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云。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
大便必坚。小便即数。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金匮论淋证四条。一曰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此肝移热于膀胱。因肝热甚。失其疏泄之令而然也。一曰胃中有热。消谷引食。大便坚。小便数。此因胃热炽甚。消烁津液。肠胃膀胱之源俱涸也。一曰有水气。其人苦渴。此膀胱气化不行。水积胞中为患也。一曰小便不利。用蒲灰散等治。此因膀胱血病。血属阴。阴病则阳亦不能施化也。其用栝蒌瞿麦丸者。盖缘肺气不化。膀胱不通。致水渍则津液不行。而胃中燥渴。故用栝蒌根以生津。薯蓣以补肺。茯苓疏肺气下行。瞿麦逐膀胱癃结。然欲散下焦之结。又需阳药始得开通。故少加附子为使。必水积而腹中冷者。方可用之。若虽有水气而腹中不冷。即当效五苓之法。以桂易附。或因积热闭癃。又当改附子为知、柏也。其蒲灰散等三方。悉治膀胱血滞气不化而小便不利之证。蒲灰滑石者。薄灰治瘀血。滑石利窍也。乱发滑石白鱼者。发灰消瘀血。白鱼去水气也。茯苓戎盐者。咸润走血。佐茯苓淡渗利小水。白术兼利腰脐间血也。三方亦有轻重。乱发为重。蒲灰次之。戎盐又次之。至于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明系热在上焦。故用白虎以荡涤膈上之热。加人参以救津液也。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乃热结膀胱。津液固结之候。而见脉浮发热。太阳热邪循经发外也。故用猪苓汤以导热滋燥。慎勿因其发热而与发汗。重伤其阴。必致便血。故为切戒。
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水火不交。心肾气郁。遂使阴阳乖舛。清浊相干。蓄在下焦。故膀胱里急。膏血砂石。从水道出焉。于是有淋沥不断之状。甚者窒塞其间。令人闷绝。凡小肠有气。则小便胀。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肠有热。则小便痛。制剂之法。并宜流行滞气。疏利小水。清解热邪。其于平调心火。又三者之纲领焉。心清则小便自利。血不妄行。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水窦不行。加之谷道闭遏。未见其有能生者也。虽然。肾气虚弱。囊中受寒而成淋涩者有之。其证先寒栗而后溲血。盖冷气与正气交争故也。又有胞系转戾不通者。其证脐下急痛。小便不通。凡强忍小便。疾行走马。或忍尿入房。使水气逆上。气迫于胞。故屈戾而不得舒张也。胞落则殂。
石淋者。脐腹隐痛。小便难。痛不可忍。溲如砂石。或黄赤。或混浊。色泽不定。正如汤瓶久受煎熬。底结白碱。宜清其积热。涤其砂石。如麦冬、葶苈、木通、葵子、滑石、车前、连翘、瞿麦、知母。涩痛甚者。为膀胱蓄血。加琥珀、肉桂、大黄辛温以散之。加味葵子茯苓散。专治石淋之圣药。紫雪亦佳。劳淋者。遇劳即发。小便淋沥不绝。如水滴沥而不断。有脾劳肾劳之分。劳于脾者。补中益气加车前、泽泻。劳于肾者。六味丸加麦冬、五味。血淋者。虽主实主血而与小肠为表里。然须看血色分冷热。色鲜紫者。为小肠实热。小肠热甚而血渗胞中。与溲俱下。大剂生牛膝为主。