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之论心痛,未有不兼五脏为痛者,独详于心而略于胸腹,举一以例其余也。心为君主,义不受邪,受邪则本经自病,名真心痛,必死不治。然经有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眩仆,此言包络受邪,在腑不在脏也。又云∶手少阴之脉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此言别络受邪,在络不在经也。其络与府以邪,皆因怵惕思虑,伤神涸血,是以受如持虚。而分论九种。曰饮、曰食、曰热、曰冷、曰气、曰血、曰悸、曰虫、曰疰,苟不能遍识病形,将何以为治耶?胃属刚土,列处中焦,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受气于此。壮者邪不能干,怯者着而为病。偏热偏寒,水停食积,皆与真气相薄而痛。肝木相乘为贼邪,肾寒厥逆为微邪,挟他藏而见证,当与心痛相同,但或泻或胀,或呕吐,或不能食,或吞酸,或大便难,或泻利面浮而黄。本病与客邪必参杂而见也,胸痛即膈痛,其与心痛别者,心痛在歧骨陷处,胸痛则横满胸间也。其与胃脘痛别者,胃脘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经曰∶南风生于夏,病在心, 在胸胁,此以胁属心也。肝虚则胸痛引背胁,肝实则胸痛不能转侧。此又以胸属肝也,夫胸中实肺家之分野,其言心者,以心之脉,从心系却上肺也。其言肝者,以肝之脉贯膈,上注于肺也,胁痛旧从肝治,不知肝固内舍膺胁,何以异于心肺,内舍膺胁哉?若谓肝经所过而痛。何以异于足少阳心主所过而痛哉?若谓经脉挟邪而痛。何以异于经脉所过而痛哉?故非察色按脉,细审各经气变,卒不能万举万当也,且左右肝肫气血阴阳,亦有不可尽拘,而临证者可无详察耶。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为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大小肠冲任四经,每部各有五贼之变,七情之发,六气之苦,五运之邪,至纷至博,苟能辨气血虚实,内伤外感而为之调剂,未有不中痛情者矣。
目录
- 曹序
- 柳序
- 缪序
- 金序
- 顾序
- 自序
- 卷上
- 养身论
- 运气说
- 奇经八脉大旨
- 六脉纲领
- 血营气卫论
- 君臣佐使逆从反正说
- 吐汗下该尽治法论
- 补泻当分缓急有无说
- 推《内经》不宜主旺气说
- 阳有余阴不足论
- 病有真假辨
- 虚损宜分阴阳施治论
- 因病似虚因虚致病论
- 中风五派异同论
- 中风证治论
- 酒人多中风说
- 痹证析微论
- 痿论
- 风痹痿论
- 厥论
- 风厥辨
- 伤寒约法
- 论六经无再传
- 论寒证无传经
- 讹称阴证辨
- 释六经七日病愈
- 温病热病解
- 辨正风温温疟温毒温疫
- 温疫论
- 中暑中热论
- 附伤暑脉证论
- 湿论
- 霍乱证治论
- 疟疾证治论
- 痢疾证治论
- 泄泻九法论
- 脚气论
- 卷下
- 燥论
- 火论
- 痰论
- 咳嗽要论
- 虚劳论
- 吐血三要论
- 诸血病论
- 内伤余议
- 五郁六郁解
- 诸气不当作寒治论
- 肿胀引经别证辨
- 腹胀禁用攻泻论
- 喘胀标本论
- 喘哮短气气逆息贲辨
- 哕逆咳逆干呕呕吐五证辨
- 噎膈反胃本于阴枯阳结论
- 三消证治论
- 三消从火断论
- 消渴亦有属寒辨
- 首论
- 心胸胃脘胁腹诸痛辨
- 心痛解
- 痛无补法辨
- 癖等七种释名论
- 治积按国中末法论
- 虫积论
- 黄胆证毋拘五证宜别三焦论
- 阴黄说
- 七疝解
- 淋闭证治论
- 精浊论
- 精滑便浊分别辨
- 遗精白浊皆由心肾两虚辨
- 老年人耳聋与少年人异治法论
- 自汗盗汗论
- 癫痫狂辨
- 惊悸恐辨
- 惊风论
- 七情考
- 寝食说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