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为阴证,中热为阳证。东垣云∶避暑热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体疼痛而心烦,肌肤大热而无汗,是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能升越,大顺散主之。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躁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苍术白虎汤主之。余窃谓之不然。盖暑热者,夏之令也。大行于天地之间,或劳动,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亢热,于是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亦名中热,其实一也。今乃以动静所得分之,何哉?夫中暑热者,因多在劳役之人,劳役则虚,虚则邪入,邪入则病不虚,则天令虽亢,亦无由以伤之。彼避暑于深堂大厦,得头痛恶寒等证,盖亦伤寒之类是耳,乌得以中暑名之耶?其所以烦心与肌肤大热者,由身中阳气,为阴寒所遏而作,非暑邪也。苟欲治之,非辛温发散之剂不可,今乃以大顺散治之,吾恐不能解表,反增内烦矣。夫大顺散一方,原其初意,本为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寒湿而立。故甘草、姜皆经火制,又用肉桂而非桂枝,盖温药也。内有杏仁,不过取其能下气耳。
今世俗往往不明,类曰夏日阴气在内,大顺散必用之药。吁!其误也不亦甚欤!夫阴气非寒气也,以夏月阳气发散在外,故阴气在内耳。岂得治阴气为寒气而用温热之药乎?阴果为寒,何以夏日则饮水乎?其白虎汤虽宜用,亦不可视为通行之药,必参之治暑诸方,随所见证而用之,然后合理。若所谓静而得之之证,虽当暑月,原非暑证,宜分出治之,使后人勿致有似同而异之感。
目录
- 曹序
- 柳序
- 缪序
- 金序
- 顾序
- 自序
- 卷上
- 养身论
- 运气说
- 奇经八脉大旨
- 六脉纲领
- 血营气卫论
- 君臣佐使逆从反正说
- 吐汗下该尽治法论
- 补泻当分缓急有无说
- 推《内经》不宜主旺气说
- 阳有余阴不足论
- 病有真假辨
- 虚损宜分阴阳施治论
- 因病似虚因虚致病论
- 中风五派异同论
- 中风证治论
- 酒人多中风说
- 痹证析微论
- 痿论
- 风痹痿论
- 厥论
- 风厥辨
- 伤寒约法
- 论六经无再传
- 论寒证无传经
- 讹称阴证辨
- 释六经七日病愈
- 温病热病解
- 辨正风温温疟温毒温疫
- 温疫论
- 中暑中热论
- 附伤暑脉证论
- 湿论
- 霍乱证治论
- 疟疾证治论
- 痢疾证治论
- 泄泻九法论
- 脚气论
- 卷下
- 燥论
- 火论
- 痰论
- 咳嗽要论
- 虚劳论
- 吐血三要论
- 诸血病论
- 内伤余议
- 五郁六郁解
- 诸气不当作寒治论
- 肿胀引经别证辨
- 腹胀禁用攻泻论
- 喘胀标本论
- 喘哮短气气逆息贲辨
- 哕逆咳逆干呕呕吐五证辨
- 噎膈反胃本于阴枯阳结论
- 三消证治论
- 三消从火断论
- 消渴亦有属寒辨
- 首论
- 心胸胃脘胁腹诸痛辨
- 心痛解
- 痛无补法辨
- 癖等七种释名论
- 治积按国中末法论
- 虫积论
- 黄胆证毋拘五证宜别三焦论
- 阴黄说
- 七疝解
- 淋闭证治论
- 精浊论
- 精滑便浊分别辨
- 遗精白浊皆由心肾两虚辨
- 老年人耳聋与少年人异治法论
- 自汗盗汗论
- 癫痫狂辨
- 惊悸恐辨
- 惊风论
- 七情考
- 寝食说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