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悬雍者。音声之关也。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用各异。喉以纳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纳食。故咽气通于地。会厌管于其上。以司开阖。掩其厌则食下。不掩其喉必错。以舌抵上 。则会厌能闭其喉矣。四者交相为用。缺一则饮食废而死矣。凡经言喉痹者。谓喉中呼吸不通。言语不出。而天地闭塞也。云咽塞。云嗌痛者。谓咽喉不能纳唾与食。而地气闭塞也。云喉痹咽嗌痛者。谓咽喉俱病。天地之气并闭塞也。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异途施化。喉在前主出。咽在后主吞。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主出而不纳。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主纳而不出。当食言语。则水谷乘气送入喉脘。遂呛而咳矣。经云。足少阴所生病者。口渴舌干。咽肿上气。咽干及痛。其证内热口干面赤。痰涎涌上。尺脉必数而无力。盖缘肾水亏损。相火无制而然。须用六味丸加麦冬、五味。大剂作汤服之。又有色欲过度。元阳亏损。无根之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者。须八味肾气丸。大剂煎成。冰冷与饮。引火归源。庶几可救。乳鹅缠喉。二种不同。肿于喉两傍者为双鹅。肿于一边者为单鹅。治法。用鹅翎蘸米醋搅喉中。去尽痰涎。后以鹅翎探吐之。令着实一咯。咯破喉中。紫血即溃。或玉枢丹磨服。毒甚不散者。上以小刀刺出紫血即愈。古法有刺少商穴甚好。刀针刺血。急则用之。然但肿不痛者。切不宜用。盖有形而无痛者。阳之类也。当峻补其阴。若刺之。反伤阴血必死。缠喉风证。先两日头目眩晕。胸膈紧塞。气息短促。蓦然咽喉肿痛。手足厥冷。气闭不通。饮食不下。痰毒壅盛为缠喉风。其证最急。又有两块结于喉傍。甚则大如鸡卵。气塞不通。痰鸣不止者。为锁喉风。其证更剧。慎勿砭破。急用土牛膝。选粗者两许。勿经水。勿犯铁。折断捣汁。和米醋半盏。鸡翅毛蘸搅喉中。如牙关紧闭者。蘸搅两腮自开。开后喉中频搅以通其气。若喉两傍有块者。涎出自消。后以人中白 过。入冰片少许吹喉中。日吹一次。不过三四日愈。或硼砂丹涌去顽痰。或荔枝草捣汁。和醋含漱。或天名精捣自然汁。鹅翎扫入去痰。或用马鞭草捣汁灌漱。倘肿塞不得下者。灌鼻取吐。以夺其势然不若土牛膝汁最捷。若两块凑合。喉中痰鸣。悬壅上缩不见。气塞不通。神丹不可救矣。用土牛膝醋搅后。以拇指捺其脊上七节两傍。如疼痛者易已。甚者以膝垫其当背。以手抄两胁下。向上扳两缺盆。令胸前凸起。则气伸而得上泄。若出涎后。涕泪稠粘者。风热也。无涕泪者。风寒也。胸中有结块者。宿食也。随证治之。此证虽系时毒邪气。多有因跌扑饮食停滞而起者。宜用荆、防、甘、桔、连翘、牛蒡、薄荷、黑参、山楂内解其毒。盖山楂能消食散血。破结块中火。与消风散中浓朴同意。又有喉疼忽愈。毒攻胸胁。痛不可忍。气促身热。不能卧者。牛蒡子、贝母、醋炒升麻、黄药子、干浮萍、黑参、生甘草。蜜丸噙化。七日以后。毒深喘甚。手足指甲紫者。难治。吹药用紫口蛤蜊七枚。橄榄核七枚。文火 过。研细入枯矾一钱。以大青鱼胆一枚。置钟内晒干。再加胆汁。三胆为度。加冰片吹之。然须戒茶百日。后无复发之虞。一切喉痹肿痛及重舌木舌等证。乌龙膏。急者惟针刺血。最为上策。咽喉肿痛。作渴饮冷。大便秘结。六脉俱实。凉膈散下之。喉痹脉浮。恶寒发热。多是暴寒折热。表邪势盛。非但寒凉药食能凝闭毒邪。即硼砂、白矾、白梅等酸收之品。及胆矾点喉。俱不可犯。惟当轻扬开发其表以泄火毒。