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百族之生,二气相合,而有其形,因彼万变,以正其名。天地之气运,阴阳之化生,其于万物之中,何者最少?何者最多?此亦当有自然之数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者,言天地广大,生物无穷,难可以数目计也。请陈其方者,请言其概举之法也。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万物虽繁,五色五味概之。气为阳,本之天,味为阴,本之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之嗜好不同,而于五气五味各有所通,是人人之所不外者也。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故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五脏阴也,而上化清阳,气通于天,通天气者为鼻,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主五色,五脏生成论:心合脉,其荣色。肺主五声,《难经》语。故上使五色鲜明,声音响振。心肺有病,则火金上逆,胸膈郁塞,故鼻窍不利。心肺有病二语,旧误在五脏别论中。六腑阳也,而下化浊阴,气通于地,通地气者为口,故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冲和,则生津液,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盖水谷入胃,化气生津,津者,五脏之精也。精气之清灵者,发而为神,所谓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语。心藏脉,脉舍神,《灵枢·本神》语。神旺则脉气流通,传于气口,以成尺寸,盈虚消长之机,悉现于此。《灵枢·营卫生会》:血者,神气也,以其行于脉中,而得心神之运化故也。以上三段,旧误在六节脏象论。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现于气口。
气口者,即寸口。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难经》语。水谷入胃,传输六腑,是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腑,充灌四维,以养五脏之气。而其消磨水谷,化生精气,分输脏腑,散布经络之权,全在于脾,脾以太阴,而含阳气,左旋而善动故也。肺为手太阴,气口者,肺经动脉,亦太阴也,是与足太阴同气。故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自胃而输脾,自脾而输肺,自肺而注本经,变见于气口。气口为脏腑诸气所朝宗,故独为五脏之主也。此段旧误在五脏别论中。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食谷入胃,脾土消磨,化生精气,上归肺金,肺气宣布,传诸皮毛脏腑,必由筋脉而行,故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筋者,脉之辅也。次则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者,血之府也。脉要精微论语。脉气流于十二经中,而十二经气,总归于肺,以气统于肺,十二经之气,皆肺气也。肺朝百脉,如天子朝会诸候然。输精于皮毛,以肺主皮毛也。皮毛与经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通乎神明,留于肺肝心肾四脏,脾为四脏中气,故不言也。传输均匀,则气归于权衡。权衡,所以称物者。权衡以平,四脏无偏,注于经脉,归诸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气口尺寸之原委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饮入于胃,化为精气,游溢升腾,上输于脾,脾气散此水精,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为雨露,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成小便,此水滓之下传者。至其水精,则周流宣布,并行于五经之中,五脏之经。合于四时五脏之气,阴阳调适,揆度均平,以为常也,是气口尺寸之由来也。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 自序
- 新刻叙
- 卷一 养生
- 上古天真论一
- 四气调神论二
- 金匮真言论三
- 生气通天论四
- 阴阳应象论五
- 卷二 脏象
- 十二脏相使论六
- 五脏别论七
- 五脏生成论八
- 脏气法时论九
- 宣明五气十
- 卷二 脉法
- 经脉别论十一
- 三部九候论十二
- 平人气象论十三
- 脉要精微论十四
- 卷三 脉法
- 玉机真脏论十五
- 通评虚实论十六
- 诊要经终论十七
- 玉版论要十八
- 阴阳别论十九
- 大奇论二十
- 卷四 经络
- 阴阳离合论二十一
- 血气形志二十二
- 太阴阳明论二十三
- 脉解二十四
- 阳明脉解二十五
- 皮部论二十六
- 经络论二十七
- 卷四 孔穴
- 气穴论二十八
- 气府论二十九
- 水热穴论三十
- 骨空论三十一
- 卷五 病论
- 风论三十二
- 痹论三十三
- 痿论三十四
- 厥论三十五
- 咳论三十六
- 疟论三十七
- 热论三十八
- 评热病论三十九
- 卷六 病论
- 举痛论四十 统举诸痛而言,故曰举痛。
- 气厥论四十一
- 逆调论四十二
- 腹中论四十三
- 病能论四十四
- 奇病论四十五
- 标本病传论四十六
- 本病论四十七
- 卷六 治论
- 汤液醪醴论四十八
- 移精变气论四十九
- 异法方宜论五十
- 卷七 刺法
- 宝命全形论五十一
- 针解五十二
- 八正神明论五十三
- 离合真邪论五十四
- 四时刺逆从论五十五
- 刺法论五十六
- 刺志论五十七
- 刺禁论五十八
- 刺要论五十九
- 刺齐论六十
- 长刺节论六十一
- 卷八 刺法
- 调经论六十二
- 缪刺论六十三
- 刺疟六十四
- 刺热六十五
- 刺腰痛六十六
- 卷九 雷公问
- 阴阳类论六十七
- 著至教论六十八
- 示从容论六十九
- 疏五过论七十
- 征四失论七十一
- 方盛衰论七十二
- 解精微论七十三
- 卷十 运气
- 六节脏象论七十四
- 天元纪大论七十五
- 五运行大论七十六
- 六微旨大论七十七
- 卷十一 运气
- 气交变大论七十八
- 五常政大论七十九
- 卷十二 运气
- 至真要大论八十
- 卷十三 运气
- 六元正纪大论八十一
-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 第一卷 养生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 四气调神论
- 金匮真言论
- 生气通天论
- 阴阳应象论
- 第二卷
- 脏气法时论
- 宣明五气
- 三部九候论
- 脉要精微论
- 第三卷
- 玉机真脏论
- 通评虚实论
- 诊要经终论
- 玉版论要
- 阴阳别论
- 大奇论
- 第四卷
- 阴阳离合论
- 血气形志
- 太阴阳明论
- 脉解
- 阳明脉解
- 皮部论
- 气府论
- 水热穴论
- 第五卷 病论
- 风论
- 痹论
- 痿论
- 厥论
- 疟论
- 第六卷
- 气厥论
- 腹中论
- 病能论
- 奇病论
- 本病论
- 第七卷 刺法
- 宝命全形论
- 长刺节论
- 第八卷 刺法
- 调经论
- 缪刺论
- 刺疟
- 第九卷 雷公问
- 疏五过论
- 征四失论
- 解精微论
- 第十卷 运气
- 天元纪大论
- 五运行大论
- 六微旨大论
- 第十一卷 运气
- 气交变大论
- 第十二卷 运气
- 至真要大论
- 第十三卷 运气
- 六元正纪大论
手机扫码阅读