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痘腹痛,多是痘毒,当临证消息。〔万〕《内经》腹痛皆属于寒,惟有一证为热,疮疹腹痛,皆属毒热也。诀云∶发热肚中痛, 疮腹内攻,发多防不透,发少更防痈。是已。或有兼食积者。〔翁〕痘疹腹痛者,由毒郁于三阴,脐以上属太阴,当脐属少阴,小腹属厥阴,须分别之。腹胀者,毒聚于肠胃也,治法俱当升发解利痘毒,兼分利小便,使毒瓦斯上下分消,则痛与胀自止,故曰∶痛随利减,胀以利消。俗医以浓朴行滞气而不知升发解利,非其治矣。亦有乳食停滞不消化而腹胀者,当以升发解利药中,加消食之剂,所伤之物,当审其寒热。
又有数日大便者,大便行而痛胀自止,亦未可骤用硝黄也。
定痛散 伤寒肚痛,及冷气痛。
神曲 香附(各一钱) 山楂(二钱) 良姜 当归 甘草(各五分)
上,用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手足逆冷,加大附子二分。
桂枝芍药汤 治腹痛。
桂枝 炙甘草(各一钱) 白芍药(酒炒,二钱)
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黄连汤 治热毒在胃腹痛,时或欲吐。此药能升降阴阳。
黄连 炙甘草 干姜 桂枝(各二钱) 半夏 人参(各八分)
枣二枚,水煎服。
一味异功散 治小儿诸般钓证,角弓反张,胸膈脐凸,以透明没药为末,姜汤调下。
《绍定论》云∶病有似是而非,若同而异者。盖肢体厥冷而腹痛者,此毒瓦斯在里也,若不审谛,必作极冷治之,反与热药,为害愈深。未冷极者不问有无寒热,肢冷腹痛,必大便自利,蜷卧恶寒,今身热肢冷,腹痛大便不通,乃热毒在里,热甚则发厥,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也。伏热深而疮疹不出者,宜以蝉蜕末水煎服之,已出者亦可服,毒瓦斯得泄,则四肢温暖,腹痛自止矣。前人论腹痛有虚实,肠鸣自利而腹痛者为虚痛,是冷也。腹满而不大便者为实痛,是热也。今腹中痛而不大便、又身热,耳尖冷,脚冷,为疮疹证明矣。又有疮疹始发,腹中有宿块而痛者,医不能辨,误作食积下之,多夭横矣。〔薛〕前证,痘未出而发热烦躁,或作渴饮冷,大便坚实,此热毒壅滞也,用疏利之药。
〔万〕凡发热腹中便痛者,此毒瓦斯内攻也,急宜发表疏里,桂枝大黄汤主之。亦有外邪与毒相并,致未尽出而腹疼胀满者,宜参苏饮去参、苓、加缩砂、陈皮,温而出之。若原无腹痛发热,二三日后大便不通而痛者,此燥屎与毒相并而痛也,三黄丸(热)、七物升麻丸(初热)、宣风散(痘发热)择而用之。有谵妄狂乱者,三乙承气汤主之(便秘)。
原无腹痛,或因饮冷水而痛者,此冷痛也,理中汤(吐利)加桂心。或因多食而痛者,此食积痛也,微则木香大安丸(伤食),甚则备急丸(伤食),丁香脾积丸(伤食)、原物汤下。原无腹痛,自利后痛者,此虚痛也,黄 建中汤加木香、青皮。发热自利,又腹痛者,此亦毒也,黄芩汤(吐利)加木香、青皮,或化毒汤主之。如疮乍出乍隐,此伏也,七物升麻丸。疮出尽者,再以紫草饮(出不快)大发之。疮不出者,勿治。〔张〕痘未出,有先作腹疼或腹中有块者,乃腹中先出也,不可投疏利之药,以戕贼胃气,但与和平匀气兼发散药,如升麻汤、参苏饮之类。