兼车前、山栀、生地、紫菀、犀角、桃仁、芦根汁、生藕节汁。血虚而热。用生地黄三两。黄芩、阿胶各半两。柏叶少许。水煎服之。此千金法也。若色瘀淡者。属肾与膀胱虚冷。生料六味丸加肉桂。芦根捣水煎。候冷服。若两尺脉沉弦而数。必有瘀血停蓄。犀角地黄汤加紫菀、牛膝。若琥珀、麝香、当归、川芎、萆 、木通、白术、木香、香燥破血利水耗气之类切禁。气淋者。气化不及州都。胞中气胀。小腹满坚。溺有余沥。宜沉香、肉桂、茯苓、泽泻。佐以木通、瞿麦、葵子、山栀、石苇之类。实则气滞不通。脐下妨闷。加香附、木香。不应。加硝、黄。溺后疼痛。去石苇、木通、瞿麦、葵子、山栀。加秋石、生甘草梢、藕汁。气淋服利水药不能通者。沉香降气、四磨汤选用。膏淋者。俨若脂膏。或便中有如蜓蚰之状。此名肉淋。乃精溺俱出。精塞溺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宜茯苓、秋石、沉香、海金沙、泽泻、滑石。如不甚痛者。须固涩其精。慎勿误与通利。鹿角霜、肉苁蓉、菟丝子、莲须、芡实、山药之类。或桑螵蛸、菟丝子等分。泽泻减半。蜜丸服。后以六味丸合聚精丸调补之。冷淋者。寒气客于下焦。水道不宣。满于胞内。淋涩而白。先发寒栗。而后便数成淋。宜金匮肾气丸加鹿茸、沉香。戴氏云。进冷剂愈甚者。此是冷淋。牛膝半两煎汤。加麝少许。下八味丸。冷淋小便闭涩。数起不通。窍中苦痛。憎寒凛凛。或因烦渴饮水过多。水积胞中不行。生附子散。不应。用栝蒌瞿麦汤。热淋者。心肺蕴热。不能滋其化源。小便赤涩如血而少。烦渴引饮者。导赤散加黄芩。躁热不渴者。滋肾丸。或淡竹叶煎汤调辰砂益元散。凡人服金石大毒。以助入房。败精流入胞中。及饮食痰积渗入者。则皆成淋。或忍精不泄。停凝作痛而致淋者。木通、车前、牛膝、泽泻、茯苓、滑石、甘草。或汤或丸俱效。有膏粱太过。食积成痰。流注为淋。宜尿浸山楂、川连、丹、皮海石、玄明粉之类。小便艰涩如淋。短而不作痛者。虚也。六味丸加鹿茸、肉苁蓉。如茎中不痛而痒者。此属精虚。八味丸。小便淋沥。茎中痛不可忍。相引胁下痛。参苓琥珀散。有服五苓散不效。用生料鹿茸丸却愈。此皆下元虚冷之故。胞痹小便淋沥涩痛。肾虚膀胱积热也。肾沥汤。胞痹不得小便。小腹痛。若沃以汤。则小便虽涩而略通者。此膀胱虚寒也。茯苓丸。虚寒甚者。巴戟丸。老人精气已衰。犹不绝欲。小便淋沥。小腹胀闭而牵引谷道。或溺血梗痛。肾气丸加牛膝。热极成淋。茎中痛。五苓散减桂大半。加滑石、木通、生甘草梢。口苦咽干。小便赤涩。或欲成淋。清心莲子饮。伏暑成淋。五苓和益元散。虚人。生脉散。不时服之。小便自清。后有几点血者。五苓散加牛膝、熟地、紫菀。有因怒而致淋者。非青皮、沉香、山栀、木通不能已也。有因思虑成淋者。归脾汤和五苓散并进。汗多而小便痛。暑月常有之。盛暑冷冻饮料既多。上停为饮。外发为汗。津液不通。
小肠闭塞。五苓散加人参、甘草。名春泽汤。最为合剂。老人气虚下陷成淋者。补中益气加木通、泽泻。以升麻、柴胡升九地之阴。木通、泽泻降九天之阳。服之殊验。心脾血虚。归脾汤、辰砂妙香散选用。淡秋石治血淋茎中热痛。降火最捷。但元气下陷。小便多者禁用。血淋服诸药不效。一味薏苡根捣汁服之。血淋每日用黄茧丝二两。煮汤饮之。七日必效。留丝 灰存性。蜜丸服之。并主妇人血崩。又生鸡子黄。每日清晨沸汤调服二枚。其血自清。牛膝三两。煮成。入麝少许顿服。名地髓汤。此治血淋要剂。但淋久不止。元气下陷者。又为切禁。且虚人能损胃气。及崩淋下血不止者。皆不宜服。以其滑精故也。朴硝雪白者。治痛淋殊效。每服二钱。血淋。用冷水下。气淋。木通汤下。石淋。炒研用温水下。石膏火 。同琥珀滑石。乃石淋之要药。然须质壮初起者宜之。老人绝欲太早成淋。生绿豆水浸。擂汁服之。然不若淡秋石擂水饮之。其效如神。一切淋浊属实热者。
