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行痹者。病处行而不定。走注历节疼痛之类。当散风为主。御寒利气。仍不可废。更须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痛痹者。寒气凝结。阳气不行。故痛有定处。俗名痛风是也。治当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更须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着痹者。肢体重着不移。疼痛麻木是也。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治当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更须参以理脾补气之剂。盖土强自能胜湿。而气旺自无顽麻也。骨痹者。即寒痹痛痹也。其证痛苦攻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筋痹者。即风痹行痹也。其证游行不定。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或赤或肿。脉痹者。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其证肌肉热极。皮肤如鼠走。唇口反裂。皮肤色变。肌痹者。即着痹湿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以上诸证。又以所遇之时而命名。

非行痹痛痹着痹外。又有皮脉筋肌骨之痹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肺痹则肺气不清。胃热上逆。故烦喘而呕。心痹则脉道不通。心火内衰。湿气凌心。故恐。

肝痹则血液阻滞。水饮客之。故上为引急。如有所怀也。肾痹则胃之关门不利。故善胀。浊阴湿邪伤其阳气。所以脚挛不能伸。身偻不能直也。脾痹则阳气不运。故四肢懈惰。上焦痞塞也。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肠者。兼大小肠而言。肠间病痹。则下焦之气不化。故虽数饮。而小便不得出。则本末受病。

故与中气喘争。盖其清浊不分。故时发飧泄也。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胞者膀胱之脬也。膀胱气闭。则水道不行。故按之内痛。若以热汤沃之。小便得外热之助。

方得稍通。而犹滞涩不利。则治宜温助气化。可知膀胱之脉。从巅入络脑。故上为清涕。以太阳经气不固而精气上脱。又须温补无疑。盖缘精泄之后。寒气乘虚入于膀胱之内。而致小便淋沥不通。茎中痛引谷道。甚则脐腹胀痛此。属津液枯竭之故。

误与利水药。必致喘逆胀急而死。老人阴虚泉竭。多有此证。曾见膀胱胀破。淋沥无度。时虽暂宽。不久即毙。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寒从中生者。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能冻栗。是人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

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素肾气胜。言禀气本充也。以水为事。言嗜欲无节。伤其真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故肾脂枯不长。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寒甚至骨也。

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

阳受风气。故在阳者命曰风。阴受湿气。故入阴则命曰痹。

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 。(闷同。)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肤不仁。剌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以醇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布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 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内。纳同。谓温其经。使热气内入。血脉流通也。布衣血气涩浊。故当以火淬之。即近世针挑艾熨之类。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金匮云。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今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 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者。寒湿之邪。痹着于血分也。辛苦劳 之人。皮腠致密。筋骨坚强。虽有风寒湿邪。

莫之能客。惟尊荣奉养之人。肌肉丰满。筋骨柔脆。素常不胜疲劳。行卧动摇。或遇微风。则能痹着为患。不必风寒湿之气杂至而为病也。上条言脉自微涩。而关寸小紧。为湿痹血分。所以阳气不能外行。故宜针引阳气以和阴血。下条言阴阳俱微。而尺中小紧。为营卫俱虚。所以身体不仁。故宜药通营卫。行散其痹。则紧去人安而愈矣。夫血痹者。即内经所谓在脉则血凝不流。仲景直发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痹。脉自微涩。然或寸或关或尺。其脉见小急之处。即风入之处也。故其针药所施。皆引风外出之法也。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此证乃湿邪中肾之外廓。与肾脏无预也。虽腰中冷如坐水中。实非肾脏之真气冷也。今邪着下焦。饮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与肠胃之府无预。况肾脏乎。此不过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但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甘温淡渗行湿足矣。又何取暖肾壮阳哉。

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此即总治三焦痹之法。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

肢节疼痛。身体 羸。筋骨痹也。由是观之。当是风寒湿痹其营卫筋骨三焦之病。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如桂枝汤之和其营卫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附子以行药势。开痹之大剂也。

戴人云。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其脉沉涩。奈何治此者。不问经络。

不分脏腑。不分表里。便作寒湿香港脚。乌之附之。乳之没之。种种燥热攻之。中脘灸之。脐下烧之。三里火之。蒸之熨之。汤之炕之。以致便溺涩滞。前后俱闭。虚躁转甚。肌肤日削。饮食不下。虽遇扁华。亦难措手。若此者何哉。胸膈间有寒痰故也。痹病本不死。死于医之误也。

