾虚齿风痛
- 齿风肿痛
- 齿龈肿
- 风疳
- 卷第一百二十一·口齿门
- 齿间出血
- 齿龈宣露
- 齿龋
- 牙齿动摇
- 牙齿黄黑
- 牙齿不生
- 牙齿挺出
- 揩齿
-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 咽喉统论
- 咽喉闭塞不通
- 喉痹
- 马喉痹
- 咽喉肿痛
- 卷第一百二十三·咽喉门
- 喉中生谷贼
- 咽喉肿痛语声不出
- 咽喉卒肿痛
- 咽喉生痈
- 咽喉生疮
- 悬痈肿
- 尸咽喉
- 狗咽
- 卷第一百二十四·咽喉门
- 咽喉中如有物妨闷
- 咽干
- 喉咽诸疾
- 骨鲠
- 误吞诸物
-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 诸瘿统论
- 气瘿
- 瘿病咽喉噎塞
- 五瘿
- 瘤
- 卷第一百二十六·瘰门
- 瘰统论
- 瘰结核
- 风毒瓦斯毒热毒瘰
- 瘰寒热
- 瘰有脓
- 瘰久不瘥
- 卷第一百二十七·瘰门
- 诸瘰
- 诸
- 卷第一百二十八·痈疽门
- 痈疽统论
- 石痈
- 附骨痈
- 痈内虚
- 久痈
- 乳痈
- 卷第一百二十九·痈疽门
- 肠痈
- 胃脘痈
- 缓疽
- 石疽
- 附骨疽
- 风疽
- 甲疽
- 瘭疽
- 卷第一百三十·痈疽门
- 痈疽溃后蚀恶肉
- 痈疽大小便不通
- 诸痈疽托里法
- 痈疽等疮内消法
- 一切痈疽诸疮膏药
- 卷第一百三十一·痈疽门
- 痈疽发脑统论
- 发脑
- 发背
- 痈疽发背发渴
- 痈疽发背作寒热
- 发背溃后
- 卷第一百三十二·疮肿门
- 诸疮
- 诸恶疮
- 反花疮
- 卷第一百三十三·疮肿门
- 浸淫疮
- 下注疮
- 诸疮水毒肿
- 冷疮
- 热疮
- 月蚀疮
- 卷第一百三十四·疮肿门
- 冻烂肿疮
- 疮
- 漆疮
- 汤火疮
- 卷第一百三十五·疮肿门
- 灸疮
- 诸疮生肌肉
- 疮
- 热肿
- 毒肿
- 结阳
- 卷第一百三十六·疮肿门
- 气肿
- 风肿
- 疔肿
- 诸疥
- 卷第一百三十七·疮肿门
- 诸癣
- 代指
- 卷第一百三十八·疮肿门
- 诸丹毒
- 痱疮
- 肉刺
- 恶脉
- 追蚀一切疮肿
- 卷第一百三十九·金疮门
- 金疮统论
- 金疮血不止
- 金刃伤中筋骨
- 金疮烦闷及发渴
- 金疮中风水及痉
- 金刃肠出
- 卷第一百四十·金疮门
- 毒箭所伤
- 箭镞金刃入肉
- 狐尿刺
- 恶刺
- 竹木刺伤肌肉不出
- 卷第一百四十一·痔门
- 痔统论
- 诸痔
- 牡痔
- 牝痔
- 卷第一百四十二·痔门
- 脉痔
- 血痔
- 肠痔
- 气痔
- 卷第一百四十三·痔门
- 久痔
- 痔?