应手获效。稍涉阴虚。甚于砒鸩。不可不慎。
〔诊〕 少阴脉数。妇人则阴中生疮。男子则气淋。盛大而实者生。虚小而涩者死。
薛立斋治一人。素膏粱。小便赤数。口干。吐痰稠粘。右寸关数而有力。此脾肺积热移于膀胱。先用黄芩清肺饮清理脾肺。次用滋肾丸、六味丸以滋肾水而安。
又治一儒者。发热饮水不绝。每如厕。小便涩痛。大便牵痛。此精竭复耗所致。用补中益气送都气丸而安。
石顽治内阁文湛持。夏月热淋。医用香薷饮、益元散。五日不应。淋涩转甚。反加心烦不寐。
乃弟广文彦可。相邀往诊。见其唇赤齿燥。多汗喘促。不时引饮。脉见左手微细。右手虚数。知为热伤元气之候。遂疏生脉散方。频进代茶。至夜稍安。明日复苦溲便涩数。然其脉已向和。仍用前方不时煎服。调理五日而痊。
又治太史沈韩倬。患膏淋。小便频数。昼夜百余次。昼则滴沥不通。时如欲解。痛如火烧。
夜虽频迸。而所解倍常。溲中如脂如涕者甚多。先曾服清热利水药半月余。其势转剧。面色痿黄。饮食艰进。延石顽诊之。脉得弦细而数。两尺按之益坚。而右关涩大少力。此肾水素亏。加以劳心思虑。肝木乘脾所致。法当先实中土。使能堤水。则阴火不致下溜。清阳得以上升。气化通而疼涩廖矣。或云。邪火亢极。反用参、 补之。得无助长之患乎。曷知阴火乘虚下陷。非开提清阳不应。譬诸水注。塞其上孔。倾之涓滴不出。所谓病在下。取之上。若用清热利水。则气愈陷。精愈脱。而溺愈不通矣。遂疏补中益气方。用人参三钱。服二剂。痛虽稍减。而病者求其速效。或进四苓散加知母、门冬、沙参、花粉。甫一服。彻夜痛楚倍甚。于是专服补中益气。兼六味丸。用紫河车熬膏代蜜调理。补中原方。服至五十剂。参尽斤余而安。
- 自序
- 凡例(六则)
- 卷一 中风门
- 中风(类中导入)
- 卷二 诸伤门
- 伤寒
- 暑(参绪论暑证)
- 湿(湿热)
- 燥
- 火
- 伤饮食
- 劳倦
- 虚损(传尸)
- 卷三 寒热门
- 发热
- 热
- 潮热
- 恶寒(背恶寒)
- 振寒
- 战栗
- 寒热
- 疟
- 厥
- 卷三 诸气门上
- 气
- 郁
- 痞满
- 腹满
- 水肿
- 鼓胀
- 积聚
- 卷四 诸气门下
- 痰饮(唾)
- 咳嗽
- 肺痿(肺胀)
- 肺痈
- 喑
- 喘(短气、少气、逆气、哮)
- 卷四 诸呕逆门
- 噎膈
- 反胃
- 呕吐哕
- 霍乱(干霍乱、吐利)
- 关格
- 呃逆(噫气、诸逆冲上)
- 胃脘痈
- 卷五 诸血门
- 诸见血证
- 衄血
- 吐血
- 溲血
- 吐血(有误)
- 蓄血
- 卷五 诸痛门
- 诸痛
- 头痛
- 面痛
- 心痛胃脘痛(心疝、心瘥)
- 胸痹
- 腹痛
- 胁痛
- 腰痛
- 脊痛脊强(尻痛)
- 肩背痛
- 臂痛(手痛、手气)
- 腿痛(大股痛)
- 膝痛(足跟痛、足心痛)
- 身体痛
- 卷六 痿痹门
- 痹
- 痛风(历节)
- 麻木(与痹证参看)
- 痿(痿厥)
- 百合
- 香港脚
- 鹤膝风
- 卷六 诸风门
- 疠风
- 胃风
- 破伤风
- 跌扑
- 痉(与缵结二论痉例参看)
- 螈
- 颤振
- 挛
- 眩晕
- 卷六 神志门
- 癫
- 狂
- 痫
- 烦躁(与绪论参看)
- 虚烦(与绪论参看)
- 妄
- 循衣摸床
- 喜笑不休
- 怒
- 悲
- 惊
- 悸
- 恐
- 健忘
- 入魔走火
- 养性论
- 卷七 大小府门
- 泄泻
- 痢
- 大小便不通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通(闭癃)
