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 为痔,如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痔。凡人于九窍中,但有小肉突起,皆曰痔。不特于肛门边生者名之,亦有鼻痔、眼痔、牙痔等。其状不一,方分五种∶曰牡、曰牝、曰脉、曰肠、曰气。牝痔者,肛门边生疮肿突出,一日数枚,脓溃即散;牡痔者,肛门边发露肉珠,状如鼠奶,时时滴渍脓血;脉痔者,肠口颗颗发 ,且痛且痒,血出淋沥;肠痔者,肛门内结核有血,寒热往来,登溷脱肛;气痔者,遇恐怒则发,肛门肿痛,气散则愈。又有酒痔,每遇饮酒发动,疮即肿痛而流血;血痔者,每遇大便则血出而不止,宜解热调血顺气为主。若久而不愈,必至穿穴为漏矣。
□
痔疮成 不破也。
当归连翘汤 治痔漏。
当归 连翘 防风 黄芩 荆芥 白芷 芍药 生地 山栀 白术 人参 阿胶 地榆(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乌梅一个,枣一枚,水煎,食前服。
黑白散
黑牵牛 白牵牛(各一钱半)
上二味各取头末,各一钱半。用公猪腰子一个,竹刀破开,去筋膜,入药末在内,线扎纸裹水湿,灰火内煨熟,去纸。空心嚼吃至已时,腹中打下先脓后血,毒瓦斯出尽,永不再发。必须忌半日饮食。
消毒百应丸 治痔漏疮,并脏毒神效(大梁孙都督传方)。
苍术 黄柏 槐花 金银花 当归 皂角(各四两)
上六味切片,分作四分。每分用水七碗,煎至四碗,去渣,留药汁浸大黄片一斤,浸一宿,次日取出,安筛内晒干;如此将四次水浸晒尽为度;将大黄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一次六十四丸,空心熟白水送。忌浓味、胡椒、烧酒之类。
钓肠丸 治新久诸痔,肛边肿痛,或生疮痒,时有脓血;又治肠风下血及脱肛。
瓜萎(二个,烧灰存性) 刺 (二个,刺罐内烧灰存性) 白鸡冠花(五两,锉,微炒) 白矾(枯) 绿矾(枯) 胡桃仁(十五个,不油者,烧存性) 白附子(生) 天南星(生) 枳壳(去穣,麸炒) 大附子(生,去皮脐) 诃子(煨) 半夏(各二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临卧温酒送下。远年不愈者,十日见效。久服永除根。并治肠风等疾二三年者,连服十余贴,永不再发。
脏连固本丸 凡膏梁富贵之人,患痔甚多,必干于饮食色欲所致,及有火酒犯房。若要除根,必须服此。兼戒醇酒浓味、寡欲,方可痊矣。
怀生地(六两) 干山药(四两) 茯苓(三两,去皮) 牡丹皮(三两) 泽泻(二两) 山茱萸(四两,去核) 黄连(四两) 黄柏(三两) 知母(去毛,二两) 人参(二两) 当归(二两) 皂角(二两) 槐角(三两)
上为末,用 猪大肠头一段去油,灌入药末,两头线扎住;用糯米一升煮饭,将半熟捞起入甑内,将药肠盘藏于饭之中如蒸饭之熟;待冷些时取出,去两头无药之肠,将药肠捣烂为丸。如硬,加些饭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洗痔漏神方
花椒 艾叶 葱白 五倍子 皮硝 马齿苋 茄根上各等分,锉碎。水煎,先熏后洗。当时痛止,指日可愈。
又方 神效。用随河柳条根上须一把,花椒、芥菜子三味,不拘多少。煎水,先熏后洗,其虫头黑身白,俱从痔疮而出,立愈。
敷洗药
皮硝(炒燥) 五倍子(炒) 黄柏(猪胆汁炒) 黄连 滑石(各二钱) 血竭 乳香 没药蜜陀僧 荆芥(各三钱)
先将皮硝、五倍子煎汤,洗患处;后将药为细末,燥渗无水出,芝油调敷。
□
漏者,溃出脓血也。
神雷丸 治漏。
芜荑仁(五分) 雷丸(白者,五分) 鹤虱(一钱) 木贼 黄芩 防风 茄子(各五分) 当归(酒洗) 龟板(酒洗) 鳖甲(酒洗) 蝉退 蚕退(各三分) 小枳实(酒洗,三分) 大黄(少许) 皂角刺(二十个,用黄蜡三钱炒)