- 痔疼痛不可忍
- 肠风下血
- 卷第一百四十三·伤折门
- 伤折统论
- 从高坠下伤损肿痛
- 伤折恶血不散
- 筋骨伤折疼痛
- 伤折腹中瘀血
- 伤折风肿
- 卷第一百四十五·伤折门
- 打扑损伤
- 腕折
- 倒仆蹴损
- 被伤绝筋
- 伤堕致损吐唾出血
- 伤损止痛生肌
- 头伤脑髓出
- 诸伤折淋熨贴并膏药
- 诸骨蹉跌
- 卷第一百四十六·杂疗门
- 杂疗统论
- 中药毒
- 食毒
- 食诸菜蕈菌中毒
- 饮酒中毒及大醉不解
- 服药过剂
- 卷第一百四十七·杂疗门
- 食牛马猪犬鱼蟹中毒
- 解金银铜铁石毒
- 蛊毒
- 卷第一百四十八·杂疗门
- 马汗入疮
- 犬啮伤
- 诸虫啮
- 诸蛇螫
- 蝎螫
- 卷第一百四十九·杂疗门
- 蜂螫
- 蜘蛛蜈蚣伤
- 蠼尿疮
- 中水毒
- 射工中人疮
- 溺水死
- 自缢欲死
- 辨自缢死解绳法
- 辨自缢死心下尚微温虽久犹可活法
- 卷第一百五十·妇人血风门
- 妇人血风统论
- 妇人血风劳气
- 妇人血风走注
- 妇人风虚劳冷
- 妇人中风
- 妇人中风角弓反张
- 妇人中风偏枯
- 妇人风邪惊悸
- 卷第一百五十一·妇人血气门
- 血气统论
- 妇人月水不利
- 妇人月水不调
- 妇人月水不通
- 妇人月水不断
- 室女月水不通
- 室女月水不调
- 室女月水来腹痛
- 卷第一百五十二·妇人血气门
- 带下
- 漏下
- 经血暴下
- 卷第一百五十三·妇人血气门
- 妇人经血暴下兼带下
- 妇人血积气痛
- 妇人瘀血
- 妇人血分
- 妇人水分
- 妇人血枯
- 妇人无子
- 卷第一百五十四·妊娠门
- 妊娠统论
- 妊娠恶阻
- 妊娠漏胎
- 妊娠惊胎
- 妊娠胎动
- 妊娠胎动下血
- 卷第一百五十五·妊娠门
- 妊娠猝下血
- 妊娠胎萎燥
- 妊娠胎不长养
- 妊娠心痛
- 妊娠腹满
- 妊娠腹痛
- 妊娠心腹痛
- 卷第一百五十六·妊娠门
- 妊娠呕逆不下食
- 妊娠痰饮
- 妊娠虚烦懊热
- 妊娠咳嗽
- 妊娠伤寒
- 妊娠下痢
- 妊娠子淋
- 卷第一百五十七·妊娠门
- 妊娠胎间水气肌肤浮肿
- 妊娠小便不通
- 妊娠小便利
- 妊娠大便不通
- 妊娠大小便不通
- 妊娠半产
- 妊娠数日不产
- 妊娠数堕胎
- 卷第一百五十八·妊娠门
- 妊娠堕胎后衣不出
- 妊娠堕胎后血不出
- 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
- 妊娠诸疮
- 产妇推行年等法并安产图
- 卷第一百五十九·产难门
- 逆产
- 产难
- 子死腹中
- 息胞
- 卷第一百六十·产后门
- 产后统论
- 产后血运
- 产后语言妄乱
- 产后恶露不下
- 卷第一百六十一·产后门
- 产后恶露不断
- 产后血气攻腹疼痛
- 产后血块攻筑疼痛
- 产后中风
- 产后中风口
- 卷第一百六十二·产后门
- 产后中风偏枯
- 产后中风角弓反张
- 产后伤寒
- 产后霍乱
- 产后寒热疟
- 产后头痛
- 卷第一百六十三·产后门
- 产后腰痛
- 产后呕逆
- 产后烦闷
- 产后虚热
- 产后虚渴
- 产后短气
- 产后上气
- 产后惊悸
- 卷第一百六十四·产后门
- 产后咳嗽
- 产后虚羸
- 产后汗出不止
- 产后蓐劳
- 产后泄泻
- 卷第一百六十五·产后门
- 产后下痢
- 产后肿满
- 产后小便不通
- 产后大便不通
- 卷第一百六十六·产后门
- 产后大小便不通
- 产后乳汁不下
- 产后妒乳
- 产后乳结核
- 产后乳结痈
- 卷第一百六十七·小儿门
- 小儿统论
- 小儿初受气法
- 小儿初生法
- 论小儿初生将护法
- 小儿取吐胸中恶血法
- 初生儿服朱蜜法
- 小儿始哺法
- 拣乳母法
- 乳小儿法
- 乳母忌慎法
- 小儿相法
- 浴儿法
- 小儿口噤
- 小儿撮口
- 小儿鹅口
- 小儿重?
