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胜湿汤 治风湿上冲头痛。项似拔。腰似折。
羌活 独活 防风 川芎 本 蔓荆子(碎。) 甘草(炙。各一钱。) 生姜(三片。)
水煎热服。缓取微似汗。过汗则风去湿不去也。如无头痛。去蔓荆子。换苍术。
除风湿羌活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日晡发热。
羌活 防风 柴胡 本 苍术(泔制。各一钱) 升麻(八分。) 生姜(一斤。)
水煎。空心热服。覆暖取微汗。 按羌活胜湿汤。与除风湿羌活汤。同源异 。此治头项之湿。故用羌、防、芎、 一派风药。以祛上盛之邪。然热虽上浮。湿本下着。所以复用独活透达少阴之经。其妙用尤在缓取微似之汗。故剂中加用甘草。以缓诸药辛散之性。则湿着之邪。亦得从之缓去。无藉大开汗孔。急驱风邪之法。使肌腠馁弱无力。湿邪因之内缩。但风去而湿不去也。其有腰以下重。寒湿之邪留于阴分也。本方加防己以逐湿。必兼生附以行经。或见身重腰沉沉然。湿热之邪遍于阳分也。本方加苍术以燥湿。必兼黄柏以清热。非洞达长沙术附、桂附、栀子、柏皮等方。不能效用其法。其除风湿羌活汤。治外淫之湿。而无上冲头项之痛。则川芎、蔓荆无预也。亦无湿着腰疼之患。与独活尤无交涉。故但用羌、防、 、姜。益入升、柴、苍术。开提周身关腠。则湿邪自无所容而外散矣。
神术汤(局方) 治风木之邪。内干湿土。泄利下血。
苍术(泔浸。麻油拌炒。) 本 川芎 羌活(各一钱。) 白芷 甘草(炙。)细辛(各五分) 生姜(三片。) 葱白(二茎连须。)
上九味。水煎热服。按神术汤纯用风药。与羌活胜湿相去不远。如何可治泄利下血。盖火淫阳明之血。则燥金受伤。只合清凉。最嫌风燥。若风乘太阴之血。则湿土被郁。法当升散。切戒寒凉。当知阳明来者。色必鲜明。太阴来者。色必清稀。其源各异。故其治亦迥乎不侔。究其旨。不越风能胜湿之义。苍术专主木邪乘土。故能治外纳诸邪。以风木之邪内干土脏。故用羌、 、芷、辛等风药。兼川芎以引入血分。甘草以调和胃气。胃气敷布有权。泄利下血自止。盖汗即血之液。夺其汗则血中之湿热邪气。悉从外泄而无内滞之患矣。
升阳除湿防风汤(即升阳防风汤。) 治风湿飧泄。及肠风滞下便血。
防风(二钱。) 苍术(泔浸。去皮饭上蒸) 白术(土炒。) 茯苓 白芍(各一钱) 生姜(一片。)
水煎。热服取微汗。 阳陷于下。则成飧泄。湿犯于上。则令头痛。清浊倒置而然。故用风药以胜湿也。然风木之病。稍加桂枝、甘草监制。其功尤捷。
茵陈蒿汤(玉函) 治湿热发黄。便秘脉实。
茵陈蒿(五钱。) 栀子(五枚。碎) 大黄(三钱)
上三味。水煎热服。微利黄水去为度。未去。越三日再服。 按茵陈蒿汤。其旨全在通利水道。不得不借幽门为向导尔。
清热渗湿汤 治夏月湿热痿困。烦渴泄泻溺赤。
黄柏(盐酒炒黑。三钱) 苍术(去皮。同芝麻炒) 白术(生) 茯苓 泽泻 黄连(酒炒。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生。三分) 竹叶(十片。)
水煎热服。小便利为效。 老人虚人。加肉桂少许。气虚喘乏。加人参。脉虚。合生脉散。内伤生冷。加炮姜。 按此本二妙合五苓之半。加黄连、甘草以燥夏令之湿热。良可法也。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走注。遍身骨节烦疼。胸膈不利。足胫赤肿重痛。