上共作一服,水一大钟,乌梅一个,竹叶七片,无灰酒半钟,煎至八分,空心温服。用干煎精猪肉压之。服至八服,筋根出虫,后去皂角刺、蝉退不用。外用生肌药∶白龙骨五分,赤石脂五分。二味用鸡胚 皮包,入猪蹄角内火 过,去 角不用,将二味为末,入前汤药内,每帖加二味药一钱,再服四帖除根。忌酸辣、鸡鱼、面筋、发毒、动风之物,其余不忌,酒亦少用,忌烧酒,节欲色,戒恼怒。
济生莲蕊散
莲蕊(一两) 锦纹大黄 黑牵牛(取头末,各二两二钱) 当归 五倍子 矾红(各一钱) 黄连(三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上为细末。欲服药,先一日勿吃晚饭,次日空心,用淡猪肉汁一钟,好酒一钟半,和猪肉汁,秤前药末一钱二分调服。午后于净黄土上疏宣时见出毒物为验,或如烂杏五色相杂,亦为验矣。如散药难服,用酒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一钱五分。此方神效,不可轻忽。切忌烧酒、色欲、恼怒及羊、鱼、大肉、发物。
千金不易治漏仙方
芫花根 川乌 草乌 南星 半夏 血竭 乳香 没药(各三钱,将上八味药用水数碗煮至二碗于后) 麝香(四厘) 黄蜡(一钱) 孩儿茶(二钱) 片脑(二厘)
用黄丝线合过街蜘蛛丝,用篾作圈网之,合丝搓成线入药水煮为度。用猪鬃引线穿入漏内,俟大便后带出线来扎紧,一日紧三遍。待八、九日线落而肉平矣。如孔多者,医好一孔,外用此方,内服后平脏丸,除根。
平脏丸 治漏疮,旬日见效。
黄连(酒炒) 枳壳(麸炒) 地榆 槐角(各一两) 莲蕊 当归(各三钱) 侧柏叶(一钱) 京墨(烧,存性,五钱) 乳香 没药(各二钱)
上为末,水丸。每服百丸,空心,白汤送下。渐减至六十丸止。若加黑丑头末五钱共丸,尤效。
白银锭子 治漏,止有一孔者,用此药不过十日痊愈,又不作痛,神效。
白芷(三两) 白矾(一两)
上二味共研为细末,铁杓熔成饼,再入炭火 ,令净烟取出,去火毒,为末。用面糊和为锭子成条插入漏内,直透里痛处为止。每一日上三次,至七日为止,至九日疮结痂而愈。
□
如漏未痊,用后生肌药。
生肌药
乳香 没药 轻粉 海螵蛸(用三黄汤煮过) 寒水石( ) 龙骨( ,各等分)
上为细末。掺患处。止,用太平膏。
太平膏
防风 荆芥 栀子 连翘 黄芩 大黄 羌活 独活 当归 生地 赤芍 甘草 金银花五倍子 两头尖 头发(各二钱) 白芨 白蔹 山慈菇(各一两) 香油(一斤)
上锉细。入油内浸一昼夜,用文火熬焦,去渣滓再熬,滴水不散;用上好黄丹水飞过,炒黑,用半斤入内再熬,滴水成珠为度;待温冷,再入乳香、没药、轻粉、血竭各二钱(为末),于内搅匀;如药色嫩,再入官粉五钱,亦佳。务要看其火色不老不嫩得所为妙。
隔矾灸法 治痔漏神效。
皂矾(一斤,用瓦一片,两头用泥作一坝,再用香油制瓦上焙干,再着皂矾瓦上 枯,去砂为末) 川山甲(一钱,入紫粉罐 存性,取出为末) 木鳖子(去壳,火 ,二钱半,净,为末)乳香 没药(各钱半,为末,临灸时加服)
上药和匀一处。以冷水调,量疮大小作饼子,贴疮上,将艾炷灸三、四壮。灸毕,就用熏洗药先熏后洗,日六度。三、五日如前法灸妙,以瘥为度。
熏洗方 前法灸毕,以此方熏洗。
皂矾(制法如前,为末,约手块二把) 知母(四两,焙干为末,取一两) 贝母(四两,为末,取三两,净) 葱(七茎,另煎汤)
上件先将葱用水煎三四沸,倾入瓶内,再入前药。令患者坐于上瓶口熏之。待水温,倾一半洗疮,留一半候再灸再熏洗,以瘥为度。
攻毒丸 治痔漏。用有子蜂房焙干存性为末,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黄酒送下。
【补遗秘方】
治痔漏秘方
当归(八分) 川芎(五分) 芍药(八分) 生地黄(一钱) 荆芥(七分) 乌梅(一个) 防风 条芩 枳壳(去穣) 槐角 黄连 升麻(各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温服。
治痔漏效方 用极嫩木耳温水略煮,取出晒干为细末。初服一钱五分,用蜜水调服。一日加一分,加至三钱,每服倒退一分。服至一月通好。要忌口。若穿臀漏极痛者,用鱼鳔捣为泥贴之,其痛即止。