- 小儿脐风
- 小儿脐疮
- 小儿解颅
- 小儿囟陷
- 小儿变蒸
- 卷第一百六十八·小儿门
- 小儿温壮
- 小儿壮热
- 小儿潮热
- 小儿风热
- 小儿热渴
- 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儿门
- 小儿疮疹
- 小儿惊热
- 小儿急惊风
- 卷第一百七十·小儿门
- 小儿慢惊风
- 小儿惊悸
- 小儿惊啼
- 小儿夜啼
- 卷第一百七十一·小儿门
- 小儿啼
- 小儿惊痫
- 小儿风痫
- 小儿食痫
- 小儿诸痫
- 卷第一百七十二·小儿门
- 小儿天
- 小儿胎风
- 小儿惊疳
- 小儿干疳
- 小儿漏疳
- 小儿脑疳
- 小儿急疳
- 小儿口齿疳
- 小儿无辜疳
- 小儿疳渴不止
- 卷第一百七十三·小儿门
- 小儿疳痢
- 小儿疳痢久不瘥
- 小儿疳
- 小儿五疳出虫
- 小儿诸疳
- 卷第一百七十四·小儿门
- 小儿伤寒
- 小儿中风
- 小儿发黄
- 小儿疟
- 小儿水气肿满
- 小儿心痛
- 卷第一百七十五·小儿门
- 小儿宿食不消
- 小儿腹胀
- 治小儿哺露
- 小儿丁奚腹大
- 小儿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
- 小儿咳嗽
- 卷第一百七十六·小儿门
- 小儿咳逆上气
- 小儿呕吐
- 小儿哕
- 小儿吐乳
- 小儿乳癖
- 小儿症瘕癖结
- 卷第一百七十七·小儿门
- 小儿骨蒸
- 小儿痰实
- 小儿客忤
- 小儿中恶
- 小儿中蛊
- 小儿尸注
- 小儿胎寒
- 卷第一百七十八·小儿门
- 小儿冷痢
- 小儿热痢
- 小儿赤白痢
- 小儿血痢
- 小儿脓血痢
- 小儿蛊毒痢
- 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
- 小儿下痢烦渴
- 小儿胃风腹胀泄痢
- 小儿洞泄注下
- 小儿下痢后脱肛
- 小儿诸淋
- 小儿小便不通
- 小儿大便不通
- 小儿诸虫
- 小儿盗汗
- 小儿吐血
- 小儿鼻衄
- 卷第一百八十·小儿门
- 小儿鼻塞
- 小儿鼻多浊涕
- 小儿脑热鼻干无涕
- 小儿多涕
- 小儿喉痹
- 小儿重舌
- 小儿木舌
- 小儿燕口疮
- 小儿口疮
- 卷第一百八十一·小儿门
- 小儿语迟
- 小儿齿不生
- 小儿咽喉诸病
- 小儿误吞物
- 小儿紧唇
- 小儿涎液不收
- 小儿胎赤眼
- 小儿斑疮入眼
- 小儿眼生翳膜
- 小儿目赤痛
- 小儿耳(附百虫入耳)
- 卷第一百八十二·小儿门
- 小儿诸丹
- 小儿游肿赤痛
- 小儿痈疮
- 小儿疽疮
- 小儿瘰结核
- 小儿恶疮
- 小儿冻烂疮
- 小儿疮疥
- 小儿癣
- 小儿风瘙瘾疹
- 小儿疝
- 卷第一百八十三·乳石发动门
- 乳石发动统论
- 乳石将适失度
- 乳石发动寒热
- 乳石发渴
- 乳石发动上冲头面及身体壮热
- 乳石发动吐血衄血
- 乳石发目昏赤痛
- 乳石发痈疽发背疮肿
- 乳石发身体生疮
- 乳石发口舌疮烂
- 卷第一百八十四·乳石发动
- 乳石发身体肿
- 乳石发上气喘嗽
- 乳石发呕逆
- 乳石发霍乱转筋
- 乳石发痞结羸瘦
- 乳石发心腹胀满
- 乳石发下利
- 浮石发淋沥
- 乳石发大小便不通
- 服乳石备饮食常法
- 乳石发诸药不治者
- 卷第一百八十五·补益门
- 补益统论
- 平补
- 峻补
- 补虚益气
- 补虚益精髓
- 补虚固精
- 补壮元阳
- 卷第一百八十六·补益门
- 补虚益血
- 补虚壮筋骨
- 补虚强力益志
- 补虚治风
- 补虚治痼冷
- 补虚理腰膝