羌活 甘草(炙。) 黄芩 茵陈(酒炒。各一钱。) 人参 苦参(酒洗。) 升麻(多汗。易黄 。) 葛根 苍术(泔浸。自汗。易桂枝。) 归身(各六分。) 白术(姜制。) 防风(下肿。易防己。) 知母(疼热。易黄柏) 猪苓 泽泻(各八分)
水煎。热服无时。 此湿热疼肿之圣方。若不赤不肿痛上不热为寒湿。禁用。
渗湿汤(理中汤下) 五苓散(方祖) 除湿汤(平胃散下) 肾着汤(理中汤下) 黄建中汤(桂枝汤下)小建中汤(桂枝汤下) 苓桂术甘汤(桂枝汤下) 小青龙汤(桂枝汤下)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下)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汤下) 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下) 五积散(平胃散下) 防己黄汤(方祖)桂枝附子汤(术附汤下) 白术附子汤(术附汤下) 甘草附子汤(术附汤下) 桂枝汤(方祖)桂苓甘露饮(五苓散下)虎潜丸(大补丸下) 神芎丸(伊芳尹三黄汤下) 半夏泻心汤(方祖)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清燥汤(保元汤下)春泽汤(五苓散下) 控涎丹(十枣汤下) 地黄饮子(中风门) 黑锡丹(金液丹下) 生脉散(方祖)济生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 自序
- 凡例(六则)
- 卷一 中风门
- 中风(类中导入)
- 卷二 诸伤门
- 伤寒
- 暑(参绪论暑证)
- 湿(湿热)
- 燥
- 火
- 伤饮食
- 劳倦
- 虚损(传尸)
- 卷三 寒热门
- 发热
- 热
- 潮热
- 恶寒(背恶寒)
- 振寒
- 战栗
- 寒热
- 疟
- 厥
- 卷三 诸气门上
- 气
- 郁
- 痞满
- 腹满
- 水肿
- 鼓胀
- 积聚
- 卷四 诸气门下
- 痰饮(唾)
- 咳嗽
- 肺痿(肺胀)
- 肺痈
- 喑
- 喘(短气、少气、逆气、哮)
- 卷四 诸呕逆门
- 噎膈
- 反胃
- 呕吐哕
- 霍乱(干霍乱、吐利)
- 关格
- 呃逆(噫气、诸逆冲上)
- 胃脘痈
- 卷五 诸血门
- 诸见血证
- 衄血
- 吐血
- 溲血
- 吐血(有误)
- 蓄血
- 卷五 诸痛门
- 诸痛
- 头痛
- 面痛
- 心痛胃脘痛(心疝、心瘥)
- 胸痹
- 腹痛
- 胁痛
- 腰痛
- 脊痛脊强(尻痛)
- 肩背痛
- 臂痛(手痛、手气)
- 腿痛(大股痛)
- 膝痛(足跟痛、足心痛)
- 身体痛
- 卷六 痿痹门
- 痹
- 痛风(历节)
- 麻木(与痹证参看)
- 痿(痿厥)
- 百合
- 香港脚
- 鹤膝风
- 卷六 诸风门
- 疠风
- 胃风
- 破伤风
- 跌扑
- 痉(与缵结二论痉例参看)
- 螈
- 颤振
- 挛
- 眩晕
- 卷六 神志门
- 癫
- 狂
- 痫
- 烦躁(与绪论参看)
- 虚烦(与绪论参看)
- 妄
- 循衣摸床
- 喜笑不休
- 怒
- 悲
- 惊
- 悸
- 恐
- 健忘
- 入魔走火
- 养性论
- 卷七 大小府门
- 泄泻
- 痢
- 大小便不通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通(闭癃)
- 淋
- 小便不禁(小便频数遗溺)
- 小便黄赤
- 遗精
- 赤浊白浊(白淫筋疝)
- 前阴诸疾
- 疝
- 交肠