秘传神应膏 治痔漏如神。
片脑 熊胆 血竭 牛黄 乳香 没药(各五分)
上为细末,用蜗牛取肉捣成稀膏,每夜洗净拭干,将此膏搽上患处,数遍即愈。若蜗牛无鲜者,用干的放水碗内泡一宿去壳,内自然成肉;将前六味药要极细末,以蜗牛肉共捣,不要干了,要稀稠得所。用磁罐收贮固封,勿使风尘在内,则不效矣。
熏洗痔漏却毒汤
五倍子 花椒 防风 侧柏叶 枳壳 葱白 苍术(各三钱) 瓦松 马齿苋 甘草(各五钱皮硝(一两)
上用水五碗,煎至三碗,先熏后洗,一日三次。
牛黄金花散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钱,为细末) 真牛黄(三分)
上共研细。如痔疮,用蜜水调搽上,不过四、五次。如是捻成锭子晒干,量疮眼大小纳入,不过二七即好。
一男子患痔,脓血淋漓,口干作渴,晡热便血,自汗盗汗。余谓此肾肝阴虚也。不信,仍服四物汤、柏、知母之类,食少泻呕。余先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炮姜,脾胃渐醒;后用六味丸朝夕而服。两月余,诸症悉愈(二方俱见补益)。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凡例
- 卷之一
- 万金一统述
- 药性歌
- 诸病主药
- 释形体
- 周身脏腑形状
- 人身面背手足之图(缺)
- 十二经脉歌
- 手太阴肺经脉歌∶
- 手阳明大肠经脉歌∶
- 足阳明胃经脉歌∶
- 足太阴脾经脉歌∶
- 手少阴心经脉歌∶
- 手太阳小肠经脉歌∶
- 足太阳膀胱经脉歌∶
- 足少阴肾经脉歌∶
- 手厥阴心包络经脉歌∶
- 手少阳三焦经脉歌∶
- 足少阳胆经脉歌∶
- 足厥阴肝经脉歌∶
- 十二月七十二候歌
- 运气候节交应时刻数诀
- 医学源流
- 卷之二
- 中风
- 真中风证
- 类中风证
- 预防中风
- 伤寒(附伤风)
- 中寒
- 瘟疫
- 中暑
- 中湿
- 火证
- 内伤
- 饮食
- 郁证
- 痰饮
- 咳嗽
- 喘急
- 哮吼
- 卷之三
- 疟疾
- 痢疾
- 泄泻
- 霍乱
- 呕吐
- 翻胃
- 呃逆
- 嗳气
- 吞酸
- 嘈杂
- 诸气
- 青筋
- 痞满
- 鼓胀
- 水肿
- 积聚
- 五疸
- 痼冷
- 斑疹
- 发热
- 卷之四
- 补益
- 虚劳
- 失血
- 恶热
- 恶寒
- 汗证
- 眩晕
- 麻木
- 癫狂
- 痫证
- 健忘
- 怔忡
- 惊悸
- 虚烦
- 不寐
- 邪祟
- 厥证
- 浊证
- 遗精
- 淋证
- 关格
- 遗溺
- 小便闭
- 大便闭
- 大小便闭
- 痔漏
- 悬痈
- 体气
- 脱肛
- 诸虫
- 卷之五
- 头痛
- 须发
- 面病
- 耳病
- 鼻病
- 口舌
- 牙齿
- 眼目
- 咽喉
- 结核
- 梅核气
- 瘿瘤
- 肺痈
- 肺痿
- 心痛(即胃脘痛)
- 腹痛
- 腰痛
- 胁痛
- 臂痛
- 背痛
- 痛风
- 香港脚
- 疝
- 痿
- 消渴
- 病
- 卷之六
- 妇人科
- 调经
- 经闭
- 血崩
- 带下
- 虚劳
- 求嗣
- 妊娠
- 产育
- 小产
- 产后
- 乳病
- 乳岩
- 妇人诸病
- 卷之七
- 小儿科
- 急惊
- 慢惊
- 惊后调治
- 疳疾
- 癖疾
- 诸热
- 感冒
- 伤食
- 腹胀
- 呕吐
- 泄泻
- 吐泻
- 痢疾
- 疟疾
- 咳嗽
- 喘急
- 小儿初生杂病
- 小儿杂病
- 痘疮
- 麻疹
- 卷之八
- 痈疽
- 瘰
- 疔疮
- 便毒
- 下疳
- 杨梅疮
- 疮
- 疥疮
- 癣疮
- 秃疮
- 癜风
- 疠风
- 诸疮
- 杖疮
- 折伤
- 金疮
- 破伤风
- 汤火
- 虫兽
- 中毒
- 骨鲠
- 五绝
- 膏药
- 通治
- 奇病
- 云林暇笔(凡十二条)
- 叙云林志行纪
- 后序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