- 淋
- 小便不禁(小便频数遗溺)
- 小便黄赤
- 遗精
- 赤浊白浊(白淫筋疝)
- 前阴诸疾
- 疝
- 交肠
- 肠鸣
- 肠痈
- 脱肛(谷道痒痛)
- 痔(漏)
- 卷八 七窍门上
- 目疾统论
- 开导说
- 点服药说
- 钩割针烙说
- 金针开内障论(造金针法)
- 目痛
- 目赤
- 目青
- 目肿胀
- 目痒
- 外障
- 内障
- 瞳神散大
- 瞳神紧小
- 瞳神欹侧
- 目昏
- 暴盲
- 青盲
- 雀盲
- 真睛膏损
- 膏伤珠陷
- 神水将枯
- 辘轳转关
- 神珠将反
- 瞳神反背
- 青黄凸出
- 珠中气动
- 倒睫拳毛
- 睥急紧小
- 风沿烂眼
- 目泪不止
- 目疮疣
- 五疳证
- 漏睛
- 不能近视
- 不能远视
- 目妄见
- 目闭不开
- 目为物所伤
- 伤寒愈后之病
- 经逆赤肿
- 妊娠目病
- 产后目病
- 痘疹余毒证
- 因风证
- 因毒证
- 因他证
- 时复证
- 卷八 七窍门下
- 耳
- 鼻
- 口
- 齿(龋蛀、骨槽风)
- 髭发
- 唇
- 舌
- 面
- 咽喉(哽)
- 卷九 疮疡门
- 痈疽
- 卷九 杂门
- 汗
- 不得卧(多卧嗜卧)
- 不能食(恶食、饥不能食)
- 不能语
- 消瘅
- 痰火
- 黄瘅(目黄)
- 嘈杂(嗳气、KT)
- 欠嚏
- 身重(解)
- 脱营失精
- 脱
- 过饥胃竭
- 药蛊
- 臭毒
- 番痧
- 岭南瘴毒
- 虫
- 蛊毒(射工溪毒诸中毒)
- 药对解法
- 急救治例
- 卷十 妇人门上
- 经候
- 胎前
- 临蓐
- 卷十一 妇人门下
- 产后
- 疮疡
- 卷十一 婴儿门上
- 脉法
- 面目证
- 五脏虚实寒热
- 变蒸
- 胎证
- 胎毒
- 噤风撮口脐风
- 急欲乳
- 弄舌
- 游风猴疳
- 胎惊
- 目睛动
- 唇口蠕动
- 发搐
- 癫痫
- 睡中惊动
- 目动切牙
- 摇头便血
- 偏风口噤
- 角弓反张
- 急惊
- 漫惊
- 天钓内钓
- 盘肠气痛
- 伤风
- 诸经发热潮热
- 伤寒夹惊夹食
- 咳嗽
- 喘
- 土泻
- 病
- 疟
- 痢
- 脱肛
- 便血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利
- 遗尿
- 疳
- 二便色白
- 食积
- 腹痛腹胀
- 烦渴
- 汗
- 黄瘅
- 蛔
- 疝
- 目
- 耳
- 鼻塞鼻衄
- 解颅
- 龟胸背
- 虚羸
- 五迟五硬五软
- 失音
- 切牙
- 夜啼惊啼
- 喜笑不休
- 循衣撮空
- 寿夭
- 卷十二 婴儿门下
- 钱氏痘疹论
- 丹溪参补陈氏痘疹论
- 薛立斋痘疹大要
- 魏桂岩逆顺险三法论
- 翁仲仁痘疹论
- 痘疹握机论
- 辨证(六则)
- 表里虚实论
- 气血虚实论
- 虚证防变论
- 虚证变实论
- 虚证似实论
- 实证似虚论
- 热证变虚论
- 毒盛变虚论
- 气虚血热毒盛三法治例
- 汗下论
- 所感轻重论
- 死而复苏论
- 原委
- 发热
- 见点
- 部位
- 形色
- 起胀
- 灌浆
- 收靥
- 脱痂
- 陷伏
- 倒
- 夹斑
- 板黄
- 赤
- 斑烂
- 饮食
- 吐泻
- 腹痛
- 腹胀
- 腰痛
- 二便秘涩
- 大便秘
- 溺涩
- 痢
- 惊搐
- 咳喘
- 涕唾
- 咽喉
- 呛水
- 失音
- 寒颤切牙
- 发泡
- 发痒
- 发渴
- 烦躁
- 昏沉
- 汗出
- 失血
- 身痛
- 头面
- 正额
- 手足
- 唇舌
- 眼目
- 余毒
- 妇人
- 痘形
- 异痘
- 逆证