- 肠鸣
- 肠痈
- 脱肛(谷道痒痛)
- 痔(漏)
- 卷八 七窍门上
- 目疾统论
- 开导说
- 点服药说
- 钩割针烙说
- 金针开内障论(造金针法)
- 目痛
- 目赤
- 目青
- 目肿胀
- 目痒
- 外障
- 内障
- 瞳神散大
- 瞳神紧小
- 瞳神欹侧
- 目昏
- 暴盲
- 青盲
- 雀盲
- 真睛膏损
- 膏伤珠陷
- 神水将枯
- 辘轳转关
- 神珠将反
- 瞳神反背
- 青黄凸出
- 珠中气动
- 倒睫拳毛
- 睥急紧小
- 风沿烂眼
- 目泪不止
- 目疮疣
- 五疳证
- 漏睛
- 不能近视
- 不能远视
- 目妄见
- 目闭不开
- 目为物所伤
- 伤寒愈后之病
- 经逆赤肿
- 妊娠目病
- 产后目病
- 痘疹余毒证
- 因风证
- 因毒证
- 因他证
- 时复证
- 卷八 七窍门下
- 耳
- 鼻
- 口
- 齿(龋蛀、骨槽风)
- 髭发
- 唇
- 舌
- 面
- 咽喉(哽)
- 卷九 疮疡门
- 痈疽
- 卷九 杂门
- 汗
- 不得卧(多卧嗜卧)
- 不能食(恶食、饥不能食)
- 不能语
- 消瘅
- 痰火
- 黄瘅(目黄)
- 嘈杂(嗳气、KT)
- 欠嚏
- 身重(解)
- 脱营失精
- 脱
- 过饥胃竭
- 药蛊
- 臭毒
- 番痧
- 岭南瘴毒
- 虫
- 蛊毒(射工溪毒诸中毒)
- 药对解法
- 急救治例
- 卷十 妇人门上
- 经候
- 胎前
- 临蓐
- 卷十一 妇人门下
- 产后
- 疮疡
- 卷十一 婴儿门上
- 脉法
- 面目证
- 五脏虚实寒热
- 变蒸
- 胎证
- 胎毒
- 噤风撮口脐风
- 急欲乳
- 弄舌
- 游风猴疳
- 胎惊
- 目睛动
- 唇口蠕动
- 发搐
- 癫痫
- 睡中惊动
- 目动切牙
- 摇头便血
- 偏风口噤
- 角弓反张
- 急惊
- 漫惊
- 天钓内钓
- 盘肠气痛
- 伤风
- 诸经发热潮热
- 伤寒夹惊夹食
- 咳嗽
- 喘
- 土泻
- 病
- 疟
- 痢
- 脱肛
- 便血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利
- 遗尿
- 疳
- 二便色白
- 食积
- 腹痛腹胀
- 烦渴
- 汗
- 黄瘅
- 蛔
- 疝
- 目
- 耳
- 鼻塞鼻衄
- 解颅
- 龟胸背
- 虚羸
- 五迟五硬五软
- 失音
- 切牙
- 夜啼惊啼
- 喜笑不休
- 循衣撮空
- 寿夭
- 卷十二 婴儿门下
- 钱氏痘疹论
- 丹溪参补陈氏痘疹论
- 薛立斋痘疹大要
- 魏桂岩逆顺险三法论
- 翁仲仁痘疹论
- 痘疹握机论
- 辨证(六则)
- 表里虚实论
- 气血虚实论
- 虚证防变论
- 虚证变实论
- 虚证似实论
- 实证似虚论
- 热证变虚论
- 毒盛变虚论
- 气虚血热毒盛三法治例
- 汗下论
- 所感轻重论
- 死而复苏论
- 原委
- 发热
- 见点
- 部位
- 形色
- 起胀
- 灌浆
- 收靥
- 脱痂
- 陷伏
- 倒
- 夹斑
- 板黄
- 赤
- 斑烂
- 饮食
- 吐泻
- 腹痛
- 腹胀
- 腰痛
- 二便秘涩
- 大便秘
- 溺涩
- 痢
- 惊搐
- 咳喘
- 涕唾
- 咽喉
- 呛水
- 失音
- 寒颤切牙
- 发泡
- 发痒
- 发渴
- 烦躁
- 昏沉
- 汗出
- 失血
- 身痛
- 头面
- 正额
- 手足
- 唇舌
- 眼目
- 余毒
- 妇人
- 痘形
- 异痘
- 逆证
- 诸证
- 看法
- 用药
- 禁忌
- 麻疹总论