急砭患处。并刺少商出血。最为要诀。走马喉风。若有头痛发热。先与一味香豉浓煎。加葱涕探吐。后用荆、防、牛蒡、甘、桔、连翘、薄荷、犀角之类。如口不开者。以牙皂末吹鼻取嚏。方可下药。锁喉风证。有用牙皂煎汤涌吐顽痰。每至皮毛脱落。大伤胃气。甚至激动其痰。锁住不能吐出。顷刻立毙者。其走马喉痹。有用巴豆绵裹塞鼻。每至 发其毒。不可不慎。乳鹅。用硼砂、白梅。应手获效。然性最辛烈。虽假酸收。终是以火济火。每令不时举发。人皆未省其故也。时气咽肿。普济消毒饮去芩、连苦寒之味。热服以散表为先。喉痹传染是疫疠。荆防败毒散。随证加减。阴虚咳嗽。久之喉中痛者。必有肺花疮。难治。桔梗汤送都气丸。切勿用冰片吹点。证剧不胜汤药者。日用鸡子生调米饮冲服。稍缓其疼。终亦必亡而已。脾肺有热。虚火上壅。咽喉生疮。本事利膈汤。咽痛服凉药反甚者。宜用姜汁。咽中如有炙脔。或如梗状。痰火客于上焦也。半夏浓朴汤。(即四七汤。)悬壅肿痛。不可饮食。黑参、升麻、大黄、射干、甘草煎服。咽痛。诸药不效者。此非咽痛。乃鼻中生红丝如发。悬黑泡如瘿珠。垂挂咽门。致饮食不入。杜牛膝根洗净。入好醋三五滴。同研汁。就鼻孔滴入。丝断珠破即安。悬壅痛不下食。即会厌垂长。而悬壅塞。妨碍饮食者。烧盐箸蘸点之。乳鹅红肿不消。杜牛膝根研烂。用乳点纳鼻。诸哽在喉。当审何物。以所胜能制者治之。如鸬 橄榄治鱼哽。狗涎治骨哽。鹅涎治稻芒哽。鸭涎治螺蛳哽。磁石治铁哽。水银灰治金银哽。要在变通。诸物哽塞。苎麻根杵烂。丸如弹子大。将所哽物煎汤吞下。吞钉铁金银铜钱等物。用烊银罐中炭。为末。银匠油槽内油调服即出。并多食肥肉。助其润下。钱哽。荸荠生嚼多食效。或加茨菇汁。不应。用羊胫骨。 存性。荸荠汁调服自化。诸哽。用薤白煮半熟。以绵缚定。手执线头。少嚼薤白咽。度薤至哽处。便牵引。哽即随出。又法。用丝绵一小团。如上法亦妙。误吞鱼钓。以 串咽下拽之。有线在外者。以绵纸剪数百层穿在线。徐徐咽下。少顷引之上出。
罗谦甫治征南元帅。七旬。至楚上。因过饮腹痛。肠鸣自利。日夜约五十行。咽嗌肿痛。耳前后肿。舌本强。涎唾稠粘。欲吐不能。以手拽之方出。言语艰难。反侧闷乱。夜不得卧。其脉浮数。按之沉细而弦。先以砭刺肿上。出紫黑血。顷时肿势消减。遂用桔梗、甘草、连翘、鼠粘子、酒黄芩、升麻、防风。水煎令热漱。冷即吐出勿咽。恐伤脾胃也。再漱而涎清肿散。语声自出。后以辛热丸剂。以治中寒化宿食而燥脾胃。取丸之不即施行。而不犯其上热。至其病所而后化。乃治以缓也。不数服利止痛定。后胸中闭塞。作阵而痛。复以异攻散加升麻温养脾胃。升顺正气而愈。
- 自序
- 凡例(六则)
- 卷一 中风门
- 中风(类中导入)
- 卷二 诸伤门
- 伤寒
- 暑(参绪论暑证)
- 湿(湿热)
- 燥
- 火
- 伤饮食
- 劳倦
- 虚损(传尸)
- 卷三 寒热门
- 发热
- 热
- 潮热
- 恶寒(背恶寒)
- 振寒
- 战栗
- 寒热
- 疟
- 厥
- 卷三 诸气门上
- 气
- 郁
- 痞满
- 腹满
- 水肿
- 鼓胀
- 积聚
- 卷四 诸气门下
- 痰饮(唾)
- 咳嗽
- 肺痿(肺胀)
- 肺痈
- 喑
- 喘(短气、少气、逆气、哮)
- 卷四 诸呕逆门
- 噎膈
- 反胃
- 呕吐哕
- 霍乱(干霍乱、吐利)
- 关格
- 呃逆(噫气、诸逆冲上)
- 胃脘痈
- 卷五 诸血门
- 诸见血证
- 衄血
- 吐血
- 溲血
- 吐血(有误)
- 蓄血
- 卷五 诸痛门
- 诸痛
- 头痛
- 面痛
- 心痛胃脘痛(心疝、心瘥)
- 胸痹
- 腹痛
- 胁痛
- 腰痛
- 脊痛脊强(尻痛)
- 肩背痛
- 臂痛(手痛、手气)
- 腿痛(大股痛)
- 膝痛(足跟痛、足心痛)
- 身体痛
- 卷六 痿痹门
- 痹
- 痛风(历节)
- 麻木(与痹证参看)
- 痿(痿厥)
- 百合
- 香港脚
- 鹤膝风
- 卷六 诸风门
- 疠风
- 胃风
- 破伤风