蝉蜕一物汤
用蝉蜕二十一个,洗去泥,为末,水一盏,慢火煎至半盏,去滓,量儿大小温服之。如觉疮疹已出,便根据前服三五次,不是疮疹,亦无害。小儿疮疹欲发出,加甘草一钱五分,煎一盏,旋旋与服,累效。小儿伏所蕴积热毒,蝉蜕味咸寒可以制,况有暴感风作热,客于表者,蝉蜕亦治,风毒充于皮肤,瘙痒不止,惊痫夜啼,癫疾,寒热惊悸,皆宜服之。
桂枝大黄汤
桂枝 白芍药(各二钱半) 甘草(五分) 大黄(一钱半)
上锉碎。加生姜一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桂枝芍药汤
桂枝 白芍药 防风 黄 (炙) 甘草(各等分)
上锉细。加枣子二枚,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黄 建中汤
黄 人参 桂枝 白芍药 甘草(各等分)
上锉细。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一盏,煎五分,去滓温服。
化毒汤
肉桂(五分) 白芍药 甘草(各一钱) 青皮 木香 枳壳(各七分) 山楂肉 连翘(各五分)
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汪)一女伤寒,但腹痛甚,日夜啼哭,手足厥冷,渐至危殆。此时天时痘灾,吾疑或者痘症,遂取生猪血,急用脑麝和灌,一服得睡,须臾痘出而安,若非此方,则夭横矣。
〔万〕痘已出而腹痛,亦是毒在里未曾出透,亦宜桂枝大黄汤。起发不透腹痛者,陷伏也,亦宜三乙承气汤(便秘)及宣风散(痘发热)。〔薛〕痘已出,而不热躁,不饮冷,大便不实,此元气虚弱也,用白术散之类补之。
〔张〕出不快而腹痛者,活血散(即一味白芍药,见出不快)以姜汤调下。若毒瓦斯弥蔓,阳毒入胃,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者,牛黄散主之。又有一等将成内溃之证而腹痛者,当预防之,七日前内溃,盖因风寒所中,腠理固密,阴阳二分,壅塞不通,其毒内攻,脏腑之间毒火炮炽,以致胃烂溃而成脓,口舌皆白,是其验也。此证极为惨毒,识者知痘毒未出之时,或有风寒阻隔,气粗热甚,身必战动,腹吐急疼者,是欲成内溃也,急以和解汤、升麻汤(初热)逐散寒邪,开泄腠理,纵毒而出,庶无此证,若证已成,而治之亦无及矣。
牛黄散 治疮疹阳毒入胃,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
牛黄(一分) 郁金(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以浆水半盏,煎至三分,和滓温服。量儿大小以此增减,日二服。
和解汤 三日前后用。
升麻 芍药 葛根 人参 川芎 甘草 防风 羌活(各四分)
上,用水一钟半,生姜三片,煎至五分,温服。
〔丹〕吴店子出痘疮腹痛。
丁香(二枚) 官桂 芍药(各一钱) 白术 当归(各五分)
上,作一帖服。
如身不甚热,或时发寒,或呕吐,六脉虚细,四肢逆冷而腹痛者,陈氏木香散主之(痘泻利)。腹痛面青,而手足冷者,脾胃虚寒证也,宜益黄、理中辈主之。理中汤加白芍药、桂。
