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为人之神.气血之本.而见于营之行.营之行也.其根原有二.一出于中焦之谷神.化精液以输肺.以治节施之隧道.故营血之能通流.实胃气为之充澈.此脉之本于胃气也.一起于太冲.而出少阴肾.下汇血海于厥阴.上发真阳于太阳.此太冲之精气.能灌溉十二经.得与阳明胃之盛气.同驻中焦.共为宗气.故亦得与营.俱行十二经.而备五十营.脉至五十营.则先后天之气合.而五脏之真备矣.以是上朝于肺.肺统行之.故曰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决死生者.以气口能显胃气形藏真.占四时度六部.有诸中者.必形诸外.而无差忒.此脉之所以为人之神也.内经论脉必自下而上推.始于季胁.以次附上.定其部位.自肘中曲池.量至神门.得一尺为尺.自尺至寸.得一寸为寸.其诊先尺后寸.先阴后阳者.以人身阴阳.皆起于足下.五脏之气.会于章门.章门在季胁之次.脉从三阴起足三阳而上之.先会于此.故内经诏人以脉必自下而上也.至于诊之精微.其占亦有二.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脉行六寸常流无间.昼夜六时.而为五十营.此以流行者占之也.五十动不一代.乃为生人之太和.不及是者.为脏无气.命曰狂生.狂生者.反太和也.左以候左.右以候右.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六部一定.候之不移.而以五脏为占.此以部位占之也.原其然者.肺统元气.为心血脉之相.非惟能朝百脉.亦能显百脉.脉虽藉营气之行而充满之.而其所以能充满者.皆肺神藏真之所 泓.此其中之胎涵映澈.行者居者.各为充满.非以一流行而尽之也.盖其元神能常照百脉.为五脏镜.以显其纯疵.故太渊一脉.五脏之全体俱现.是以上下左右可占.六部可诊也.然人之阴阳必奉天而应四 .故春弦夏钩秋毛冬石.虽六脉各为脏主.而有不得不听令于时者.此由天人葆合.故人气有不离如此也.乃人又有平生之诊者.阴阳之禀.气态各不同.则其脉亦异.如六阴六阳.以至老少肥瘦.脉必不一.善脉者.必先察其本元之候.其胃气藏真.与四时之正反.老少之攸分.而后及其病脉.以兹四诊.兼之望闻问谓之七诊.而脉之道得矣.今世以左手为人迎.此出自难经.叔和祖之.不知人迎者.阳明胃之本.输在结喉两旁动脉者.是此六阳之所迎.古人以候六腑之阳.而察其盛衰.若以左之寸口当之.岂人迎之所候哉.趺阳者.乃穴之动脉.在足趺三寸之间.是胃脉之下行.复上与太冲之脉合.故得先后天并符之气会合于此.为人之根蒂.死生之诊.于是最切.故仲景法趺阳与少阴同诊.一诊先天.一诊后天.每并取以决百病.今人废之.此仲景所斥.为按手不及足之庸工也.
- 题辞
- 卷之一天道部
- 天地阴阳大论
- 其气三论
- 六节五制生五论
- 正六气说
- 为运为气五六说
- 五运说
- 司天说
- 地上三阴三阳说
- 天道或问五则
- 天道六气中见论
- 地理六节位下六承论
- 辨君火以明兼退行一步不司气化论
- 卷之一人道部
- 人道大阴阳疏
- 心肾论
- 君相二火论
- 卫气论
- 五脏五主论
- 五脏苦欲论
- 六腑说
- 太冲三焦论
- 奇经八脉原
- 二十七气疏
- 十二经不并拈说
- 卷之二脉法部
- 脉原
- 脉诊总论
- 胃脉论
- 诊法论
- 附论一
- 附论二
- 附论三
- 卷之二针刺部
- 十二原脏井木腑井金释
- 十干纳脏腑之谬辨
- 卷之二病能部
- 手太阴肺脏病论
- 手少阴心脏病论
- 足阳明胃腑病论
- 足太阴脾病论
- 足少阴肾脏病论
- 足厥阴肝脏病论
- 太阳经络及膀胱病论
- 气交外感病论
- 厥阴岁气病疏
- 少阴岁气病疏
- 太阴岁气病疏
- 少阳岁气病疏
- 阳明岁气病疏
- 太阳岁气病疏
- 奇恒病论
- 冲病论
- 任病论
- 二维病论
- 带病论
- 卷之三述病部上
- 阴阳第一
- 虚实第二
- 寒热顺逆第三
- 风寒邪气热病第四
- 卷之四述病部下
- 厥逆痹病第五
- 疟痿咳病第六
- 胀卒痛肠如疟积消瘅病第七
- 疝伏梁狂癫痫黄胆血枯病第八
- 附录
- 张子和九气感疾论
- 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