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肇于《灵》、《素》,犹儒家之有六经,乃众理之总汇,证治之极则,所谓不废江河万古流也。长沙张仲景出,实有以绍轩岐之传,广汤液之用,于医门推为至圣,洵不诬已。魏晋以降,医术流为方技,士大夫耻习其业,坠绪茫茫,不绝者如缕。宋和政间,开和剂、惠民等局,以疗民病,令太医院试其通于《灵》、《素》之理者,授之以官,始令为医,于是医学稍稍振兴。刘李朱张各家,崛起金元间,而或论温热,或主脾胃,或专滋阴,或任攻伐,家各为说,人持一是。正如汉儒说经,各承家法,靡所折衷。明代王损庵等诸贤辈出,拾遣补阙,阐发经旨,斯道昌明,于斯为盛。其中矫然特出,独立门户者,则如张凤逵之论暑,吴又可之论疫,喻西昌之补秋燥,张介宾之辨阳虚,皆能于此道中开径自行,不为旧说所蒙。然或嫌其略,或失之粗,或辨焉而过于刻深,或论焉而涉于肤浅,亦犹宋儒钻研性理,疏说经义,非不各有心得,可以扶翼圣道,而各得一偏,要未能悉归至当,则甚矣。斯理之精深,而不可无以衡之,以衷于壹是也。我朝医学昌明,名流迭出。吾吴叶天士先生,以颖敏之才,探灵兰之奥,一时活人之名,震乎宇内,惜乎求治者多,其生平精力,殚于治病,未遑有所着述。世传医案数种,亦非其所手定,其中真赝相参,瑜瑕不掩,读者病焉。外如《景岳发挥》一书,虽有阐发而言多愤激,似非著作体裁。又有《本草经注》,《本事方释义》两种,类以五行五脏配合敷衍,绝少精意,似亦非先生手笔,或者先生名重当时,门弟子窃其绪论,着为成书,遂托其名于先生欤。《惟温热论》一卷,虽篇帙无多,而其中发明证治,补前贤之遗阙,示后学以指归,言皆精要,语不游移,洵可法可传之作。而温邪犯肺逆传心包一语,犹为后人指摘,则信乎着述之难,而医理之不可不衡以壹是也审矣。甲午长夏,晤缪君少初于石梅精舍,纵谭医理,缪君不以诒为固陋,出先生所着《医衡》一书见示,而索序焉。诒受而读之,其书虽采自前人,而纲罗宏富,抉择精严,其不惬于理者,又经改定,间附论说,以裨阙漏。所谓衡之以理,而衷于壹是者,此书其庶几乎?缪君以贤宰官乞退,辟精庐于湖山佳处,怡情松菊,寄傲烟霞,盖有古人之高致者,而 于是书。刊以行世,盖以极斯人之疾苦而登之仁寿,其犹是贤宰官爱人无已之心也夫。缪君深于斯理,而不屑以医名,爰书此以质之,或者其有以教我乎,即幸甚。
光绪二十年甲午中秋前二日江阴后学柳宝诒书于琴川舟次
- 曹序
- 柳序
- 缪序
- 金序
- 顾序
- 自序
- 卷上
- 养身论
- 运气说
- 奇经八脉大旨
- 六脉纲领
- 血营气卫论
- 君臣佐使逆从反正说
- 吐汗下该尽治法论
- 补泻当分缓急有无说
- 推《内经》不宜主旺气说
- 阳有余阴不足论
- 病有真假辨
- 虚损宜分阴阳施治论
- 因病似虚因虚致病论
- 中风五派异同论
- 中风证治论
- 酒人多中风说
- 痹证析微论
- 痿论
- 风痹痿论
- 厥论
- 风厥辨
- 伤寒约法
- 论六经无再传
- 论寒证无传经
- 讹称阴证辨
- 释六经七日病愈
- 温病热病解
- 辨正风温温疟温毒温疫
- 温疫论
- 中暑中热论
- 附伤暑脉证论
- 湿论
- 霍乱证治论
- 疟疾证治论
- 痢疾证治论
- 泄泻九法论
- 脚气论
- 卷下
- 燥论
- 火论
- 痰论
- 咳嗽要论
- 虚劳论
- 吐血三要论
- 诸血病论
- 内伤余议
- 五郁六郁解
- 诸气不当作寒治论
- 肿胀引经别证辨
- 腹胀禁用攻泻论
- 喘胀标本论
- 喘哮短气气逆息贲辨
- 哕逆咳逆干呕呕吐五证辨
- 噎膈反胃本于阴枯阳结论
- 三消证治论
- 三消从火断论
- 消渴亦有属寒辨
- 首论
- 心胸胃脘胁腹诸痛辨
- 心痛解
- 痛无补法辨
- 癖等七种释名论
- 治积按国中末法论
- 虫积论
- 黄胆证毋拘五证宜别三焦论
- 阴黄说
- 七疝解
- 淋闭证治论
- 精浊论
- 精滑便浊分别辨
- 遗精白浊皆由心肾两虚辨
- 老年人耳聋与少年人异治法论
- 自汗盗汗论
- 癫痫狂辨
- 惊悸恐辨
- 惊风论
- 七情考
- 寝食说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