上三条,以温药治寒痛例。作渴饮汤,手足并冷者,宜之。
〔娄〕尝治痘始出腹痛,或身痛,脉洪数者,解表凉药加芍药、甘草渐安。
按∶解表凉药,即升麻汤、连翘升麻汤、双解散之类,加者倍而用之也。
上一条,以凉药治热痛例。作渴饮冷,手足并热者,宜之。
如疮已出,至收靥时原无腹痛,忽然作痛,此必有饮食也,消息审问,曾因饮冷水者,五苓散主之,或用黄 建中汤加白术、干姜、人参。曾伤食者,问伤何食,丁香脾积丸主之,用原物汤送下。〔张〕伤食腹痛,不可用巴豆、大黄辈,只宜平胃助气之剂,如平胃散、小异功散、橘皮汤(吐逆)皆可。〔薛〕嗳腐吞酸,大便秽臭,乳食停滞也,用保和丸消之(伤食)。
若靥后伤食,食蒸发搐而呕吐腹痛者,治法见惊搐条。靥后热多,大便实,粪黑,腹痛者,蓄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如发热时心腹绞痛,烦闷叫呼,或疮陷伏,胀满疼痛,喘促者,此毒恶之气,攻刺肠胃,燔灼脏腑,必不可治。
- 自序
- 集之一·初生门证治通论
- 钱氏论五脏所主
- 五脏病
- 五脏相胜
- 洁古论五脏五邪相乘补泻大法
- 五脏补泻法
- 察色
- 听声
- 脉法
- 死证
- 襁褓
- 乳哺
- 乳儿法
- 乳令儿病证
- 哺儿法
- 断乳法
- 杂将护法
- 集之一·初生门
- 初生
- 拭口法
- 浴儿法
- 断脐法
- 灸脐法
- 裹脐法
- 服药下胎毒法
- 服药下胎毒法
- 生下胎疾
- 总论
- 初生辄死
- 不能啼
- 眼不开
- 不乳
- 吐不止
- 不小便
- 不大便
- 大小便不通
- 垂痈
- 重舌
- 重龈重
- 口中有虫
- 噤风
- 鹅口
- 撮口
- 脐风
- 脐湿
- 脐疮
- 预防
- 脐突
- 胎惊
- 胎痫
- 胎风
- 胎热
- 胎寒
- 胎肥胎怯
- 胎黄
- 胎赤
- 集之二·肝脏部
- 肝
- 惊
- 脏腑旺时补泻法
- 表里
- 急慢惊总论
- 急惊
- 慢惊
- 慢脾风
- 杂方
- 通治急慢惊
- 目睛动
- 唇口蠕动
- 目直视
- 睡中惊动
- 目动切牙
- 泄泻
- 腹痛
- 烦渴
- 潮热似疟
- 杂证类惊
- 针灸
- 诊
- 不治证
- 禁忌
- 惊悸
- 痫
- 阴阳二痫
- 风惊食三痫
- 五脏痫
- 治法
- 通治五痫
- 风痫
- 惊痫
- 食痫
- 清镇
- 镇心
- 清心
- 养心
- 治痰
- 吐痰
- 下痰
- 下剂
- 表剂
- 温剂(治阴痫宜之)
- 补剂
- 灸法
- 不治证
- 中风
- 角弓反张
- 灸
- 诊
- 摇头
- 偏风口噤
- 口失音
- 天钓(内钓附)
- 拘挛
- 手拳不展
- 脚拳不展
- 惊瘫鹤膝
- 眼目
- 目赤肿痛
- 外障
- 内障
- 雀盲
- 眼白多
- 通睛
- 眼札
- 小便不通
- 淋
- 遗尿
- 尿白便浊
- 疝
- 阴肿
- 偏坠
- 阴疮
- 不寐
- 咽喉
- 集之三·心脏部一
- 心
- 发热
- 辨证
- 五脏热
- 实热
- 虚热
- 表里
- 表热
- 里热
- 表里俱热
- 半表半里热
- 余热
- 壮热