- 诸证
- 看法
- 用药
- 禁忌
- 麻疹总论
- 例治(四十则)
- 水痘
- 附种痘说
- 卷十三 专方
- 中风门
- 伤寒门
- 暑门
- 湿门
- 燥门
- 火门
- 伤饮食门
- 劳倦门
- 虚损门
- 潮热门
- 恶寒门
- 振寒门
- 战栗门
- 寒热门
- 疟门
- 厥门
- 气门
- 郁门
- 痞满门
- 腹满门
- 水肿门
- 鼓胀门
- 积聚门
- 痰饮门
- 咳嗽门
- 肺痿门
- 肺痈门
- 喑门
- 喘门
- 卷十四 专方
- 噎膈门
- 反胃门
- 呕吐哕门
- 霍乱门
- 关格门
- 呃逆门
- 胃脘痈门
- 诸见血门
- 衄血门
- 吐血门
- 溲血门
- 下血门
- 蓄血门
- 头痛门
- 面痛门
- 心痛胃脘痛门
- 胸痹门
- 腹痛门
- 胁痛门
- 腰痛门
- 脊痛脊强门
- 肩背痛门
- 臂痛手痛门
- 腿痛门
- 膝痛门
- 身体痛门
- 痹门
- 痛风门
- 麻木门
- 痿门
- 百合门
- 香港脚门
- 鹤膝风门
- 疠风门
- 胃风门
- 破伤风门
- 跌扑门
- 痉门
- 螈门
- 颤振门
- 挛门
- 眩晕门
- 癫门
- 狂门
- 痫门
- 烦躁门
- 虚烦门
- 妄门
- 循衣摸床门
- 喜笑不休门
- 怒门
- 悲门
- 惊门
- 悸门
- 恐门
- 健忘门
- 入魔走火门
- 养性门
- 泄泻门
- 痢门
- 大小便不通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门
- 小便不禁门
- 小便黄赤门
- 遗精门
- 赤浊白浊门
- 前阴诸疾门
- 疝门
- 交肠门
- 肠鸣门
- 肠痈门
- 脱肛门
- 痔门
- 卷十五 专方
- 目门
- 耳门
- 鼻门
- 口门
- 齿门
- 髭发门
- 唇门
- 舌门
- 面门
- 咽喉门
- 痈疽门
- 汗门
- 不得卧门
- 不能食门
- 不能语门
- 消瘅门
- 痰火门
- 黄痹门
- 嘈杂门
- 身重门
- 脱营失精门
- 过饥胃竭门
- 药蛊门
- 臭毒门
- 番沙门
- 岭南瘴毒门
- 虫门
- 蛊毒门
- 妇人门上
- 妇人门下
- 婴儿门上
- 婴儿门下
- 卷十六 祖方
- 桂枝汤(玉函)
- 麻黄汤(玉函)
-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 升麻汤(一名升麻葛根汤)
- 小柴胡汤(玉函千金名黄龙汤)
- 星香汤
- 术附汤
- 四逆汤(玉函)
- 理中汤(玉函金匮名人参汤)
- 半夏泻心汤(玉函)
- 局方七气汤
- 崔氏八味丸(金匮作汤。名生料八味丸)
- 金匮枳术汤
- 平胃散(局方)
- 二陈汤(局方)
- 四君子汤(局方)
- 四物汤(局方)
- 保元汤
- 生脉散
- 二冬膏
- 桔梗汤(玉函)
- 防己黄汤(金匮)
- 栀子豉汤(玉函)
- 小承气汤(玉函)
- 抵当汤(玉函)
- 凉膈散(局方)
- 备急丸(金匮)
- 伊芳尹三黄汤(仓公名火齐汤。金匮名泻心汤)
- 十枣汤(玉函)
- 五苓散(玉函)
-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 白虎汤(玉函)
- 驻车丸(千金)
- 佐金丸
- 大补丸
- 金液丹(局方)
- 卷十六 附张介宾八略总论
- 补略
- 和略
- 攻略
- 散略
- 寒略
- 热略
- 固略
- 因略
- 兼略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