- 例治(四十则)
- 水痘
- 附种痘说
- 卷十三 专方
- 中风门
- 伤寒门
- 暑门
- 湿门
- 燥门
- 火门
- 伤饮食门
- 劳倦门
- 虚损门
- 潮热门
- 恶寒门
- 振寒门
- 战栗门
- 寒热门
- 疟门
- 厥门
- 气门
- 郁门
- 痞满门
- 腹满门
- 水肿门
- 鼓胀门
- 积聚门
- 痰饮门
- 咳嗽门
- 肺痿门
- 肺痈门
- 喑门
- 喘门
- 卷十四 专方
- 噎膈门
- 反胃门
- 呕吐哕门
- 霍乱门
- 关格门
- 呃逆门
- 胃脘痈门
- 诸见血门
- 衄血门
- 吐血门
- 溲血门
- 下血门
- 蓄血门
- 头痛门
- 面痛门
- 心痛胃脘痛门
- 胸痹门
- 腹痛门
- 胁痛门
- 腰痛门
- 脊痛脊强门
- 肩背痛门
- 臂痛手痛门
- 腿痛门
- 膝痛门
- 身体痛门
- 痹门
- 痛风门
- 麻木门
- 痿门
- 百合门
- 香港脚门
- 鹤膝风门
- 疠风门
- 胃风门
- 破伤风门
- 跌扑门
- 痉门
- 螈门
- 颤振门
- 挛门
- 眩晕门
- 癫门
- 狂门
- 痫门
- 烦躁门
- 虚烦门
- 妄门
- 循衣摸床门
- 喜笑不休门
- 怒门
- 悲门
- 惊门
- 悸门
- 恐门
- 健忘门
- 入魔走火门
- 养性门
- 泄泻门
- 痢门
- 大小便不通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门
- 小便不禁门
- 小便黄赤门
- 遗精门
- 赤浊白浊门
- 前阴诸疾门
- 疝门
- 交肠门
- 肠鸣门
- 肠痈门
- 脱肛门
- 痔门
- 卷十五 专方
- 目门
- 耳门
- 鼻门
- 口门
- 齿门
- 髭发门
- 唇门
- 舌门
- 面门
- 咽喉门
- 痈疽门
- 汗门
- 不得卧门
- 不能食门
- 不能语门
- 消瘅门
- 痰火门
- 黄痹门
- 嘈杂门
- 身重门
- 脱营失精门
- 过饥胃竭门
- 药蛊门
- 臭毒门
- 番沙门
- 岭南瘴毒门
- 虫门
- 蛊毒门
- 妇人门上
- 妇人门下
- 婴儿门上
- 婴儿门下
- 卷十六 祖方
- 桂枝汤(玉函)
- 麻黄汤(玉函)
-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 升麻汤(一名升麻葛根汤)
- 小柴胡汤(玉函千金名黄龙汤)
- 星香汤
- 术附汤
- 四逆汤(玉函)
- 理中汤(玉函金匮名人参汤)
- 半夏泻心汤(玉函)
- 局方七气汤
- 崔氏八味丸(金匮作汤。名生料八味丸)
- 金匮枳术汤
- 平胃散(局方)
- 二陈汤(局方)
- 四君子汤(局方)
- 四物汤(局方)
- 保元汤
- 生脉散
- 二冬膏
- 桔梗汤(玉函)
- 防己黄汤(金匮)
- 栀子豉汤(玉函)
- 小承气汤(玉函)
- 抵当汤(玉函)
- 凉膈散(局方)
- 备急丸(金匮)
- 伊芳尹三黄汤(仓公名火齐汤。金匮名泻心汤)
- 十枣汤(玉函)
- 五苓散(玉函)
-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 白虎汤(玉函)
- 驻车丸(千金)
- 佐金丸
- 大补丸
- 金液丹(局方)
- 卷十六 附张介宾八略总论
- 补略
- 和略
- 攻略
- 散略
- 寒略
- 热略
- 固略
- 因略
- 兼略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