- 温壮
- 惊热
- 骨蒸热
- 烦热
- 潮热
- 昼热
- 夜热
- 积热
- 寒热
- 变蒸热
- 心痛
- 烦躁
- 注夏
- 舌
- 弄舌
- 重舌
- 木舌
- 舌白苔
- 舌上疮
- 舌上血出
- 诸失血证
- 吐血
- 衄血
- 便血尿血
- 语迟
- 汗
- 自汗
- 盗汗
- 噫气
- 下气
- 寻衣撮空
- 喜笑不休
- 疮疡
- 胎毒疮疡
- 热毒疮疡
- 丹毒
- 胎毒发丹
- 伤食发丹
- 惊丹
- 五色丹
- 白丹
- 赤丹
- 黑丹
- 天火丹
- 鬼火丹
- 野火丹
- 家火丹
- 殃火丹
- 神火丹
- 荧火丹
- 朱田火丹
- 天灶火丹
- 废灶火丹
- 尿灶火丹
- 赤流
- 身有赤处
- 蛇缠丹
- 土鬼丹
- 骨火丹
- 《颅囟经》二十二种丹证治
- 赤白游肿
- 丹入腹
- 丹痛
- 丹痒
- 传丹杂方
- 辨小儿欲发丹毒候
- 禁忌
- 禁法
- 疔疮
- 时毒
- 流注
- 天蛇毒
- 天泡疮
- 杨梅疮
- 王烂疮
- 浸淫疮
- 红丝疮
- 恶核瘰
- 疮疥
- 疹
- 黄水粘疮
- 头面疮
- 眉炼疮
- 耳疮
- 口疮
- 腮痈
- 臂痈
- 腋痈
- 胁痈
- 腹痈
- 臀痈
- 腿痈
- 肺痈
- 肠痈
- 便毒
- 囊痈
- 脚冻疮
- 汤火疮
- 翻花疮
- 多骨疽
- 漏疮
- 集之四·心脏部二痘疮上
- 溯源
- 预防
- 运气
- 疫疠
- 辨疑似
- 五脏见证
- 部位
- 脉候
- 气血
- 虚实
- 阴阳
- 形气
- 轻重
- 顺逆
- 动静
- 形色
- 疏密
- 老嫩
- 干湿
- 荣枯
- 标本
- 始终
- 日数
- 禁忌
- 汗下
- 证治大法
- 初热证治
- 初热吉凶
- 见形证治
- 见形三朝生死
- 集之五·心脏部三痘疮(中)
- 起发证治
- 灌浆证治
- 灌脓吉凶
- 收靥证治
- 收靥吉凶
- 落痂证治
- 发热
- 渴
- 烦躁
- 谵妄
- 惊搐
- 中风
- 自汗
- 失血
- 不能食
- 咳嗽
- 喘
- 涕唾稠粘
- 失音(参形气条看)
- 呛水
- 吐利
- 吐逆
- 泻利
- 大小便闭
- 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
- 寒战切牙
- 厥逆
- 眼目
- 咽喉
- 腰痛
- 腹痛
- 腹胀
- 痛痒
- 痛
- 身痛
- 痒塌
- 陷伏倒靥
- 黑陷
- 灰白
- 夹疹
- 夹
- 痘疔
- 痘癞
- 壅肿
- 溃烂
- 臭痘
- 蛆痘
- 痘后余毒证治
- 水痘
- 麻疹
- 集之七·脾脏部(上)
- 脾
- 不乳食
- 脾弱多困
- 痰涎
- 吐泻
- 夏秋治里
- 冬春治表
- 身热泻黄多渴为热宜凉剂
- 肢冷泻青不渴为寒宜温药
- 身温泻黄白似渴为寒热杂合病
- 补虚
- 除湿
- 治痰
- 宿食
- 津液少
- 心腹痛
- 禁忌
- 吐
- 寒吐汤
- 热吐
- 积吐
- 伤风嗽吐
- 伤乳吐
- 风痰吐
- 毒瓦斯吐
- 挟惊吐
- 疳积吐
- 补虚安胃
- 杂方
- 泻
- 冷泻
- 热泻
- 伤食泻
- 水泻
- 积泻
- 惊泻
- 疳积酿泻