景岳全书云。观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寿夭刚柔论又曰。在阳者命曰风。

在阴者命曰痹。何也。盖三气之合。乃专言痹证之所因也。曰在阳为风。在阴为痹。又分言表里之有殊也。如风之与痹。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证之见。而见发热头疼等证。或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谓。此以阳邪在阳分。是即伤寒中风之属也。故病在阳者命曰风。若既受寒邪。而初无发热头疼。又无变证。或有汗。或无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绵久不能愈。而外无表证之见者。是皆无形之谓。此以阴邪直走阴分。即诸痹之属也。故病在阴者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证。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里。阴阳俱病之证。故阴阳俱病者命曰风痹。此所以风病在阳而痹病在阴也。然则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

行痹者。走注无定。风之用也。经言病在阳者。命曰风。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越婢加术附汤。轻则羌、防、归、艽、葛、桂、赤茯、甘草、威灵仙、苍术、黄柏。若病久大虚。非大补气血不可。如日从事乎散风清火。则脾肺必败。终致不起。痛痹者。痛有定处。乃湿气伤肾。肾不生肝。肝风挟湿。流走四肢。肩 疼痛。拘急浮肿。金匮乌头汤加羌活、官桂。服后啜热稀粥助其作汗乃解。身体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千金附子汤。着痹者。痹着不仁。经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灵枢云。卫气不行。则为麻木。东垣治麻痹。必补卫气而行之。浑身麻木不仁。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头。或手臂或脚腿。麻木不仁。并宜神效黄 汤。皮肤间麻木。此肺气不行也。本方去蔓荆倍黄 加防风。如肌肉麻。营气不行也。去蔓荆加桂枝、羌防。手足麻痹。臂痛不能举。多眠昏冒者。支饮也。气口脉滑。指迷茯苓丸。脉浮者。二陈汤加桂枝、枳、桔。若手麻乃是气虚。十指麻乃是湿痰死血。手指麻木是气不行。有顽痰死血也。导痰汤加乌药、苍术。风吹手足酸疼而肿。是寒湿。桂枝附子汤。因于风者。百节走痛。乌药顺气散加羌活、南星、苍术。因于湿者。天阴即发。身体沉重酸疼。除湿蠲痛汤。在上痛者。加桂枝、桔梗。在下痛者。加防己、木通。多汗。加黄 、防风。自汗身重。防己黄 汤。寒湿不可屈伸者。乌头汤、活络丹选用。并外用摩风膏。因火者。五苓散加酒芩、黄柏、竹沥、姜汁。因湿热者。肢节疼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下注足胫痛肿。当归拈痛汤。热毒流入肢节疼痛。患处必热。千金犀角散。血瘀者。芎、归、桃仁、红花、威灵仙。煎成入麝少许。血痹者。邪入于阴也。经云。人卧则血归于肝。汗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是也。黄 桂枝五物汤。昼轻夜重。加当归。痹而身寒如从水中出者。属寒湿。附子丸。血气凝滞。手足拘挛疼重。风寒湿三气杂至者。改定三痹汤。周痹者。真气不能周于身。故周身痹痛。用蠲痹汤。行痹上半身甚。用乌药顺气散。下半身甚。用虎骨散。痛痹。用乌头汤。着痹。用除湿蠲痛汤。不应。用补中益气加熟附子、羌活、苍术、黄柏。有痹遍身走痛无定。二陈汤加羌活、风化硝。姜汁糊丸服。痹在骨。安肾丸。痹在筋。羚羊角散。痹在脉。人参丸。痹在肌肉。神效黄汤。痹在皮。越婢汤加羌活、细辛、白蒺藜。痹在肠。吴茱萸散。痹在胞。肾沥汤。虚寒。

茯苓丸。虚寒甚者。巴戟丸。热痹。千金犀角散。冷痹。巴戟天汤。寒痹。宜以蜀椒、干姜、桂心各四两。醇酒五斤。絮四两。布五尺。马矢火煨一伏时。将絮布曝干收尽。炙热熨之。着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涩者。不治。

凡治痹证。不明其理。以风门诸通套药施之者。医之过也。夫痹证非不有风。然风入在阴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不通于阴。故致痹也。古方多有用麻黄、白芷者。以麻黄能通阳气。白芷能行营卫。然已入在四物、四君子等药之内。非颛发表明矣。至于攻里之法。则从无有用之者。以攻里之药皆属苦寒。用之则阳愈不通。其痹转入诸府而成死证多矣。可无明辨而深戒欤。

〔诊〕 脉大而涩为痹。脉急亦为痹。肺脉微为肺痹。心脉微为心痹。右寸沉而迟涩为皮痹。左寸结而不流利为血痹。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涩为肉痹。左关弦紧而浮沉有力为筋痹。

目录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