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张氏医通》 张璐 1.23千字

(季胁痛 腋下肿痛)

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肝病内舍胸胁。邪在肝。则两胁下痛。肝热病者。胁满痛。胆动。病心胁痛。不可反侧。肝所生病。腋下肿胁痛。肺病传肝。胁痛出食。

肝舍于 胁。故胁痛多属于肝。然经筋所过挟邪而痛者。自有多端。不可执一。且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左胁多怒伤或留血作痛。右胁多痰积或气郁作痛。其间七情六郁之犯。饮食劳动之伤。皆足以致痰凝气聚。血蓄成积。虽然。痰气亦有流于左胁者。然必与血相持而痛。血积亦有伤于右胁者。然必因脾气衰而致。其间虚实治法。可默悟矣。

伤寒少阳胁痛。用小柴胡汤。硬满。加薄桂。不大便。加枳壳。兼胸胁满痛。加枳、桔。若不因伤寒而胁痛。身体微热。枳壳煮散。盖枳壳为治胁痛专药。诸方皆用之。寒气引胁下痛。枳实理中汤。戴复庵云。腹纳诸般冷痛。枳实理中汤加减。作无限用。胁痛而气喘。分气紫苏饮、增损流气饮选用。有胁痛而吐血者。此热伤肝也。小柴胡去半夏、黄芩。加丹皮、鳖甲。两胁肿痛。或腹痛。或小便涩滞者。属湿热。龙胆泻肝汤。脉弦痛在左属肝火。宜柴胡山栀、当归、青皮、芍药。不已。加吴茱萸炒川连。甚则加酒炒龙胆草。如果肝气实。当归龙荟丸。因怒伤肝。肝气郁甚。柴胡疏肝散。气滞作痛。两手脉沉伏或弦。痛引胸胁。不得俯仰屈伸。二陈加枳壳、香附、木香。左胁痛者。木气实也。抑青丸。火盛者。佐金丸从治之。有蓄血偏着左胁而痛者。复元活血汤。右胁痛。乃悲伤肺气所致。推气散加桔梗。或只用川芎、枳壳二味作汤服之。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金匮大黄附子汤。两胁走痛。脉沉弦而滑。乃湿痰流注在胁下。导痰汤加白芥子、枳壳、香附、木香。甚则控涎丹导而下之。食积寒痰。流于胁下。痛若锥刺。手不可近。诸药不效者。神保丸。食积胁痛发寒热。痛引心下。恶心恶食。必有一条扛起。有脉必滑。二陈加香、砂、枳、术、曲、朴、楂、芽。甚则加吴茱萸制川连。结积痰癖冷痛。煮黄丸。气弱人胁下痛。脉弦细或紧。多从劳役怒气得之。六君子加木香、芎、归、桂心。肥白人气虚发热而胁痛。用参、 、柴胡、黄芩、枳壳、木香之类。甚则加桂。瘦弱人阴虚寒热。胁下痛多怒。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丹皮、鳖甲之类。甚则加大黄。咳嗽引胁下痛。为水饮停蓄。小青龙汤。胁下硬满引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有时头痛心下痞者。十枣汤。干咳引胁下痛。发寒热。为郁结所致。逍遥散。若胁下有块痛。乃过饱劳力所致。逍遥散加木香、丹皮、青皮。死血作痛。日轻夜重。或午后热。脉短涩。桃核承气汤。易肉桂。加穿山甲、鳖甲、青皮。不应。加熟附子一片。如跌扑胁痛。亦宜上方。凡内伤胁痛不止者。生香油一盏。生蜜一杯。和匀服。一二次即止。房劳肾虚之人。胸膈胁肋多隐隐微痛。乃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宜补骨脂、杜仲、牛膝补肾。当归、熟地和血。及七味丸调理。

季胁痛 经云。冬脉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又足少阳之筋。引胁外转筋。膝不可屈伸。 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 。季胁痛。按季胁痛。无不因肾虚者。加减八味丸、肾气丸选用。

腋下肿痛 少阳湿热留薄。则腋下肿痛。小柴胡加抚芎、枳壳。实人。去参加草龙胆。体肥痰盛。加白芥子。有痰饮搏聚而痛者。加味导痰汤加柴胡为向导。

〔诊〕 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弦数有力。为肝盛有余。弦数无力。为肝虚有火。弦小而细为饮。脉沉为气。浮弦为风。弦小而弱者。为阳虚。沉细为阴虚。

刘默生治诸葛子立。胁痛连腰脊不能转侧。服六味丸加杜仲、续断。不效。或者以为不能转侧。必因闪挫。与推气散转剧。刘诊之曰。脉得弦细乏力。虚寒可知。与生料八味加茴香。四剂而安。

目录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