- 卷第一百八十七·补益门
- 补虚进饮食
- 补虚调腹脏
- 补虚消痰
- 补虚明耳目
- 补虚益髭发
- 补虚驻颜色
- 补虚治小肠
- 补益诸疾
- 卷第一百八十八·食治门
- 食治统论
- 食治诸风
- 食治伤寒后诸病
- 食治虚劳
- 食治吐血
- 食治消渴
- 食治水病
- 食治脚气
- 卷第一百八十九·食治门
- 食治腰痛
- 食治心腹病
- 食治脾胃
- 食治反胃呕吐
- 食治久新咳嗽
- 食治泄痢
- 食治赤白痢
- 食治休息痢
- 卷第一百九十·食治门
- 食治妇人血气
- 食治妊娠诸病
- 食治产后诸病
- 食治小儿诸病
- 食治发背痈疽
- 食治瘰
- 食治五痔
- 食治乳石发动
- 食治耳病
- 食治目病
- 食治大肠诸疾
- 食治五淋
- 食治小便数
- 食治蛔虫
- 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
- 骨度统论
- 骨空穴法
- 经脉统论
-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主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 卷第一百九十二·针灸门
- 奇经八脉
- 督脉
- 任脉
- 阳跷脉
- 阴跷脉
- 冲脉
- 阳维脉
- 阴维脉
- 带脉
- 九针统论
- 刺节统论
- 灸刺统论
- 治五脏中风并一切风疾灸刺法
- 治风狂灸刺法
- 治风癫灸刺法
- 治痹灸刺法
- 治热病灸刺法
- 治寒热灸法
- 治疟疾灸刺法
- 治霍乱灸法
- 治转筋灸法
- 治心腹灸刺法
- 治胸痹灸刺法
- 治胀满灸刺法
- 治消渴灸法
- 治黄胆灸刺法
- 卷第一百九十三·针灸门
- 治咳嗽灸刺法
- 治诸气灸法
- 治唾血呕血灸刺法
- 治吐血灸法
- 治症瘕灸法
- 治香港脚灸法
- 治水肿灸刺法
- 治呕吐灸法
- 治哕灸法
- 治水饮不消灸刺法
- 治骨蒸灸法
- 治目疾灸刺法
- 治耳疾灸刺法
- 治鼻疾灸刺法
- 治口齿灸刺法
- 治失欠灸法
- 卷第一百九十四·针灸门
- 治泄痢灸刺法
- 治脱肛灸法
- 治疝灸法
- 治腰痛灸刺法
- 治虚劳失精灸刺法
- 治虚劳小便白浊灸法
- 治诸淋灸法
- 治遗溺灸法
- 治小便数灸法
- 治小便赤黄不利灸刺法(白浊附)
- 治胞转灸法
- 治中恶灸刺法(猝死客忤尸厥等附)
- 治鬼魅诸邪病灸刺法
- 治猝魇寐不寤灸法
- 治猝中五尸灸法
- 治瘿气灸法
- 治瘰痔灸刺法
- 治痔疾灸刺法
- 治痈疽疮肿灸刺法
- 治癣灸法
- 治杂病灸法
- 治妇人诸疾灸刺法
- 治小儿诸疾灸刺法
- 灸刺禁忌论
- 误伤禁穴救针法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六·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七·符禁门(文略)
- (以上三卷的属性俱为符咒,计删文约七万字,符三百余道)
- 卷第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饵门
- 神仙统论
- 神仙草木药上
- 神仙服草木药下
- 神仙辟谷
- 卷第一百九十九·神仙服饵门
- 神仙去尸虫上
- 神仙去尸虫下
- 神仙导引上
- 神仙导引下
- 卷第二百·神仙服饵门
- 神仙服气上
- 神仙服气中
- 神仙服气下
- 神仙炼丹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