- 暴泻
- 久泻
- 飧泻
- 赤白痢
- 挟表证宜发表
- 有积宜下之
- 热痢用凉药
- 冷痢用温热药
- 寒热杂合
- 白脓痢
- 纯血痢
- 脓血相杂痢
- 五色痢
- 噤口痢
- 休息痢
- 蛊痢
- 收涩
- 补养
- 泻痢兼证
- 渴
- 腹痛
- 羸瘦
- 浮肿
- 腹痛
- 寒痛
- 热痛
- 积痛
- 虫痛
- 锁肚痛
- 盘肠内钓痛
- 瘕痛
- 痛
- 补虚
- 外治
- 腹胀
- 水肿
- 曾氏治法
- 演山翁治法
- 薛氏治法
- 附杂方
- 集之八·脾脏部(下)
- 疳
- 肝疳
- 心疳
- 脾疳
- 肺疳
- 肾疳
- 通治五疳方
- 冷热疳
- 无辜疳
- 五疳出虫方
- 蛔疳
- 脊疳
- 脑疳
- 干疳
- 内疳
- 外疳
- 走马疳
- 口齿疳
- 鼻疳
- 眼疳
- 疳湿
- 疳疮
- 通治一切疳方
- 疳热
- 疳劳
- 疳渴
- 疳嗽
- 疳积
- 疳泻
- 疳痢
- 疳痢腹痛
- 疳肿胀
- 疳后天柱倒
- 疳气入阴
- 虚羸
- 针灸
- 鹤节
- 丁奚(疳胀异名)
- 哺露
- 宿食(食积寒热痢)
- 食积寒热
- 食积痢
- 痞结
- 积
- 乳积
- 食积
- 气积
- 中脾积
- 惊积
- 虚中积
- 实积
- 积痛
- 积寒热
- 癖
- 针灸
- 渴
- 实热
- 虚热
- 脾虚
- 湿热
- 黄胆
- 阳黄诸方
- 阴黄诸方
- 渗湿
- 消食
- 和胃
- 搐鼻
- 黑疸
- 滞颐
- 大小便不通
- 大便不通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 肺
- 咳嗽
- 发表
- 攻里
- 凉剂
- 温剂
- 平剂
- 下气
- 化痰
- 补虚
- 收涩
- 分经
- 百内嗽
- 嗽脓血
- 嗽作呀呷声
- 嗽
- 嗽声不出
- 惊膈嗽
- 久嗽
- 喘
- 热实
- 痰实
- 惊
- 风邪伤肺
- 寒邪伤肺
- 杂方
- 喉间有声
- 失音
- 通治
- 马脾风
- 悲哭
- 惊啼
- 啼
- 夜啼
- 寒夜啼
- 热夜啼
- 口疮重舌夜啼
- 客忤夜啼
- 禳厌法
- 灸法
- 喑
- 痫瘥而喑
- 中风失音
- 伤寒失音
- 鼻
- 鼻塞
- 鼻
- 鼻流清涕
- 鼻干无涕
- 鼻有息肉
- 鼻赤
- 龟胸
- 龟背
- 脱肛
- 肛痒
- 肾
- 解颅囟陷囟填总论
- 解颅(囟不合
- 囟陷
- 囟填
- 行迟
- 齿迟
- 发迟
- 发黄
- 齿
- 齿痛
- 齿缝出血
- 齿龈肿痛
- 龋齿
- 齿
- 齿落久不生
- 颊车蹉闪
- 耳
- 耳聋
- 耳鸣
- 耳中痛
- 耳疮
- 耳
- 百虫入耳
- 五软
- 天柱倒
- 五硬
- 寒热往来
- 疟
- 热多于寒
- 寒多于热
- 寒热相等
- 寒而不热
- 热而不寒
- 外散风暑之邪
- 内理中气
- 鬼疟
- 瘴疟
- 截疟
- 疟癖
- 疟后浮肿
- 病
- 客忤
- 中人忤
- 中马忤
- 中恶
- 卒死
- 鬼持
- 疰病(尸疰蛊疰)
- 尸疰
- 蛊疰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