- 跌扑
- 痉(与缵结二论痉例参看)
- 螈
- 颤振
- 挛
- 眩晕
- 卷六 神志门
- 癫
- 狂
- 痫
- 烦躁(与绪论参看)
- 虚烦(与绪论参看)
- 妄
- 循衣摸床
- 喜笑不休
- 怒
- 悲
- 惊
- 悸
- 恐
- 健忘
- 入魔走火
- 养性论
- 卷七 大小府门
- 泄泻
- 痢
- 大小便不通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通(闭癃)
- 淋
- 小便不禁(小便频数遗溺)
- 小便黄赤
- 遗精
- 赤浊白浊(白淫筋疝)
- 前阴诸疾
- 疝
- 交肠
- 肠鸣
- 肠痈
- 脱肛(谷道痒痛)
- 痔(漏)
- 卷八 七窍门上
- 目疾统论
- 开导说
- 点服药说
- 钩割针烙说
- 金针开内障论(造金针法)
- 目痛
- 目赤
- 目青
- 目肿胀
- 目痒
- 外障
- 内障
- 瞳神散大
- 瞳神紧小
- 瞳神欹侧
- 目昏
- 暴盲
- 青盲
- 雀盲
- 真睛膏损
- 膏伤珠陷
- 神水将枯
- 辘轳转关
- 神珠将反
- 瞳神反背
- 青黄凸出
- 珠中气动
- 倒睫拳毛
- 睥急紧小
- 风沿烂眼
- 目泪不止
- 目疮疣
- 五疳证
- 漏睛
- 不能近视
- 不能远视
- 目妄见
- 目闭不开
- 目为物所伤
- 伤寒愈后之病
- 经逆赤肿
- 妊娠目病
- 产后目病
- 痘疹余毒证
- 因风证
- 因毒证
- 因他证
- 时复证
- 卷八 七窍门下
- 耳
- 鼻
- 口
- 齿(龋蛀、骨槽风)
- 髭发
- 唇
- 舌
- 面
- 咽喉(哽)
- 卷九 疮疡门
- 痈疽
- 卷九 杂门
- 汗
- 不得卧(多卧嗜卧)
- 不能食(恶食、饥不能食)
- 不能语
- 消瘅
- 痰火
- 黄瘅(目黄)
- 嘈杂(嗳气、KT)
- 欠嚏
- 身重(解)
- 脱营失精
- 脱
- 过饥胃竭
- 药蛊
- 臭毒
- 番痧
- 岭南瘴毒
- 虫
- 蛊毒(射工溪毒诸中毒)
- 药对解法
- 急救治例
- 卷十 妇人门上
- 经候
- 胎前
- 临蓐
- 卷十一 妇人门下
- 产后
- 疮疡
- 卷十一 婴儿门上
- 脉法
- 面目证
- 五脏虚实寒热
- 变蒸
- 胎证
- 胎毒
- 噤风撮口脐风
- 急欲乳
- 弄舌
- 游风猴疳
- 胎惊
- 目睛动
- 唇口蠕动
- 发搐
- 癫痫
- 睡中惊动
- 目动切牙
- 摇头便血
- 偏风口噤
- 角弓反张
- 急惊
- 漫惊
- 天钓内钓
- 盘肠气痛
- 伤风
- 诸经发热潮热
- 伤寒夹惊夹食
- 咳嗽
- 喘
- 土泻
- 病
- 疟
- 痢
- 脱肛
- 便血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利
- 遗尿
- 疳
- 二便色白
- 食积
- 腹痛腹胀
- 烦渴
- 汗
- 黄瘅
- 蛔
- 疝
- 目
- 耳
- 鼻塞鼻衄
- 解颅
- 龟胸背
- 虚羸
- 五迟五硬五软
- 失音
- 切牙
- 夜啼惊啼
- 喜笑不休
- 循衣撮空
- 寿夭
- 卷十二 婴儿门下
- 钱氏痘疹论
- 丹溪参补陈氏痘疹论
- 薛立斋痘疹大要
- 魏桂岩逆顺险三法论
- 翁仲仁痘疹论
- 痘疹握机论
- 辨证(六则)
- 表里虚实论
- 气血虚实论
- 虚证防变论
- 虚证变实论
- 虚证似实论
- 实证似虚论
- 热证变虚论
- 毒盛变虚论
- 气虚血热毒盛三法治例
- 汗下论
- 所感轻重论
- 死而复苏论
- 原委
- 发热
- 见点
- 部位
- 形色
- 起胀
- 灌浆
- 收靥
- 脱痂
- 陷伏
- 倒
- 夹斑
- 板黄
- 赤
- 斑烂
- 饮食
- 吐泻
- 腹痛
- 腹胀
- 腰痛
- 二便秘涩
- 大便秘
- 溺涩
- 痢
- 惊搐
- 咳喘
- 涕唾
- 咽喉
- 呛水
- 失音
- 寒颤切牙
- 发泡
- 发痒
- 发渴
- 烦躁
- 昏沉
- 汗出
- 失血
- 身痛
- 头面
- 正额
- 手足
- 唇舌
- 眼目
- 余毒
- 妇人
- 痘形
- 异痘
- 逆证
- 诸证
- 看法
- 用药
- 禁忌
- 麻疹总论
- 例治(四十则)
- 水痘
- 附种痘说
- 卷十三 专方
- 中风门
- 伤寒门
- 暑门
- 湿门
- 燥门
- 火门
- 伤饮食门
- 劳倦门
- 虚损门
- 潮热门
- 恶寒门
- 振寒门
- 战栗门
- 寒热门
- 疟门
- 厥门
- 气门
- 郁门
- 痞满门
- 腹满门
- 水肿门
- 鼓胀门
- 积聚门
- 痰饮门
- 咳嗽门
- 肺痿门
- 肺痈门
- 喑门
- 喘门
- 卷十四 专方
- 噎膈门
- 反胃门
- 呕吐哕门
- 霍乱门
- 关格门
- 呃逆门
- 胃脘痈门
- 诸见血门
- 衄血门
- 吐血门
- 溲血门
- 下血门
- 蓄血门
- 头痛门
- 面痛门
- 心痛胃脘痛门
- 胸痹门
- 腹痛门
- 胁痛门
- 腰痛门
- 脊痛脊强门
- 肩背痛门
- 臂痛手痛门
- 腿痛门
- 膝痛门
- 身体痛门
- 痹门
- 痛风门
- 麻木门
- 痿门
- 百合门
- 香港脚门
- 鹤膝风门
- 疠风门
- 胃风门
- 破伤风门
- 跌扑门
- 痉门
- 螈门
- 颤振门
- 挛门
- 眩晕门
- 癫门
- 狂门
- 痫门
- 烦躁门
- 虚烦门
- 妄门
- 循衣摸床门
- 喜笑不休门
- 怒门
- 悲门
- 惊门
- 悸门
- 恐门
- 健忘门
- 入魔走火门
- 养性门
- 泄泻门
- 痢门
- 大小便不通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门
- 小便不禁门
- 小便黄赤门
- 遗精门
- 赤浊白浊门
- 前阴诸疾门
- 疝门
- 交肠门
- 肠鸣门
- 肠痈门
- 脱肛门
- 痔门
- 卷十五 专方
- 目门
- 耳门
- 鼻门
- 口门
- 齿门
- 髭发门
- 唇门
- 舌门
- 面门
- 咽喉门
- 痈疽门
- 汗门
- 不得卧门
- 不能食门
- 不能语门
- 消瘅门
- 痰火门
- 黄痹门
- 嘈杂门
- 身重门
- 脱营失精门
- 过饥胃竭门
- 药蛊门
- 臭毒门
- 番沙门
- 岭南瘴毒门
- 虫门
- 蛊毒门
- 妇人门上
- 妇人门下
- 婴儿门上
- 婴儿门下
- 卷十六 祖方
- 桂枝汤(玉函)
- 麻黄汤(玉函)
-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 升麻汤(一名升麻葛根汤)
- 小柴胡汤(玉函千金名黄龙汤)
- 星香汤
- 术附汤
- 四逆汤(玉函)
- 理中汤(玉函金匮名人参汤)
- 半夏泻心汤(玉函)
- 局方七气汤
- 崔氏八味丸(金匮作汤。名生料八味丸)
- 金匮枳术汤
- 平胃散(局方)
- 二陈汤(局方)
- 四君子汤(局方)
- 四物汤(局方)
- 保元汤
- 生脉散
- 二冬膏
- 桔梗汤(玉函)
- 防己黄汤(金匮)
- 栀子豉汤(玉函)
- 小承气汤(玉函)
- 抵当汤(玉函)
- 凉膈散(局方)
- 备急丸(金匮)
- 伊芳尹三黄汤(仓公名火齐汤。金匮名泻心汤)
- 十枣汤(玉函)
- 五苓散(玉函)
-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 白虎汤(玉函)
- 驻车丸(千金)
- 佐金丸
- 大补丸
- 金液丹(局方)
- 卷十六 附张介宾八略总论
- 补略
- 和略
- 攻略
- 散略
- 寒略
- 热略
- 固略
- 因略
- 兼略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